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石墨舟的电极结构及石墨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1911发布日期:2018-12-14 22:57阅读:8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石墨舟的电极结构及石墨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石墨舟的电极结构及石墨舟。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是由若干太阳能电池片串、并联连接后形成的组件,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太阳能电池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对硅片进行镀膜处理。硅片在镀膜过程中,放置在石墨舟上,石墨舟放置在镀膜设备内,例如PECVD(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镀膜设备,且石墨舟上设置有电极结构,通过石墨舟通电完成对硅片镀膜。

电极结构包括电极杆及电极块,电极块固定在石墨舟上,电极杆与电极块上的孔插接固定。如图1和图2所示,电极杆包括一体成型的插接端11'和连接端12',连接端12'用于与电源连接,插接端11'与电极块上的孔配合。插接端11'为空心圆柱,且空心圆柱被均匀分为多个侧壁111'。当插接端11'与电极块连接时,插接端11'受热膨胀,使多个侧壁111'炸开,抵接在电极块的孔壁上,从而使电极杆与电极块接触。

现有的电极杆由多个侧壁111'组成的空心圆柱,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与石墨舟碰撞而破损,导致电极杆与电极块接触不良,从而影响整个石墨舟上硅片的镀膜效果;且电极杆破损后无法单独更换破损部位,造成材料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石墨舟的电极结构,能够单独更换电极杆上破损的部位,减少材料浪费。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石墨舟的电极结构,包括电极杆和电极块,所述电极杆包括插接端和连接端,所述插接端和所述连接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极块上设置有与所述插接端配合的插接孔。

其中,所述插接端与所述连接端通过螺纹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插接端和所述连接端中,一个设置有外螺纹,另一个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其中,所述插接端包括至少两个轴体,至少两个轴体的轴径沿远离所述连接端的方向逐个减小。

其中,所述轴体朝向所述电极块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凸起。

其中,多个所述凸起均布于所述端面上。

其中,所述插接孔为与所述插接端配合的阶梯孔。

其中,所述电极杆和所述电极块均由石墨制成。

其中,所述连接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插接端的截面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石墨舟,能够单独更换电极杆上破损的部位,减少材料浪费。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石墨舟,包括本体,还包括如上述所述的用于石墨舟的电极结构,所述电极块设置于所述本体上。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石墨舟的电极结构及石墨舟。该用于石墨舟的电极结构包括电极杆和电极块,电极杆的插接端和连接端可拆卸连接,当电极杆与电极块配合时发生碰撞损坏后,可以仅更换插接端或连接端,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极杆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现有技术中电极杆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接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杆的主视图。

其中:

1、电极杆;11、插接端;111、第一轴体;112、第二轴体;1121、凸起;113、第三轴体;114、第四轴体;1141、外螺纹;12、连接端;121、螺纹孔;2、电极块;

11'、插接端;111'、侧壁;12'、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石墨舟,包括本体及电极结构,石墨舟可以用于在镀膜工序中承载硅片。硅片在镀膜过程中,通过电极结构使得石墨舟的本体导电,从而完成镀膜工序。

如图3和图4所示,电极结构包括电极杆1和电极块2,电极杆1和电极块2均可以由石墨制成。电极块2固定在石墨舟的本体上,电极块2上设置有插接孔。电极杆1包括插接端11和连接端12,插接端11和连接端12可拆卸连接。使用时,电极杆1的插接端11与插接孔配合,电极杆1的连接端12与电源连接,从而通过电极结构使石墨舟通电。电极杆1的插接端11和连接端12可拆卸连接,当电极杆1与电极块2配合时发生碰撞损坏后,可以仅更换插接端11或连接端12,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插接端11可以与连接端12通过螺纹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为方便连接端12与插接端11螺纹连接,插接端11与连接端12配合的端部可以为圆柱形,圆柱形的端部外设置有外螺纹1141,连接端12上设置有螺纹孔121,外螺纹1141与螺纹孔121的内螺纹配合,实现插接端11与连接端12的可拆卸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插接端设置有螺纹孔,对应的,连接端设置有外螺纹。连接端12与插接端11还可以通过卡接或螺钉等紧固件实现可拆卸连接。

为了方便插接端11与插接孔对准以便配合,本实施例中插接端11可以为多层圆柱结构。具体地,插接端11包括至少两段轴体,且至少两个轴体的轴径沿远离连接端12的方向逐个减小。对应地,电极块2上的插接孔为对应的阶梯孔。当插接端11与插接孔配合时,轴径较小的轴体先伸入插接孔内,当较小的轴体与插接孔内最小的孔配合时,可以对插接端11起到一定的限位导向作用,避免插接端11与电极块2发生碰撞,从而保证插接端11完好。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插接端11包括四段轴体,分别为第一轴体111、第二轴体112、第三轴体113和第四轴体114,第一轴体111、第二轴体112、第三轴体113和第四轴体114的轴径依次增大。对应地,电极块2上的插接孔包括孔径依次增大的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和第四孔,当第一轴体111依次穿过第四孔、第三孔、第二孔伸入第一孔的过程中,插接孔通过孔径的变化逐渐加强对插接端11的定位效果,避免插接端11碰撞损坏。

插接端11伸入插接孔后,各轴体的外周面与插接孔的孔内壁接触,插接端11与电极块2的接触面积大,能够保证电极杆1与电极块2的接触效果,从而提高硅片的镀膜效果。

为进一步保证插接端11与电极块2良好的接触效果,如图7所示,轴体朝向电极块2的端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多个凸起1121。第二轴体112、第三轴体113和第四轴体114的端面上均设置有凸起1121,当插接端11与插接孔配合时,凸起1121抵接在插接孔的台阶面上,增大插接端11与电极块2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接触不良的比例。其中,多个凸起1121可以均匀分布在插接端11的台阶面上,提高抵接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轴体111朝向电极块2的端面上也可以设置有凸起1121。

可选地,凸起1121的界面形状可以为三角形、矩形等多边形,也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还可以是其他不规则形状,只要保证凸起1121的端面为平面,从而方便凸起1121的端面与插接孔内的台阶面抵接即可。

连接端12的截面面积可以大于插接端11的截面面积,即大于第四轴体114的截面面积,使得插接端11与插接孔配合时,连接端12抵接在电极块2的表面,限制插接端11继续向插接孔内伸入,从而避免插接端11折断。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