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条形焊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3970发布日期:2020-06-23 22:13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条形焊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条形焊带。



背景技术:

目前叠片组件技术日益成熟,叠片电池与叠片电池之间采用导电胶互连,多片电池组成的小串与小串之间采取焊带串联,具体是在最边缘的电池电极上焊接焊带,再用汇流条将各个板块的焊带汇集,引出正负极电流,从而组成完整的叠片组件。

用于小串与小串之间的焊带为镀锡铜带,该镀锡铜带粘接于叠片电池的电极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此焊带本身无粘接性,焊带是通过助焊剂来实现粘接,助焊剂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硬度,因此在可靠性测试种一旦焊带某处脱落,会波及左右,甚至一整条焊带会整体脱落,面对此种情况,现有技术是采取一种宽度约为7mm,长度与电池片等宽的长条形焊带,焊带中间按固定间距打孔,此焊带称为打孔焊带,如图1所示,这样的打孔焊带好处是方便焊带进行弯曲、折叠和节约焊带成本,然而,在叠片组件可靠性测试中发现,这样的焊带设计具有局限性,比如焊带于电池主栅某处脱落,损伤点会波及左右,甚至一整条焊带会跟着脱落,从而导致大面积电流损失和光伏电池功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条形焊带,解决目前焊带在可靠性测试中容易整体脱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条形焊带,包括:

条形焊带的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有多个开孔,

所述条形焊带的长度方向上还设置有多个局部断开口,且所述条形焊带整体相连。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开孔对应一个所述局部断开口,且所述多个局部断开口在所述条形焊带两侧边上交替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局部断开口的宽度为0.1mm至0.5mm。

进一步的,所述局部断开口位于相邻所述开孔的连接部。

进一步的,相邻开孔的连接部上下对称各设置有一个局部断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相邻开孔的连接部上的每个局部断开口的长度范围为1.8mm至2.2mm,宽度尺寸范围为0.3mm至0.7mm。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局部断开口的位置上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有柔性焊带。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焊带和所述条形焊带的材料相同。

进一步的,条形焊带的厚度为120μm,柔性焊带的厚度范围为20μm至50μm。

进一步的,所述开孔形状为矩形。

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条形焊带通过在长度方向上设置多个开孔,使得条形焊带为打孔焊带,并在打孔焊带长度方向上设置多个局部断开口,同时焊带整体是相连的,即能够保证焊带电流传输,这种焊带在可靠性测试中可使得若焊带一旦在某处脱落但并不会整体脱落;在局部断开口处焊接有柔性焊带以此形成组合焊带,在可靠性测试中可缓解柔性焊带处焊带的脱落,从而避免焊带的整体脱落,且生产上易于实现、控制。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现有技术使用的条形焊带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条形焊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条形焊带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种条形焊带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种条形焊带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条形焊带、2开孔、3局部断开口、4连接部、5柔性焊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叠片组件中多片电池组成的小串与小串之间采用焊带连接为例,用于小串与小串之间的焊带为镀锡铜带,该镀锡铜带粘接于叠片电池的电极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此焊带本身无粘接性,焊带是通过助焊剂来实现粘接,助焊剂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硬度,因此在可靠性测试种一旦焊带某处脱落,会波及左右,甚至一整条焊带会整体脱落,面对此种情况,现有技术是采取一种宽度约为7mm,长度与电池片等宽的长条形焊带,焊带中间按固定间距打孔,此焊带称为打孔焊带,如图1所示,这样的打孔焊带好处是方便焊带进行弯曲、折叠和节约焊带成本,然而,在叠片组件可靠性测试中发现,这样的焊带设计具有局限性,比如焊带于电池主栅某处脱落,损伤点会波及左右,甚至一整条焊带会跟着脱落,从而导致大面积电流损失和光伏电池功率下降。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条形焊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至图3所示,该条形焊带包括:

条形焊带1的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有多个开孔2,

所述条形焊带1的长度方向上还设置有多个局部断开口3,且所述条形焊带1整体相连。

优选的,条形焊带的宽度范围为4mm至10mm,长度范围为100mm至200mm。

具体的,多个开孔在条形焊带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且相邻开孔之间具有一定间距,这里的间距可以是等间距,也可是非等间距。

优选的,这里的开孔形状为矩形,沿条形焊带长度方向可以是矩形的长边,也可以是矩形的短边,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开孔也可以是正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等其中的一种。

本实施例提供的条形焊带通过在长度方向上设置多个开孔,使得条形焊带为打孔焊带,并在打孔焊带长度方向上设置多个局部断开口,同时焊带整体是相连的,即能够保证焊带的电流传输,这种焊带在可靠性测试中可使得若焊带一旦在某处脱落但并不会整体脱落;在局部断开口处焊接有柔性焊带以此形成组合焊带,在可靠性测试中可缓解柔性焊带处焊带的脱落,从而避免焊带的整体脱落,减小了可靠性风险,且生产上易于实现、控制。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施例,如图2所示,每个所述开孔2对应一个所述局部断开口3,且所述多个局部断开口3在所述条形焊带1两侧边上交替设置。

具体的,每个开孔上对应设置一个局部断开口,该局部断开口在开孔上设置的时候既可以是连通该开孔的,也可以是未连通的该开孔的。另外,多个局部断开口在条形焊带长度方向的两侧边上下交替设置,以相邻的三个开孔上分别对应的局部断开口的设置为例,从左到右假设第一个开孔上的局部断开口位于该开孔所在条形焊带的上边缘,第二个开孔上的局部断开口位于该开孔所在条形焊带的下边缘,第三个开孔上的局部断开口位于该开孔所在条形焊带的上边缘。

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焊带的整体相连,进而保证焊带电流传输,以免影响焊带电流的传输。若焊带于电池主栅某处脱落,则该焊带中只有一小段受到连带作用而脱落,焊带在焊带边缘处的局部断开口处就可以结束脱落,如此防止了更长距离的脱落,减小了可靠性风险。

优选的,每个局部断开口3的宽度为0.1mm至0.5mm,可以在这个区间内任意取值,另外,这里的局部断开口的宽度指的是该断开口为方形开口时的宽度,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局部断开口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的断开口。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局部断开口3位于相邻所述开孔2的连接部4。

具体的,条形焊带上相邻开孔之间的连接部分称为连接部,条形焊带上的每个局部断开口位于每一个连接部处,该局部断开口可使得焊带在该连接部处局部断开,如此,当焊带在主栅某处脱落时,则该焊带中只有一小部分通过相邻开孔的连接部上设置的局部断开口而断开脱落,可避免焊带更大面积的脱落。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施例,如图3所示,相邻开孔2的连接部4上下对称各设置有一个局部断开口3。

具体的,相邻开孔的连接部在焊带长度方向上具有上下可以设置局部断开口的位置,因此本实施例是在连接部上下对称的位置各设置一个局部断开口,当然,作为另一种实施例,若焊带上相邻开孔之间的间距比较大,则可以在连接部上下对称各设置多个局部断开口。

这样设置的焊带可使得焊带在连接部处左右断开,但焊带上下是相连的,这样保证了焊带的整体相连,不影响电流汇集。若焊带于电池主栅某处脱落,则该焊带中只有一小段受到连带作用而脱落,焊带在焊带边缘处的上下局部断开口处就可以快速结束脱落,如此防止了更长距离的脱落,减小了可靠性风险。

优选的,相邻开孔2的连接部4上的每个局部断开口3的长度范围为1.8mm至2.2mm,宽度尺寸范围为0.3mm至0.7mm,长度和宽度可以在上述区间内任意取值,如此会形成多组长度值和宽度值的组合,当长度取值越大,宽度取值也越大,则当焊带受连带作用脱落时从该局部端口处脱落的速度越快,从而防止了焊带的大面积脱落。另外,这里的局部断开口的长度和宽度指的是该断开口为方形开口时的尺寸,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局部断开口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的断开口。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每个所述局部断开口3的位置上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有柔性焊带5。

具体的,如图4所示的每个局部断开口在焊带上下两边交替设置的焊带,如图5所示的相邻开孔的连接部上下设置局部断开口的焊带,每个局部断开口处被柔性焊带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成一个组合焊带,当焊带在主栅某处脱落时,由于柔性焊带更薄更柔,可接受的拉脱力更大,因此柔性焊带可减轻焊带脱落现象,可缓解整体焊带脱落现象,从而避免焊带更大面积的脱落。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施例,柔性焊带5的材料和条形焊带1的材料相同,方便柔性焊带与条形焊带之间的焊接,提高焊接稳固性。

优选的,当条形焊带1的厚度为120μm,柔性焊带5的厚度范围控制在20μm至50μm范围内,这时不仅能方便条形焊带和柔性焊带的焊接,而且还能保证焊接处的焊接性能,更能保证柔性焊带相对条形焊带的拉脱力足以使焊带不易在此处断开脱落。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