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维护水冷电抗器及其便于装配的水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2020发布日期:2020-06-23 22:0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免维护水冷电抗器及其便于装配的水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抗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免维护水冷电抗器及其便于装配的水冷系统。



背景技术:

电抗器也叫电感器,一个导体通电时就会在其所占据的一定空间范围产生磁场,所以所有能载流的电导体都有一般意义上的感性。然而通电长直导体的电感较小,所产生的磁场不强,因此实际的电抗器是导线绕成螺线管形式,称空心电抗器;有时为了让这只螺线管具有更大的电感,便在螺线管中插入铁心,称铁心电抗器。电抗分为感抗和容抗,比较科学的归类是感抗器(电感器)和容抗器(电容器)统称为电抗器,然而由于过去先有了电感器,并且被称为电抗器,所以现在人们所说的电容器就是容抗器,而电抗器专指电感器。

电抗器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保证电抗器正常运行,使电抗器快速散热,目前出现了有水冷式电抗器,利用水冷的方式快速将热量散发出去。然而,目前的水冷式电抗器其水冷系统的安装连接普遍采用螺纹接头再配合密封圈的方式,这种方式装配比较麻烦,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并且密封圈容易老化而导致漏水,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水冷式电抗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免维护水冷电抗器及其便于装配的水冷系统,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水冷式电抗器装配麻烦、需要维护并且容易漏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装配的水冷系统,包括有至少一组水冷板,每一组水冷板均包括有多个依次串联连接的水冷板构成,每一个水冷板均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该第一进水口处焊接连通有进水管,该第一出水口处焊接连通有出水管,该出水管铆接连通有第一套接管,且该第一套接管与对应的进水管铆接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冷板包括有主体板和盖板,该主体板的内侧面凹设有凹槽,该盖板叠设在主体板的内侧面上并通过摩擦焊焊接固定,盖板盖住凹槽形成水流道,前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分别连通水流道的两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冷板的上下两端均前后侧面贯穿形成有工艺定位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冷板为两组,每组水冷板均由三个水冷板组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冷系统还包括有汇流板,该汇流板上设置有进水接头和出水接头,且汇流板具有两第二出水口和两第二进水口,每一第二出水口均连通进水接头并焊接连通有第二套接管,两第二套接管分别与两组水冷板的进水端铆接连通,每一第二进水口均连通出水接头并焊接连通有第三套接管,两第三套接管分别与两组水冷板的出水端铆接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水管通过真空钎焊与第一进水口焊接连通,该出水管亦通过真空钎焊与第一出水口焊接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套接管的两端贯穿形成有流道,流道的两端内部均形成有环形台阶面,该进水管的端部和出水管的端部抵于对应的环形台阶面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套接管的中部外侧面凹设有环形凹槽。

一种免维护水冷电抗器,包括有框架以及便于装配的水冷系统;该框架上具有铁芯,铁芯上套设有绕组;水冷系统设置于框架上,每一个水冷板夹设于对应的铁芯和对应的绕组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铁芯上设置有定位柱,水冷板的上下两端均前后侧面贯穿形成有工艺定位孔,该定位柱插入工艺定位孔中;并且,所述水冷板为两组,两组水冷板分别设置于框架的前后两侧,水冷系统还包括有汇流板,该汇流板固定于框架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利用焊接的方式,将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水冷板的第一进水口处和第一出水口焊接连通,并配合第一套接管将进水管和出水管铆接连通,取代了传统之采用螺纹接头配合密封圈的方式,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杜绝漏水现象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并且无需维护,为使用带来便利。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水冷系统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水冷板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套接管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套接管的截面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框架11、铁芯

12、定位柱20、水冷系统

21、水冷板211、主体板

212、盖板22、进水管

23、出水管24、第一套接管

241、流道242、环形台阶面

243、环形凹槽244、环形套片

245、环形铆接台阶25、汇流板

251、进水接头252、出水接头

253、第二出水口254、第二进水口

26、第二套接管27、第三套接管

201、第一进水口202、第一出水口

203、工艺定位孔30、绕组。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框架10以及便于装配的水冷系统20。

该框架10上具有铁芯11,铁芯11上套设有绕组30;在本实施例中,铁芯11为间隔设置的三个,每一铁芯11上均套设有绕组30。

水冷系统20设置于框架10上,该水冷系统20包括有至少一组水冷板21,每一组水冷板21均包括有多个依次串联连接的水冷板21构成,每一个水冷板21夹设于对应的铁芯11和对应的绕组30之间,每一个水冷板21均具有第一进水口201和第一出水口202,该第一进水口201处焊接连通有进水管22,该第一出水口202处焊接连通有出水管23,该出水管23铆接连通有第一套接管24,且该第一套接管24与对应的进水管22铆接连通。

具体而言,所述水冷板21为铝合金材质,其包括有主体板211和盖板212,该主体板211的内侧面凹设有凹槽(图中未示),该盖板212叠设在主体板211的内侧面上并通过摩擦焊焊接固定,盖板212盖住凹槽形成水流道,前述第一进水口201和第一出水口202分别连通水流道的两端。并且,所述水冷板21的上下两端均前后侧面贯穿形成有工艺定位孔203,所述铁芯11上设置有定位柱12,该定位柱12插入工艺定位孔203中固定。

所述进水管22通过真空钎焊与第一进水口201焊接连通,该出水管23亦通过真空钎焊与第一出水口202焊接连通,该进水管22和出水管23均为铝合金材质。

所述第一套接管24的两端贯穿形成有流道241,流道241的两端内部均形成有环形台阶面242,该进水管22的端部和出水管23的端部抵于对应的环形台阶面242上,所述第一套接管24的中部外侧面凹设有环形凹槽243,并且,第一套接管24的两端均延伸出有环形套片244;另外,该第一套接管24的两端外表面均径向扩大延伸出有环形铆接台阶245,以使得第一套接管24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22和出水管23紧紧铆接固定在一起,防漏效果更加的理想。

以及,所述水冷板21为两组,两组水冷板21分别设置于框架10的前后两侧,每组水冷板21均由三个水冷板21组成。并且,所述水冷系统20还包括有汇流板25,该汇流板25固定于框架10的顶部,汇流板25为铝合金材质,该汇流板25上设置有进水接头251和出水接头252,且汇流板25具有两第二出水口253和两第二进水口254,每一第二出水口253均连通进水接头251并焊接连通有第二套接管26,两第二套接管26分别与两组水冷板21的进水端铆接连通,第二套接管26之连接端的外表面均径向扩大延伸出有环形铆接台阶(图中未示),以使得第二套接管26与水冷板21的进水端紧紧铆接固定在一起,防漏效果更加的理想;每一第二进水口254均连通出水接头252并焊接连通有第三套接管27,两第三套接管27分别与两组水冷板21的出水端铆接连通,第三套接管27之连接端的外表面均径向扩大延伸出有环形铆接台阶(图中未示),以使得第三套接管27与水冷板21的出水端紧紧铆接固定在一起,防漏效果更加的理想。另外,该第三套接管27和第二套接管26的具体结构与第一套接管24的结构相同。

详述本实施例的组装过程如下:

首先,在每一水冷板21的第一进水口201处焊接连通一进水管22,在每一水冷板21的第一出水口202处焊接连通有出水管23,并在汇流板25的每一第二出水口253处焊接连通有第二套接管26,在汇流板25的每一第二进水口254处焊接连通有第三套接管27;接着,将框架10装配好,并将各个水冷板21固定在铁芯11的侧面上,将汇流板25固定于框架10的顶部;然后,在铁芯11外缠绕线圈形成绕组30;接着,使出水管23铆接连通有第一套接管24,且该第一套接管24与对应的进水管22铆接连通,以及,将两第二套接管26分别与两组水冷板21的进水端铆接连通,将两第三套接管27分别与两组水冷板21的出水端铆接连通即可。

使用时,进水接头251和出水接头252与外部水路连接,低温水从进水接头251输入汇流板25,然后流经各个水冷板21后,再回流至汇流板25并从出水接头252流出,在水流动的过程中,铁芯11和绕组30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水冷板21内的水中,并由流动的水将热量带走,实现温度降低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利用焊接的方式,将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水冷板的第一进水口处和第一出水口焊接连通,并配合第一套接管将进水管和出水管铆接连通,取代了传统之采用螺纹接头配合密封圈的方式,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杜绝漏水现象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并且无需维护,为使用带来便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