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包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0943发布日期:2019-06-14 22:53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软包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为其具有高的能量密度、长的循环寿命、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相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是一种理想的便携式储能器件。伴随着石油能源危机的加深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锂离子电池也逐步应用于电动汽车行业以及储能领域,并获得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其续航里程、安全性能、快充电性能等综合性能也在市场的引导下快速提高,部分性能已经追赶上传统的燃油汽车。然而,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依然是人们担忧的事情,尤其是电池包是由数百、甚至是数千颗单体电池串、并联组成,只要其中一颗电池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导致电池包功能失效,甚至电动汽车发生着火等危险。因此单体电池的安全性能成为影响电动汽车整体安全的关键。为了使电池的安全性能得以提高,人们将目光转向电池材料上,尤其是电解液添加剂上面。然而,随着单体能量密度越来越高,单纯的添加剂保护在保障电池安全方面越来越乏力。在材料保护失效的情况下,电池的外壳结构是保障电池安全的另一道防护墙。因此,优化电池的外壳结构成为了电池领域备受关注的对象。

目前,软包锂离子电池,在结构设计上采用全封闭密封。当电池内部有气体产生时,电池发生膨胀,不仅严重的损害的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可能会发生电池胀破、漏液、甚至爆炸的危险,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电池内部有气体产生时,有可能会发生电池胀破、漏液、甚至爆炸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顶部的顶盖;

所述顶盖上设有正极耳和负极耳;

所述顶盖设有接口器,所述接口器设置在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之间;

所述接口器连接有泄压阀,所述泄压阀为圆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顶盖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侧壁设有凸起的设有防爆片,所述防爆片上设有钉刺,所述钉刺的尖端朝向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防爆片与所述凹槽的侧壁焊接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内壁设有用于减震的橡胶垫。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泄压阀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为铝塑膜材质。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设有镀镍层。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内表面设有除氧层和用于吸附气体的吸附层;

所述除氧层与所述吸附层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粘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泄压阀的内径为2-3mm,所述泄压阀的外径为4-5mm。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电池内部有气体产生时,有可能会发生电池胀破、漏液、甚至爆炸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组,包括所述的软包锂离子电池。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顶部的顶盖;顶盖上设有正极耳和负极耳;顶盖设有接口器,接口器设置在正极耳和负极耳之间;接口器连接有泄压阀,泄压阀为圆形。密闭性良好,有效避免外部空气进入电池内部,影响电池性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在电芯产气后打开泄压阀,排出电芯内部气体,防止危险发生。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泄压阀首先打开,进行泄压,防止电池发生爆炸。在单体电池内部电解液耗尽时,进行补液,防止电池循环性能降低,提高电池循环寿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工艺简单,无需对现有涂布设备等资源进行额外的研发投资,成本小,能够快速实现工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所述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其中,软包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已在软包锂离子电池的有益效果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上述电池组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标:1-壳体;2-顶盖;3-正极耳;4-负极耳;5-接口器;21-凹槽;6-防爆片;7-钉刺;8-压力传感器;9-除氧层;10-吸附层;11-顶帽;12-泄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下面给出多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顶部的顶盖2;顶盖2上设有正极耳3和负极耳4;顶盖2设有接口器5,接口器5设置在正极耳3和负极耳4之间;接口器5连接有泄压阀12,泄压阀12为圆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在电芯产气后打开泄压阀12,排出电芯内部气体,防止危险发生。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泄压阀12首先打开,进行泄压,防止电池发生爆炸。在单体电池内部电解液耗尽时,进行补液,防止电池循环性能降低,提高电池循环寿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工艺简单,无需对现有涂布设备等资源进行额外的研发投资,成本小,能够快速实现工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需要说明的是,泄压阀12可以设置一个、两个、三个……

还需要说明的是,泄压阀12可以放置在壳体1或者顶盖2的不同位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泄压阀12上设有顶帽11,当壳体1内的气压或者温度达到一定范围时,顶帽11可以脱落进行泄压,防止发生爆炸。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顶盖2上设有凹槽21,凹槽21的侧壁设有凸起的设有防爆片6,防爆片6上设有钉刺7,钉刺7的尖端朝向凹槽21的底部设置。

当壳体1内的气压增大时,凹槽21发生变形,向上凸起,被钉刺7刺破,气体就可以排出,起到防爆效果。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防爆片6与凹槽21的侧壁焊接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壳体1的内壁设有用于减震的橡胶垫。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壳体1的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8,压力传感器8和泄压阀12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壳体1为铝塑膜材质。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壳体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设有镀镍层。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壳体1的内表面设有除氧层9和用于吸附气体的吸附层10;除氧层9与吸附层10分别与壳体1的内壁粘接。

壳体1的内壁设有除氧层9。可以避免或者减小壳体1内的还原物质遇到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发出大量热量,造成起火爆炸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吸附层10可以是活性炭层,氧化铝材质,硅胶材质或者沸石分子筛材质。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的吸附层10为多层阻燃硅胶层。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泄压阀12的内径为2-3mm,泄压阀12的外径为4-5mm。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其中,软包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已在软包锂离子电池的有益效果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上述电池组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锂离子电池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