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配线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80108发布日期:2020-03-10 10:2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电池配线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池配线模块。



背景技术:

例如,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中,在作为行驶驱动用的电源而搭载的高压的二次电池中安装有电池配线模块。

在电池配线模块中,电压检测用的模块侧端子连接于将构成二次电池的多个电池单元彼此连接的母线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电池配线模块中,通过在收容模块侧端子的端子收容部设置的限制部(锁定部)来固定模块侧端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4648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仅通过设置于端子收容部的限制部,可能会发生端子的位置偏移。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端子的位置偏移的电池配线模块。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解决上述问题的电池配线模块具有:模块侧端子,电连接于将多个电池单元的各电池端子彼此连接的母线上;电线,在一端侧连接有所述模块侧端子;以及壳体,收容所述电线及模块侧端子,其中,所述壳体具备端子收容部,该端子收容部具有将所述模块侧端子导入的开口并收容该模块侧端子,在所述端子收容部和将所述端子收容部的开口封闭的盖部这两方具有限制所述模块侧端子的移动的限制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盖部和端子收容部这两方具有限制部,从而能够抑制端子的位置偏移。

在上述电池配线模块中,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具有收容所述模块侧端子的端子收容部,所述端子收容部具有能够使所述模块侧端子的顶端部向外部露出的开口部和能够在所述开口部的开口方向上与所述模块侧端子抵接的所述收容侧限制部,所述盖部具有能够在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与所述模块侧端子抵接的所述盖侧限制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具有能够在开口部的开口方向上与模块侧端子抵接的收容侧限制部和能够在与开口部的开口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与所述模块侧端子抵接的盖侧限制部,从而能够进行来自多个方向的限制而抑制端子的位置偏移。

在上述电池配线模块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收容部具有从其底部延伸并能够插通于所述模块侧端子的孔部的销形状的所述收容侧限制部,所述盖部具有限制所述模块侧端子从所述收容侧限制部脱落的所述盖侧限制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插通于模块侧端子的孔部的销形状的收容侧限制部和限制模块侧端子从收容侧限制部脱落的盖侧限制部,从而能够抑制模块侧端子向销形状的延伸方向及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偏移。

在上述电池配线模块中,优选的是,所述限制盖部与所述壳体一体构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盖部设为与壳体一体构成,从而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池配线模块,能够抑制端子的位置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池配线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电池配线模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电池配线模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电池配线模块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图4中的6-6线剖视图。

图7是示出变更例中的电池配线模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该变更例中的电池配线模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变更例中的电池配线模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0:电池配线模块

11:壳体

12、14:模块侧端子

13:电线

40:端子收容部

40a:开口

41:底部(收容侧限制部)

42c:第三壁部(收容侧限制部)

43:开口部

52:第二平板部(顶端部)

60:盖部

63:第一限制壁部(盖侧限制部)

64:第二限制壁部(盖侧限制部)

72:销部(收容侧限制部)

73:延伸筒部(盖侧限制部)

76:延伸部(盖侧限制部)

b1、b2:母线

c:电池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电池配线模块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进行说明,有时夸张或简化地示出结构的一部分。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也有时与实际不同。

如图1所示,电池配线模块10安装于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二次电池bt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二次电池bt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向车辆的行驶用电动机供给电力。另外,二次电池bt根据充电状态、车辆的运转状态而接受来自行驶用电动机、发电用电动机的电力的供给。在此,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x、y、z中的x方向作为电池单元的排列方向,将y方向作为电池配线模块的宽度方向,将z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二次电池bt具备多个电池单元c,各电池单元c的未图示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面向电池配线模块10侧(上侧)。

各电池单元c在x方向上排列地配置多个。此时,以使作为电池端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在各电池单元c的排列方向,即x方向上交替替换的方式排列电池单元c。在各端子设置有将相邻的端子彼此,即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彼此连接的母线b1、b2。也就是说,各电池单元c通过母线b1、b2而串联连接。本例的母线b1、b2例如通过焊接而与各电池单元c的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连接。

壳体11例如由树脂构件构成。壳体11具有收容电线13的电线收容部20和收容模块侧端子12、14的端子收容部30、40。

所示,模块侧端子12、14具有平板状的端子主体12a、14a和从端子主体12a、14a连续的大致筒状的套筒部12b、14b。套筒部12b、14b与电线13的芯线电连接。另外,本例的模块侧端子12构成为,相对于大致筒状的套筒部12b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端子主体12a在y方向上突出而形成大致l字形状。另一方面,模块侧端子14设置于x方向端部,端子主体14a与套筒部14b成为在套筒部14b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上连续的直线形状。该模块侧端子14与设置于x方向两端的电源取出用的母线b2中的一方连接。电源取出用的母线b2与多个电池单元c中的位于x方向两端部的电池单元c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连接。也就是说,x方向一方侧的母线b2与靠近该母线b2设置的电池单元c的正极端子连接,x方向另一方侧的母线b2与靠近该母线b2设置的电池单元c的负极端子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各母线b2构成为在z方向观察下呈大致l字形状,母线b2的一方的端部沿x方向伸出。

如图1所示,壳体11的电线收容部20由底部21和从底部21的外缘部延伸的侧壁22在壳体11内划分。电线收容部20在多个电池单元c的排列方向上具有多个凹部23、24,该凹部23、24在与多个电池单元c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与壳体11相对于电池单元c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y上凹陷。在各凹部23设置有一个端子收容部30。在凹部24设置有两个端子收容部30。

如图1所示,收容于凹部23、24的壳体11的端子收容部30构成为形成在x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所示,对位于x方向端部的模块侧端子14进行收容的端子收容部40与端子收容部30同样地具有底部41和从底部41的外缘部延伸的侧壁42。

侧壁42具有第一壁部42a、第二壁部42b以及第三壁部42c。

第一壁部42a与第二壁部42b在y方向上相对。第三壁部42c面向x方向,与第一壁部42a和第二壁部42b连接。另外,在第三壁部42c具有被切开立起的弹性片42d。在第三壁部42c与底部41之间形成有开口部43,模块侧端子14的端子主体14a的一部分从该开口部43向壳体11的外部露出。

模块侧端子14的端子主体14a具有第一平板部51、作为顶端部的第二平板部52以及具有阶梯差并将各平板部51、52彼此连接的阶梯部53。

第一平板部51从套筒部14b连续,构成为呈大致四边形板状。

在第一平板部51形成有一对凸缘部51a,该凸缘部51a例如通过弯曲加工而在与第一平板部51的面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z方向)上突出。各凸缘部51a在y方向上彼此相对。

阶梯部53例如以使在第一平板部51与第二平板部52之间具有z方向上的阶梯差的方式将第一平板部51的顶端部与第二平板部52的基端部之间连接。在本例中,阶梯部53沿与第一平板部51及第二平板部52的面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

第二平板部52构成为呈大致平板状,从所述开口部43向外部露出。第二平板部52例如通过焊接而与母线b1连接。在此,在模块侧端子14收容于端子收容部40的状态下,阶梯部53能够在作为开口部43的开口方向的x方向上与底部41和第三壁部42c(弹性片42d)抵接。另外,在模块侧端子14收容于端子收容部40的状态下,第二平板部52能够在作为与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的z方向上与第三壁部42c(弹性片42d)抵接。因此,可抑制模块侧端子14的位置偏移。也就是说,底部41和第三壁部42c作为收容侧限制部发挥作用。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端子收容部40中具有封闭其上方的开口40a的盖部60。

盖部60具有大致四边形板状的盖主体部61、卡止部62、第一限制壁部63以及第二限制壁部64。

盖部60与端子收容部40一体形成,即与壳体11一体构成。盖部60构成为,能够通过靠近端子收容部40的第一壁部42a的上端部(与底部41相反处)设置的铰链部65来覆盖端子收容部40的z方向上的上侧(与底部41相反一侧)。需要说明的是,铰链部65是以与端子收容部40及盖部60分别形成为一体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为比端子收容部40的第一壁部42a及盖主体部61的板厚薄的具有可挠性的部位。盖部60能够以铰链部65(沿x方向的转动轴)为中心在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与图2所示的关闭位置之间转动。

及图6所示,卡止部62设置于盖主体部61的顶端缘(与铰链部65相反的一侧的缘)。卡止部62形成为大致u字的框状并在其中央具有卡合孔62a,能够与第二壁部42b的靠近与底部41相反处形成的突起44卡合。由此,盖部60能够维持为关闭状态。

第一限制壁部63以形成从x方向上的缘部分向与盖主体部61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大致u字的框状的方式构成。第一限制壁部63形成为,在将盖部60设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其顶端部在x方向上延伸至与凸缘部51a重叠的位置。由此,第一限制壁部63能够在x方向上与凸缘部51a抵接,可抑制模块侧端子14向x方向的位置偏移。另外,第一限制壁部63延伸至第一平板部51的附近,所以能够在z方向上与模块侧端子14的第一平板部51抵接,可抑制模块侧端子14向z方向的位置偏移。

第二限制壁部64形成于与所述卡止部62在y方向上相对的位置。第二限制壁部64在y方向上形成于与所述一对凸缘部51a中的一方相同的位置。因此,第二限制壁部64能够在z方向上与凸缘部51a抵接,可抑制模块侧端子14向z方向的位置偏移。由此,可抑制模块侧端子14(第二平板部52)从开口部43脱落。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配线模块10配置在具有多个电池单元c的二次电池bt上。电池配线模块10的模块侧端子12、14与将在x方向上排列的电池单元c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彼此连接的母线b1、b2连接。在模块侧端子12、14连接有电线13的一端,电线13的另一端与未图示的电池监视ecu连接。电池监视ecu能够监视电池单元c的电压。

另外,在电池配线模块10的壳体11中,收容于端子收容部40的模块侧端子14能够与设置于端子收容部40的底部41及第三壁部42c抵接或者在x方向和z方向上抵接而限制模块侧端子14的移动。同样地,模块侧端子14能够在x方向和z方向上与盖部60的第一及第二限制壁部63、64抵接而限制模块侧端子14的移动。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记载。

(1)通过在端子收容部40和盖部60这两方具有作为限制部的底部41、第三壁部42c、第一及第二限制壁部63、64,能够抑制模块侧端子14的位置偏移。

(2)具有作为能够在开口部43的开口方向上与模块侧端子14抵接的收容侧限制部的底部41及第三壁部42c和作为能够在与开口部43的开口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上与模块侧端子14抵接的盖侧限制部的第一及第二限制壁部63、64。由此,能够从多个方向限制模块侧端子14,能够抑制模块侧端子14的位置偏移。

(3)通过将盖部60设为与壳体11一体构成,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4)另外,由于是由盖部60与端子收容部40夹住模块侧端子14的构造,所以可抑制安装模块侧端子14时的对模块侧端子14的载荷,能够抑制模块侧端子14的变形。由此,也可以使用硬质的树脂材料作为壳体1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彼此进行组合而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收容侧限制部而采用了底部41及第三壁部42c,作为盖侧限制部而采用了第一及第二限制壁部63、64,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图7及图8所示那样的结构。

图7及图8所示的模块侧端子14在第一平板部51具有孔部71。在端子收容部40的底部41具有作为端子侧收容部的圆柱状的销部72,该销部72插通于孔部71并向z方向上侧延伸。通过将销部72插通于模块侧端子14的孔部71,能够抑制模块侧端子14向x方向和y方向的位置偏移。

盖部60具有从盖主体部61延伸并能够使销部72插通到内侧的延伸筒部73。另外,盖部60具有两个卡止部74、75。各卡止部74、75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止部62大致同样的结构,形成为大致u字的框状,在其中央具有卡合孔74a、75a,能够与第二壁部42b及第一壁部42a的靠近与底部41相反处形成的突起44卡合。由此,盖部60能够维持为关闭状态。在本例中,盖部60与端子收容部40分开构成。

在将盖部60设为关闭状态时,盖部60的延伸筒部73从盖主体部61向z方向下方侧(模块侧端子14侧)延伸,销部72插通于其内侧的插通孔73a。此时,延伸筒部73的延伸方向顶端部能够与模块侧端子14抵接。即,通过延伸筒部73可抑制模块侧端子14从销部72脱落。

如上所述,通过作为插通于模块侧端子14的孔部71的销形状的端子侧收容部的销部72和作为限制模块侧端子14从端子收容部40脱落的盖侧收容部的延伸筒部73,能够抑制模块侧端子14向z方向、x方向及y方向的位置偏移。

在上述例子中,销部72被图示为圆柱状,但也可以是多棱柱状。另外,设置了一个销部72,但也可以设置多个。在设置多个销部72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一个延伸筒部73内插通多个销部72的结构,也可以是根据各销部的数量来设置延伸筒部73的结构。另外,销部72的突出量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采用在盖主体部61设置与所述插通孔73a连通的连通孔而销部从该连通孔向外部突出(露出)这样的结构。

在上述例子中,端子收容部40与盖部60为分体结构,但也可以如图9所示那样通过铰链部65将端子收容部40与盖部60设为一体结构。

如图9所示,盖部60在盖主体部61具有延伸部76。延伸部76具有在铰链部65侧开口的开口部76a并构成为形成大致u字形状的半筒状(半管状)。通过使开口部76a在铰链部65侧开口,能够抑制延伸部76与销部72干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位于x方向端部的端子收容部40设置盖部60的结构,但也可以在其他的端子收容部30设置盖部来抑制各模块侧端子12的位置偏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仅与一对凸缘部51a中的一方对应地设置第二限制壁部64的结构,但也可以在与一对凸缘部51a这两方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二限制壁部64。另外,此时,也可以通过与该第二限制壁部64齐平的连接壁部将第二限制壁部64彼此连接。通过设置该连接壁部,即使在第二限制壁部64与凸缘部51a在y方向上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连接壁部而与凸缘部51a抵接,所以能够抑制模块侧端子14向z方向的位置偏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