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2453发布日期:2020-05-26 18:0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模组,尤其是指能与一对接连接器模组稳定对接的电连接器模组。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电连接器模组,其包括一第一电连接器及一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为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固定在一起用以共同与一对接连接器模组对接,使得所述电连接器模组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电性连接,从而实现信号的传输。

但是,当所述电连接器模组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对接时,由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是固定在一起的,因此会导致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在使用时造成不方便,而且当所述电连接器模组在受到一个外力拉扯时,由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是固定在一起的,因此,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任何一个受到外力拉扯,均会导致所述电连接器模组整体被外力拉扯而直接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中脱落,使得所述电连接器模组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之间不能稳定的对接,从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模组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之间的信号传输。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模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凸块与凹槽将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组装在一起,且所述凸块可在所述凹槽内滑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能稳定的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对接的电连接器模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模组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模组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具有一第一对接连接器和一第二对接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一侧设有一凸块;一第二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在靠近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一侧对应于所述凸块设有一凹槽,所述凸块收容于所述凹槽,所述凹槽沿插接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凸块沿插接方向的长度,且所述凸块在所述凹槽内沿插接方向滑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分别单独成型,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相互组装且同时插接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或者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分别单独插接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

进一步,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在靠近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磁体位于所述凸块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在靠近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一侧对应于所述第一磁体设有至少一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位于所述凹槽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相互吸引。

进一步,所述第一磁体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磁体分别设于所述凸块的两侧,所述第一磁体埋设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内,所述凸块由所述第一电连接器朝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凸设形成,所述第二磁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磁体分别位于所述凹槽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二磁体埋设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内,所述凹槽由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朝远离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一侧凹设形成。

进一步,当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相互组装时,沿插接方向上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之间具有至少一间隙。

进一步,所述间隙具有两个,所述电连接器模组受力朝远离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的一端沿插接方向移动有一第一距离,且所述第一距离小于两个所述间隙之和。

进一步,当所述电连接器模组受一外力拉扯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沿插接方向移动具有一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进一步,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具有一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的前端面设有一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具有一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的前端面设有一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对接,且所述第二外壳的前端面和所述第一外壳的前端面平齐,所述第二对接部向前超出所述第一对接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外壳的后端面设有一第一接线孔,一第一线缆通过所述第一接线孔伸入所述第一外壳用以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外壳的后端面设有一第二接线孔,一第二线缆通过所述第二接线孔伸入所述第二外壳用以与所述第二对接部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凸块在垂直于插接方向的高度等于所述凹槽在垂直于插接方向的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连接器模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凸块收容于所述凹槽,所述凹槽沿插接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凸块沿插接方向的长度,且所述凸块在所述凹槽内沿插接方向滑动。如此,当所述电连接器模组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对接的时候,由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是通过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之间的配合进行组装的且所述凸块可在所述凹槽沿插接方向滑动,相对背景技术中的方案而言,当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其中任何一个受到外力拉扯时,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相对所述第一电连接器沿插接方向会移动一距离,当所述凹槽未挡止所述凸块移动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不会移动,即受外力拉扯的只有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不会受到牵连一起位移,只有当所述凹槽挡止所述凸块移动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才会一起朝远离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的一端沿插接方向移动,故也整体缩小了所述电连接器模组朝远离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的一端沿插接方向移动的距离,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一定的缓冲位移,从而可以防止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其中任何一个受到外力拉扯时,另一个的稳定对接也受影响,当然,也可以防止所述电连接器模组整体一旦受外力拉扯就直接脱落下来的问题,使所述电连接器模组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能够稳定的对接,从而实现所述电连接器模组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之间的信号传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连接器与第二电连接器拆开时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连接器与第二电连接器拆开时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图1中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沿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第一外壳相对于第二外壳向前移动沿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第一外壳相对于第二外壳向后移动沿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的俯视图;

图8为图1中电连接器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现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和图示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a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模组对接(未图示,下同)。所述电连接器模组a包括一第一电连接器1及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并排设置的一第二电连接器2,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包括一第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下同)及一第二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下同),且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用以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对接,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用以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对接。

如图1、图2、图4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具有一第一外壳11和一第一对接部12。所述第一外壳11具有一第一前端面111、一第一后端面112及连接所述第一前端面111和所述第一后端面112的一第一侧面113。所述第一前端面111设有一第一对接孔1111,所述第一对接部12设于所述第一外壳11内,且所述第一对接部12穿过所述第一对接孔1111显露于所述第一前端面111用以与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第一后端面112设有一第一接线孔1121,所述第一接线孔1121用以供一第一线缆13插入,使所述第一线缆13进入所述第一外壳11内与所述第一对接部12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侧面113位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靠近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的一侧,且所述第一侧面113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前端面11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后端面112。所述第一侧面113还凸设有一凸块1131,所述凸块1131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13的中间位置且由所述第一侧面113朝靠近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的一侧凸设形成。所述凸块113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端面11311和一第二端面11312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面11311和所述第二端面11312的两个侧面,所述第一端面11311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面11312更靠近所述第一前端面111。所述凸块1131的两个侧面之间具有一第一高度h1。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还设有两个第一磁体14,沿插接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磁体14分别设于所述凸块1131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磁体14的外表面显露于所述第一侧面113,用以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相连接。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还设有纵长的一第一侧板15,所述第一侧板15固设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且覆盖于所述第一侧面113的外表面。所述第一侧板15对应于所述凸块1131设有一第一通孔151,所述凸块1131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51,所述第一磁体14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侧板15相抵持,从而防止所述第一磁体14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掉落下来。

如图1、图3、图4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具有一第二外壳21和一第二对接部22。所述第二外壳21具有一第二前端面211、一第二后端面212及连接所述第二前端面211和所述第二后端面212的一第二侧面213。所述第二前端面211与所述第一前端面111相互平齐,且所述第二前端面211设有一第二对接孔2111。所述第二对接部22设于所述第二外壳21内,所述第二对接部22穿过所述第二对接孔2111显露于所述第二前端面211。沿插接方向上所述第二对接部22的长度向前超出与所述第一对接部12的长度,所述第二对接部22用以与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插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与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所述第二后端面212与所述第一后端面112相互平齐,且所述第二后端面212设有一第二接线孔2121,所述第二接线孔2121用以供一第二线缆23插入,使所述第二线缆23进入所述第二外壳21内与所述第二对接部22电性连接,从而实现信号传输。

如图1、图3、图4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侧面213位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靠近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的一侧,且所述第二侧面213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前端面21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后端面212。所述第二侧面213对应于所述凸块1131设有一凹槽2131,所述凹槽2131位于所述第二侧面213的中间位置且由所述第二侧面213朝远离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的一侧凹设形成。所述凹槽2131用以收容于所述凸块1131,且所述凹槽2131沿插接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凸块1131沿插接方向的长度。所述凹槽213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内壁面21311和一第二内壁面21312及连接所述第一内壁面21311和所述第二内壁面21312的两个侧面,所述第一内壁面21311相对于所述第二内壁面21312更靠近所述第二前端面211。当所述凸块1131收容于所述凹槽2131时,沿插接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面11311与所述第一内壁面21311之间,所述第二端面11312与所述第二内壁面21312之间均具有一间隙21313,且两个所述间隙21313沿插接方向的长度相等。所述凹槽2131的两个侧面沿垂直于插接方向具有一第二高度h2,所述第二高度h2等于所述第一高度h1,避免所述凸块1131在所述凹槽2131内上下移动,从而防止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上下错位。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对应于所述第一磁体14还设有两个第二磁体24,两个所述第二磁体24固设于所述第二外壳21内,且沿插接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磁体24位于所述凹槽2131的相对两侧用以与所述第一磁体14相互吸引,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相连接。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还设有纵长一第二侧板25,所述第二侧板25固定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且覆盖于所述第二侧面213的外表面。所述第二侧板25对应于所述凹槽2131设有一第二通孔251,所述第二通孔251的大小等于所述凹槽2131的大小,所述第二磁体24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板25相抵持,从而防止所述第二磁体24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掉落下来。

如图2图3、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分别单独成型的,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之间可以通过所述凸块1131与所述凹槽2131的相互配合及所述第一磁体14与所述第二磁体24的相互吸引使得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相互组装在一起同时插接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及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或者是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相互拆开单独使用与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及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插接。当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组装在一起同时与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及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插接,且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均未受到一外力拉扯时,两个所述第一磁体14与两个所述第二磁体24相互吸引,所述凸块1131收容于所述凹槽2131内,且沿插接方向两个所述间隙21313的长度相等。

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当所述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同时受到的一外力拉扯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一起朝远离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的一端沿插接方向移动一第一距离,且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相对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沿插接方向移动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由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同时受到所述外力拉扯,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相对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沿插接方向会移动一距离,当所述凹槽2131未挡止所述凸块1131移动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不会移动,当所述凹槽2131挡止所述凸块1131移动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和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才会一起朝远离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的一端沿插接方向移动,故也整体缩小了所述电连接器模组a朝远离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的一端沿插接方向移动的距离,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与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及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之间的对接更加稳定。当所述外力消除时,由于所述第一磁体14与所述第二磁体24之间的相互吸引使得所述凸块1131沿插接方向反向滑动至原来位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的第一前端面11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的第二前端面211再次平齐,使得所述电连接器模组a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能稳定对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a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凸块1131收容于所述凹槽2131,所述凹槽2131沿插接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凸块1131沿插接方向的长度,且所述凸块1131在所述凹槽2131内沿插接方向滑动。如此,当所述电连接器模组a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对接的时候,由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是通过所述凸块1131与所述凹槽2131之间的配合进行组装的且所述凸块1131可在所述凹槽2131沿插接方向滑动,相对背景技术中的方案而言,当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其中任何一个受到外力拉扯时,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相对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沿插接方向会移动一距离,当所述凹槽2131未挡止所述凸块1131移动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不会移动,即受外力拉扯的只有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不会受到牵连一起位移,只有当所述凹槽2131挡止所述凸块1131移动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和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才会一起朝远离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的一端沿插接方向移动,故也整体缩小了所述电连接器模组a朝远离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的一端沿插接方向移动的距离,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一定的缓冲位移,从而可以防止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其中任何一个受到外力拉扯时,另一个的稳定对接也受影响,当然,也可以防止所述电连接器模组a整体一旦受外力拉扯就直接脱落下来的问题,使所述电连接器模组a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能够稳定的对接,从而实现所述电连接器模组a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模组之间的信号传输。

(2)两个所述第一磁体14分别设于所述凸块1131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磁体24与所述第一磁体14对应设置且分别设于所述凹槽2131的两侧,所述第一磁体14与所述第二磁体24相互吸引,不仅可以使得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更加稳定的连接,而且当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受所述外力拉扯使得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前后错位后,所述第一磁体14与所述第二磁体24通过相互吸引可以使得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复位。

(3)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相互组装且同时插接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或者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分别单独插接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使得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使用方便。

(4)所述凸块1131在垂直于插接方向的高度等于所述凹槽2131在垂直于插接方向的高度,使得所述凸块1131限位于所述凹槽2131内,防止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受外力拉扯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上下错位,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与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与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良好的对接。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