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插座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2661发布日期:2019-05-31 21:19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智能插座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插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插座组件。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用电安全在任何时候人们都摆在重要的位置。时下流行的物联网智能插座只能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并允许用户终端远程遥控智能插座,而现有的智能插座的本质与传统的普通插座并没有多少差异性,尤其是插座的防触电功能,现有的智能插座仍然不具备防触电功能。当使用金属物件插入传统插座的插孔内均会导致触电,而插座本身不具备判断插入物是插头还是人们错误插入插座的金属物件。为解决上述触电问题,普遍的做法是在插座上增加保护门,需要插接插座时,用户需要通过按压力打开保护门或手动操作打开保护门,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存在以下缺点:1.使用时极不方便,开门的阻力会令插头的插入极其困难;2.保护门长期工作会容易损坏,保护门损坏后难以维护,而且需要专业人士操作,否则插座整体报废,影响插座的使用寿命;3.增加了保护门导致组装工序多、复杂,组装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插座组件,以解决传统的智能插座不具备防触电功能的问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插座组件,包括均开设在插座正面上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内设有第一插套,所述第二插孔内设有第二插套,还包括控制组、第一接触杆、第二接触杆和顶推件,所述控制组包括控制单元以及分别与其电性连接的通信模块和断路器,所述第一接触杆通过所述断路器电性连接于电源正极,所述第二接触杆通过所述断路器电性连接于电源负极;

插座的正面还开设有第三插孔,所述顶推件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三插孔中,所述第一接触杆和第二接触杆均转动连接于所述插座的基座,所述顶推件的尾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杆的尾端和第二接触杆的尾端;

当插头与插座连接时,插头顶推所述顶推件的首端以使其退回至所述第三插孔内,所述顶推件的尾端推动所述第一接触杆和第二接触杆绕所述插座的基座转动,所述第一接触杆的首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插套,所述第二接触杆的首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插套。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云端服务器和用户终端,所述云端服务器分别无线通信连接于所述通信模块和用户终端;

所述用户终端向所述云端服务器发送用户身份数据以及遥控开关数据,所述云端服务器对所述用户身份数据进行识别并将所述遥控开关数据发送至所述通信模块,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通信模块转发的所述遥控开关数据对所述断路器发送通断指令。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用于测量用电器的用电信息的电能计量装置,所述电能计量装置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和断路器的用户侧;

所述控制单元采集所述电能计量装置产生的用电信息数据并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发送至所述云端服务器,所述云端服务器对所述用电信息数据进行存储。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接触杆和基座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第二接触杆和基座之间也设有所述弹性件,使所述第一接触杆的首端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具有背离所述第一插套的运动趋势,所述第二接触杆的首端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具有背离所述第二插套的运动趋势。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绝缘的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的两端分别活动地抵接在所述第一接触杆的尾端和第二接触杆的尾端,所述传动件的中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推件的尾端。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插座上的第一指示灯,所述第一指示灯的两极分别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套和第二插套。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插座上的第二指示灯,所述第二指示灯的两极分别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杆和第二接触杆。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插座组件,插座的正面上具有至少三个插孔,其中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用于插接用电设备的插头,而第三插孔内设有与其活动连接的顶推件,顶推件的尾端连接于第一接触杆的尾端和第二接触杆的尾端,当插头插接在该插座上时,插头的连接端顶推并迫使顶推件运动,进而推动第一接触杆和第二接触杆转动,使得第一接触杆抵接在第一插套上,而第二接触杆抵接在第二插套上,由于第一接触杆和第二接触杆连接于电网,因此仅在顶推件被插头顶推运动后,第一插套和第二插套才能够接通与电网的连接,否则第一插套和第二插套均不带电,以实现防触电的功能;该插座的通信模块还能够接收外部遥控数据并通过控制单元切断断路器,以实现远程控制该插座的电路通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插座组件的控制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插座组件的插座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插孔;11、第一插套;2、第二插孔;21、第二插套;3、第三插孔;4、顶推件;41、传动件;5、第一接触杆;6、第二接触杆;7、控制组;71、控制单元;72、通信模块;73、电能计量装置;74、断路器;8、弹性件;A、云端服务器;B、用户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插座组件,插座的正面上开设有第一插孔1、第二插孔2和第三插孔3,第一插孔1内设有第一插套11,第二插孔2内设有第二插套21,用电器的插头与该插座插接时,用电器的火线插接端子和零线插接端子分别插入第一插套11和第二插套21。该插座组件还包括控制组7、第一接触杆5、第二接触杆6和顶推件4,其中,控制组7包括控制单元71以及分别与其电性连接的通信模块72和断路器74,第一接触杆5通过断路器74电性连接于电源正极(或电网的火线),第二接触杆6通过断路器74电性连接于电源负极(或电网的零线),通信模块72能够接收外部发送来的遥控信号,并通过控制单元71切断或连通断路器74,以通断电网与第一接触杆5和第二接触杆6的连接。第一接触杆5和第二接触杆6均转动连接于插座的基座,顶推件4活动地穿设于第三插孔3中,顶推件4的首端从所述第三插孔3中伸出,顶推件4的尾端活动地连接于第一接触杆5的尾端和第二接触杆6的尾端。当用电器的插头与插座连接时,插头顶推顶推件4的首端以使其退回至第三插孔3内,顶推件4的尾端推动第一接触杆5和第二接触杆6绕插座的基座转动,第一接触杆5的首端抵接于第一插套11使第一插套11接通电网的火线,第二接触杆6的首端抵接于第二插套21使第二插套21接通电网的零线;相反地,当用电器的插头未与插座连接,即便将金属物件插入第一插套11或第二插套21,甚至使用两个金属物件同时插入第一插套11和第二插套21中,均不会导致触电,优选的,第三插孔3位于第一插孔1和第二插孔2之间,在此情况下,由于两个金属物件分别插入第一插套11和第二插套21中,因此两个金属物件之间的间隙很小,顶推件4的首端不容易被按动并使第一插套11和第二插套21通电。

如图1,本组件还包括云端服务器A和用户终端B,云端服务器A分别无线通信连接于通信模块72和用户终端B。用户终端B向云端服务器A发送用户身份数据以及遥控开关数据,云端服务器A对用户身份数据进行识别,云端服务器A认定用户身份数据为合法用户后,再将遥控开关数据发送至通信模块72,控制单元71根据通信模块72转发的遥控开关数据对断路器74发送通断指令。插座内还设有用于测量用电器的用电信息(如电流、功率)的电能计量装置73,电能计量装置73分别电性连接于控制单元71和断路器74的用户侧。控制单元71采集电能计量装置73产生的用电信息数据并通过通信模块72发送至云端服务器A,云端服务器A对用电信息数据进行存储,用户可通过用户终端B接入云端服务器A对该插座的用电信息进行查询。

优选地,第一接触杆5和基座之间设有弹性件8,第二接触杆6和基座之间也设有弹性件8,使第一接触杆5的首端在弹性件8的弹力作用下具有背离第一插套11的运动趋势,第二接触杆6的首端在弹性件8的弹力作用下具有背离第二插套21的运动趋势,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接触杆5和第二接触杆6类似于常开触点,在二者不受外力(顶推件4的顶推)的干扰时,始终确保第一插套11和第二插套21与电网切断。在本实施例中,顶推件4的尾端还设有绝缘的传动件41,传动件41的两端分别活动地抵接在第一接触杆5的尾端和第二接触杆6的尾端,传动件41的中部固定连接于顶推件4的尾端。

为了方便用户判断插座的工作状态,该插座还包括第一指示灯和第二指示灯,第一指示灯的两极分别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于第一插套11和第二插套21,当顶推件4被用电器的插头顶推时,第一接触杆5和第二接触杆6转动并使第一插套11和第二插套21接入电网,此时第一指示灯亮起,说明第一插套11和第二插套21带电。第二指示灯的两极分别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于第一接触杆5和第二接触杆6,当控制单元71控制断路器74闭合时,第二指示灯亮起,说明第一接触杆5和第二接触杆6带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插座组件,插座的正面上具有至少三个插孔,其中第一插孔1和第二插孔2用于插接用电设备的插头,而第三插孔3内设有与其活动连接的顶推件4,顶推件4的尾端连接于第一接触杆5的尾端和第二接触杆6的尾端,当插头插接在该插座上时,插头的连接端顶推并迫使顶推件4运动,进而推动第一接触杆5和第二接触杆6转动,使得第一接触杆5抵接在第一插套11上,而第二接触杆6抵接在第二插套21上,由于第一接触杆5和第二接触杆6连接于电网,因此仅在顶推件4被插头顶推运动后,第一插套11和第二插套21才能够接通与电网的连接,否则第一插套11和第二插套21均不带电,以实现防触电的功能;该插座的通信模块72还能够接收外部遥控数据并通过控制单元71切断断路器74,以实现远程控制该插座的电路通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