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18857发布日期:2019-11-01 20:2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充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与用于接受充电的配对连接器连接的充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诸如电动车辆这样的车辆配备有与设置于充电站侧的充电连接器连接的充电连接器,以用于接受充电。

作为传统的充电连接器,提出了jp2011-237209a中公开的充电连接器。该充电连接器包括:其中形成端子容纳室的连接器壳体;容纳在端子容纳室中且连接至电缆的端子;以及用于检测端子的产热的热敏电阻。热敏电阻以与位于端子附近的电缆的被覆部接触的状态组装至连接器壳体。

在充电连接器中,热敏电阻检测施加电流时端子的产热,并且基于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采取措施,例如停止充电。

然而,在传统的充电连接器中,由于热敏电阻经由与作为主要热源的端子间隔开的电缆的被覆部来测量温度,所以存在不能进行高准确度的温度测量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已经设计出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旨在提供一种热敏电阻能够对端子进行高准确度的温度测量的充电连接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电连接器包括:形成有端子容纳室的连接器壳体;容纳在端子容纳室中并且连接有电缆的端子;保护端子与电缆的连接部位以形成防水区域的防水部件;以及在防水区域的外侧位置直接地接触端子的热敏电阻。

由于热敏电阻直接地接触用作主要热源的端子,所以根据上述构造的充电连接器能够进行高准确度的温度测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第一实施例,并且是充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示出第一实施例,并且是充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示出第一实施例,并且是充电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4示出第一实施例,并且是充电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示出第一实施例,并且是图4中的v部分的放大图;

图6示出第一实施例,并且是图4中vi-vi线剖视图;

图7示出第一实施例,并且是图3中vii-vii线剖视图;

图8示出第一实施例,并且是热敏电阻的立体图;

图9示出第一实施例,并且是端子的立体图;

图10示出第二实施例,并且是对应于图6的充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1示出第二实施例,并且是对应于图7的充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2示出第二实施例,并且是热敏电阻的立体图;

图13示出第三实施例,并且是对应于图6的充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4示出第三实施例,并且是对应于图7的充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5示出第三实施例,并且是热敏电阻的立体图;

图16示出第四实施例,并且是对应于图6的充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7示出第四实施例,并且是对应于图7的充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8示出第四实施例,并且是热敏电阻的立体图;并且

图19示出第四实施例,并且是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列详细的描述中,出于说明的目的,为了提供公开的实施例的透彻理解而给出了许多具体的细节。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没有这些具体的细节也能实施一个以上实施例。在其他例子中,为了简化图示,示意地示出公知的结构和装置。

将通过参考附图在下文提供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应当注意,贯穿附图的相同或者相似的部分和部件将用相同或者相似的参考标记标识,并且将省略或简化用于这样的部分和部件的描述。此外,应当注意附图是示意的并且因此与实际不同。

以下,将基于附图描述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至图9例示第一实施例。充电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壳体2;固定于连接器壳体2的用于施加大电流的两个端子10;用于将两个端子10装接至连接器壳体并且用作防水部件的防水的端子保持支架20;以及用于检测各个端子10的产热的两个热敏电阻30。

连接器壳体2包括外壳体部3和内壳体部7。外壳体部3包括罩部4和向罩部4的外部突出的凸缘部5。打开和关闭设置于罩部4的前表面的开口的盖部件6装接至该罩部4。凸缘部5固定至车身(未示出)。使用凸缘部5将充电连接器1固定至车身(未示出)。

内壳体部7包括四个筒状部8。各个筒状部8向罩部4的内部突出。端子容纳室9形成在各个筒状部8内部。各个端子容纳室9的前表面和后表面是开口的。用于施加大电流的两个端子10分别布置在两个筒状部8中。接地端子(未用参考标记标识)和信号端子(未用参考标记标识)分别布置在其余两个筒状部8中。

如图9详细示出的,用于施加大电流的端子10包括与配对连接器(未示出)的配对端子(未示出)配合的配对端子接触部11、型压并压接电缆w的电缆压接部12以及在配对端子接触部11和电缆压接部12之间连接的中间连接部13。

配对端子接触部11具有大致筒状。在配对端子接触部11中,在轴向上延伸的多个狭缝(未用参考标记标识)在相同间隔的位置处形成在筒状的周向上。

电缆压接部12具有筒状,并且筒状的后表面是开口的。电缆w的芯线41通过后表面开口插入电缆压接部12中,并且插入的芯线41通过电缆压接部12的压扁变形(型压加工)而被压接并连接(参见图7)。电缆压接部12对应于端子10和电缆w的连接部位。

中间连接部13形成为实心结构。在中间连接部13的外周上,多个肋14在轴向上间隔地突出。

在端子10中,配对端子接触部11容纳在端子容纳室9中,并且中间连接部13和电缆压接部12向端子容纳室9的后侧突出。

防水的端子保持支架20包括:包括两个端子插入孔22的支架主体21;布置在支架主体21前端的两个凸缘环23;后支架24,其布置在支架主体21的后端并且包括两个构件;两个o型环25;以及两个密封橡胶26。端子10插入支架主体21的各个端子插入孔22。各个凸缘环23装接至端子10的外周。各个o型环25设置为配合在端子10的中间连接部13的肋14之间。各个密封橡胶26装接至从端子10的电缆压接部12引出的电缆w的覆盖部42。如图7所示,包括两个构件的后支架24通过互相接合而装接至支架主体21的后端,并且将密封橡胶26保持在支架主体21内部。保持在支架主体21内部的密封橡胶26保持紧密地装接至支架主体21的内周表面的状态。防水的端子保持支架20将两个端子10保持在定位的状态,并且保护端子10和电缆w的连接部。

如图4和5所示,支架主体21设置有多个向前突出的闩锁框21a。各个闩锁框21a与内壳体部7的卡爪部7a闩锁。每个端子10通过防水的端子保持支架20组装至内壳体部7。

如图7所示,通过由o型环25、支架主体21以及密封橡胶26环绕的防水区域e而使端子10和电缆w的连接部位防水。这防止了由于水等的侵入导致的腐蚀。

换言之,防水的端子保持支架20是使端子10和电缆w的连接部位防水的防水部件,并且是在保护端子10和电缆w的连接部位的状态下将端子10保持并组装至连接器壳体2的端子保持支架。

如图8详细示出的,热敏电阻30具有细长的长方体形状。检测线31从热敏电阻30引出。

热敏电阻30以下列方式装接至充电连接器1。如图6所示,在内壳体部7的后侧,设置热敏电阻容纳室50。热敏电阻30能够从内壳体部7外部插入热敏电阻容纳室50中。热敏电阻30以定位的状态容纳在热敏电阻容纳室50中。所容纳的热敏电阻30的外周表面与端子10的中间连接部13的外周表面进行直接接触。换言之,热敏电阻30在防水区域e的外侧位置与端子10进行直接接触。在内壳体部7中,形成能够将热敏电阻30的检测线31引出至外部的路径。

接着,将简短地描述充电连接器1的组装实例。通过组装内壳体部7和外壳体部3而制造连接器壳体2。将热敏电阻30容纳在内壳体部7的热敏电阻容纳室50中,并且将热敏电阻30的检测线31引出至内壳体部7的外部。

将o型环25装接至连接了电缆w的端子10的预定位置,并且将密封橡胶26装接至各个电缆w的覆盖部42的外周。接着,通过将各个端子10插入支架主体21的端子插入孔22并且装接凸缘环23和后支架24而制造防水的端子保持支架20。

接着,将装接了防水的端子保持支架20的两个端子10从后方插入内壳体部7的各个端子容纳室9。然后,当支架主体21的各个闩锁框21a与内壳体部7的卡爪部7a闩锁时,完成充电连接器1的组装。

如上所述,充电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壳体2,其中形成端子容纳室9;端子10,其容纳在端子容纳室9中并具有与之连接的电缆w;防水的端子保持支架20,其保护端子10和电缆w的连接部位并且将连接部分密封为防水区域e;以及热敏电阻30,其在防水区域e的外侧位置直接接触端子10。

由此,由于热敏电阻30直接地接触作为主要热源的端子10,所以能够进行高准确度的温度测量。更具体地,在端子10中存在迅速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由于热敏电阻30直接地检测温度快速上升的部分,所以热敏电阻30的检测温度不会偏离端子10的温度上升,并且能够快速采取诸如停电这样的措施。由于热敏电阻30直接地接触端子10,所以热敏电阻30不太会受外部的因素(大气温度等)的影响。由此,能够防止在接近停止充电温度的高温环境中进行充电的情况下所导致的故障。有助于施加使温度接近预定温度的大电流以及在通过反馈控制进行温度控制的同时施加电流。

此外,由于热敏电阻30在防水区域e的外侧位置直接地接触端子10,所以能够容易地装接热敏电阻30。换言之,当热敏电阻30被构造为在防水区域e内侧接触端子10时,需要为将要从防水区域e内侧引出至防水区域e外侧的检测线31设置防水单元(例如使用密封部件),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不需要防水单元。由此,能够容易地装接热敏电阻30。

连接器壳体2设置有热敏电阻容纳室50,其容纳处于直接地接触端子10的状态的热敏电阻30。由此,热敏电阻30能够确实并容易地安装至连接器壳体2。热敏电阻30和端子10任一者或两者都不需要用于使热敏电阻30直接接触端子10的单元。

(第二实施例)

图10至图12例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的充电连接器1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热敏电阻130的构造和热敏电阻容纳室150的构造。

换言之,热敏电阻130包括具有细长的长方体形状的热敏电阻主体130a和从热敏电阻主体130a向外突出的温度感应环部130a。温度感应环部130a具有内径与端子10的中间连接部13的外径的尺寸基本相同的环状。温度感应环部130a周向的一部分切除。温度感应环部130a由导热材料形成。

内壳体部7的热敏电阻容纳室150以能够容纳热敏电阻130的热敏电阻主体130a和温度感应环部130a两者的方式形成。

端子10插入热敏电阻130的温度感应环部130a中。在热敏电阻130中,热敏电阻主体130a的表面接触端子10的中间连接部13的外周表面,并且温度感应环部130a的内周表面的整个周部接触端子10的中间连接部13的外周表面。在内壳体部7中,形成了能够将热敏电阻130的检测线131引出至外部的路径。

由于其他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似,所以将省略重复的描述。为了清楚,附图中相同的结构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标记标识。

同样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热敏电阻130直接地接触作为主要热源的端子10,所以能够进行高准确度的温度测量。由于第二实施例的热敏电阻130在温度感应环部130a的内周表面的整个周部接触端子10,所以相比于第一实施例,端子10的接触面积更大。由此,能够更精确地进行温度测量。

因为温度感应环部130a具有周向上的切除部,所以即使端子10的外径尺寸稍大于温度感应环部130a的内径尺寸,温度感应环部130a也能够以紧密装接状态装接。

(第三实施例)

图13至图15例示第三实施例。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比,第三实施例的充电连接器1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热敏电阻230的构造和热敏电阻容纳室250的构造。

换言之,热敏电阻230包括具有细长的长方体形状的热敏电阻主体230b和从热敏电阻主体230b向外突出的温度感应环部230b。温度感应环部230b具有内径与端子10的中间连接部13的外径的尺寸基本相同的环状。与第二实施例不同,温度感应环部230b形成为没有被部分切除的完整环状。温度感应环部230b由导热材料形成。

内壳体部7的热敏电阻容纳室250以能够容纳热敏电阻230的热敏电阻主体230b和温度感应环部230b两者的方式形成。在内壳体部7中,形成了能够将热敏电阻230的检测线231引出至外部的路径。

端子10插入热敏电阻230的温度感应环部230b中。在热敏电阻230中,热敏电阻主体230b的表面不接触端子10的中间连接部13的外周表面,并且仅温度感应环部230b的内周表面周向地接触端子10的中间连接部13的外周表面。热敏电阻230的检测线231引出至内壳体部7的外部。

由于其他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相似,所以将省略重复的描述。为了清楚,附图中相同的结构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标记标识。

同样在第三实施例中,由于热敏电阻230直接地接触作为主要热源的端子10,所以能够进行高准确度的温度测量。由于第三实施例的热敏电阻230在温度感应环部230b的内周表面周向地接触端子10,所以相比于第一实施例,端子10的接触面积更大。由此,能够更精确地进行温度测量。此外,在第三实施例的热敏电阻230中,由于温度感应环部230b具有未切除的完整环状,所以相比于第二实施例,端子10的接触面积更大。由此,能够比第二实施例更精确地进行温度测量。

(第四实施例)

图16至图19例示第四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比,第四实施例的充电连接器1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热敏电阻330的构造和端子10的构造。

换言之,热敏电阻330形成为细长的柱形。在端子10中,热敏电阻容纳孔13a形成在在具有实心结构的中间连接部13中。热敏电阻330容纳在端子10的热敏电阻容纳孔13a中。由此,内壳体部7不设置热敏电阻容纳室。在第四实施例中,热敏电阻容纳孔13a相对于端子10的轴向垂直地形成。

热敏电阻330的外周的周表面的几乎全部区域接触端子10的热敏电阻容纳孔13a的内周表面。热敏电阻330的检测线331通过未示出的路径引出至内壳体部7的外部。

由于其他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似,所以将省略重复的描述。为了清楚,附图中相同的结构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标记标识。

同样在第四实施例中,由于热敏电阻330直接地接触作为主要热源的端子10,所以能够进行高准确度的温度测量。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四实施例的热敏电阻330具有更大的端子10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更精确地进行温度测量。此外,在第四实施例的热敏电阻330中,由于热敏电阻330的主体不经由温度感应环部130a、230b等而是以更大的接触面积直接地接触端子10,所以相比于第二和第三实施例,能够更精确地进行温度测量。

在第四实施例中,由于热敏电阻330容纳在端子10的热敏电阻容纳孔13a中,所以内壳体部7不需要设置热敏电阻容纳室。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在不背离其精神或者基本特征的情况下以其他具体形式实施。因此本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应为视作示例性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表示,而非前述说明,并且因此权利要求的等同意义和范围内的所有改变都应包含在其中。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描述的效果仅作为通过本发明实现的最佳效果的列表。因此,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描述的那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