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3307发布日期:2018-12-05 18:4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开关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换开关电器。



背景技术:

转换开关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需不间断供电的场所,其实现了负载线路在两路电源之间的转换,以保证用户供电的可靠性。为了实现触头系统的分合闸转换,现有结构均是从触头系统中延伸出转轴,该转轴被操作机构带动着旋转,而操作机构连接电机,由电机驱动旋转切换,操作机构本身也可由手动操作进行旋转。现有的操作机构基本采用齿轮结构进行旋转传动,缺少较为牢固的结构来限定操作机构的停止位置,可能会出现分合闸位置不稳定的情况。另一方面,现有的电机直接连接转轴来驱动转轴旋转,那在手动操作转轴进行旋转时,也会同时带动电机的轴转动,这对电机造成了一定的损耗,不利于对电机的保护和长期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转换开关电器,可以稳定保持分合闸位置,具有离合结构而便于在手动操作时保护电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转换开关电器,包括电机驱动机构、分合闸操作机构和触头系统;分合闸操作机构包括安装架、转轴、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转轴可旋转的设置于安装架上,转轴的一端连接触头系统,驱动机构设置于转轴上并与转轴联动,驱动机构包括若干卡槽,若干卡槽之间为弧形突部,限位机构包括限位件,限位件可滑移的设置于安装架上并通过弹性件抵入卡槽限位,当驱动机构旋转时,限位件被弧形突部抵开而离开一卡槽,限位件在经过弧形突部后进入另一卡槽限位;电机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设置于电机的电机轴上的偏心件,转轴上设置有一推动块,推动块上开设有供偏心件伸入的推动槽,推动槽具有供偏心件活动而不干涉的活动空间,当电机工作带动偏心件移动至推动槽槽壁时,继续移动可带动推动块、转轴进行旋转。

作为一种改进,驱动机构还包括主支架和副支架,主支架和副支架均套设于转轴上并与转轴联动,卡槽和弧形突部设置于主支架侧面,安装架上还设置有一调节架,调节架的中部通过一转杆可旋转的设置在安装架上,调节架的上部设置一供穿插的调节孔,调节架的下部与副支架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

作为一种改进,限位件为杆状,安装架上具有供限位件设置并滑移的腰形孔,限位件的杆侧面抵入卡槽限位,弹性件从相对卡槽的另一侧抵住限位件;限位件上设置有定位杆,定位杆与腰形孔相平行设置,安装架上具有供定位杆穿设的定位孔,定位杆背离限位件的一端穿入定位孔中,弹性件为弹簧,弹性件套设于定位杆中,弹性件被限位于限位件和安装架之间进行压缩,当限位件沿着腰形孔滑移时,定位杆在定位孔中滑移。

作为一种改进,安装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子架,腰形孔在两个子架上对称设置,限位件的中部具有直径大于两侧的圆台,圆台位于两个子架之间,圆台中部设置有与卡槽适配的环形槽;限位件的两侧在两个子架外对称设置弹性件进行限位。

作为一种改进,副支架的数量为两个,分设于主支架的两侧,调节架整体呈U形,U形的两端设置齿结构与两个副支架分别配合,主支架容纳于U形的中部空间;

作为一种改进,卡槽的数量为2个或3个。

作为一种改进,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接一安装板,偏心件为两组并对称设置于安装板的两侧,推动块上的推动槽与偏心件对应的设置对称两组。

作为一种改进,偏心件为柱体,推动槽为弧形,偏心件在被电机带动时沿着推动槽的弧形移动,并与推动槽的弧形两端槽壁相抵配合;推动槽弧形两端槽壁设置为圆角。

作为一种改进,安装架上设置有一个第一微动开关,推动块上设置有与第一微动开关相配合的触发块,当触发块位于中间位置时与第一微动开关接触并触发第一微动开关,当触发块随推动块向左或向右旋转开后与第一微动开关分离;安装架上相对电机的另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微动开关,两个第二微动开关对称设置于相对转轴的两侧,转轴上设置有与两个第二微动开关相配合的突块,当突块位于中间位置时与第二微动开关分离,当突块随转轴向左或向右旋转至第二微动开关处时接触并触发第二微动开关。

作为一种改进,触头系统设置并列的多个,触头系统包括壳体、动触头、常用静触头、备用静触头和两个公共连接触头,动触头通过一横轴可旋转的设置于壳体中,常用静触头和备用静触头上下排列设置于壳体中相对横轴的一侧,两个公共连接触头上下排列设置于壳体相对横轴的另一侧,动触头从横轴两侧伸出并在旋转时与两侧的常用静触头、备用静触头和两个公共连接触头中的两者接触导通。

作为一种改进,常用静触头、备用静触头和两个公共连接触头三者与动触头配合的一端设置为板状端,动触头设置为两组相平行的子触头,横轴内设置有弹性片,弹性片压向子触头令两组子触头相靠近,两组子触头通过旋转夹住板状端进行接触导通。

作为一种改进,横轴包括柱形本体、两组支撑部和两组配合部,柱形本体侧边开设有贯穿孔,动触头穿设于贯穿孔中,两组支撑部呈柱形并设置于柱形本体两端用于安装于壳体中进行旋转,两组配合部分别设置于两组支撑部的外端,两组配合部设置为相适配的凸部和凹部,当相邻两个横轴上相对的凸部和凹部进行插合时令两个横轴联动。

作为一种改进,常用静触头和备用静触头分别具有延伸至壳体外的第一连接端,两个公共连接触头相互连接,并由一个公共连接触头向壳体外延伸出第二连接端。

作为一种改进,两组子触头的相对面两侧边设置有倒角。

作为一种改进,柱形本体的侧面沿圆周方向设置有若干偷料槽。

作为一种改进,凸部和凹部设置有相匹配的锯齿边缘。

作为一种改进,壳体包括依次从上至下安装的上盖、上壳和下壳,上壳上具有用于设置常用静触头和一个公共连接触头的上腔室,下壳上具有用于设置备用静触头和另一个公共连接触头的下腔室,上壳和下壳合拢形成一供横轴设置的旋转腔,旋转腔与上腔室、下腔室分别连通,旋转腔从侧边向外贯穿并设置有支撑横轴的环形壁。

作为一种改进,壳体包括依次从上至下安装的上盖、上壳和下壳,上壳上具有用于设置常用静触头和一个公共连接触头的上腔室,下壳上具有用于设置备用静触头和另一个公共连接触头的下腔室,上壳和下壳合拢形成一供横轴设置的旋转腔,旋转腔与上腔室、下腔室分别连通,旋转腔从侧边向外贯穿并设置有支撑横轴的支撑部的环形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的设置,当转轴由电机带动或者人手动进行转动操作时,均需克服卡槽与限位件的位置限制,转轴在转动过程中限位件从一个卡槽被弧形突部顶开然后到达下一卡槽,把转轴重新限位,卡槽的数量限定了转轴的停留位置,从而实现了转轴所连接着的触头系统处分合闸转换后的准确限位,分合闸的位置稳定。另一方面,电机和转轴通过偏心件和推动槽的结构进行离合设置,在电机带动偏心件旋转到推动槽槽壁时继续旋转可令转轴进行旋转,电机的正反转分别对应了转轴正反转驱动触头系统处的常用侧或备用侧合闸,从而实现开关的自动切换;当进行手动切换时,使用者对转轴上的操作机构进行扳动可带动转轴旋转,同步被带动的推动槽具有不干涉偏心件的空间,即推动槽转动有限的角度不会碰到偏心件,从而实现了手动进行分合闸时不会带动电机轴旋转,有利于对电机进行保护,避免电机的机械损耗,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转换开关电器去除部分外壳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合闸操作机构处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合闸操作机构处去除安装架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合闸操作机构处去除安装架后的侧面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驱动机构省略电机后与转轴配合处的立体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驱动机构与转轴配合处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驱动机构的偏心件和转轴处的爆炸立体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转换开关电器的触头系统去除上盖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触头系统的纵向截面结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触头系统的横轴和多个触头的立体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触头系统的横轴和动触头的纵向截面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开关电器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电机驱动机构a、分合闸操作机构b和触头系统c;分合闸操作机构b包括安装架b1、转轴b0、驱动机构b2和限位机构b3,转轴b0可旋转的设置于安装架b1上,转轴b0的一端连接触头系统c,驱动机构b2设置于转轴b0上并与转轴b0联动,驱动机构b2包括若干卡槽b21,若干卡槽b21之间为弧形突部b22,限位机构b3包括限位件b31,限位件b31可滑移的设置于安装架b1上并通过弹性件b32抵入卡槽b21限位,当驱动机构b2旋转时,限位件b31被弧形突部b22抵开而离开一卡槽b21,限位件b31在经过弧形突部b22后进入另一卡槽b21限位;电机驱动机构a包括电机a2和设置于电机a2的电机轴上的偏心件a21,转轴b0上设置有一推动块a01,推动块a01上开设有供偏心件a21伸入的推动槽a02,推动槽a02具有供偏心件a21活动而不干涉的活动空间,当电机a2工作带动偏心件a21移动至推动槽a02槽壁时,继续移动可带动推动块a01、转轴b0进行旋转。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如图1、8所示,转轴b0右端连接至触头系统c的横轴c6,驱动动触头c2旋转至常用静触头c3或备用静触头c4,实现两路电源之间的转换;转轴b0左端连接至电机a2,由电机a2控制进行自动的开关切换;转轴b0进一步通过相互配合的调节结构可以由使用者手动旋转转轴b0来进行手动分合闸操作,便于进行调试维护。

如图2、3、4所示,转轴b0可以设置为腰形,其上套设柱形结构可旋转的设置在安装架b1上,驱动机构b2与转轴b0相配合安装进行联动。卡槽b21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组,作为优选可设置为2个或者3个,当为2个卡槽b21时,对应常用和备用两个合闸的位置;当为3个卡槽b21时,对应常用、分闸、备用三个位置;该两种优选方式为实现基本分合闸功能的结构。若多位置转换开关有特殊功能需求,可以进一步增加卡槽b21的数量,令转轴b0可以在更多的位置停留实现具体功能。卡槽b21和弧形突部b22的设置令限位件b31可以抵入卡槽b21之中,随着转轴b0的转动,限位件b31可以沿着弧形突部b22的弧形被顶开,待越过弧形突部b22的突出顶端,限位件b31可以由弹性件b32的回复力抵入另一个卡槽b21,完成位置的切换。在结构上限位件b31可以在卡槽b21中良好的限位,若进行切换需要施力顶开弧形突部b22,这增加了限位的稳定性,实现了转轴b0所连接着的触头系统c处分合闸转换后的准确限位,分合闸的位置稳定。

如图5、6、7所示,转轴b0靠近电机a2一侧安装推动块a01,推动块a01上设置推动槽a02,偏心件a21设置在电机a2的电机轴上,并且与电机轴偏心设置,偏心件a21伸入推动槽a02。初始状态,偏心件a21位于推动槽a02的中部,当电机a2带动偏心件a21正转和反转时一开始都不会带动推动块a01旋转,当偏心件a21转到与推动槽a02的槽壁相抵时,继续运动可带动推动块a01旋转,进而带动转轴b0旋转。电机a2不工作的状态下,偏心件a21回到初始位置;手动进行分合闸操作时,转轴b0带动推动块a01旋转,推动槽a02的运动不会带动偏心件a21动作,推动槽a02具有的活动空间令手动操作时偏心件a21不会被干涉带动,有利于对电机a2进行保护,避免电机a2的机械损耗,延长电机a2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驱动机构b2还包括主支架b23和副支架b24,主支架b23和副支架b24均套设于转轴b0上并与转轴b0联动,卡槽b21和弧形突部b22设置于主支架b23侧面,安装架b1上还设置有一调节架b11,调节架b11的中部通过一转杆b12可旋转的设置在安装架b1上,调节架b11的上部设置一供穿插的调节孔b13,调节架b11的下部与副支架b24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

如图2、3、4所示,主支架b23具体加工设置卡槽b21和弧形突部b22,副支架b24设置为与调节架b11进行配合,调节架b11可向外延伸设置,供使用者进行操作来手动旋转转轴b0,实现手动分合闸;分为主支架b23和副支架b24两部分更便于零部件的加工制造,降低制造成本。调节架b11如一杠杆结构,绕中部转杆b12旋转,下部通过齿结构与副支架b24啮合传动;在使用时,调节架b11位于转换开关整体的壳体中,调节架b11处开设一个条形的开口,可以通过开口伸入一扳手,该扳手插入调节孔b13,使用者扳动扳手可以驱动副支架b24的旋转,从而驱动转轴b0联动旋转。该结构可以较好的令调节架b11带动副支架b24动作,便于使用者施力进行手动切换开关。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限位件b31为杆状,安装架b1上具有供限位件b31设置并滑移的腰形孔b14,限位件b31的杆侧面抵入卡槽b21限位,弹性件b32从相对卡槽b21的另一侧抵住限位件b31;限位件b31上设置有定位杆b33,定位杆b33与腰形孔b14相平行设置,安装架b1上具有供定位杆b33穿设的定位孔b15,定位杆b33背离限位件b31的一端穿入定位孔b15中,弹性件b32为弹簧,弹性件b32套设于定位杆b33中,弹性件b32被限位于限位件b31和安装架b1之间进行压缩,当限位件b31沿着腰形孔b14滑移时,定位杆b33在定位孔b15中滑移。

如图2、3、4所示,杆状的限位件b31抵入卡槽b21限位,并由弹性件b32在另一侧限位,安装架b1上的腰形孔b14可以良好的限定限位件b31的滑移方向,限位件b31沿着腰形孔b14滑移令弹性件b32积蓄回复力,之后依靠弹性件b32的回复力把限位件b31抵到另一卡槽b21。弹簧穿设在定位杆33上,令弹簧与腰形孔b14平行设置,弹簧可以在限位件b31的滑移方向上积蓄回复力,令限位件b31更好更稳的抵向卡槽b21。定位杆b33一端穿设在限位件b31上,另一端穿设在定位孔b15中滑移,腰形孔b14和定位孔b15处于同一截面位置,令定位杆b33与腰形孔b14保持平行,限位件b31的活动状态稳定,弹簧可以稳定的被压缩和恢复。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安装架b1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子架b10,腰形孔b14在两个子架b10上对称设置,限位件b31的中部具有直径大于两侧的圆台b311,圆台b311位于两个子架b10之间,圆台b311中部设置有与卡槽b21适配的环形槽b312;限位件b31的两侧在两个子架b10外对称设置弹性件b32进行限位。

如图1-4所示,两个子架b10之间良好的容纳了主支架b23和副支架b24,限位件b31的圆台b311也很好的容纳于两个子架b10之间通过两侧内壁限定了位置不易产生偏移;根据主支架b23的厚度设置环形槽b312,令环形槽b312抵入卡槽b21,令两者相适配,结构上更加稳定;弹性件b32、定位杆b33在两个子架b10外侧对称的设置两组,稳定的抵向限位件b31,更好的起到限位效果。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副支架b24的数量为两个,分设于主支架b23的两侧,调节架b11整体呈U形,U形的两端设置齿结构与两个副支架b24分别配合,主支架b23容纳于U形的中部空间。

如图2、3所示,副支架b24在主支架b23两侧设置,在调节架b11带动副支架b24旋转时,主支架b23两侧的受力较为均匀,并且主支架b23被限位于调节架b11的U形空间中,结构更加稳定不会窜动;副支架b24和调节架b11整体也较好的限位于安装架b1形成的空间中,结构稳定。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安装架b1呈L形,腰形孔b14和定位孔b15分别位于L形两个相互垂直的面上。如图2所示,定位孔b15位于L形的一个面上,腰形孔b14位于L形的另一个面上,令限位件b31、弹性件b32、定位杆b33良好的进行布置,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可以有效控制产品的体积。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电机a2的电机轴固定连接一安装板a22,偏心件a21为两组并对称设置于安装板a22的两侧,推动块a01上的推动槽a02与偏心件a21对应的设置对称两组。

如图5、7所示,安装板a22的中部连接在电机轴上,两侧对称设置偏心件a21,对称的偏心件a21位于对称的推动槽a02中,从而令结构上电机轴输出时受力均匀,转轴b0被带动旋转时受力均匀,较少结构上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推动块a01加工为匀称的结构,推动槽a02匀称的设置于其上,整理结构受力均匀,减少零部件配合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偏心件a21为柱体,推动槽a02为弧形,偏心件a21在被电机a2带动时沿着推动槽a02的弧形移动,并与推动槽a02的弧形两端槽壁相抵配合;推动槽a02弧形两端槽壁设置为圆角。

如图5、7所示,设置为弧形的推动槽a02为偏心件a21提供了合适的活动空间,偏心件a21不会与推动槽a02的左右弧形壁产生接触,当运动到两端时才会相抵,结构上合理,便于制造。偏心件a21为柱体,可以良好的容纳于推动槽a02中,与推动槽a02的槽壁相接触柔和,减少磕碰。推动槽a02两端槽壁为与偏心件a21相接触的位置,圆角结构可以与偏心件a21的柱体良好接触,结构上避免相互的磕碰,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安装架b1上设置有一个第一微动开关a11,推动块a01上设置有与第一微动开关a11相配合的触发块a03,当触发块a03位于中间位置时与第一微动开关a11接触并触发第一微动开关a11,当触发块a03随推动块a01向左或向右旋转开后与第一微动开关a11分离;安装架b1上相对电机a2的另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微动开关a12,两个第二微动开关a12对称设置于相对转轴b0的两侧,转轴b0上设置有与两个第二微动开关a12相配合的突块a04,当突块a04位于中间位置时与第二微动开关a12分离,当突块a04随转轴b0向左或向右旋转至第二微动开关a12处时接触并触发第二微动开关a12。

如图5、6所示,触发块a03初始位置位于正下方,其与第一微动开关a11接触并触发第一微动开关a11,第一微动开关a11能够反馈分闸的信号,当进行正转或反转而合闸时,偏心件a21带动推动块a01旋转,触发块a03离开后与第一微动开关a11分离,停止发送分闸信号,在结构上可以令使用者了解位置情况,便于管理和调试。在第一微动开关a11的基础上,设置两个第二微动开关a12来了解合闸情况。突块a04初始位置位于正下方,其与第二微动开关a12分离,当进行正转或反转而合闸时,转轴b0带动突块a04与其中一侧的第二微动开关a12接触并触发该侧第二微动开关a12,第二微动开关a12能够反馈合闸的信号,在结构上可以令使用者了解位置情况,便于管理和调试。突块a04与推动块a01分设于安装架b1两侧,有效的利用了空间,使结构更加合理。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触头系统c设置并列的多个,触头系统c包括壳体c1、动触头c2、常用静触头c3、备用静触头c4和两个公共连接触头c5,动触头c2通过一横轴c6可旋转的设置于壳体c1中,常用静触头c3和备用静触头c4上下排列设置于壳体c1中相对横轴c6的一侧,两个公共连接触头c5上下排列设置于壳体c1相对横轴c6的另一侧,动触头c2从横轴c6两侧伸出并在旋转时与两侧的常用静触头c3、备用静触头c4和两个公共连接触头c5中的两者接触导通。

如图8、9、10、1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多个并列设置的触头系统c可分别对外连接电路,实现常用和备用电源的切换,多个触头系统c的动触头c2通过横轴c6对外连接至转轴b0进行联动。如图9所示将常用静触头c3、备用静触头c4和两个公共连接触头c5排列在空间位置的四个角上,动触头c2在旋转至一侧对角时可以连接对角上的触头,具体为旋转到右上左下时把常用静触头c3和一个公共连接触头c5连接,旋转到左上右下时把备用静触头c4和另一个公共连接触头c5连接,实现了常用和备用电源的切换;在动触头c2不到达左或右的对角线时为分闸状态。如此设置的方式将常用静触头c3和备用静触头c4设置在横轴c6的同一侧,转换开关安装后常用静触头c3和备用静触头c4位于上侧,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检修,动触头c2的设置也更加简单,简化了零部件结构,便于生产制造。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常用静触头c3、备用静触头c4和两个公共连接触头c5三者与动触头c2配合的一端设置为板状端c32,动触头c2设置为两组相平行的子触头c21,横轴c6内设置有弹性片c22,弹性片c22压向子触头c21令两组子触头c21相靠近,两组子触头c21通过旋转夹住板状端c32进行接触导通。

如图8、9、10、11所示,板状端c32接近于立在其所在位置,两组子触头c21通过旋转到达板状端c32,令板状端c32容纳于两组子触头c21之间的空间中被夹持,该夹持的合闸方式令接触紧密,保证合闸效果。如图11所示,图中画出了一侧的弹性片c22,当两侧的子触头c21均设置弹性片c22时,可将两组子触头c21相向压牢;子触头c21本身可通过横轴c6上的结构安装后令其可沿被压的方向前后运动,那在两组子触头c21旋转至板状端c32进入两者之间的空间时,该空间可设置的略小于板状端c32的厚度,板状端c32可顶开子触头c21进入空间,通过弹性片c22的压牢可以令子触头c21和板状端c32牢固结构,实现紧密的合闸。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横轴c6包括柱形本体c61、两组支撑部c62和两组配合部,柱形本体c61侧边开设有贯穿孔c60,动触头c2穿设于贯穿孔c60中,两组支撑部c62呈柱形并设置于柱形本体c61两端用于安装于壳体c1中进行旋转,两组配合部分别设置于两组支撑部c62的外端,两组配合部设置为相适配的凸部c63和凹部c64,当相邻两个横轴c6上相对的凸部c63和凹部c64进行插合时令两个横轴c6联动。

如图8、9、10、11所示,现有技术中,横轴c6可以设置一整根的结构,令多个触头系统c的动触头c2均设置于其上然后进行旋转工作;而本实施方式可令每个触头系统c配置各自的独立横轴c6;比如一个转换开关需要配置4个触头系统c,如图8所示,那么就可以通过将四个横轴c6相邻的凸部c63和凹部c64进行插接组成相互联动的一整根轴,然后对外连接至转轴b0,实现功能。如此的实施方式更加灵活,直接配置与触头系统c相同数量的独立横轴c6即可,不必额外加工不同长度的轴。每个横轴c6的柱形本体c61上设置贯穿孔c60来安装动触头c2,之前所述的弹性片c22也相应的安装于贯穿孔c60中,柱形本体c61两端的支撑部c62可以限位于壳体c1上的孔中,实现柱形本体c61的旋转,两端的两组配合部实现相邻横轴c6间的安装配合,结构简单,便于标准化制造。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常用静触头c3和备用静触头c4分别具有延伸至壳体c1外的第一连接端c31,两个公共连接触头c5相互连接,并由一个公共连接触头c5向壳体c1外延伸出第二连接端c51。

如图8、9、10所示,常用静触头c3、备用静触头c4和两个公共连接触头c5均为片状结构,其通过紧固件安装于壳体c1各自的空间中,常用静触头c3和备用静触头c4分别延伸出第一连接端c31对外连接,分为两路结构,而两个公共连接触头c5可通过导电结构互相连接,并由一个公共连接触头c5延伸出第二连接端c51,其简化了对外连接的线路,使对外的结构上做到简化,减少故障点,便于安装和维护。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两组子触头c21的相对面两侧边设置有倒角c23。如图10所示,两组子触头c21的相对面两侧边为板状端c32进入两者空间的位置,倒角c23的设置有利于板状端c32在倒角c23处被导向进入空间,然后随着继续运动而顶开两组子触头c21,减少结构之间的磕碰和磨损,有利于顺利完成合闸。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柱形本体c61的侧面沿圆周方向设置有若干偷料槽c65。如图10所示,偷料槽c65的设置均匀了结构上的壁厚,保证加工出的横轴c6不易变形;并且节省了材料,有效节约成本。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凸部c63和凹部c64设置有相匹配的锯齿边缘c66。如图10所示,锯齿边缘c66如齿一般,令凸部c63和凹部c64相互安装后可以良好的啮合,旋转起来传动效果好,优选的令锯齿边缘c66在圆周上均匀设置,旋转更加稳定,受力均匀。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壳体c1包括依次从上至下安装的上盖c11、上壳c12和下壳c13,上壳c12上具有用于设置常用静触头c3和一个公共连接触头c5的上腔室c14,下壳c13上具有用于设置备用静触头c4和另一个公共连接触头c5的下腔室c15,上壳c12和下壳c13合拢形成一供横轴c6设置的旋转腔c16,旋转腔c16与上腔室c14、下腔室c15分别连通,旋转腔c16从侧边向外贯穿并设置有支撑横轴c6的支撑部c62的环形壁c17。

如图8、9所示,上盖c11、上壳c12和下壳c13的设置方式便于结构上安装配合,便于触头、横轴c6的安装,对于下壳c13可以进一步设置可拆分的上下两部分,之间形成下腔室c15,便于备用静触头c4和一个公共连接触头c5的安装,上盖c11和上壳c12之间形成上腔室c14,便于常用静触头c3和另一个公共连接触头c5的安装;上腔室c14和下腔室c15可根据触头的位置在空间中安装灭弧室,消除合闸时所产生的电弧。旋转腔c16供横轴c6穿设,并在结构上设置环形壁c17,上壳c12和下壳c13的环形壁c17形成完整的孔结构供支撑部c62设置。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