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08833发布日期:2020-01-03 13:51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等的内部配线的连接中,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具备:壳体;压接端子,其收容在该壳体中,并且在一端(端子部)与连接对象物连接,在另一端(筒部)与电线压接连接;以及保持器,其嵌装在壳体上。通过在壳体上嵌装保持器,防止与电线连接的压接端子在壳体内脱落。

在这样的连接器中,在该连接器与连接对象物的连接作业时,能够灵活运用电线的挠性而比较自由地处理连接器,因此作业性良好。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6934号公报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连接器中,当电线在与连接对象物连接的状态下由于振动或冲击而挠曲时,容纳在壳体中的压接端子有时会被电线拉扯或压入。于是,在压接端子的一端(端子部)的与连接对象物的接点部有可能会发生滑动。

另外,在上述那样的连接器中,可考虑与端子的另一端连接的对象不是电线,而是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基板,柔性印刷线路板)或ffc(flexibleflatcable,柔性扁平电缆)(换句话说,可考虑为fpc连接用连接器、ffc连接用连接器)。fpc或ffc也与电线同样具有挠性,因此有时会挠曲,在这种情况下,与电线的情况相同,挠曲的影响会传递到端子,而可能引起接点滑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电线或fpc、ffc等)因振动或冲击而挠曲时在接点的滑动的连接器。

第一方式的连接器具备:端子,其与插拔的连接对象物导通连接;壳体,其收容所述端子;以及保持器,其嵌装在收容有所述端子的所述壳体上,其中,所述端子具有:基端部,其具有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所述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与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连接;前端部,其具有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以及弹簧部,其位于所述基端部与所述前端部之间,其中,通过所述壳体与所述保持器的组合或者通过所述壳体防止所述前端部脱落,在所述保持器嵌装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所述基端部能够在规定的可动区域内相对于所述壳体在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拔方向即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第一方式的连接器中,连接器具备端子、壳体和保持器。在收容有端子的壳体上嵌装有保持器。端子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具有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通过上述壳体和保持器的组合来防止前端部脱落,或者(例如,通过压入壳体中)通过壳体来防止前端部脱落。

在此,基端部能够相对于壳体在连接对象物的插拔方向即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且,端子具有位于基端部与前端部之间的弹簧部。

因此,即使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电线或fpc、ffc等)由于振动或冲击等而挠曲,因而向连接器前后方向拉扯或压入端子,具有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基端部也会相对于壳体向连接器前后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壳体受到该挠曲的影响。其结果,能够抑制挠曲的影响经由壳体波及到前端部。

因此,即使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电线或fpc、ffc等)由于振动或冲击等而挠曲,因而向连接器前后方向拉扯或压入端子,位于前端部与基端部之间的弹簧部也会根据该挠曲而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具有接触部的前端部受到该挠曲的影响。

通过这些作用,抑制在接触部与连接对象物的接点的滑动。

进而,基端部相对于壳体的连接器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规定的可动区域中。因此,能够抑制弹簧部塑性变形。

第二方式的连接器是在第一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壳体具有能够配置所述前端部的前端配置部,所述前端配置部具有前端前限制部,该前端前限制部限制所述前端部向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拔出方向即连接器前方向的移动范围,所述保持器具有前端后限制部,该前端后限制部在嵌装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限制所述前端部向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即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范围。

在第二方式的连接器中,壳体具有能够配置前端部的前端配置部,该前端配置部具有前端前限制部,该前端前限制部限制前端部向连接器前方向的移动范围。另外,保持器具有前端后限制部,该前端后限制部在嵌装于壳体的状态下限制前端部向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范围。

因此,在将端子收容于壳体时,通过将端子压入直至端子的前端部与前端配置部的前端前限制部抵接,能够进行端子相对于壳体的暂时定位。然后,通过将保持器嵌装在壳体上,来防止端子的前端部脱落。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

第三方式的连接器是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壳体具有:底部,其限制所述基端部在所述保持器的嵌装方向上的移动;以及抵接部,其限制所述基端部在与所述保持器的嵌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反嵌装方向上的移动范围。

在第三方式的连接器中,壳体具有:底部,其限制基端部向保持器的嵌装方向的移动;以及抵接部,其限制基端部向与保持器的嵌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反嵌装方向的移动范围。因此,在将端子收容在壳体中之后、保持器未嵌装在壳体上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基端部向嵌装方向或反嵌装方向大幅移动。因此,能够形成容易组装的连接器。

第四方式的连接器是在第三方式的连接器中,在所述基端部与所述底部及所述抵接部之间存在可动间隙,所述可动间隙允许所述基端部在所述保持器的嵌装反嵌装方向即连接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在所述保持器嵌装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所述基端部能够在连接器上下方向上在规定的移动范围内移动。

在第四方式的连接器中,在基端部与底部及抵接部之间存在允许基端部在连接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可动间隙,在保持器嵌装于壳体的状态下,基端部能够在连接器上下方向上在规定的移动范围内移动。

因此,即使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以使端子在连接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挠曲,也能够降低壳体或保持器因该挠曲而受到的影响。其结果,能够抑制该挠曲的影响经由壳体或保持器波及到前端部。

因此,即使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由于振动或冲击等而挠曲,因而向连接器上下方向拉扯或压入端子,位于前端部与基端部之间的弹簧部也会根据该挠曲而变形,从而能够降低具有接触部的前端部因该挠曲而受到的影响。

进而,由于基端部在连接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范围被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弹簧部塑性变形。

第五方式的连接器是在第一至第四方式的任一方式的连接器中,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和所述保持器的嵌装方向两者垂直的方向即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所述基端部以与所述壳体之间留有间隙的状态被收容,在所述保持器嵌装在所述壳体上的状态下,所述基端部能够在所述间隙的范围内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移动。

在第五方式的连接器中,在与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和保持器的嵌装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即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基端部以与壳体之间留有间隙的状态被收容,在保持器嵌装在壳体上的状态下,基端部能够在间隙的范围内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移动。即,在保持器嵌装于壳体的状态下,能够在连接器左右方向上的规定的移动范围内移动。

因此,即使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以使端子向连接器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挠曲,也能够降低壳体或保持器因该挠曲而受到的影响。其结果,能够抑制该挠曲的影响经由壳体或保持器波及到前端部。

因此,即使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由于振动或冲击等而挠曲,因而向连接器左右方向拉扯或压入端子,位于前端部与基端部之间的弹簧部也会根据该挠曲而变形,从而能够降低具有接触部的前端部因该挠曲而受到的影响。

进而,由于基端部在连接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范围被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弹簧部塑性变形。

第六方式的连接器是在第一至第五方式的任一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接触部的插拔轴与所述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大致平行,并且所述接触部的所述插拔轴和所述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所述连接轴在所述保持器的嵌装方向上的位置错开。

在第六方式的连接器中,由于接触部的插拔轴与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大致平行,并且接触部的插拔轴与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在保持器的嵌装方向上的位置错开,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器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扩大,并且能够确保弹簧部的易变形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在接点的滑动。

第七方式的连接器是在第六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弹簧部包括向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即连接器后方向折回的折回部。

在第七方式的连接器中,除此插拔轴和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在连接器上下方向的位置错开配置之外,从基端部向前端部延伸的弹簧部包括向连接器后方向折回的折回部。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弹簧部的易变形性,从而能够有效地进一步抑制在接点的滑动。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能够抑制电线因振动或冲击而挠曲时在接点的滑动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连接器左方观察组装状态下的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端子左方观察端子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在壳体中收容有端子状态的剖视立体图。

图7是表示保持器的剖视立体图。

图8是放大表示组装状态下基端侧被限制部附近的侧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组装状态下电线被拉扯状态的与图8对应的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组装状态下电线被压入状态的与图8对应的侧剖视图。

图11是在组装状态下放大表示基端侧被限制部附近的剖视图(用与连接器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从图12的状态在壳体中收容了多个端子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从图13的状态嵌装了保持器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从图14的状态安装了罩之后的状态、即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将fpc插入到组装状态的连接器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与图16所示的状态对应的剖面立体图。

图18是从连接器侧方观察图17的剖视图。

图19是在图18中省略了端子的图示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端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进行说明。

<连接器>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多个(6个)端子20、壳体60和保持器70。首先,将端子20收容在壳体60中,然后,将保持器70嵌装在收容有端子20的壳体60中,由此组装连接器10(参照图2)。

<端子>

6个端子20具有相同的结构。图4和图5示出了6个端子20中的1个。以下,使用图4及图5对端子20进行说明。

在以下对端子20的说明中,将图4及图5所示的箭头x作为端子前方向,将箭头y作为端子宽度方向一侧(左方向),将箭头z作为端子上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而使用前后、上下、宽度(左右)这样的用语,就表示端子前后方向的前后、端子上下方向的上下、端子宽度(左右)方向的宽度(左右)。另外,在组装的状态下,端子2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与连接器1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大致一致。

端子20例如通过对板材进行冲裁加工后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端子20的材质例如是铜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材质。

端子20具有其一端侧的基端部30、其另一端侧的前端部50、和位于前端部50与基端部30之间的弹簧部40。

(基端部30)

基端部30整体的宽度方向两侧向上方(板厚方向内面侧)弯曲,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向上方开放的u字状或c字状。基端部30从端子20的后端20b向前方延伸。基端部30从其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具有电线连接部31和基端侧被限制部32。

(电线连接部31)

电线连接部31是与作为"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的电线80连接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电线连接部31具有:被覆压接部31a,其压接在电线80(参照图1)的被覆84上;以及芯线压接部31b,其压接在电线80的芯线82(参照图3)上。

(基端侧被限制部32)

基端侧被限制部32是用于通过与壳体60或保持器70抵接来限制基端部30的移动范围的部分。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与端子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向上方开放的u字状。即,基端侧被限制部32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底板部33、从底板部33的右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右侧板部34、和从底板部33的左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左侧板部34。以下,会将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右侧板部34和左侧板部34一起称为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一对侧板部34。

侧板部34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34f、朝向上方的上表面34u、和朝向后方的后表面34r。另外,在前表面34f与上表面34u之间形成有朝向前方及上方的斜方向的锥面35。

如图5所示,在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底板部33上形成有矛杆36。矛杆36通过底板部3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向下方(板厚方向外面侧)弯折而形成。

(弹簧部40)

弹簧部40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具有第一直线部41、倾斜部42、第一弯曲部43、第二直线部44及第二弯曲部45。弹簧部40从其一端到另一端为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其宽度尺寸比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宽度尺寸小,具体而言,为3分之1以下的尺寸。

第一直线部41从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底板部3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向前方延伸。第一直线部41的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从一端朝向另一端向前方直线状地延伸。第一直线部41的延伸方向与端子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第一直线部41的另一端侧经由向板厚方向内面侧稍微弯曲的弯曲部与倾斜部42连接。

使倾斜部42的板厚方向大致朝向上下方向,从一端朝向另一端往前方向稍微朝上方倾斜的方向(前方及上方的斜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倾斜部42的延伸方向与端子前后方向所成的角度为小于45度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20度的角度。倾斜部42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与第一弯曲部43连接。

第一弯曲部43向板厚方向内面侧弯曲,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第一弯曲部43从其一端到另一端的延伸方向改变了大约160度。第一弯曲部43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与第二直线部44连接。

第二直线部44的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从一端朝向另一端向后方直线状地延伸。第二直线部44的延伸方向与端子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第二直线部44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与第二弯曲部45连接。

第二弯曲部45向板厚方向外面侧弯曲,成为向后方凸出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弯曲部45包含两个弯曲了大致90度的弯曲部45c。第二弯曲部45从其一端到另一端将延伸方向转换大致180度方向。第二弯曲部45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与前端部50的前端侧被限制部51连接。

(前端部50)

前端部50具有前端侧被限制部51和接触部52。前端侧被限制部51是用于通过与壳体60或保持器70抵接来限制前端部50的移动范围的部分。接触部52是与连接对象物90接触的部分。

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大致矩形。具体而言,前端侧被限制部51由下板部51b、从下板部51b的右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右板部51r、从右板部51r的上端向左侧延伸的上板部51t、从上板部51t的左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左板部51l构成。其中,在下板部51b的后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与弹簧部40连接。

接触部52具有一对接触片部52a。一对接触片部52a分别从前端部50的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上板部51t及下板部51b的前端的宽度方向中央向前方延伸。一对接触片部52a通过从上下方向与连接对象物90接触而导通连接。

<壳体60>

接着,使用图1及图6对壳体60进行说明。壳体6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体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在以下对壳体60的说明中,将箭头x作为壳体前方向,将箭头y作为壳体宽度方向一侧(左方向),将箭头z作为壳体上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而使用前后、上下、宽度(左右)这样的用语,就表示壳体前后方向的前后、壳体上下方向的上下、壳体宽度(左右)方向的宽度(左右)。另外,壳体6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与连接器1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

(收容部61)

壳体60具有收容端子20的收容部61。收容部61为在壳体60内形成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空间,形成有多个(与端子20的数量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6个收容部61具有相同的结构,在壳体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形成。

图6是在6个收容部61中最左侧的收容部61的宽度方向中央,在与壳体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切断时的剖视图。与最左侧的收容部61对应的端子20的图示省略,表示在其他的收容部61中收容有端子20的状态。

在壳体60的后表面60r上形成有端子压入口61r,端子压入口61r与收容部61连接。通过从该端子压入口61r将端子20压入收容部61,端子20被收容在收容部61中。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使端子20的前后左右方向与壳体60的前后左右方向一致的状态下,通过从壳体60的后表面60r的端子压入口61r将端子20向前方压入,能够将端子20收容在收容部61中。

如图6所示,在壳体6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60b(壳体中间部60b)形成有向壳体上方开口的大致矩形的保持器嵌装口60bh。保持器嵌装口60bh与6个收容部61连接。因此,在壳体中间部60b中,不存在收容部61的顶面61t。

(壳体后部、左右一对的侧壁面)

在壳体60的后部60c(壳体后部60c),多个收容部61相互分离。即,在壳体后部60c中,对于各个收容部61,从底面61b到顶面61t形成有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

如图3所示,在壳体后部60c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之间配置有端子20的基端部30的电线连接部31和电线80。

在壳体中间部60b中,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形成得比壳体后部60c的侧壁面61s低。壳体中间部60b的侧壁面61s的高度位于比壳体后部60c的顶面61t低的位置。

另外,壳体中间部60b的侧壁面61s在壳体中间部60b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被中断。即,在将壳体中间部60b进一步分为前侧和后侧的情况下,在壳体中间部60b的后侧形成有侧壁面61s,但在壳体中间部60b的前侧不形成侧壁面61s。

如图3所示,在壳体中间部60b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之间(壳体中间部60b的收容部61),配置有端子20的基端侧被限制部32。

在壳体60的前部60a(壳体前部60a),多个收容部61相互分离。即,在壳体前部60a中,对于各个收容部61,从底面61b到顶面61t形成有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壳体后部60c的顶面61t和壳体前部60a的顶面61t的高度相同。

如图3所示,在壳体前部60a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之间(壳体前部60a的收容部61),配置有端子20的弹簧部40的一部分(例如第一弯曲部43)和前端部50。

在壳体后部60c和壳体中间部60b中,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的间隔(收容部61的宽度尺寸)形成得比端子20的前端侧被限制部51和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宽度尺寸大。由此,在将端子20压入收容部61内时,前端侧被限制部51和基端侧被限制部32能够在前后方向上通过壳体后部60c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之间。另外,由此,在端子20被收容在收容部61中的状态下,基端侧被限制部32能够配置在壳体中间部60b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之间。

另一方面,在壳体前部60a中,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的间隔形成得比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宽度尺寸小。

但是,在壳体前部60a中的与壳体中间部60b邻接的部分即顶面61t附近,形成有扩大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的间隔的凹部62。凹部62形成在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的双方,对各收容部61形成左右一对。

左右一对的凹部62的间隔形成得与端子20的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宽度尺寸相同或更大。另外,凹部62的上下尺寸形成为与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上下尺寸相同或更大。

另外,凹部62的前后尺寸形成为与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前后尺寸相同或更大。因此,在前端侧被限制部51被向前方向压入凹部62的状态下,前端侧被限制部51不会突出于壳体中间部60b(形成有保持器嵌装口60bh的部分)。

如图3所示,在端子20收容于收容部61的状态下,壳体前部60a的收容部61中的上部成为配置端子20的前端部50的前端配置部(壳体前部60a的收容部61的上部),下部成为配置弹簧部40的一部分的弹簧配置部(壳体前部60a的收容部61的下部)。在该状态下,在壳体中间部60b的收容部61配置有弹簧部40的第二弯曲部45。

在前端配置部(壳体前部60a中的收容部61的上部)的前方侧形成有端子插入口61f。端子插入口61f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将壳体60前方的外部空间与收容部61隔开的壳体60的前壁,端子插入口61f的与壳体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在端子插入口61f的壳体60的前表面60f侧,形成有随着朝向壳体前方侧而向上下左右逐渐扩展的锥部61fa。通过锥形部61fa,作为连接对象物90的公端子被引导至端子插入口61f。通过在端子插入口61f中插入作为连接对象物90的公端子,端子20与连接对象物90导通连接。

(前端前限制部)

在端子20的前端侧被限制部51配置于凹部62的状态下,在端子20的前端部50欲向连接器前方移动的情况下,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右板部51r与壳体60抵接,并且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左板部51l与壳体60的凹部抵接。因此,由壳体60的凹部62("前端前限制部")限制前端部50向连接器前方向的移动范围。

另外,同样地,通过壳体60的一部分,前端部50的连接器右方向、连接器左方向、连接器上方向以及连接器下方向的移动范围被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凹部62的后方侧向保持器嵌装口60bh开放,因此前端部50向后方向的移动范围不受壳体60的限制。

(抵接部)

如图3所示,在壳体中间部60b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之间的前端附近配置有基端侧被限制部32。并且,在壳体中间部60b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的前方及上方的端部附近,形成有突出部63,其作为"抵接部"用以缩小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的间隔(收容部61的宽度尺寸)。突出部63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突出部63的正下方配置有端子20的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侧板部34。

因此,在端子20的基端部30欲向连接器上方移动的情况下,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右侧板部34的上表面34u与右侧的突出部63的下表面抵接,并且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左侧板部34的上表面34u与左侧的突出部63的下表面抵接。即,由作为壳体60的一部分的突出部63("抵接部")来限制基端部30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

另外,在收容部61的底面61b中,在配置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位置形成有矛杆卡止孔64。矛杆卡止孔64以贯通底面61b的方式形成,用于卡止端子20的基端部30的矛杆36。

在组装作业时,在将端子20压入收容部61时,当端子20的基端部30的矛杆36到达矛杆卡止孔64时,矛杆36进入矛杆卡止孔64而被卡止。当矛杆36被卡止在矛杆卡止孔64中时,则限制端子20的基端部30向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

<保持器70>

接着,对保持器70进行说明。在端子20压入壳体60的收容部61并被收容后,保持器70会嵌装于壳体60的保持器嵌装口60bh。此时,形成在保持器70的左右侧面70s上的卡止部70sa与在壳体60的被卡止部60sa卡止(参照图1、图2)。

在以下对保持器70的说明中,将图7所示的箭头x作为保持器前方向,将箭头y作为保持器宽度方向一侧(左方向),将箭头z作为保持器上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而使用前后、上下、宽度(左右)这样的用语,就表示保持器前后方向的前后、保持器上下方向的上下、保持器宽度(左右)方向的宽度(左右)。另外,在组装的状态下,保持器7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与连接器1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大致一致。

图7是在与图6对应的位置上切断保持器70时的剖视图。在保持器70上形成有多个(与端子20的数量对应的6个)以深度方向为保持器上方向的弹簧部配置槽71。弹簧部配置槽71分别沿保持器前后方向延伸,在保持器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形成。弹簧部配置槽71的一对的侧壁面71s在嵌装有保持器70的状态下起到与收容部61的一对的侧壁面61s相似的作用(参照图3)。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嵌装有保持器70的状态下,在弹簧部配置槽71的一对的侧壁面71s之间配置有端子20的第二弯曲部45等。

弹簧部配置槽71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端子20的弹簧部40的宽度尺寸大、比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宽度尺寸或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宽度尺寸小。另外,弹簧部配置槽71的底面71b在嵌装有保持器70的状态下起到与收容部61的顶面61t相似的作用(参照图3)。如图3所示,在保持器70嵌装的状态下,弹簧部配置槽71的底面71b配置在比壳体前部60a的顶面61t低、并且比壳体后部60c的顶面低的位置。由此,在保持器70嵌装的状态下,保持器70的前表面70f会成为被配置在前端侧被限制部51中的右板部51r、左板部51l以及上板部51t后方的状态。

(前端后限制部)

因此,在保持器70嵌装的状态下,在端子20的前端部50欲向连接器后方移动的情况下,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右板部51r、左板部51l以及上板部51t会与保持器70的前表面70f抵接。即,由保持器70的前表面70f("前端后限制部")限制前端部50向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范围。

因此,在连接器10中,通过壳体60和保持器70的组合而防止前端部50脱落。

另外,也可以说保持器70具有由6个弹簧部配置槽71分离的7个下方突出部72。

如图3所示,保持器70的前部70a(保持器前部70a)配置在壳体中间部60b中的未形成侧壁面61s的部分。因此,保持器前部70a的下方突出部72a向下方较长地形成。在保持器70嵌装的状态下,在保持器前部70a中,下方突出部72的下端会成为与收容部61的底面61b接触或接近的状态。在保持器前部70a的下方突出部72a的下端附近,形成有其宽度尺寸及上下尺寸逐渐变小的锥部73。

如图3所示,在保持器70嵌装的状态下,保持器前部70a的下方突出部72a的后表面72ar会成为被配置在端子20的基端侧被限制部32中的一对侧板部34前方的状态。

(基端前限制部)

因此,在保持器70嵌装的状态下,在端子20的基端部30欲向连接器前方移动的情况下,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左右一对侧板部34的前表面34f与保持器前部70a的下方突出部72a的后表面72ar抵接。即,由保持器前部70a的下方突出部72a的后表面72ar("基端前限制部")限制基端部30向连接器前方向的移动范围。

另外,保持器后部70b配置在壳体中间部60b中的形成有侧壁面61s的部分。因此,保持器后部70b的下方突出部72b形成为比保持器前部70a向下方的突出量小。

(基端后限制部)

另外,从保持器后部70b的下方突出部72b的后方部分进一步向下方突出设置有基端后限制部74。在保持器70嵌装的状态下,在壳体60的突出部63的后方,基端后限制部74比突出部63更向下方突出。并且,基端后限制部74会成为被配置在端子20的基端侧被限制部32中的一对侧板部34后方的状态。

因此,在保持器70嵌装的状态下,在端子20的基端部30欲向连接器后方移动的情况下,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左右一对侧板部34的后表面34r与基端后限制部74抵接。即,由保持器70的基端后限制部74来限制基端部30向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范围。

如图8所示,从保持器前部70a的下方突出部72a的后表面72ar到基端后限制部74的前后尺寸l1形成得比端子20的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前后尺寸l2大。因此,在保持器70嵌装于壳体60的状态(即组装状态)下,基端部30能够相对于壳体60及保持器70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在规定的移动范围(l1-l2的范围)内移动。即,当电线80被拉扯时,如图9所示,基端侧被限制部32向连接器后方移动。另一方面,当电线80被压入时,如图10所示,基端侧被限制部32向连接器前方移动。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具备端子20、壳体60和保持器70,保持器70嵌装在收容有端子20的壳体60中。

端子20具有:基端部30,其具有与电线80连接的电线连接部31;以及前端部50,其具有与连接对象物90接触的接触部52。如图3所示,通过壳体60和保持器70的组合来防止其中的前端部50脱落。

另一方面,基端部30在保持器70嵌装于壳体60的状态(即组装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壳体60及保持器70在连接对象物90的插拔方向即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端子20具有位于基端部30与前端部50之间的弹簧部40。

因此,即使电线80由于振动或冲击等而挠曲,因而向连接器前后方向拉扯或压入端子20,具有电线连接部31的基端部30也会相对于壳体60及保持器70向连接器前后方向移动,从而能够降低壳体60或保持器70因该挠曲而受到的影响。其结果,能够抑制该挠曲的影响经由壳体60或保持器70波及到前端部50。

因此,即使电线80由于振动或冲击等而挠曲,因而向连接器前后方向拉扯或压入端子20,位于前端部50与基端部30之间的弹簧部40也会根据该弯曲而变形,从而能够降低具有接触部52的前端部50因该挠曲而受到的影响。

由此,能够抑制在接触部52与连接对象物90的接点的滑动。

另外,由于基端部30相对于壳体60及保持器70的连接器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弹簧部40塑性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保持器70嵌装于壳体60的状态(即组装状态)下,基端部30能够在连接器上下方向的规定的移动范围内移动。

因此,即使电线80以使端子20向连接器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挠曲,也能够降低壳体60或保持器70因该挠曲而受到的影响。其结果,能够抑制该挠曲的影响经由壳体60或保持器70波及到前端部50。

因此,即使电线80由于振动或冲击等而挠曲,因而向连接器上下方向拉扯或压入端子20,位于前端部50与基端部30之间的弹簧部40也会根据该弯曲而变形,从而能够减少具有接触部52的前端部50因该挠曲而受到的影响。

而且,由于基端部30在连接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范围被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弹簧部40塑性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基端部30在保持器70嵌装于壳体60的状态(即组装状态)下,能够在连接器左右方向的规定的移动范围内移动。

因此,即使电线80以使端子20向连接器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弯曲,也能够降低壳体60或保持器70因该挠曲而受到的影响。其结果,能够抑制该挠曲的影响经由壳体60或保持器70波及到前端部50。

因此,即使电线80由于振动或冲击等而挠曲,因而向连接器左右方向拉扯或压入端子20,位于前端部50与基端部30之间的弹簧部40也会根据该挠曲而变形,从而能够降低具有接触部52的前端部50因该挠曲而受到的影响。

而且,由于基端部30在连接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范围被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弹簧部40塑性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60具有能够配置端子20的前端部50的前端配置部(壳体前部60a中的收容部61的上部),该前端配置部(壳体前部60a中的收容部61的上部)具有限制前端部50向连接器前方向的移动范围的前端前限制部(壳体60的凹部62)。另外,保持器70具有前端后限制部(保持器70的前表面70f),该前端后限制部在嵌装于壳体60的状态下限制前端部50向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范围。

因此,在组装连接器10时,通过将端子20向连接器前方向压入,直到端子20的前端部50与前端配置部(壳体前部60a中的收容部61的上部)的前端前限制部(壳体60的凹部62)抵接,能够进行端子20相对于壳体60的暂时定位。然后,通过将保持器70嵌装在壳体60上,能够防止端子20的前端部50脱落。因此,能够形成容易组装的连接器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60具有:底部(收容部61的底面61b),其限制基端部30向保持器70的嵌装方向即连接器下方向的移动范围;以及作为"抵接部"的突出部63,其限制基端部30向与保持器70的嵌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即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因此,在组装连接器10时,即使在将保持器70嵌装于壳体60之前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基端部30在连接器上下方向上大幅移动。因此,能够形成容易组装的连接器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0的基端部30具有矛杆36,壳体60具有卡止矛杆36的矛杆卡止孔64。

因此,在组装连接器10时,通过将端子20向连接器前方向压入壳体60的收容部61,基端部30的矛杆36卡止在壳体60的矛杆卡止孔64中,由此暂时限制基端部30向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范围。

因此,在嵌装保持器70之前的状态下,基端部30向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也能够形成容易组装的连接器10。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20的基端侧被限制部32上形成有锥面35。因此,在将端子20向连接器前方向压入壳体60的收容部61时,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锥面35与壳体60的突出部63抵接,由此基端侧被限制部32被引导至突出部63的下方。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具有矛杆36的基端侧被限制部32配置在突出部63的连接器下侧。即,容易将端子20压入壳体60的收容部6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器70具有基端前限制部(保持器前部70a的下方突出部72a的后表面72ar),其限制组装状态下的基端部30向连接器前方向的移动范围。因此,与壳体60具有限制基端部30向连接器前方向的移动范围的部分的方式相比,在将连接器10压入壳体60的收容部61时,端子20的弹簧部40等不会卡在基端前限制部上,更容易压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端子20的接触部52的插拔轴ax1与电线连接部31的电线连接轴ax2("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大致平行,但插拔轴ax1与电线连接轴ax2在连接器上下方向的位置错开。

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器1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的扩大,并且能够确保弹簧部40的变形的容易度,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在接点的滑动。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插拔轴ax1和电线连接轴ax2在连接器上下方向的位置错开配置之外,从基端部30向前端部50延伸的弹簧部40包括向连接器后方向折回的作为"折回部"的第一弯曲部43和第二直线部44。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弹簧部40的易变形性,从而能够有效地进一步抑制在接点的滑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回部"的连接器前方向的端部(第一弯曲部43)配置在比嵌装有保持器70的壳体中间部60b更靠前方的壳体前部60a的收容部61中。因此,能够将弹簧部40的全长设定得较长,以便确保弹簧部40的易变形性。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折回部的连接器前方向的端部即第一弯曲部43存在于比在端子20的接触部52中的接点p(参照图3)更靠连接器前侧,因此,通过弹簧部40的变形,非常容易吸收基端部30的移动。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端子20的"折回部"的连接器后方向的端部(第二弯曲部45)配置在弹簧部配置槽71的一对的侧壁面71s之间。即,端子20的"折回部"的连接器后方向的端部(第二弯曲部45)配置于壳体中间部60b的收容部61中。因此,能够将弹簧部40的全长设定得更长,因此更容易确保弹簧部40的易变形性。

〔上述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壳体60和保持器70的组合而防止前端部50脱落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将前端部压入壳体中,从而利用壳体防止前端部脱落的方式。另外,也可以是通过嵌件成形,由壳体防止前端部脱落的方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壳体60上形成有突出部63,突出部63作为用于限制基端部30向与保持器70的嵌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反嵌装方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的"抵接部"发挥功能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在壳体60上形成突出部63,而在保持器70上形成限制基端部30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的"抵接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保持器前部70a的下方突出部72a的后表面72ar("基端前限制部")来限制基端部30向连接器前方向的移动范围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基端部30向连接器前方向的移动范围也可以不由保持器70而由壳体60的一部分来限制。

〔其他实施方式〕

最后,使用图12至图21,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10(fpc连接用连接器)进行说明。

如图17、图18等所示,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1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与端子120的一端侧(连接器后方侧)连接的对象("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不是电线80,而是fpc180("扁平型配线材料")。而且,与该不同点相关的是,端子120的基端部30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不同。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相对于组装状态的连接器110,作为"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且"扁平型配线材料"的fpc180插拔自如(参照图15和图16)。

以下,对连接器110进行具体说明。

<连接器>

如图12所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10具备多个(6个)端子120、壳体160、保持器170和盖190。首先,将端子120收容在壳体160中(参照图13),然后,将保持器170嵌装在收容有端子120的壳体160中(参照图14),并且组装盖190,由此组装连接器110(参照图15)。

<端子>

6个端子120具有相同的结构。图20和图21示出了6个端子120中的1个。以下,对端子120进行说明。

端子120例如通过对板材进行冲裁加工后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端子120的材质例如是铜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材质。

端子120具有其一端侧的基端部30、其另一端侧的前端部50、和位于前端部50与基端部30之间的弹簧部40。

(基端部30)

基端部30从端子120的后端20b向前方延伸。基端部30从其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具有fpc连接部131和基端侧被限制部32。

(fpc连接部131)

如图18等所示,fpc连接部131是与作为"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的fpc180连接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fpc连接部131具有:接触部131a,其与fpc180(参照图18)接触;以及位移部131b,其使与fpc180接触的位置比基端侧被限制部32更向连接器上下方向中间侧位移。

fpc连接部131的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fpc连接部131的另一端侧(前端侧)与后述的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右侧板部34(一对侧板部34中的一方)连接。fpc连接部131和右侧板部34位于同一平面上。

接触部131a形成为一对,以从fpc180的两面夹持的方式与fpc180接触。

(基端侧被限制部32)

基端侧被限制部32是用于通过与壳体160或保持器170抵接来限制基端部30的移动范围的部分。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与端子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向上方开放的u字状。即,基端侧被限制部32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底板部33、从底板部33的右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右侧板部34、和从底板部33的左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左侧板部34。以下,会将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右侧板部34和左侧板部34一起称为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一对侧板部34。

侧板部34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34f、朝向上方的上表面34u、朝向后方的后表面34r。另外,在前表面34f与上表面34u之间形成有朝向前方及上方的斜方向的锥面35。另外,侧板部34具有朝向上方的第二上表面34u2。第二上表面34u2形成为与后表面34r的下端连接,位于上表面34u的下方及后方。

如图18和图21所示,在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底板部33上形成有矛杆36。矛杆36通过底板部3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向下方(板厚方向外面侧)弯折而形成。

(弹簧部40)

弹簧部40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具有第一直线部41、倾斜部42、第一弯曲部43、第二直线部44及第二弯曲部45。弹簧部40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端子20的弹簧部40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前端部50)

前端部50具有前端侧被限制部51和接触部52。前端侧被限制部51是用于通过与壳体160或保持器170抵接来限制前端部50的移动范围的部分。前端部50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端子20的弹簧部50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壳体160>

接着,对壳体160进行说明。壳体16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体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收容部161)

壳体160具有收容端子120的收容部161。收容部161形成有多个(与端子120的数量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6个收容部161具有相同的结构,在壳体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形成。

如图12及图13所示,通过从壳体160的后方向前方压入端子120,能够将端子120收容在收容部161中。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壳体160的后部160b(壳体后部160b、参照图19)形成有向壳体上方开口的大致矩形的保持器嵌装口160bh。保持器嵌装口160bh与6个收容部61连接。因此,在壳体后部160b中,不存在收容部161的顶面61t(参照图19)。

在壳体后部160b中,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形成得比壳体160的左右侧壁60s低。

另外,壳体后部160b的侧壁面61s在壳体后部160b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被中断。即,在将壳体后部160b进一步分为前侧和后侧的情况下,在壳体后部160b的后侧形成有侧壁面61s,但在壳体后部160b的前侧不形成侧壁面61s。

如图19所示,在壳体后部160b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之间(壳体后部160b的收容部161)配置有端子120的基端侧被限制部32。另外,在壳体后部160b的收容部61配置有端子120的fpc连接部131的位移部131b。

在壳体160的前部160a(壳体前部160a),多个收容部161相互分离。即,如图19所示,在壳体前部160a中,对于各个收容部161,从底面61b到顶面61t形成有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

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壳体前部160a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之间(壳体前部60a的收容部61),配置有端子120的弹簧部40的一部分(例如第一弯曲部43)和前端部50。

在壳体前部60a中,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的间隔形成得比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宽度尺寸小。

但是,如图19所示,在壳体前部60a中的与壳体中间部60b邻接的部分即顶面61t附近,形成有扩大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的间隔的凹部62。凹部62形成在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的双方,对各收容部61形成左右一对。

左右一对的凹部62的间隔形成为与端子120的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宽度尺寸相同或更大。另外,凹部62的上下尺寸形成为与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上下尺寸相同或更大。

另外,凹部62的前后尺寸形成为与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前后尺寸相同或更大。因此,在前端侧被限制部51被向前方向压入凹部62的状态下,前端侧被限制部51不会突出于壳体中间部60b(形成有保持器嵌装口60bh的部分)。

如图18所示,在端子120收容于收容部161的状态下,壳体前部160a的收容部61中的上部成为配置端子120的前端部50的前端配置部(壳体前部160a的收容部161的上部),下部成为配置弹簧部40的一部分的弹簧配置部(壳体前部160a的收容部161的下部)。在该状态下,在壳体后部160b的收容部161配置弹簧部40的第二弯曲部45。

在前端配置部(壳体前部160a中的收容部161的上部)的前方侧形成有端子插入口61f。端子插入口61f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将壳体160的前方的外部空间与收容部161隔开的壳体160的前壁,端子插入口61f的与壳体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在端子插入口61f的壳体160的前表面60f侧,形成有随着朝向壳体前方侧而向上下左右逐渐扩展的锥部61fa。

(前端前限制部)

在端子120的前端侧被限制部51配置于凹部62的状态下,在端子120的前端部50欲向连接器前方移动的情况下,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右板部51r与壳体160的凹部62抵接,并且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左板部51l与壳体160的凹部62抵接。因此,通过壳体160的凹部62("前端前限制部")限制前端部50向连接器前方向的移动范围。

另外,同样地,通过壳体160的一部分,前端部50的连接器右方向、连接器左方向、连接器上方向以及连接器下方向的移动范围被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凹部62的后方侧向保持器嵌装口160bh开放,因此前端部50向后方向的移动范围不受壳体160限制。

如图18所示,在壳体后部160b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之间的前端附近配置有基端侧被限制部32。另外,在壳体后部160b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面61s上并未形成作为"抵接部"的突出部63(参照图6)。

因此,在嵌装保持器170之前的状态(图13所示的状态)下,基端部30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不受限制。

另外,在收容部161的底面61b中,在配置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位置形成有矛杆卡止孔64。矛杆卡止孔64以贯通底面61b的方式形成,用于卡止端子120的基端部30的矛杆36。

<保持器170>

接着,对保持器170进行说明。在端子120压入壳体160的收容部161并收容后,保持器170会嵌装于壳体160的保持器嵌装口160bh。此时,形成在保持器170的左右侧面70s上的卡止部70sa卡止在壳体160的被卡止部60sa上(参照图13和图14)。

如图13所示,在保持器170上形成有多个(与端子120的数量对应的6个)以深度方向为保持器上方向的弹簧部配置槽171。弹簧部配置槽171分别沿保持器前后方向延伸,在保持器宽度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形成。弹簧部配置槽171的一对的侧壁面71s在嵌装有保持器170的状态下起到与收容部161的一对的侧壁面61s相似的作用(参照图19)。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在嵌装有保持器170的状态下,在弹簧部配置槽171的一对的侧壁面71s之间配置有端子120的第二弯曲部45等。

弹簧部配置槽171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端子120的弹簧部40的宽度尺寸大,比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宽度尺寸或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宽度尺寸小。另外,弹簧部配置槽171的底面71b在嵌装有保持器170的状态下起到与收容部161的顶面61t相似的作用(参照图19)。如图19所示,在保持器170嵌装的状态下,弹簧部配置槽171的底面71b配置在比壳体前部60a的顶面61t低的位置。由此,在保持器170嵌装的状态下,保持器170的前表面70f会成为被配置在前端侧被限制部51中的右板部51r、左板部51l以及上板部51t后方的状态。

(前端后限制部)

因此,在保持器170嵌装的状态下,在端子120的前端部50欲向连接器后方移动的情况下,前端侧被限制部51的右板部51r、左板部51l以及上板部51t与保持器170的前表面70f抵接。即,由保持器170的前表面70f("前端后限制部")限制前端部50向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范围。

因此,在连接器110中,通过壳体160和保持器170的组合而防止前端部50脱落。

另外,也可以说保持器170具有由6个弹簧部配置槽171分离的7个下方突出部172。

如图19所示,保持器170的前部170a(保持器前部170a)配置在壳体后部160b中的未形成侧壁面61s的部分。因此,保持器前部170a的下方突出部72a向下方较长地形成。在保持器170嵌装的状态下,在保持器前部170a中,下方突出部72的下端会成为与收容部161的底面61b接触或接近的状态。在保持器前部170a的下方突出部72a的下端附近,形成有其宽度尺寸及上下尺寸逐渐变小的锥部73。

如图18所示,在保持器170嵌装的状态下,保持器前部170a的下方突出部72a的后表面72ar会成为被配置在端子120的基端侧被限制部32中的一对侧板部34前方的状态。

(基端前限制部)

因此,在保持器170嵌装的状态下,在端子120的基端部30欲向连接器前方移动的情况下,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左右一对侧板部34的前表面34f与保持器前部70a的下方突出部72a的后表面72ar抵接。即,由保持器前部170a的下方突出部72a的后表面72ar("基端前限制部")限制基端部30向连接器前方向的移动范围。

另外,保持器后部170b配置在壳体后部160b中的形成有侧壁面61s的部分。因此,保持器后部170b的下方突出部72b形成为比保持器前部170a向下方的突出量小。

另外,从保持器后部170b的下方突出部72b的后方部分进一步向下方突出设置有基端后限制部74。基端后限制部74会成为被配置在端子120的基端侧被限制部32中的一对侧板部34后方的状态。

(基端后限制部)

因此,在保持器170嵌装的状态下,在端子120的基端部30欲向连接器后方移动的情况下,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左右一对侧板部34的后表面34r与基端后限制部74抵接。即,由保持器170的基端后限制部74来限制基端部30向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范围。

另外,基端侧后限制部74会成为被配置在端子120的基端侧被限制部32中的一对侧板部34的第二上表面34u2上方的状态。

因此,在保持器170嵌装的状态下,在端子120的基端部30欲向连接器上方移动的情况下,基端侧被限制部32的左右一对侧板部34的第二上表面34u2从下方与基端后限制部74抵接。即,由保持器170的基端后限制部74来限制基端部30的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器170的基端后限制部74作为限制基端部30向保持器170的反嵌装方向的移动范围的"抵接部"发挥功能。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壳体160,而是保持器170具有"抵接部"。当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壳体160上形成作为"抵接部"的突出部63(参照图3等)。

如图18所示,在保持器170嵌装于壳体160的状态下,基端部30能够相对于壳体160及保持器170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在规定的移动范围内移动。

<盖190>

接着,对罩190进行说明。如图14及图15所示,从后方侧对壳体160安装盖190。此时,形成在盖190的左右侧壁190s上的被卡止部190sa与形成在壳体160的左右侧壁60s上的突起状的卡止部60sb卡止。

如图15和图18所示,罩190的上表面190u、下表面190b、左右的侧面190s和后表面190r在组装状态的连接器110的后部分别构成连接器110的外表面。在组装状态下,盖190的上表面190u和下表面190b会成为与壳体160和保持器17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大致共面的状态。另一方面,盖190的左右侧面190s相对于壳体160的左右侧壁60s会成为具有台阶的状态。

盖190具有插入fpc180的扁平型配线材料插入孔192。在扁平型配线材料插入孔192的入口侧,形成有在上下左右引导fpc180的锥形部192a。

如图19所示,盖190具有收容多个端子120的fpc连接部131的端子收容部193。端子收容部193朝向前方开放。

盖190具有将多个(6个)端子120的fpc连接部131相互隔开的多个(5个)隔壁194。在隔壁194上形成有用于配置fpc180的扁平型配线材料配置槽194a。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10具备端子120、壳体160和保持器170,保持器170嵌装在收容有端子120的壳体160中。

端子120具有:基端部30,其具有与fpc180连接的fpc连接部131;以及前端部50,其具有与连接对象物90接触的接触部52。如图18所示,通过壳体160和保持器170的组合来防止其中的前端部50脱落。

另一方面,基端部30在保持器170嵌装于壳体160的状态(即组装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壳体160及保持器170在连接对象物90的插拔方向即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端子120具有位于基端部30与前端部50之间的弹簧部40。

因此,即使fpc180由于振动或冲击等而挠曲,因而向连接器前后方向拉扯或压入端子120,具有fcp连接部131的基端部30也会相对于壳体160及保持器170向连接器前后方向移动,从而能够降低壳体160或保持器170因该挠曲而受到的影响。其结果,能够抑制该挠曲的影响经由壳体160或保持器170波及到前端部50。

因此,即使fpc180由于振动或冲击等而挠曲,因而向连接器前后方向拉扯或压入端子120,位于前端部50与基端部30之间的弹簧部40也会根据该挠曲而变形,从而能够降低具有接触部52的前端部50因该挠曲而受到的影响。

由此,能够抑制在接触部52与连接对象物90的接点的滑动。

而且,由于基端部30相对于壳体160及保持器170的连接器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弹簧部40塑性变形。

此外,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作用效果的说明。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上述fpc180替换为ffc。

符号说明

10连接器

20端子

30基端部

31电线连接部(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

40弹簧部

43第一弯曲部(折回部)

44第二直线部(折回部)

50前端部

52接触部

60壳体

60bh保持器嵌装口

61收容部

61b收容部的底面(底部)

62凹部(前端前限制部)

63突出部(抵接部)

70保持器

70f前表面(前端后限制部)

72ar保持器前部的下方突出部的后表面(基端前限制部)

74基端后限制部

80电线(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

90连接对象物

ax1插拔轴

ax2电线连接轴(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

110连接器

120端子

131fpc连接部(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

160壳体

170保持器

180fpc(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

190盖

2017年5月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092783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说明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