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58692发布日期:2020-04-03 15:06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源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源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重,需要频繁的使用到电源插头和插座。众所周知,现有的电源插座插口处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如果对充电插座不是很了解的人群,通过充电插口接触到里面的金属导电器件,很容易触电,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特别在一些容易被水侵入的环境,比如户外使用或者浴室使用时,暴露在外的金属导体更容易形成漏电或者短路;同时,电子设备电源插头与充电插座连接时,必须对准插入,尤其是有些电源插座在使用较长时间后非常难以插入和拔出,对于有些用户比如老人和小孩或者处于醉酒状态的成人而言,其操作比较困难;虽然目前出现的无线充电技术也能实现零触电风险的电能传输,但由于其结构限制,仅能实现小功率电能传输,无法通用所有用电设备比如pc等大功率用电设备。

因此,亟待提供一种新的电源连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电源连接装置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易触电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电源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装置,所述电源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及与母头第一连接件匹配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与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与用电设备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线圈及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包围在所述第一线圈外侧;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磁性件及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套设在所述第二磁性件上;当第一线圈连接交流电后,产生变化的磁场,同时第一磁性件产生交变磁通;所述交变磁通穿过所述第二磁性件,进而使所述第二线圈产生感应电流。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进一步包括第一绝缘结构,所述第一绝缘结构用于防止所述第一线圈及第一磁性件外露;所述第二连接件进一步包括第二绝缘结构,所述第二绝缘结构用于防止所述第二线圈及第二磁性件外露。优选地,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底座及围绕底座边缘设置的两片围栏;所述围栏环绕第一线圈的缠绕方向设置;所述第一磁性件通过底座及两片围栏合围形成凹陷,将所述第一线圈包围;所述第二磁性件包括固定座及设于所述固定座上的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一磁性件上的凹陷匹配;所述第二线圈套设在所述凸块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结构包括由绝缘材料制得的第一固定轴和第一封装件;所述第一固定轴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一封装件用于封装所述第一线圈及第一磁性件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一固定轴和第一封装件共同保护所述第一线圈及第一磁性件,以防止其外露;所述第二绝缘结构包括由绝缘材料制得的第二固定轴和封装壳;所述第二固定轴用于固定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固定轴和封装壳共同保护所述第二线圈及第二磁性件,以防止其外露。

优选地,所述第一封装件包括封装底;所述封装底设于所述第一磁性件之底座之上,且所述封装底由透光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线圈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线圈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第一功能模块;所述第一功能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线圈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设置第二功能模块,所述第二功能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线圈的感应电流转换为可利用的输出,并将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工作状态以信号的方式反馈给第一功能模块。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还进一步包括第一感应模块及第二感应模块;所述第一感应模块及第二感应模块分别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感应模块用于感应所述第一连接件周围环境变化;所述第二感应模块设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正对所述第一线圈的轴心位置处,以感应所述第二连接件发出的信号,并将信号传送至第一功能模块。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还进一步包括信号发射元件,所述信号发射元件与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发射元件设于第二电路板上正对第二线圈的轴心位置处,当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扣合时,所述信号发射元件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感应模块的位置对应。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进一步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壳体以及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电路板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伸出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两端,其一端与供电设备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进一步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两端,其一端与用电设备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磁铁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磁铁或者与所述第一磁铁相吸附的磁性物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磁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连接装置,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上分别设置相互匹配的第二性电性连接件和第一性电性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并无导电金属直接连接,而是当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磁场中心轴匹配并实现磁场闭合时,则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电能传输;此种结构设计避免了采用导电金属直接作为电源连接时容易导致触电事故发生,降低了使用风险,提高使用安全性,能达到零触电风险的好处;同时由于采用了线圈加铁氧体磁性件组合而实现闭合磁场传输电能的方式,避免了现有无线充电技术单纯依靠线圈辐射只能实现小功率电能传输之缺陷,提高了能量传输效率及功率容量以缩小装置体积;同时由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设置有磁性吸附部件,使得人们连接电源的动作简化为盲插,特别适合老人和小孩类人群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之间设置凹陷和凸起的配合结构,可以是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更好的包围在所述磁性件内,这种结构设置可以有效降低电磁感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损失,增加能量转化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分别包含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分别对应设置相应的控制模块,各控制模块之间相互配合,以控制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电流流通状态,以保障所述电源连接装置使用更高效合理。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感应模块和第二感应模块,所述第一感应模块应用感应是否有外物靠近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感应模块用于确定是否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匹配的第二连接件,进而开启第一连接件工作;这样的双重感应模式,保证了所述电源连接装置电量供应更加合理,进一步也确保了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一壳体内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一电性连接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一壳体内部的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沿图5a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二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二壳体内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7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二壳体内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二电性连接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二壳体内部的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沿图9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的使用时状态效果图一;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的使用时状态效果图二;

图12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一连接件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2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二连接件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

10、电源连接装置;

11、第一连接件;111、第一壳体;1111、固定部;112、第一电性连接件;1121、第一固定轴;1122、第一线圈;1123、第一磁性件;1124、底座;1125、围栏;1126、封装件;1127、封装盖;1128、封装底;113、第一电路板;114、第一连接部;1141、第一插头;1142、第一连接线;115、第一功能模块;1151、第一整流模块;1152、第一滤波模块;1153、第一转化模块;1154、感应开关;1155、第一控制模块;1156、第一开关;116、感应模块;1161、第一感应模块;1162、第二感应模块;117、第一磁铁;12、第二连接件;121、第二壳体;122、第二电性连接件;1221、第二固定轴;1222、第二线圈;1223、第二磁性件;1224、封装壳;1225、固定座;1226、凸块;123、第二电路板;124、第二连接部;1241、第二插头;1242、第二连接线;125、第二功能模块;1251、第二控制模块;1252、第二转化模块;126、信号发射元件;128、第二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装置10,所述电源连接装置10可实现供电端与用电设备的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电子设备或其他设备;所述供电端提供交流电。

所述电源连接装置10包括第一连接件11及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配合的第二连接件12;所述第一连接件11用于与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12用于与用电设备连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11与第二连接件12之间的配合,实现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之间可以磁性吸附。

现有技术中的插座与供电设备的交流电连通后,电性连接件,例如插头的插孔往往是外露的,当人不慎接触后,容易发生触电危险,特别是小孩子误把手指放入其中,或者使用者的手粘有水滴的情况下特别容易造成触电。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10之第一连接件11的电性连接件采用改进的机构并用绝缘材料进行封装,当人不慎接触后不会发生触电危险。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11包括第一壳体111、第一电性连接件112、第一电路板113及第一连接部114;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12、第一电路板113及第一连接部114之间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12与第一壳体111连接,第一电路板113收容于第一壳体111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114伸出所述第一壳体111。

所述第一壳体111用于保护收容在其内部的元件,增加使用寿命;所述第一壳体111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以增加使用安全性;所述第一壳体111包括一端面,端面上设置开孔,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12收容于第一壳体111的同时相对所述第一壳体111端面上开口处凹陷。通过所述凹陷处与第二连接件12连接,并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与第二连接件12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1上进一步设置固定部1111,使用者通过所述固定部1111将所述第一连接件11固定于桌面、墙体或者其他位置,防止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晃动。

所述第一连接部114用于与供电端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14包括第一插头1141和第一连接线1142;所述第一连接线1142包括两端,其一端与第一插头114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路板113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件11与供电端的电性导通。

请参阅图4、图5a和图5b所示,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12作为第一连接件11上至关重要的元件,其作用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与第二连接件12实现电能传输,使所述电源连接装置10正常工作。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12包括第一固定轴1121、第一线圈1122、第一磁性件1123及封装件1126;所述第一固定轴1121与所述封装件1126共同组成第一绝缘结构,以保护所述第一线圈1122及第一磁性件1123,防止其外露发生触电危险。

所述第一固定轴1121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线圈1122,同时与所述封装件1126一起保护所述第一线圈1122防止其外露,避免发生触电危险。所述第一固定轴1121固定于第一电路板113上,所述第一固定轴1121为由绝缘材料制得的两端开口的中空柱段,所述中空柱段包括相对的两端,靠近轴心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固定轴1121的内侧,也即所述凹陷处的侧壁;远离轴心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固定轴1121的外侧,在所述第一固定轴1121的外侧设置所述第一线圈1122,所述第一线圈1122为金属导电缠绕而成,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圈1122由金属导电线缠绕而成;所述第一线圈1122进一步与第一电路板113电连接。可选地,第一固定轴1121为“工”字型,其开口的两端能很好的对第一线圈1122进行限位作用。

第一磁性件1123沿着第一线圈1122的缠绕方向套接在第一线圈1122上。所述第一磁性件1123由铁粉芯、坡莫合金粉芯或铁硅铝粉芯中任一种构成。所述第一磁性件1123包括底座1124及围绕底座1124边缘设置的两片围栏1125;所述底座1124与围栏1125一体成型或可拆卸连接;两片所述围栏1125相互靠近的地方形成间隙,以供所述第一线圈1122走线,使得第一线圈1122和第一电路板113电性连接。其中所述底座1124与第一电路板113连接,两片所述围栏环绕第一线圈1122的缠绕方向设置;所述第一磁性件1123通过底座1124及两片围栏1125合围形成凹陷,将所述第一线圈1122包围,也即,第一线圈1122被包裹在第一固定轴1121和第一磁性件1123之间,以增加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12的电磁转化效率。

由于当第一线圈1122被包裹在第一固定轴1121和第一磁性件1123之间时,第一固定轴1121和第一磁性件1123之间存在间隙,因此设置封装件1126用于紧密封装所述第一线圈1122,防止其外露,避免发生漏电风险。所述封装件1126由绝缘材料制得,其包括封装盖1127和封装底1128;所述封装盖1127设于所述第一磁性件1123远离第一电路板113一端,且位于第一壳体111上的开孔处,并与所述第一壳体111的端面持平;所述封装盖1127上设置孔,所述第二连接件12经孔插入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12形成的凹陷,以实现电连接。所述封装底1128设于所述第一磁性件1123之底座1124上,且所述封装底1128由透光材料制成。

请继续参阅图5a,所述第一电路板113上设置第一功能模块115,所述第一功能模块115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整流模块1151、第一滤波模块1152、第一转化模块1153、感应开关1154、第一控制模块1155及第一开关1156,以实现对第一连接件11电路的控制,保证电源连接装置10之第一连接件11的正常使用。

请继续参阅图5b,所述第一连接件11还进一步包括感应模块116;所述感应模块116可感应外界环境变化,并根据环境变化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具体地,所述感应模块116包括与第一电路板113电连接的第一感应模块1161及第二感应模块1162。

其中,所述第一感应模块1161设于所述封装件1126、第一固定轴1121内侧或第一壳体111中的任一者上,用于感应是否有物体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11,并向所述第一功能模块115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使得第一功能模块115控制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电路短暂连通;其中,所述物体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匹配的第二连接件12,还包括其他杂物;所述第一感应模块1161为重力感应模块、磁力感应模块及红外感应模块中一种或多种组合。

所述第二感应模块1162设于第一电路板113上正对所述第一线圈1122的轴心位置处,以感应对应第二连接件12发出的光电信号,以此确定所述第二连接件12与第一连接件11匹配成功;同时所述第二感应模块1162将所述光电信号再次发送至所述第一功能模块115,以控制所述第一连接件11电路持续连通;所述第二感应模块1162为光感应模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10之母头第一连接件11,克服现有技术中电性连接件外露的技术缺陷,提高所述电源连接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同时在所述母头第一连接件11安装感应模块116,所述感应模块116会基于环境变化反馈相应的信号,控制所述母头第一连接件11高效合理的供电,不会发生漏电、电流富集或过载的情况。例如,当所述第一感应模块1161感受到外界物体触碰所述母头第一连接件11,控制所述母头第一连接件11的电路短暂连通,以接收反馈信号;如果所述刺激物为与之匹配的公头第二连接件12,则所述第二感应模块1162会接收所述公头第二连接件12发出的光信号,进而控制所述母头第一连接件11的电路持续供电;同时还能根据公头第二连接件12发射的光信号,控制母头第一连接件11的供电功率的大小,使电量不会在母头第一连接件11上富集保证用电安全;但是如果所述刺激物不是与所述母头第一连接件11匹配的公头第二连接件12,则第二感应模块1162不会感知相应的光信号,因此不会触发母头第一连接件11电路持续供电,所述母头第一连接件11继续处于低损耗的安全待机状态。请再次参阅图4,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第一壳体111中设置有第一磁铁117,第一磁铁117设置在封装盖1127靠近第一电路板113的一侧,第一磁铁117用于与第二连接件12磁吸连接。

如图6、图7a和7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源连接装置10还包括与第一连接件11配合使用的第二连接件12,所述第二连接件12包括第二壳体121、第二电性连接件122、第二电路板123及第二连接部124;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122、第二电路板123及第二连接部124之间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二电路板123收容于第二壳体121内部,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122及第二连接部124伸出所述第二壳体121。第二壳体121中设置有与第一磁铁117磁吸的第二磁铁128,第二磁铁128设置在第二壳体121靠近第一连接件11的一侧。

所述第二壳体121用于保护收容其内部的元件,增加使用寿命;所述第二壳体121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以进一步增加使用安全性;所述第二壳体121包括一端面,所述端面上设置开口,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122通过所述开口与第二电路板123电连接,同时相对所述开口所在的平面突出形成凸起;所述凸起与第一连接件11上第一电性连接件112形成的凹陷匹配,实现第二连接件12与第一连接件11的扣合连接;同时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第二连接件12与第一连接件11的电能传输。

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121相应位置处设置磁吸结构,以增加第一连接件11与第二连接件12之间的接触稳定性。

所述第二连接部124用于与用电设备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部124包括第二插头1241和第二连接线1242;所述第二连接线1242包括两端,其一端与第二插头124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路板123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件12与用电设备的电性导通。

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122作为第二连接件12上至关重要的元件,其作用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与第一连接件11实现电能传输,使所述电源连接装置10正常工作。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122包括第二固定轴1221、第二线圈1222、第二磁性件1223及封装壳1224;所述第二固定轴1221与所述封装壳1224共同组成第二绝缘结构,以保护所述第二线圈1222及第二磁性件1223,防止其外露发生触电危险。

所述第二固定轴1221、第二线圈1222及第二磁性件1223的材质和作用与所述第一固定轴1121、第一线圈1122及第一磁性件1123的材质和作用类似,在此不做赘述。第二磁铁128设置在第二固定轴1221上。当然,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磁铁128可以替换为与第一磁铁117相吸附的铁磁性材料也可。

所述第二磁性件1223固定于所述第二电路板123上,其包括固定座1225及设于所述固定座1225上的凸块1226;所述固定座1225及凸块1226一体成型或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轴1221套设于所述第二磁性件1223之凸块1226上,所述第二线圈1222环绕套接在第二固定轴1221上,封装壳1224环绕套接在第二线圈1222上,所述封装壳1224为绝缘材料制得,其与所述第二固定轴1221一起保护所述第二线圈1222,防止其外露,发生触电危险。

所述第二电路板123上设置第二功能模块125,所述第二功能模块125包括第二控制模块1251及第二转化模块1252,通过所述第二控制模块1251及第二转化模块1252之间的配合可实现第二连接件12电路的控制,保证电源连接装置10之第二连接件12的正常使用。

请再次参阅图10,所述第二连接件12还包括信号发射元件126,所述信号发射元件126设于第二电路板123上正对所述第二线圈1222的轴心位置处,当所述第二连接件12与第一连接件11扣合时,所述信号发射元件126的位置正好与所述第二感应模块1162的位置对应。具体地,所述凸块1226中心处设置空腔,所述信号发射元件126的信号通过所述空腔发出。

请参阅图11a和图11b,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线圈112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线圈1222的直径;所述第一磁性件1123形成的凹陷与所述第二磁性件1223之凸块1226匹配;可选地,当所述第二连接件1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扣合后,所述第一线圈1122的轴心与所述第二线圈1222的轴心重合;此种结构设计,可将所述第一线圈1122与所述第二线圈1222严密包围的同时,还增加了电磁感应效率。

当所述第二连接件12的第二电性连接件122与第一连接件11第一电性连接件112扣合后,交流电流经第一连接部114、第一电路板113传至所述第一线圈1122,在交流电作用下,所述第一线圈1122产生变化的磁场,同时第一磁性件1123产生交变磁通;所述交变磁通穿过所述第二磁性件1223,进而使所述第二线圈1222产生感应电流,所述感应电流经第二电路板123、第二连接部124传送至电子设备。

具体地,请同时参阅11a、图11b、图12a和图12b,当所述第一连接件11连接交流电后,处于零损耗的安全待机状态,此种状态下。第二连接件12与第一连接件11接触后,设于第一连接件11上的第一感应模块1161感应到第二连接件12靠近,控制感应开关1154关闭,交流电经第一整流模块1151转换为直流电,同时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155接受直流电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1156第一次关闭,实现第一连接件11电路瞬时连通;直流电经第一滤波模块1152及第一转化模块1153后再次转化为交流电到达第一线圈1122,所述第一线圈1122产生变化的磁场,同时第一磁性件1123产生交变磁通;所述交变磁通穿过所述第二连接件12的第二磁性件1223,进而使所述第二线圈1222产生感应电流,所述感应电流至所述第二连接件12内第二转化模块1252转化为直流电,并到达第二控制模块1251,所述第二控制模块1251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元件126发射光信号,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第二感应模块1162感应到所述光信号,并传送至第一控制模块1155,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155控制所述第一开关1156第二次关闭,使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交流电重复上述过程持续连通供电,所述第二连接件12可持续接收电流给供电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1156第一次关闭时,此关闭状态仅维持一瞬间,以确保第二连接件12可发射光信号即可;当所述第一连接件11接收到第二连接件12发射的光信号后,所述第一开关1156第二次关闭,此关闭状态为持续关闭状态,直至光信号消失。

所述第一开关1156关闭两次是为了更精准的判断第二连接件12是否联通,以高效的供电。因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干扰物触碰第一连接件11第一感应模块1161的情况,此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开关1156会发生第一次关闭,但是干扰物并不能发射相应的光信号,所以无法刺激所述第一开关1156第二次关闭,不能实现第一连接件11电路的联通,第一连接件11仍处于安全待机状态,减小不必要的能量损失,也减小能量在第一连接件11内聚集增加使用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整流模块1151的作用是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以供所述电路中各模块的正常工作;所述第一整流模块1151为桥式二极管。所述第一滤波模块1152的作用是根据使用需要除去电流传输过程中出现的杂波。所述第一转化模块1153的作用是将直流电再次转化为交流电,以供所述第一线圈1122发生电磁感应;所述第一转化模块1153为脉冲式通断开关。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155用于接收第二感应模块1162反馈信号,并根据反馈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1156的开合状态,及第一转化模块1153的工作状态。

所述第二转化模块1252的作用是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并进行滤波处理。所述第二控制模块1251根据第二连接件12连接的用电设备使用情况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元件126发出相应的信号,以便第一连接件11对供电量进行适时调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连接装置,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上分别设置相互匹配的采用绝缘结构包裹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分别与所述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匹配;通过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电性导通;此种结构设计避免了采用导电元件之间直接接触,降低了实用风险,提高实用安全性;同时通过线圈与磁性件的配合,增加所述电磁感应效率,降低能量损失。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之间设置凹陷和凸起的配合结构,可以是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更好的包围在所述磁性件内,这种结构设置可以有效降低电磁感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损失,增加能量转化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分别包含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分别对应设置相应的控制模块,各控制模块之间相互配合,以控制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电流流通状态,以保障所述电源连接装置使用更高效合理。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连接装置之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感应模块和第二感应模块,所述第一感应模块应用感应是否有外物靠近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感应模块用于确定是否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匹配的第二连接件,进而开启第一连接件工作;这样的双重感应模式,保证了所述电源连接装置电量供应更加合理,进一步也确保了使用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