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9929发布日期:2018-11-07 21:13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动力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如锂电池组,通常是由众多经串并联组合连接在一起的电池单体(或称电池芯)构成,电池组在充电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如何把这些热能尽快的传导到外部,使电池迅速降低温度,是目前动力电池行业的一个难题。目前常见的动力电池仍是采用传统风吹的对流式散热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风扇气流或自然气流将壳体上和内部的热量带走,其缺点是:因散热速度慢而令到动力电池内部温度升高,能源效益比率低,续航力亦低,同时如果壳体上布满灰尘而令到气流受到阻碍致带走热力变慢,进一步加剧动力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可能烧毁动力电池。因此,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亟需一种真正的实现散热快、散热性能好的动力电池,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效,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能对动力电池壳体的散热性能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达到散热快、散热性能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包括电池壳体,电池壳体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层热辐射散热涂层;还包括电池芯,电池壳体的内部形成用于收纳电池芯的安装腔,电池芯在安装腔内为并排设置的至少一个,相邻两电池芯之间、以及电池芯与电池壳体的侧壁之间均填充有导热硅胶体。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检测温度的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包括嵌设在导热硅胶体内的温度传感器和位于电池壳体外侧并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温度检测仪表。

进一步,温度传感器包括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导热材料层、金属保护层和感温元件,感温元件上设有与温度检测仪表连接的外部引线。

进一步,热辐射散热涂层由在电池壳体的表面上喷涂纳米散热涂料制成。

进一步,电池壳体的顶端设有电池盖,电池盖上设置有电接触片,电接触片设有向下凸出的接触部,接触部抵接于电池芯的顶端并与锂电池电性连接。

进一步,电池盖的底部向着安装腔内延伸设置有用于对电池芯的顶端夹持的夹持部,夹持部对应每一电池芯设置一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通过在电池壳体的表面设置热辐射散热涂层,可将电池芯产生的热能转换成红外线并辐射到空气中,提高散热效率,保证了散热效果,而且散热方式环保安全,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动力电池。

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包括电池壳体1,电池壳体1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层热辐射散热涂层1-1;还包括电池芯2,电池壳体1的内部形成用于收纳电池芯2的安装腔,电池芯2在安装腔内为并排设置的至少一个,相邻两电池芯2之间、以及电池芯2与电池壳体1的侧壁之间均填充有导热硅胶体3。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可为铅酸、镍氢、镍镉、铅晶、锂离子相关系列,及钠硫、镍锌、锌空气、氢燃料、飞轮等动力电池,且为可充放电重复使用;电池壳体1为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外壳,或其外部再包覆其他材料,电池芯2为多种不同材料以化学或物理产生电流连接正负极,具体的电池芯2结构与各种现有的动力电池基本相同,通过在电池壳体1的表面设置至少一层热辐射散热涂层1-1,并电池壳体1内部的金属元件上亦涂覆热辐射散热涂层1-1,以将电池芯2产生的热能转化成红外线并辐射到空气中,增加散热效率。导热硅胶位于相邻的电池芯2之间或电池芯2与电池壳体1之间,用于高效导热,在电池壳体1内部还设置有汇流导体4,汇流导体4位于电池芯2的上端与电池壳体1上端之间,导热硅胶的上端与汇流导体4形成交汇连接用于导热汇流,其中,导热硅胶可以采用导热系数为1W/m.k以上的导热硅胶脂作为高效导热,并予隔离层达到绝缘效果。至于导热硅胶部分,采用涂布方式设置在电池芯2之间或电池芯2与电池壳体1之间,具体涂布过程为:先清洁接合点,然后自动化或人工将独特设计和制造的导热硅胶涂抹或灌注于接合需要导热的部分,排出空气后压紧。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检测温度的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包括嵌设在导热硅胶体3内的温度传感器和位于电池壳体1外侧并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温度检测仪表。温度传感器包括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导热材料层、金属保护层和感温元件,感温元件上设有与温度检测仪表连接的外部引线。通过温度传感器对电池壳体1内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电池芯2的温度直接经过导热硅胶体3传递至温度传感器,提高了测温精度,且省去了温度传感器的安装支架,并且温度传感器不会因为热膨胀失配而脱落,提高了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热辐射散热涂层1-1由在电池壳体1的表面上喷涂纳米散热涂料制成。热辐射散热涂层1-1采用金属喷涂技术或浸镀进行处理,使得涂层可以涂覆一层或以上,本实用新型采用现有的热辐射系数为1及以下的热处理化合物涂层进行喷涂或浸镀,散热效果更佳及绝缘性能更好。其中,纳米散热涂料可为由纳米碳、混凝土、石灰岩、云石、熟石膏和陶瓷按比例混合制成的纳米散热油墨热辐射处理化合物,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纳米散热油墨产品,也可按比例进行混合调制,其热辐射系数e为1及以下,达到或接近理论性完美黑体辐射系数。至于热辐射散热涂层1-1的喷涂过程可采用渐层式喷涂技术进行,具体为,第一层将纳米散热油墨热辐射处理化合物与特定的稀释剂按特定的比例放入喷涂壶内,同时严禁明火及远离火源及电源,调校至特定喷涂稠度,将已处理好的动力电池壳体1放置好,并固定位置不能晃动,调较气压略大及喷枪口略小,然后均匀喷涂第1层20微米薄层后,以180摄氏度烤干20分钟,第二层将喷涂第1层薄层并烤干后的纳米散热油墨热辐射处理动力电池壳体1放置好,并固定位置不能晃动, 调校气压略大及喷枪口略小,然后均匀喷涂第2层20微米薄层后,以180摄氏度烤干30分钟。如果增加喷涂层数,按照第一层喷涂技术进行喷涂。或采用浸镀涂布技术,具体为,第一层,将热辐射处理化合物与特定的稀释剂按特定的比例放在浸镀池混合,同时严禁明火及远离火源及电源,调校至特定浸镀稠度,将被浸镀物放在浸镀池内,约10秒取走,用垂直的位置挂放,风干约20分钟,以180摄氏度烤干20分钟;第二层,将热辐射处理化合物与特定的稀释剂按特定的比例放在浸镀池混合,同时严禁明火及远离火源及电源,调校至特定浸镀稠度,将被浸镀物放在浸镀池内,约10秒取走,用垂直的位置挂放,风干约20分钟,以180摄氏度烤干20分钟。如果增加浸镀层数,按照第一层浸镀式涂布技术进行浸镀。

本实施例中,电池壳体1的顶端设有电池盖,电池盖上设置有电接触片,电接触片设有向下凸出的接触部,接触部抵接于电池芯2的顶端并与锂电池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电池盖的底部向着安装腔内延伸设置有用于对电池芯2的顶端夹持的夹持部,夹持部对应每一电池芯2设置一组。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