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0306发布日期:2018-11-07 21:17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更是沿着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这也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尺寸越来越小,而连接器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由于要求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这导致对机械性能要求更好,产品设计难度更高。为了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并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结构设计。

现有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通常包括有上端子模块、中央屏蔽件、下端子模块、绝缘本体、下屏蔽板、上屏蔽板以及遮蔽壳体,该下端子模块包括有下绝缘件以及与下绝缘件镶嵌成型的多个下导电端子,该上端子模块包括有上绝缘件以及与上绝缘件镶嵌成型的多个上导电端子,该中央屏蔽件夹设于下端子模块和上端子模块之间,下端子模块和上端子模块安装于绝缘本体后侧,然而上、下端子模块相互组装之后再与绝缘本体组装时,三者之间的结合往往会不牢靠,容易造成晃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稳定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锁扣件、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及设置在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之间的一对金属弹片,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可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插入的收容空间及收容导电端子且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相对应且反向排布,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一体成型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基座具有位于其后侧且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延伸部,每一所述延伸部的上下侧分别设有向上或向下开放设置的固持槽以及位于所述固持槽后侧的卡固部,所述延伸部分别位于所述上、下本体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且所述上、下本体两侧的突出部分别伸入对应的固持槽内,所述卡固部分别伸入上、下本体两侧设置的对应缺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沿横向方向上的侧部分别设有开槽,一对所述开槽分别侧向向外开放并且向前延伸以与所述收容空间横向连通,每一所述延伸部被同侧的开槽贯穿以形成一对间隔设置的延伸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延伸臂均设有相邻设置的所述固持槽及卡固部,且所述固持槽并未沿高度方向对应的延伸臂贯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持槽自所述延伸臂的内侧面沿横向方向向外凹陷形成,且与所述一对延伸部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本体与下本体沿电连接器的高度方向堆叠组装在一起,所述基座固定于所述上本体及下本体的前侧,所述上、下本体均具有位于其前侧的结合部及位于其后侧的安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结合部于其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其内侧凹陷的所述缺槽以及向外侧突伸的所述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位于对应的缺槽前侧且相邻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具有位于前侧的插接部及自插接部的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对所述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分别位于所述上、下本体的结合部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底壁及与顶、底壁相连的一对侧壁,所述顶壁、底壁及侧壁于后侧围设形成一安装空间,所述上、下本体自后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内,且所述上、下本体的前段被所述顶壁及底壁对应遮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内设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所述端子槽,所述端子槽并未沿高度方向将基座对应的顶壁及底壁贯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于其后端设有向外侧突出的限位结构,所述遮蔽壳体的后表面抵接于所述限位结构前侧设置的阻挡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的基座与上、下本体之间具有相互卡固的固定结构,以防止三者之间的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至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部分分解图;

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锁扣件3、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4及设置在绝缘本体1与遮蔽壳体4之间的一对金属弹片5。

请参照图4至图8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所述上本体12与下本体13沿电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堆叠组装在一起,所述基座11固定于所述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的前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11呈椭圆形柱状设置,所述基座11前部的内侧形成有可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的收容空间110。

所述基座11前部整体呈椭圆形柱状设置,其具有位于前侧的插接部112及自插接部112的后端面1120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对延伸部113,所述一对延伸部113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基座11沿横向方向上的侧部分别设有开槽114,一对所述开槽114分别侧向向外开放并且向前延伸以与所述收容空间110横向连通。且于所述基座11的后部,所述开槽114向后延伸并沿横向方向将对应延伸部113贯穿,从而将每一延伸部113分成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延伸臂1131。

所述插接部112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1121、底壁1122及与顶、底壁1121、1122相连的一对侧壁1123,所述顶壁1121、底壁1122及侧壁1123于后侧围设形成一安装空间1124,且该安装空间1124自所述插接部112的后端面1120向前凹陷以形成位于安装空间1124前侧的安装面1125,所述上、下本体12、13自后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1124内,所述安装面1125位于所述后端面1120的前方。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前段被所述顶壁1121及底壁1122对应遮盖,如此以提升电源端子与遮蔽壳体4之间的爬电距离,从而增加产品的安全性。

所述基座11内设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端子槽115,所述端子槽115并未沿高度方向将基座11对应的顶壁1121及底壁1122贯穿,从上侧或下侧来看,所述导电端子2均未暴露于所述基座11的顶壁1121或底壁1122外侧,因此在基座11的上、下侧无需使用绝缘麦拉,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产品的制作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产品的组装工序,使得产品组装更加简便,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所述顶壁1121及底壁1122的外表面分别具有朝向收容空间110的方向凹陷形成一容纳区1126及位于所述容纳区1126内且将对应的顶、底壁1121、1122贯穿的若干收容孔1127,所述容纳区1126分别向上或向下开放设置以收容金属弹片5,所述收容孔1127分别与同侧的容纳区1126相连通。所述顶壁1121及底壁1122上分别开设有一对相对设置且位于对应容纳区1126两侧的结合孔1128。

每一所述延伸部113被同侧的开槽114贯穿以形成一对间隔设置的延伸臂1131,每一延伸臂1131上设置有向上或向下开放设置的固持槽1132以及位于所述固持槽1132后侧的卡固部1133,且所述固持槽1132并未沿高度方向将延伸臂1131贯穿,所述固持槽1132沿高度方向向外开放的同时,也沿横向方向向内侧开放设置,也即所述固持槽1132自所述延伸臂1131的内侧面沿横向方向向外凹陷形成,且与所述一对延伸部113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相连通。

所述上、下本体12、13均具有位于其前侧的结合部121、131及位于其后侧的安装部122、132,其中上、下本体12、13分别与对应排的导电端子构成上端子组件和下端子组件。

所述结合部121、131于其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其内侧凹陷的缺槽1211、1311以及向外侧突伸的突出部1212、1312,所述突出部1212、1312位于对应的缺槽1211、1311前侧且相邻设置,所述上本体12的突出部1212位于其侧部的上侧,所述下本体13的突出部1312位于其侧部的下侧。

当上、下本体12、13与基座11组装时,所述延伸部113分别位于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结合部121、131两侧,所述突出部1212、1312分别伸入对应延伸臂1131上的固持槽1132内,所述卡固部1133伸入对应的缺槽1211、1311内,如此形成交互卡扣的牢固结合,避免前后方向及横向方向上的相对晃动。

另外,所述结合部121、131具有朝向彼此突伸的突柱、收容对应突柱的收容孔以及位于所述突柱前侧的收容槽,且所述突柱及收容孔沿横向方向排成一排,以结合部131为例,其具有朝向上本体12突伸的突柱133、向下凹陷以收容上本体12的突柱的收容孔134以及位于所述突柱133前侧的收容槽135,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突柱133可以为圆柱状、半圆柱状或方块状等任意一种形状或几种形状的组合。

在上、下本体12、13扣合至锁扣件3的上下两侧后,上、下本体12、13的突柱及收容孔沿横向方向对齐,且上本体12的突柱向下穿过锁扣件3后插入至下本体13的收容孔134内,下本体13的突柱133向上穿过锁扣件3后插入至上本体12的收容孔内,如此,形成交叉插入配合的固定结构。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外表面(也即上本体12的上表面、下本体13的下表面)分别具有沿高度方向向外突伸的定位块126、136。

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位于其后端的限位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由上本体12的安装部122于其后端向外侧突出的上限位部1221及下本体13的安装部132于其后端向外侧突出的下限位部1321组装扣合构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为上、下限位部1221、1321中的其中一个。所述安装部122、132均具有位于其前侧的前侧部1222、1322,所述上、下限位部1221、1321向外突出于对应的前侧部1222、1322设置。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前侧部1222、1322于横向方向上的侧缘对齐。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自所述下限位部1321前端向前凸伸出的至少一凸部13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部137的数量为一对,且该对凸部137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

请参照图5至图7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相对应且反向排布,且与标准的USB Type C的端子排布一致。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分别镶埋固定于上本体12和下本体13内,以形成所述上端子组件和所述下端子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中的各导电端子依次为第一个接地端子(Gnd)、第一个电源端子(Power/VBUS)、一个功能侦测端子(CC1,用以侦测正反插的功能与辨认CABLE的功能)、一对低速讯号端子(D+-,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低速讯号)、第二个电源端子(Power/VBUS)、第二对高速讯号端子(RX2+-,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高速讯号)及第二个接地端子(Gnd)。第二端子组22中的各导电端子依次为:第一个接地端子(Gnd)、第一个电源端子(Power/VBUS)、一个功能侦测端子(CC1,用以侦测正反插的功能与辨认CABLE的功能)、第二个电源端子(Power/VBUS)及第二个接地端子(Gnd)。在其它实施例中,相较于标准全端子脚Type C连接器,相邻两个电源端子之间的信号端子(功能侦测端子、低速信号端子及扩充端子)可根据应用需要来设置。

第一端子组21中的导电端子2与第二端子组22中的对应导电端子2呈镜像设置。其中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10内的弹性接触臂201、固定于上本体12或下本体13内的固持部(未图示)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并突伸出绝缘本体1的尾部203,所述接触臂201呈两排相对设置于收容空间110的上侧和下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臂201向上或向下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并具有朝向另一排中对应的接触臂201突伸的接触部2011。

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中的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011相对突伸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110的上侧和下侧,以将一对接连接器的舌片(未图示)夹持于所述接触部2011之间。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011在绝缘本体1上的位置设置均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上相应端子的对接部位置设置相同。

所述导电端子2的尾部203包括位于前部的夹持部2031及位于后部的末端部2032,所述夹持部2031的顶面或底面为与电路板6相抵接的接触面,于高度方向上,所述末端部2032相较于其对应的夹持部2031远离电路板(未图示)设置,且与电路板之间形成有容锡槽。

其中,第一端子组21中导电端子2的夹持部2031的底面为接触面,第二端子组22中导电端子2的夹持部2031的顶面为接触面,如此以将电路板夹置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相对设置的夹持部2031之间,并在夹持部2031的后侧形成所述容锡槽,以使其与电路板焊接后的焊锡饱满,进而使得电性连接更加可靠。

请参照图5至图7所示,所述锁扣件3为金属材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扣件3包括基部31、自基部31向前延伸的锁扣臂32以及自基部31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以供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焊脚33,从而使得锁扣件3兼具接地效果。所述锁扣件3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焊脚33同向延伸且位于电路板的同侧,如此以便于制造及与电路板的焊接作业。所述基部31整体呈片状设计,所述锁扣臂32成对自所述基部31两侧同向延伸而成,且沿横向设置于所述导电端子2的外侧,每一所述锁扣臂32具有与基部31连接的悬臂321和设置于悬臂321末端的锁扣突起322,成对设置的所述锁扣臂32上的锁扣突起322相向突伸。

所述基部31包括沿横向延伸且呈条状的固定部311、相对设置于所述固定部311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突伸部312、沿高度方向贯穿设置的若干穿孔313及开孔314,所述突伸部3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锁扣臂32的延伸方向相反,具体来讲,所述突伸部312自所述固定部311的两侧向外且向后突伸形成,所述焊脚33自相应的突伸部312向后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沿横向方向排列,且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数量均为一对,且一对所述开孔314分别位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也即一对所述穿孔313位于一对所述开孔314之间,且所述开孔314于横向方向上向外侧开放。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分别供上、下本体12、13上的对应突柱插入并穿过。

所述基部31还具有位于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前方的横梁315,组装时,所述锁扣件3的基部3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所述锁扣臂32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并且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之间,所述横梁315的上、下两侧夹置于上、下本体12、13之间且分别收容于上、下本体12、13的收容槽内。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的前端具有椭圆形的对接框口,其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的对接框口一致,用于与对接插座连接器的正反插入配合,具有正反插均适用的使用便捷性优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蔽壳体4的顶、底壁分别具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定位孔41以收容对应侧的定位块126、136,另外,所述遮蔽壳体4的底壁还具有自其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定位槽42以收容对应的凸部137。

所述遮蔽壳体4自前向后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其中所述遮蔽壳体4的后端面抵接于所述上、下限位部1221、1321前侧设置的阻挡面1223、1323。另外,所述突伸部312沿横向方向向外突伸,且其侧壁与所述遮蔽壳体4的内壁面抵压以实现电性接触,并且在该抵压结合处将锁扣件3与遮蔽壳体4镭射焊接,以进一步加强电连接器100的电磁屏蔽效果。

请参照图4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弹片5的数量为一对,每一所述金属弹片5具有贴附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侧的基片51、自基片51两侧弯折固定至绝缘本体1的所述结合孔1128内的固定片52、自基片51向前延伸且向内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10内的若干内抵持弹片53、自基片51向外侧(向上或向下)弯折突伸的若干外抵持弹片54。所述基片51呈连续的弯折状,所述内抵持弹片53位于所述外抵持弹片54沿横向方向上的外侧,且所述内抵持弹片53用以与对接连接器上的接地件相抵接,所述外抵持弹片54向外抵接所述遮蔽壳体4的内壁(遮蔽壳体4的顶壁和/或底壁的内表面),以形成接地效果。

当每一所述金属弹片5放入绝缘本体1的对应容纳区1126内时,所述金属弹片5于前后方向上位于导电端子2的前方,所述基片51位于所述容纳区1126内,所述内抵持弹片53穿过对应的收容孔1127并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以与对接连接器上的接地件相抵接。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