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的换向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3850发布日期:2018-11-02 21:39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的换向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向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换向器结构。



背景技术:

换向器主要指直流发电机的电枢绕组所感应的电动势是交流成分,必须就由换向器转变成直流成分后再输出;电动机则由换向器再适当位置将输入电枢绕组的电流改变方向,实产生的转矩能使转子按一定方向,因此换向器功能是担任『整流』的,故又称整流子。

按,现有换向器结构,主要以电木或不导电塑料材质射出成型包射铜板,再将铜板切割成数等份,每一片被切割后的铜片呈各自独立,相互间不导通;故当塑料或电木材质去除后,则可清处看到铜片各自独立、互不导通的状态。

换向器结构应用于轮毂马达时,其主要将每一匝绕在铁心片的漆包线,皆与换向器独立的铜板分别连接在一起,使换向器与其绕设漆包线的铁心片组合则呈可转动状态;当换向器转动时,独立铜板将会依序接触碳刷座组合中的碳刷,此时碳刷座组合是不转动;而碳刷座组合必需是的倍数,因为电源有正负两极,通电时是相对的,当一处整流子面经过正碳刷时,此时相对应的换向器的铜板会接触负碳刷,分别将正负电流同时经由整流子传送电流至连接该整流子片的线圈,使绕线于铁心片上的线圈有电流通过,而产生磁场,依正负电流与正逆绕线方向不同,产生N,S两种磁场,经由换向器不断换向,使其电磁铁持续产生N, S磁场,与马达内部的永久磁铁相互作用,马达即能持续转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所示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须逐一施行焊接加工,且有效简化制程,同时大大降低人工及材料成本用于汽车的换向器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所示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汽车的换向器结构,该换向器包括铜板本体及其包覆层,铜板本体以一体形成有以预设环状间隔排列的若干极片,以及预设联结各该极片的若干桥接部;包覆层以局部方式包设于该铜板本体上的预定部位,且有效添设于各该极片的间隙空间,并露出各该极片顶缘面及桥接部者,以冲压方式一体形成具有至少一正极接点及至少一负极接点于该铜板本体预设部位,再以塑料射出方式局部包设该铜板本体形成该包覆层,然后利用车断加工将预设的各该桥接部截断,使各该极片分别与各该正、负极接点呈导通或不导通状态。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极片包含有若干正极片、若干负极片、以及若干不导电极片,三者以间隔状且环设方式排列。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桥接部以预设长度设计,配合各该正极片、负极片、以及不导电极片的排列,而呈现不等长的状态。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铜板本体进一步一体形成有以同圆心状内外设置的内环部及外环部;各该极片则环设排列于各该内、外环部的间,并使极片两侧缘分别形成桥接部,以有效各自与各该内、外环部相联结。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极片包含有若干正极片、若干负极片、以及若干不导电极片,三者以间隔状且环设方式排列;于形成该包覆层后进行车断加工时,则截断位于各该负极片及不导电极片分别与内环部间连接的各该桥接部,以及截断位于各该正极片及不导电极片分别与外环部间连接的各该桥接部。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内、外环部包设包覆层内。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包覆层不包设各该正、负极接点。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铜板本体进一步一体形成有以同圆心状内外设置的内环部及外环部;该负极接点接设于该外环部预定部位;该正极接点则接设于该内环部预设部位。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铜板本体进一步一体形成有环状的内环部;接设部形成于该内环部内径缘预设部位,一体朝中心延伸预设距离的部位;接设孔设于该接设部上的贯孔,各该内环部及接设部包设包覆层内,并包覆形成贯孔状的该接设孔。

作为进一步改进,板本体背面一体弯折形成有至少一弯脚。

本实用新型无须逐一施行焊接加工,且有效简化制程,同时大大降低人工及材料成本。以同型电流需求的条件下,整体换向器的体积小,组设于机构内时其所须占用空间小,可达到微型化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铜板本体的正面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铜板本体的背面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包覆状态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包覆状态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包覆状态平面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如图1-5所示,一种换向器的结构,其主要包含铜板本体10,以及包设于该铜板本体10的包覆层20。

该铜板本体10,以冲压方式一体形成有内环部11、外环部12、若干极片13、二正极接点14、二负极接点15 、若干弯脚16以及预设联结各该极件13的若干桥接部17;其中各该内、外环部1112以内外设置预设间距的同圆心状;各该极片13包含有若干正极片131、若干负极片132、以及若干不导电极片133,图示中则以+表示为正极片 131、为负极片132、N为不导电极片133,三者以间隔状且环设方式排列且各别跨接于各该内、外环部 11,12的间;各该桥接部17设于各该极片13的两侧缘,并借以有效各自与各该内、外环部11,12相联结,且各该桥接部17以预设长度设计,配合各该正极片+131、负极片-132、以及不导电极片N133的排列,而呈现不等长的状态;该负极接点15接设于该外环部12预定部位,即朝该铜板本体10后弯折的翼部;该正极接点14则接设于该内环部11,即以内径缘朝中心延伸预设部位;各该极片13分别朝该铜板本体10 背面一体弯折形成有四弯脚16,为呈45度角内弯的片体。

该包覆层20,为电木或塑料材质,以局部方式包设于该铜板本体10上的预定部位,且有效添设于各该极片13的间隙空间,并露出各该极片13顶缘面、各该正、负极接点14,15、以及桥接部17者;其中各该内、外环部11,12、以及弯脚16包设包覆层20内。

上述构件,以冲压方式一体形成该铜板本体10,再以该铜板本体10预设部位以电木或塑料射包成型形成该包覆层20后,然后以车刀将位于各该内、外环部11,12的桥接部17各车一刀,可使各该正极片131经由该内环部11全部串连一起,使各该负极片132经由该外环部12串连一起,而不导电极片133则与各该内、外环部11,12的连结切断后完全不导通。

铜板本体10结构,其可利用冲压或其他方式一体形成具有各该内、外环部1112、极片13、正极接点14、负极接点15、弯脚16以及桥接部17的该铜板本体10,并使每一极片13与各该内、外环部11,12相连接;其中,依设计将预定连结正电 +、负电-、或不导电状态的各该极片13,使其相对应连接于各该内、外环部1112的桥接部17连接长度设计为不等长,如不导电极片133的两端桥接部17为内长外长状态,负极片132的两端桥接部17为内长外短状态,正极片 131的两端桥接部17为内短外长状态等。

该铜板本体10局部包设于该包覆层20内,露出各该极片13顶缘面、桥接部17、以及正、负极接点14,15等部位;其中,各该桥接部17因以不等长的设计,各别露出部位的长度均不同,较长尺寸的桥接部17主要为利于后续桥接部17切削加工时预设截断的部位者。

于射出包覆制程后,可以车断或其他加工方式将预定的各该桥接部17截断,于各该内、外环部1112的桥接部17预设位置各车一刀,参照第六至第九图,为车断加工后的状态,其中各该正极片131均与该内环部11相接,即利用该内环部11将各该正极片131全部串连一起,并可由该正极接点14导电输出;各该负极片132均与该外环部12相接,即利用该外环部12将各该负极片132全部串连一起,并可由该负极接点15导电输出;另,各该不导电极片133则因其与各该内、外环部1112相接的桥接部17均予以截断,故呈不导电的绝缘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导电设计,使正电流+经由该内环部11导通所有串联的各该正极片131,负电流-则经由该外环部12导通所有串联的各该负极片132,另使不导电极片133穿设于各该正、负极片131,132间而具有隔离的效果者;故与碳刷组 30相接设时,可将该碳刷组30的正极电源与各该正极接点14相接,该碳刷组30的负极电源与各该负极接点15 相接,即可快速完成组装,故具有与相关构件的组设快速、便捷的效果。

该内环部11一体形成接设部18,形成于该内环部11内径缘预设部位,以一体方式朝中心延伸预设距离的部位;接设孔181设于该接设部18上的贯孔;其中该接设部18包设该包覆层20内,并包覆形成贯孔状的该接设孔181;此外,各该弯脚17的设计,其主要为于包设于该包覆层20内时,可嵌住成型的电木或塑料层,以达到支撑的功能者。

因无需将各该极片13进行焊接串联的制程,故于制程上大大降低工时的耗费,以及焊接材料与能源成本,具有制程简化的效果;同时,以同型电流需求的条件下,整体换向器的体积小,组设于马达机构内时其所须占用空间小,可达到微型化的需求者。

应用于轮毂马达时,以电源线正极与负极直接将电流供应给分别将各该正、负极片131,132串联起来的各该正、负极接点14,15,使电流经由本创作换向器供应给一碳刷组30,再传送给相对应的线圈,及缠绕在对应的若干铁心片41上成为一电磁铁 40,换向器与一永久磁铁50是固定不动,而该碳刷组30与所有对应的电磁铁40是同时转动,当该碳刷组30的碳刷 31转动时经过换向器的正+、负-极片区时,会供应正电流或负电流给该碳刷31在传送到电磁铁产生N或S极磁场,与马达内部的永久磁铁相互感应而作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