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电池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3987发布日期:2019-02-15 20:0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及电池产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及电池产品。



背景技术:

在电池产品中,为了实现电池产品(如电池包)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电连接,电池产品通常设置有:第一连接片2,设置于箱体5外;第二连接片3,设置于箱体5内;以及连接器1,安装于箱体5并通过锁紧件4(如螺栓)连接于第一连接片2和第二连接片3,如图1至图3所示。

传统的连接器1的连接端子12的结构一般为“L”型。其中,连接端子12的一端支撑在安装座11上并位于箱体5外以连接于第一连接片2,连接端子12的另一端以悬臂式的方式伸出安装座11并位于箱体5内以连接于第二连接片3。

连接端子12与安装座11之间的这种设置方式,使得连接端子12的所述另一端的抗载荷能力较弱,因而连接端子12在通过锁紧件4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片3的过程中、电池产品处于大幅度、高频率震动工况以及冲击、挤压等工况下时,连接端子12容易因应力集中而发生弯折变形甚至断裂现象,进而影响电池产品的安全性能。此外,由于连接端子12的所述另一端对箱体5内部空间占用大,从而使得连接端子12在电池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容易接触到箱体5内部的其它电连接部件,由此影响到电池产品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及电池产品,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的抗载荷能力强,当其应用于电池产品中时,保证了连接器与电池产品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电池产品的安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用于电池产品,所述电池产品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以及锁紧件,所述连接器包括安装座和固定于安装座的连接端子。其中,连接端子具有:第一连接部,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沿宽度方向延伸并沿高度方向与第一连接部间隔设置;第一保持部,沿高度方向延伸并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保持部埋设于安装座,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支撑在安装座上,且第一连接部通过锁紧件与第一连接片连接,第二连接部通过锁紧件与第二连接片连接。

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在宽度方向上处于第一保持部的同侧。

连接端子还具有:第二保持部,沿高度方向延伸并沿宽度方向与第一保持部相对设置。第二保持部埋设于安装座,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于第二保持部。

第二保持部在数量上为一个,第二保持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或者,第二保持部在数量上为两个,两个第二保持部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一个第二保持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另一个第二保持部连接于第二连接部。

第二保持部在数量上为一个,第二保持部同时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第一保持部的其中一部分形成为第一拱形结构;和/或第二保持部的其中一部分形成为第二拱形结构。

第一保持部的其中一部分形成为第一拱形结构,第二保持部的其中一部分形成为第二拱形结构。第一拱形结构与第二拱形结构沿相反的方向隆起。

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在宽度方向上处于第一保持部的两侧。

连接器还包括:第一连接螺母,固定于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螺母,固定于连接端子的第二连接部。锁紧件为连接螺栓,第一连接螺母与对应的锁紧件配合以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螺母与对应的锁紧件配合以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连接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产品,其包括箱体和上述所述的连接器。连接器的安装座固定于箱体,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位于箱体外,第二连接部位于箱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当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受到外界载荷作用时,由于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直接支撑在安装座上,因而安装座能够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一起承载外界载荷,由此增强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抗载荷能力,从而连接端子不易发生弯折变形甚至断裂现象,提高了电池产品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连接器用于电池产品中时的安装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了连接器处于箱体内部的部分。

图3是图1中的连接器用于电池产品中时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产品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的电池产品的内部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了连接器处于箱体内部的部分。

图7是图5的爆炸图。

图8是图7的装配图。

图9是图8中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从一视角看到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从另一视角看到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内部示意图。

图13是图10中的连接器去除安装座后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一变形例。

图15是图13的另一变形例。

图16是图13的又一变形例。

图17是图13的再一变形例。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连接器 1241第二开口

11安装座 1242第二凸起

111第一主体部 13第一连接螺母

112第二主体部 14第二连接螺母

113延伸部 2第一连接片

114安装部 3第二连接片

12连接端子 4锁紧件

121第一连接部 5箱体

122第二连接部 51安装板

123第一保持部 H高度方向

1231第一开口 W宽度方向

1232第一凸起 L长度方向

124第二保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及电池产品。

参照图4至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产品包括连接器1、第一连接片2、第二连接片3、锁紧件4以及箱体5。

箱体5包括安装板51,安装板51设置有安装孔。连接器1通过安装孔固定安装于安装板51,第一连接片2位于箱体5外,第二连接片3位于箱体5内。

参照图4至图17,连接器1包括安装座11、连接端子12、第一连接螺母13以及第二连接螺母14。

安装座11固定于安装板51,连接端子12固定于安装座11,且安装座11可注塑于连接端子12而成型。其中,安装座11可由绝缘材料制成,如塑料、陶瓷,电木等。连接端子12可由金属材料制成,如铜、铝等。

连接器1的连接端子12具有:第一连接部121,沿宽度方向W延伸;第二连接部122,沿宽度方向W延伸并沿高度方向H与第一连接部121间隔设置;以及第一保持部123,沿高度方向H延伸并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其中,第一保持部123埋设于安装座11,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均支撑在安装座11上。

第一连接部121在箱体5外通过锁紧件4与第一连接片2连接,第二连接部122在箱体5内通过锁紧件4与第二连接片3连接,由此实现了电池产品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电连接。

当连接端子12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受到外界载荷作用时,由于连接端子12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均支撑在安装座11上,因而安装座11能够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一起承载外界载荷,由此增强了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的抗载荷能力,从而连接端子12不易发生弯折变形甚至断裂现象,提高了电池产品的安全性能。

具体地,当通过锁紧件4将连接端子12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片2和第二连接片3时,安装座11与第一连接部121或第二连接部122一起承载对应的锁紧件4施加的扭力,由此增强了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的抗扭矩能力,从而连接端子12不易发生弯折变形甚至断裂现象,提高了连接端子12与电池产品之间的连接强度。

当电池产品处于大幅度、高频率震动工况以及冲击、挤压等工况下时,安装座11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一起承载外界的震动、冲击以及挤压,由此增强了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的抗震动、抗冲击以及抗挤压能力,从而连接端子12不易发生弯折变形甚至断裂现象,提高了电池产品的安全性能。

此外,与背景技术中涉及的技术相比,连接器1的连接端子12与安装座11之间的设置方式,使得连接端子12的第二连接部122暴露在箱体5内部的部分少,其不仅减少了连接端子12在箱体5内部的占用空间,还使得第二连接部122在电池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不易与箱体5内部的其它电连接部件接触,由此提高了电池产品的安全性能。

连接端子12的第一保持部123可设置有第一开口1231(如图14所示)和/或第一凸起1232(如图13以及图15至图17)。在安装座11的注塑成型过程中,一部分注塑材料填充于第一开口1231和/或包覆第一凸起1232,从而在安装座11上形成类似加强筋的结构,由此提高了连接端子12与安装座11之间的连接强度。

参照图12至图17,第二连接部122与第一连接部121可在宽度方向W上处于第一保持部123的同侧,此时第二连接部122、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一保持部123形成为C型结构。当然,第二连接部122与第一连接部121也可在宽度方向W上处于第一保持部123的两侧,此时第二连接部122、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一保持部123形成为Z型结构。

连接端子12还可具有:第二保持部124,沿高度方向H延伸并沿宽度方向W与第一保持部123相对设置。第二保持部124埋设于安装座11,且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于第二保持部124。这里,由于第二保持部124与第一保持部123一起埋设于安装座11,从而增强了连接端子12与安装座11之间的连接强度。因而,在电池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即使第一连接片2和/或第二连接片3在外力作用下拉扯连接端子12,连接端子12也不易从安装座11中脱出,由此保证了连接器1的抗拉性能。

参照图13和图14,第二保持部124可设置有第二开口1241和/或第二凸起1242。在安装座11的注塑成型过程中,一部分注塑材料填充于第二开口1241和/或包覆第二凸起1242,从而在安装座11上形成类似加强筋的结构,由此提高了连接端子12与安装座11之间的连接强度。

第二保持部124的设置形式可多种多样,具体说明如下。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保持部124在数量上可为一个,该一个第二保持部124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1或第二连接部122。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3和图14,第二保持部124在数量上可为两个,两个第二保持部124沿高度方向H间隔设置,其中一个第二保持部124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1,另一个第二保持部124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22。

在又一实施例中,当第二保持部124在数量上为一个时,第二保持部124也可同时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此时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2与第二保持部124、第一保持部123形成为O型结构。这种O型结构,提高了连接端子12的载流能力。

参照图15,第二保持部124与第一保持部123可形成为平板状结构。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端子12的抗载荷能力,参照图16和图17,第一保持部123的其中一部分可形成为第一拱形结构;和/或第二保持部124的其中一部分可形成为第二拱形结构。

由于第一保持部123的第一拱形结构和第二保持部124的第二拱形结构的表面为弧面,当连接端子12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受到外界载荷作用时,连接端子12上的载荷会分散地传递到安装座11的各部分上,由此极大地提高了连接端子12的抗载荷能力。

进一步地参照图16和图17,当第一保持部123的其中一部分形成有第一拱形结构,第二保持部124的其中一部分形成有第二拱形结构时,第一拱形结构与第二拱形结构可沿相反的方向隆起,即第一拱形结构与第二拱形结构沿高度方向H对称分布。此时,当连接端子12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受到外界载荷作用时,通过第一拱形结构和第二拱形结构分散到宽度方向W上的载荷会相互抵消,其相当于连接端子12自身具有吸能减震效果,由此极大地提高了连接端子12的抗载荷能力。

参照图12至图17,第一连接螺母13和第二连接螺母14可沿高度方向H相对设置,其中第一连接螺母13固定于连接端子12的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螺母14固定于连接端子12的第二连接部122。为了减小连接器1的尺寸,第一连接螺母13和第二连接螺母14可均位于连接端子12的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22之间。

第一连接螺母13可铆接于连接端子12的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螺母14可铆接于连接端子12的第二连接部122。

锁紧件4可为连接螺栓,第一连接螺母13与对应的锁紧件4配合以连接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一连接片2,第二连接螺母14与对应的锁紧件4配合以连接第二连接部122与第二连接片3。

参照图8至图12,安装座11可具有:第一主体部111,沿高度方向H延伸;以及第二主体部112,沿高度方向H延伸并与第一主体部111相对设置;延伸部113,沿高度方向H延伸并突出于第一主体部111,且延伸部113与第一主体部111形成有凹槽;以及安装部114,沿高度方向H位于第一主体部111与第二主体部112之间。

连接端子12的第一保持部123埋设于第一主体部111和第二主体部112,第一连接部121支撑在第一主体部111上并与第一连接片2处于所述凹槽内,第二连接部122支撑在第二主体部112上。这里,所述凹槽的设置,有助于避免外界导电部件干扰连接器1的连接端子12与第一连接片2之间的电连接。

参照图4至图6,在连接器1安装于箱体5时,安装座11的第一主体部111经由安装板51的安装孔伸出至箱体5外、安装部114和第二主体部112位于箱体5内。为了便于安装座11与箱体5的安装板51之间的固定连接,安装部114的内部可嵌入有第三连接螺母(未示出),安装部114通过锁紧件4固定连接于安装板5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