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装结构牢固的LED引线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78167发布日期:2019-07-27 10:16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封装结构牢固的LED引线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封装结构牢固的LED引线框架。



背景技术:

引线框架作为集成电路的芯片载体,是一种借助于键合材料实现芯片内部电路引出端与外引线的电气连接,形成电气回路的关键结构件。它起到了和外部导线连接的桥梁作用,绝大部分的半导体集成块中都需要使用引线框架,是电子信息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材料。LED引线框架则是实现LED灯珠内部电路引出端与外引线的电气连接。LED的防水性能较差,封装好的LED中的引线伸出封装结构外,LED若是不慎遇水,水则可能沿着引线进入封装结构内,影响LED的性能。另外,封装LED灯体时,LED灯体和封装结构要牢固地附在引线框架上。但引线框架的表面通常是平整光滑的,不利于附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新的LED引线框架。

本申请实用新型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提高封装结构牢固程度的LED引线框架,包括形成在引线框架板料上的至少一个引线框架单元,每一引线框架单元具有引脚,引脚数量为1个或者更多个。每个引脚分别由第一基础部、过渡部、第二基础部构成。第一基础部和第二基础部的一端分别附着于LED引线框架上,第一基础部和第二基础部的另一端通过过渡部连接,即过渡部位于第一基础部、第二基础部之间。

每一个引脚沿其自身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也即沿引线框架单元的宽度防线间隔排布。每一个引脚的第一基础部之间可以是相互平行的,每一个引脚的第二基础部之间也可以是相互平行的。

优选地,每个第一基础部与每一个第二基础部之间的具有相同的间隔距离;

优选地,每个引脚的过渡部之间具有间隙S1,每个引脚的第一基础部之间具有间隙S2,每个引脚的第二基础部之间具有间隙S3,其中,S1>S2、S3>S2,如此以来,所以这样可以使引脚具有紧凑的结构、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供使用,有利于LED发光体的封装。

优选地,每个引脚的第一基础部和过渡部的连接处设置有防水槽,防水槽设置于框架单元的上表面和/或下表表面,防水槽包括设在所述第一基础部和过渡部的连接处的第一防水槽以及设在第二基础部和过渡部的连接处的第二防水槽,第一防水槽和第二防水槽平行于引脚的宽度方向,优选地,第一防水槽和第二防水槽数量分别为3个,如此以来,当封装好的LED不慎遇水时,第一防水槽和第二防水槽用于阻碍水沿着引脚渗入封装结构中。

优选地,每个框架单元的引脚数量为3个,具体为上引脚、中引脚、下引脚。上引脚具有上第一基础部、上过渡部、上第二基础部;中引脚具有中第一基础部、中过渡部、中第二基础部;下引脚具有下第一基础部、下过渡部、下第二基础部;

优选地,上过渡部为长条形,并向中过渡部一侧方向呈现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具有倒角结构,且远离中过渡部一侧具有上缺口,上缺口的形状优选为三角形;

优选地,中过渡部,其形状为长条形,在偏向上过渡部的一侧具有第一凹部,其中第一凹部与第一凸起形状配合;在偏向下过渡部的一侧具有第二凸起;

优选地,下过渡部,其形状为长条形,并向中过渡部一侧方向第三凸起,第三凸起具有倒角结构,且远离中过渡部一侧具有下缺口,下缺口的形状优选为三角形;

如此一来,所以这样可以使引脚具有紧凑的结构、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供使用,有利于LED发光体的封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防水功能的LED引线框架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引线框架单元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1-上引脚、1.1-上第一基础部、1.2-上过渡部、1.3-上第二基础部、2-中引脚、2.1-中第一基础部、2.2-中过渡部、2.3-中第二基础部、3-下引脚、3.1-下第一基础部、3.2-下过渡部、3.3-下第二基础部、4-第一防水槽、5-第二防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LED引线框架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等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提高封装结构牢固程度的LED引线框架,包括形成在引线框架板料上的至少一个引线框架单元,每一引线框架单元具有引脚,引脚数量为1个或者更多个。每个引脚分别由第一基础部、过渡部、第二基础部构成。第一基础部和第二基础部的一端分别附着于LED引线框架上,第一基础部和第二基础部的另一端通过过渡部连接,即过渡部位于第一基础部、第二基础部之间。

每一个引脚沿其自身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也即沿引线框架单元的宽度防线间隔排布。每一个引脚的第一基础部之间可以是相互平行的,每一个引脚的第二基础部之间也可以是相互平行的。

优选地,每个第一基础部与每一个第二基础部之间的具有相同的间隔距离;

优选地,每个引脚的过渡部之间具有间隙S1,每个引脚的第一基础部之间具有间隙S2,每个引脚的第二基础部之间具有间隙S3,其中,S1>S2、S3>S2,如此以来,所以这样可以使引脚具有紧凑的结构、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供使用,有利于LED发光体的封装。

优选地,每个引脚的第一基础部和过渡部的连接处设置有防水槽,防水槽设置于框架单元的上表面和/或下表表面,防水槽包括设在所述第一基础部和过渡部的连接处的第一防水槽4以及设在第二基础部和过渡部的连接处的第二防水槽5,第一防水槽4和第二防水槽5平行于第一引脚的宽度方向。优选地,第一防水槽4和第二防水槽5数量分别为3个。如此以来,当封装好的LED不慎遇水时,第一防水槽4和第二防水槽5用于阻碍水沿着引脚渗入封装结构中。

优选地,每个框架单元的引脚数量为3个,具体为上引脚1、中引脚2、下引脚3。上引脚1具有上第一基础部1.1、上过渡部1.2、上第二基础部1.3;中引脚2具有中第一基础部2.1、中过渡部2.2、中第二基础部2.3;下引脚3具有下第一基础部3.1、下过渡部3.2、下第二基础部3.3;

优选地,上过渡部1.2为长条形,并向中过渡部2.2一侧方向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具有倒角结构,且远离中过渡部2.2一侧具有上缺口,上缺口的形状优选为三角形;

优选地,中过渡部2.2,其形状为长条形,在偏向上过渡部1.2的一侧具有第一凹部,其中第一凹部与第一凸起形状配合;在偏向下过渡部3.2的一侧具有第二凸起;

优选地,下过渡部3.2,其形状为长条形,并向中过渡部2.2一侧方向第三凸起,第三凸起具有倒角结构,且远离中过渡部2.2一侧具有下缺口,下缺口的形状优选为三角形;

如此一来,所以这样可以使引脚具有紧凑的结构、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供使用,有利于LED发光体的封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