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端口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91881发布日期:2019-10-15 22:0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端口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指提供了一种多端口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讯电子器件之间的连接一般采用连接器插头及与之相匹配的插座进行连接,然而,不管是插头或插座基本是采用胶芯固定端子以及铁壳套在胶芯外面所构成,端子用来传输信号,铁壳配合胶芯构成插接界面,同时铁壳具屏蔽杂讯干扰功能。这些即为一般通讯电子器的基本构成及基本功能。不过,当今通过技术飞速发展,复杂的多线道、高速、调频等通讯电连接器的制造以及拓展功能、提升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

安装于pcb板上的多模块化连接器插座,随着数据和通讯系统的工作频率和数据传输速率的不断增加以及用于传输信息的编码阶数的提高,其连接器的电气特性也日益提高。尤其是:希望这些模块化电连接器插座不会对所传输的信号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尽可能地将噪声从系统中去除。

模块化插座在用作网口连接时,一般从一电气装置接收一输入信号,然后将一相应的输出信号传送到与其连接的另一装置。当信号经由一装置到达另一装置时,可以使用磁性电路来提供信号调节和隔离,并且这种电路典型地采用诸如一变压器匹配一滤波电路构成的滤波变压器件。滤波变压器件通常为耦合在一起且缠绕在磁环上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同时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提供磁性耦合且确保电隔离,滤波电路也经常用来滤除不需要的噪声(如共模噪声),且滤波电路可以是在差分信号的应用中使用的环形铁氧体。为了提高电连接器传输速率及编码阶数,以便更好的商业应用,本发明人推出采用pcb板转接替代相关元件并用来缩减在网络端口连接器中的占用空间,使得该网络端口连接器重量轻,且易于制成。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多端口插座连接器。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多端口插座连接器,包括被罩包覆的壳体,收容于壳体的模组以及齐平模组底部并向罩前面导光的导光体,其中:罩配置有后盖并包括上端口及对称叠加于上端口的下端口;壳体包括主体前后分别相连的前端和尾部,前端形成分别对应上、下端口的插腔,主体镂空有贯穿尾部及各插腔的主腔;模组置于主腔并使前端相对称的上、下电连件分别处于上、下端口相对应的插腔,模组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右模组,左、右模组分别在前边缘裸露出纵排端子孔并分别封装有滤波模组,上电连件端子组的各端子弹性部排列于上端口相对应的插腔,上电连件端子组的各端子通过弯折部使各插针部插于左模组的相应的纵排端子孔;下电连件端子组的各端子弹性部排列于下端口相对应的插腔,下电连件端子组的各端子通过弯折部使各插针部插于右模组的相应的纵排端子孔。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模组包括模组隔离片,模组隔离片为金属片并被夹在左模组与右模组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模组包括端子隔离片,端子隔离片为金属片,被夹在上、下电连件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模组包括转接件,左、右模组分别包括横排端子孔,左模组的横排端子孔裸露于左模组下边缘,右模组的横排端子孔裸露于右模组下边缘,其中:转接件包括基部及穿插于基部的左端子排与右端子排,左端子排在基部上靠近左侧设置并分别与左模组的相应的横排端子孔插接;右端子排在基部上靠近右侧设置并分别与右模组的相应的横排端子孔插接。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罩包括罩前面,罩前面具有横担,横担处于上下端口之间并向外弹起有第一弹片;在罩顶面、罩左面和罩右面以包围罩前面形式排列有第二弹片;在罩前面端口与相邻端口之间分别形成竖条,竖条一侧或二侧向端口内延伸并形成了在同一端口中相对称的第三弹片。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后盖以扣合形式包覆尾部并抵接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还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多端口插座连接器。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多端口插座连接器,包括被罩包覆的壳体,收容于壳体的模组以及齐平模组底部并向罩前面导光的导光体,其中:罩配置有后盖并包括并排的上端口及对称叠加于并排的上端口的并排的下端口;壳体包括主体前后分别相连的前端和尾部,前端形成分别对应并排上、下端口的并排插腔,主体镂空有贯穿尾部及各并排插腔的主腔;模组符合并排数量且均置于主腔,以此使各模组前端相对称的上、下电连件分别处于相应上、下端口相对应的插腔,在相邻模组之间设有间隔板。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间隔板包括主板及主板一侧以折回形式延伸的附板,由于间隔板为金属板材冲压形成,使得附板相对于主板形成弹性板,主板上、下侧分别邻近后侧边缘形成有上、下凸刺,上、下凸刺分别与主腔上、下壁干涉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模组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右模组,左、右模组分别在前边缘裸露出纵排端子孔并分别封装有滤波模组,上电连件端子组的各端子弹性部排列于上端口相对应的插腔,上电连件端子组的各端子通过弯折部使各插针部插于左模组的相应的纵排端子孔;下电连件端子组的各端子弹性部排列于下端口相对应的插腔,下电连件端子组的各端子通过弯折部使各插针部插于右模组的相应的纵排端子孔。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导光体包括符合模组数量的导光组,各导光组由二导光件构成,二导光件分别具有竖部及垂直于竖部向前延伸的横部以及在直角或邻近直角处设有将二导光件连接成一体的横肋,二竖部的端面连接外部pcb板,二横部分别处于模组与壳体之间且二横部的光端面暴露于前端的前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罩包括罩前面,罩前面具有横担,横担处于上下端口之间并向外弹起有第一弹片;在罩顶面、罩左面和罩右面以包围罩前面形式排列有第二弹片;在罩前面端口与相邻端口之间分别形成竖条,竖条一侧或二侧向端口内延伸并形成了在同一端口中相对称的第三弹片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后盖以扣合形式包覆尾部并抵接罩。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是:通过模组化设计,缩减在网络端口连接器的占用空间,使得网络端口连接器重量轻、易于制成,既降低了制造成本,也有效提升了产品良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单一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单一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发明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发明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发明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本实施例所指对的方向是参照图1的方向所作的说明)。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请参阅参阅图1并结构参阅图2及图3所示,图中提供了一种多端口插座连接器,该连接器为四组层叠式多端口插座连接器,包括金属罩10、壳体20、层叠式功能模组30、间隔板40及导光体50,其中:

金属罩(以下称“罩”)10包括前罩11及后盖12,前罩11包括罩前面、罩顶面及垂直连接顶面的罩左、右面,在前面经冲压形成的四组层叠式插接端口(以下称“层叠端口”)11,每组层叠端口11通过横担112一分为二(即横担112上端口以对称形式叠加于横担112下端口),横担112并不限于与罩前面一体成型,而且横担112设有向外弹起的可与外部设备抵持的第一弹片1121;在罩顶面、罩左面和罩右面以靠近罩前面(即包围前罩前端)形式排列有可与外部设备抵持的第二弹片(未标注),在罩前面端口11与相邻端口之间分别形成竖条(未标注),竖条一侧或二侧向端口11内延伸并形成了在同一端口11中相对称的第三弹片113,第三弹片113可与插入端口11中的外部插头抵持,以此保护插头在端口中的稳定性。本例中,罩左面和罩右面分别在下面排列有罩脚114,罩脚114为鱼眼脚,以此鱼眼使得罩脚114与相应结构(如外部pcb板)插装时赋有柔性;后盖12具有盖后板及冲压形成的连体于盖后板的盖顶板、盖左板和盖右板,盖后板设有气孔(未标注),盖顶板及左、右板分别形成有可与壳体20尾部相匹配卡紧孔部或凸部121,在盖后板、盖左板和盖右板下侧分别排列有盖脚122,盖脚122(与罩脚114基于相同结构)为鱼眼脚,以此鱼眼使盖脚122与相应结构(如外部pcb板)插装时赋有柔性;

壳体20具有绝缘材料经注塑形成的可被金属罩10包裹的外形,还包括主体(未标注)以及连接主体的前端(未标注)和连接主体的尾部(未标注),前端的壳前面以对应各端口11形式形成既符合端口11数量也符合rj插头插置的插腔21,主体为镂空的符合层叠式功能模组(以下称“模组”)30装置的主腔(未图示),主腔与各插腔相贯穿。本例中,尾部具有匹配后盖12(如盖顶板及左、右板)扣入的扣合部22,在扣合部22形成有与后盖12的孔部或凸部121相匹配且通过卡扣形式稳固的凸部或凹部221。本例中,每个插腔21上方的顶壁及连接顶壁的对应侧壁所形成的对称直角处向外分别形成贯穿壳前面的透孔211;

模组30置于主腔,使得模组30前端相对称的上、下电连件351、352分别处于上、下端口,以此可接受相应的rj插头插接并实现电性导通。在本实施例中,模组30具有左、右模组31、32和模组隔离片33以及转接件34和上、下电连件351、352组成的电连件35,其中:左、右模组31、32为对称结构且这二者功能相同,左模组31与右模组32之间夹有模组隔离片33(模组隔离片为金属片,具有屏蔽杂讯功能),而且夹有模组隔离片33的左、右模组31、32安装在转接件34上;电连件35连接在左、右模组31、32前面并包括夹在上、下电连件351、352之间的端子隔离片353(端子隔离片为金属片,具有屏蔽杂讯功能)。本例中,模组30符合插腔21数量并相对于插腔21排列于主腔中,其中:相邻的模组30之间形成第一间距f。在本例中,模组30上方形成凸部t,凸部t使模组30上方两侧形成相对称的阶部g;

间隔板40设在第一间距f中并包括主板41及主板41一侧以折回形式延伸的附板42,由于间隔板40为金属板材冲压形成,使得附板42相对于主板41具有弹性,在主板41的上、下侧分别邻近后侧边缘形成有上、下凸刺(未标注),上、下凸刺随间隔板40置于间距f并分别与主腔上、下壁(未图示)干涉固定,以此使各模组30收容于壳体20主腔时通过间隔板40屏蔽杂讯;

导光体50包括符合模组30数量的导光组(未标注),各导光组由并排的二导光件所构成,其中:二导光件分别具有竖部51及垂直于竖部51向前延伸的横部52以及在直角或邻近直角处设有将二导光件连接成一体的横担53,横担53使二横部52形成符合凸部t宽度的第二间距(未标注),组装时,竖部51的端面连接外部pcb板(未图示),二横部52分别处于模组30上的对称阶部g,而且二横部52的光端面通过对称透孔211暴露于壳前面,以此通过导光体50将光从pcb板向壳前面引导。

请再参阅图2及图3所示,图中详细呈现了模组30的结构构造,在图中包括左、右模组31、32和模组隔离片33以及转接件34和上、下电连件351、352组成的模组30,其中:

左模组31包括以pcb板311为载体设置的滤波模组3111以及可与pcb板311扣合并将滤波模组3111封装于体内的壳312,在pcb板311前侧形成有居中的前凸部3114,在前凸部3114设有上、下孔3115及前孔3116,上、下孔3115与前孔3116呈三角形点位分布,在靠近pcb板311前侧边由上向下排列有符合上电连件351端子3511数量的纵排端子孔3112,从而使纵排端子孔3212从靠近上侧边向下排列,而且排列的密度不超过上、下侧边形成的中分线为参照。然而,在靠近pcb板311下侧边排列有横排端子孔3113,纵排端子孔3112与横排端子孔3113在pcb板311上电路连通滤波模组3111;在壳312前侧居中处设有插槽3121,在靠近插槽3121上下位置分别形成上、下凸块3122、3123,而在壳312下侧沿前侧向下凸起有定位块3124;

右模组32相对于左模组31为对称的结构构造,并包括以pcb板321为载体设置的滤波模组3211以及可与pcb板321扣合并将滤波模组3211封装于体内的壳322,在pcb板321前侧形成有居中的前凸部3214,在前凸部3214设有上、下孔3215及前孔3216,上、下孔3215与前孔3216呈三角形点位分布,在靠近pcb板321前侧边由下向上排列有符合下电连件352端子3521数量的纵排端子孔3212,从而使纵排端子孔3212从靠近下侧边向上排列,而且排列的密度不超过上、下侧边形成的中分线为参照。然而,在靠近pcb板321下侧边排列有横排端子孔3213,纵排端子孔3212与横排端子孔3213在pcb板321上电路连通滤波模组3211;在壳322前侧居中处设有插槽3221,在靠近插槽3221上下位置分别形成上、下凸块3222、3223,而在壳322下侧沿前侧向下凸起有定位块(未图示);

模组隔离片33为金属板材成型,安装时,被夹在左、右模组31之间并包括主体下侧排列的片脚331及主体后侧垂直于平面形成的尾肋332,片脚331为鱼眼脚,以此鱼眼使得片脚331与相应结构(如外部pcb板)插装时赋有柔性;

转接件34包括基部341、基部靠近左侧设置的可匹配左模组31上的横排端子孔3113插置的插针式左端子排342以及相对于左端子排342设置的可匹配右模组32上的横排端子孔3213插置的插针式右端子排343,其中:基部341为绝缘材料形成的长形板体,并沿两长侧边的中分线位置形成容纳片脚331穿过的条形穿孔3411,在靠近条形孔3411一端形成定位孔3412,定位孔3412靠近一短侧边,而且在靠近定位孔3412的左、右侧分别凸起扣柱3413。在左、右端子排342、343中,各端子分别连接有左、右端子脚2421、3431,左、右端子脚2421、3431均为鱼眼脚,以此鱼眼使得左、右端子脚2421、3431与相应结构(如外部pcb板)插装时赋有柔性;

电连件35连接在模组30的前面并包括夹在上、下电连件351、352之间的端子隔离片353,其中:

上电连件351包括端子组3511及(端子组3511嵌入模具以注塑形成将端子组3511固化为一体的)第一、第二胶芯3512、3513,端子组3511为符合rj插头标准的数端子组成,各端子具有弹性部和第一、第二固定部(未标注或标图示)以及插置于纵排端子孔3112插针部3514,本列中,弹性部相对于第一固定部呈不小于30°锐角,第二固定部经弯折部35111使第二固定部垂直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的自由端向一(本例为左)侧延伸并形成插针部3514,其中:第一固定部被埋于第一胶芯3512,第二固定部被埋于第二胶芯3513,使得第二胶芯3513相对于第一胶芯3512形成挡板,在第一胶芯3512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可插置于上孔3115、3215的凸柱35121,而在第二胶芯3513形成有可与上凸块3122、3222相匹配的凹槽35131;

下电连件352为相对于上电连件351为相同的制成形式,不限于同一模具形成,通俗讲:下电连件352与上电连件351只是图示方向的相反,并无结构变化。为便于理解,在此相对于上电连件351再作下电连件352的安装说明,如:下电连件352包括端子组3521及(端子组3521嵌入模具以注塑形成将端子组3521固化为一体的)第一、第二胶芯3522、3523,端子组3521为符合rj插头标准的数端子组成,各端子具有弹性部和第一、第二固定部(未标注或标图示)以及插置于纵排端子孔3212插针部3524,本列中,弹性部相对于第一固定部呈不小于30°锐角,第二固定部经弯折部35211使第二固定部垂直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的自由端向一(本例为左)侧延伸并形成插针部3524,其中:第一固定部被埋于第一胶芯3522,第二固定部被埋于第二胶芯3523,使得第二胶芯3523相对于第一胶芯3522形成挡板,在第一胶芯3522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可插置于下孔3115、3215的凸柱35221,而在第二胶芯3523形成有可与下凸块3123、3223相匹配的凹槽(未图示),以及

端子隔离片353包括基本部3531及基本部3531两相对侧延伸的插接部3523和前板部3533,其中:基本部3531两侧分别设有可插入前孔3116且与前孔电性导通的插部35311,插接部3523在靠近相连的基本部边缘设有定位柱35321,定位柱35321并不限于凸起在插接部3523正反两面。当上电连件351的第一胶芯3512与下电连件352的第一胶芯3522夹持端子隔离片353时,端子隔离片353正反两面的定位柱35321分别与上电连件351的第一胶芯3512和下电连件352的第一胶芯3522相应结构卡持定位,此时,插接部3523及前板部3533的自由侧分别延伸在上、下第一胶芯3512、3522之外,延伸在外的插接部3523插置于插槽3121、3221,而延伸在外的前板部3533设有第一接触部3531,第一接触部3531与外部设备抵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