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5692发布日期:2020-06-26 21:5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高速连接器。



背景技术:

高速连接器在信号传输时需要保证信号端子之间的数据传输免受外界干扰,以提高数据传输的质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某些连接器在信号端子的附近设置有用以防止信号串扰(cross-talk)的接地片。然而,这些接地片相互之间是间隔且分离设置的,这不利于实现较好的屏蔽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较好屏蔽效果的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外壳以及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的端子模组以及与所述端子模组并排布置的至少一个接地片;所述外壳设有基部以及凸出所述基部的对接部,所述基部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端子模组的收容腔,所述对接部设有对接面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且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的插槽;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信号端子以及包覆所述信号端子的绝缘块,其中所述信号端子设有延伸入所述插槽中的接触部,所述绝缘块设有贯孔,所述接地片设有通孔,所述贯孔与所述通孔相连通;所述连接器还设有插入在所述贯孔以及所述通孔中的屏蔽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屏蔽件是导电塑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屏蔽件未接触所述至少一个接地片且未接触所述端子模组的所述信号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屏蔽件接触所述至少一个接地片且未接触所述端子模组的所述信号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位于一个端子模组中的所述屏蔽件设有与所述接地片固定的卡持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屏蔽件的所述卡持结构是凸起,所述凸起卡持在所述通孔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信号端子嵌入成型在所述绝缘块中;所述接地片安装在所述绝缘块的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端子模组为若干个,每一个所述端子模组的所述绝缘块包括第一绝缘块以及第二绝缘块;每一个所述端子模组的所述信号端子包括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块中的第一信号端子以及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二绝缘块中的第二信号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贯孔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块上的第一贯孔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块上的第二贯孔,其中所述屏蔽件插入在所述第一贯孔以及所述第二贯孔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屏蔽件为若干个,所述第一贯孔为若干个,所述第二贯孔为若干个,这些所述第一贯孔分别与这些所述第二贯孔连通,其中若干个所述屏蔽件分别插入在连通的所述第一贯孔以及所述第二贯孔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地片为若干个,所述若干个接地片中的两个所述接地片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块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块的外侧,所述屏蔽件插入在所述第一贯孔、所述第二贯孔以及所述通孔中以将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二绝缘块以及两个所述接地片连接起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屏蔽件未接触两个所述接地片且未接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屏蔽件接触两个所述接地片且未接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组成差分对。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插槽包括第一插槽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插槽的下方的第二插槽;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块中的四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以及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二绝缘块中的四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这四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这四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均分为两组且分别延伸入所述第一插槽与所述第二插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插槽与所述第二插槽之间的屏蔽片,所述屏蔽片与每一个所述接地片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一个端子模组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均包括第一中间部、自所述第一中间部的一端延伸的第一接触部以及自所述第一中间部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一尾部,所述第一中间部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块的内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第一绝缘块的前侧沿平行于所述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凸出,所述第一尾部自所述第一绝缘块的底侧沿垂直于所述连接器的对接方向的设置方向凸出;每一个端子模组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均包括第二中间部、自所述第二中间部的一端延伸的第二接触部以及自所述第二中间部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二尾部,所述第二中间部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块的内部,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第二绝缘块的前侧沿平行于所述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尾部自所述第二绝缘块的底侧沿垂直于所述连接器的对接方向的设置方向凸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一个接地片是由一块金属板片冲压而成的一个整体,所述接地片包括第三中间部、自所述第三中间部的一端延伸的第三接触部以及自所述第三中间部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三尾部,所述第三接触部沿平行于所述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尾部沿垂直于所述连接器的对接方向的设置方向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通孔设于所述接地片的所述第三中间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屏蔽件为柱状,且贯穿所述贯孔与所述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屏蔽件为l形柱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屏蔽件,增加了屏蔽面积,能够实现较好的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4中的若干端子模组与屏蔽片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将图6中其中一个端子模组的接地片分离出来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其中一个端子模组被分离出来。

图9是图8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其中一个屏蔽件被分离出来。

图10是图9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其中一个端子模组以及对应该端子模组的若干屏蔽件被分离出来。

图11是图10中屏蔽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图13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其中一个屏蔽件被分离出来。

图15是图14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其中一个端子模组被分离出来。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连接器100,其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沿着对接方向b-b相配合。所述连接器100包括外壳1、安装于所述外壳1内的若干端子模组2以及所述端子模组2并排布置的若干接地片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端子模组2与一个接地片4组装在一起,其中所述接地片4安装在相应端子模组2的侧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端子模组2也可以与两个接地片4组装在一起,其中这两个所述接地片4分别安装在相应端子模组2的两侧。

所述外壳1设有基部11、凸出所述基部11的对接部12以及位于所述对接部12上方的卡扣部13。请参图5所示,所述基部11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端子模组2的收容腔111、位于所述基部11的顶部且与所述收容腔111相连通的若干安装槽112以及位于所述安装槽112前端的卡扣孔11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槽112呈t形,其用以导引以及定位所述端子模组2。所述卡扣孔113用以锁定所述端子模组2。所述对接部12设有对接面121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121且与所述收容腔111相连通的插槽12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槽122包括第一插槽122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插槽1221的下方的第二插槽1222。所述第一插槽1221与所述第二插槽1222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舌板(未图示)。所述卡扣部13与所述对接部12之间设有导槽131,所述卡扣部13设有位于所述导槽131的两侧的导引斜面132以及与所述导槽131相连通的卡口133。所述导槽131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卡扣板,所述卡口133用以与卡扣板上的凸起相配合,使得所述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能够锁扣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端子模组2包括并排布置且结构相同的三组。每一个端子模组2包括信号端子3,其中所述信号端子3设有延伸入所述插槽122中的接触部30。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端子模组2包括绝缘块5,所述信号端子3嵌入成型在所述绝缘块5中,即所述绝缘块5包覆在所述信号端子3上;所述接地片4安装在所述绝缘块5的侧面。所述绝缘块5设有位于其顶部的弹性卡持臂54以及位于所述弹性卡持臂54后端的安装条55。所述弹性卡持臂54设有用以与相应的卡扣孔113相配合的卡持凸起540。所述安装条55呈t形,以能够卡持在相应的安装槽112内。

具体地,每一个端子模组2的所述绝缘块5包括第一绝缘块51以及第二绝缘块52;每一个端子模组2的所述信号端子3包括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块51中的第一信号端子31以及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二绝缘块52中的第二信号端子31,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1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2组成差分对(differentialpair),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

请参图9及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卡持臂54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块51上的第一弹性卡持臂541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块52上的第二弹性卡持臂542。相应地,所述卡持凸起54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弹性卡持臂541上的第一卡持凸起540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弹性卡持臂542上的第二卡持凸起5402;同一个端子模组2的所述第一卡持凸起5401与所述第二卡持凸起5402共同卡持在同一个卡扣孔113内;如此设置,可以防止第一绝缘块51与第二绝缘块52相互分离。

类似地,所述安装条55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块51上的第一安装条55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块52上的第二安装条552;同一个端子模组2的所述第一安装条551与所述第二安装条552共同卡持在同一个安装槽112内;如此设置,可以防止第一绝缘块51与第二绝缘块52相互分离。

此外,所述第二绝缘块52还设有若干安装柱56,所述第一绝缘块51与所述接地片4均设有套接在所述安装柱56上的若干穿孔57;如此设置,能够使每一个端子模组2的组成部分相互紧密结合,避免松脱。

每一个端子模组2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绝缘块51中的四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1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块52中的四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1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2分别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块51与所述第二绝缘块52中。这四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1与这四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2均分为两组且分别延伸入所述第一插槽1221与所述第二插槽1222内。

请参图10所示,每一个端子模组2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1均包括第一中间部311、自所述第一中间部311的一端延伸的第一接触部312以及自所述第一中间部311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一尾部313;所述第一中间部311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块51的内部,所述第一接触部312自所述第一绝缘块51的前侧沿平行于所述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b-b凸出,所述第一尾部313自所述第一绝缘块51的底侧沿垂直于所述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b-b的设置方向d-d凸出。每一个端子模组2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2均包括第二中间部321、自所述第二中间部321的一端延伸的第二接触部322以及自所述第二中间部321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二尾部323;所述第二中间部321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块52的内部,所述第二接触部322自所述第二绝缘块52的前侧沿平行于所述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b-b凸出,所述第二尾部323自所述第二绝缘块52的底侧沿垂直于所述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b-b的设置方向d-d凸出。每一个接地片4是由一块金属板片冲压而成的一个整体,所述接地片4包括第三中间部411、自所述第三中间部411的一端延伸的第三接触部412以及自所述第三中间部411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三尾部413。所述第三接触部412延伸入所述插槽122中且沿平行于所述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b-b延伸,所述第三尾部413沿垂直于所述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b-b的设置方向d-d延伸。所述接触部30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部312、所述第二接触部322以及所述第三接触部412。所述第一尾部313、所述第二尾部323以及所述第三尾部413用以与电路板(未图示)电性连接。

所述连接器100还设有将所述接地片4串接起来的屏蔽件6。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件6分为相同的三组,每组包括四个,其中一组安装于图12中最右侧的端子模组2上,另一组安装于图12中中间的端子模组2上,再另一组安装于图12中最左侧的端子模组2上。请参图9及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块5设有贯孔53,所述接地片4设有通孔414,所述贯孔53与所述通孔414相连通,所述屏蔽件6插入在所述贯孔53以及所述通孔414中,以将端子模组2以及接地片4串接起来;同时在不额外增加端子模组2尺寸的情况下,实现对屏蔽件6的安装。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件6插入在所述贯孔53以及所述通孔414的实施方式可以是所述屏蔽件6接触所述接地片4且未接触所述端子模组2的信号端子31;如此设置,所述屏蔽件6与接地片4电性连接以实现较好的接地效果,且所述屏蔽件6未与信号端子31电性连接,以防止信号干扰,解决串扰共振。所述屏蔽件6插入在所述贯孔53以及所述通孔414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屏蔽件6与接地片4有间距但未接触所述接地片4,通过电性耦合使所述屏蔽件6仍能与接地片4电性连接,以实现接地效果。同时,所述屏蔽件6也未接触信号端子31,以防止信号干扰,解决串扰共振。另外,请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100还可以包括低速端子端子模组2’(即位于图12中最左侧的端子模组)。低速端子模组2’包括低速信号端子,屏蔽件6可以视不同的考虑而可选地安装于低速端子模组2’的贯孔53’中。也就是说,屏蔽件6可以插入低速端子模组2’的贯孔53’(未图示),也可以不插入低速端子模组2’的贯孔53’(参图12所示)。

请参图10所示,所述贯孔53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块51上的第一贯孔53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块52上的第二贯孔532,其中所述屏蔽件6插入在所述第一贯孔531以及所述第二贯孔532中,以将所述端子模组2的所述第一绝缘块51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块52串接起来。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件6为若干个,所述第一贯孔531为若干个,所述第二贯孔532为若干个,这些所述第一贯孔531分别与这些所述第二贯孔532连通,其中若干个所述屏蔽件6分别插入在连通的所述第一贯孔531以及所述第二贯孔532中,以将所述端子模组2的所述第一绝缘块51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块52串接起来。

请参图8至图12所示,所述接地片4为若干个,所述若干个接地片4中的两个所述接地片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块51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块52的外侧,所述屏蔽件6插入在所述第一贯孔531、所述第二贯孔532以及所述通孔414中,以将所述第一绝缘块51、所述第二绝缘块52以及两个所述接地片4串接起来。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屏蔽件6接触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51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块52的外侧的两个接地片4的通孔414的内壁面,因此屏蔽件6与这两个接地片4电性连接。

请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414设于所述接地片4的所述第三中间部411。

另外,通过将所述屏蔽件6插入到绝缘块5中,还能够对屏蔽片6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防止其因受到外力而松动。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件6是导电塑胶,但不限于导电塑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件6也可以是由其他导电材料制成或是包括其他导电材料,例如是金属、合金等。所述屏蔽件6也可以是由电磁损耗材料或吸波材料制成或者包括电磁损耗材料、吸波材料。

另外,所述屏蔽件6为柱状,沿所述安装方向c-c延伸,且贯穿所述贯孔53与所述通孔414。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件6为l形柱状。

所述屏蔽件6为多个且所述屏蔽件6的安装方向c-c垂直于所述连接器的对接方向b-b。优选地,在所述安装方向c-c上,相应的屏蔽件6对齐设置。

请参图11所示,所述屏蔽件6设有与所述接地片4固定的卡持结构。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持结构为凸起61,所述凸起61卡持在所述通孔414中。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屏蔽件6的凸起61接触接地片4的通孔414的内壁面,因此屏蔽件6与接地片4电性连接。请参图13至图15所示,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件6没有卡持结构,(如前述的凸起61),所述贯孔53与所述通孔414均呈长方形,所述屏蔽件6插入在所述贯孔53以及所述通孔414中。

请参图12所示,位于右侧的一组屏蔽件6与最右侧的接地片4以及中间的接地片4相接触;位于左侧的一组屏蔽件6与最左侧的接地片4以及中间的接地片4相接触;如此设置,所述屏蔽件6将所有端子模组2的接地片4均串接起来,增加了屏蔽面积,起到了较好的屏蔽效果。

请参图1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变形,也可以将沿安装方向c-c对齐的若干屏蔽件6设置为一个整体。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屏蔽件6也可以是一个整体,以减少零件数量。相较于整体式的屏蔽件,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除了最左侧的端子模组2之外,其他每个端子模组2中均插有四个屏蔽件6,这些沿安装方向c-c长度较短的屏蔽件6对端子模组2的贯孔53的尺寸要求较低,降低了贯孔53的加工难度。在一些情况下,即使相连两个端子模组2中对应位置安装的屏蔽件6沿安装方向c-c不完全对齐,只要屏蔽件6的两端与相邻的接地片4能够接触,也不会影响屏蔽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10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插槽1221与所述第二插槽1222之间的屏蔽片7,所述屏蔽片7与所述接地片4相接触,以进一步增加屏蔽面积,提高屏蔽效果。所述屏蔽片7可以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在所述外壳1中;或者通过在外壳1上设置狭槽以将所述屏蔽片7插入固定。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片7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于接地片4所在的平面;所述屏蔽片7设有紧密卡持所有接地片4的卡槽71。可以理解,所述屏蔽片7并不与第一信号端子31或者第二信号端子32相接触,避免影响信号传输。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