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70191发布日期:2020-05-08 17:1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由于需要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听筒以及红外感应元件等。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在例如前置摄像头区域的光线透过率较差,不利于前置摄像头的屏下集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便于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提高屏占比,保证显示面板的整体强度。

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以及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像素定义层,位于衬底上;位于像素定义层背离衬底一侧的第一隔离柱和第二隔离柱,其中,第一隔离柱散布于第一显示区,第二隔离柱散布于第二显示区,其中,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显示区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二显示区面积的比例,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显示区面积的比例为0.1%~0.5%。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显示区面积的比例为0.1%~0.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隔离柱均匀散布于第一显示区,第二隔离柱均匀散布于第二显示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显示面板还具有与第一显示区相邻的第一非显示区,显示面板还包括:补偿隔离柱,位于像素定义层背离衬底的一侧,并且散布于第一非显示区,第一非显示区的补偿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非显示区面积的比例大于等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二显示区面积的比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二显示区面积的比例为5%~15%。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包括曲线轮廓;可选的,第一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为圆形、椭圆、哑铃形、葫芦形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显示面板还具有位于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之间的过渡显示区,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以及位于过渡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第一像素电路与第一像素电连接,第一像素电路用于驱动第一像素显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隔离柱,位于像素定义层背离衬底的一侧,并且散布于过渡显示区,过渡显示区的第三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过渡显示区面积的比例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二显示区面积的比例相等;可选的,第三隔离柱均匀散布于过渡显示区;可选的,沿第一显示区至第二显示区的方向上,第三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递减;和/或,在单位面积内第三隔离柱的数量递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隔离柱在第二显示区形成的第二隔离柱排布结构与第三隔离柱在过渡显示区形成的第三隔离柱排布结构相同;可选的,第三隔离柱与第二隔离柱的尺寸以及形状均相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显示面板还包括:器件层,设置在衬底以及像素定义层之间,器件层包括导电结构,导电结构位于过渡显示区以及第二显示区;支撑结构,位于第一显示区,支撑结构与导电结构同层,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交叠,支撑结构使第一隔离柱背离衬底的一侧、第二隔离柱背离衬底的一侧以及第三隔离柱背离衬底的一侧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平齐;可选的,支撑结构的组成材料与导电结构的组成材料相同;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盖板,盖板位于像素定义层背离衬底的一侧,第一隔离柱、第二隔离柱以及第三隔离柱支撑于像素定义层与盖板之间;可选的,显示面板为硬性显示面板。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在第一显示区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实现例如摄像头的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像素定义层以及位于像素定义层背离衬底一侧的第一隔离柱和第二隔离柱,第一隔离柱以及第二隔离柱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强度以及耐压能力,防止显示面板出现水波纹等显示不良问题。

由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显示区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二显示区面积的比例,能够减小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隔离柱对透光率的影响,有效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进一步的,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隔离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显示区面积的比例为0.1%~0.5%,使得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在保证耐压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减小第一隔离柱对第一显示区的透光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能力,以使集成在屏下的感光组件更好的进行工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显示面板q1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显示面板q2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d-d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

100-显示面板;aa1-第一显示区;aa2-第二显示区;na1-第一非显示区;ta-过渡显示区;

10-衬底;

20-器件层;21-导电结构;22-第一像素电路;

31-第一像素;311-第一子像素;3111-第一电极;3112-第一发光结构;3113-第二电极;32-第二像素;321-第二子像素;3211-第三电极;3212-第二发光结构;3213-第四电极;33-第三像素;331-第三子像素;

40-像素定义层;

51-第一隔离柱;52-第二隔离柱;53-第三隔离柱;54-补偿隔离柱;55-支撑结构;

70-封装结构;

80-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发明,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在诸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需要在设置显示面板的一侧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红外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等感光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电子设备上设置透光显示区,将感光组件设置在透光显示区背面,在保证感光组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

通常显示面板上设置有隔离柱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强度,但是隔离柱的设置会对显示面板的透光显示区的透光率产生影响,因此,显示面板的在提高显示面板的透光率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隔离柱的设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以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2示出了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图1中所示显示面板q1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中所示显示面板q2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中c-c方向的剖视图,图6示出了图4中d-d方向的剖视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aa1以及第二显示区aa2,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0、像素定义层40以及位于像素定义层40背离衬底10一侧的第一隔离柱51和第二隔离柱52。像素定义层40位于衬底10上。其中,第一隔离柱51散布于第一显示区aa1,第二隔离柱52散布于第二显示区aa2,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隔离柱5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显示区aa1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隔离柱5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二显示区aa2面积的比例,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隔离柱5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显示区aa1面积的比例为0.1%~0.5%。

本文中,优选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等于15%。为确保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15%,甚至大于40%,甚至具有更高的透光率,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的至少部分功能膜层的透光率均大于80%,甚至至少部分功能膜层的透光率均大于90%。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显示区aa1设置第一隔离柱51,在第二显示区aa2设置第二隔离柱52,一方面,第一隔离柱51和第二隔离柱52可以防止显示面板100的其他结构在进行光罩蒸镀时,光罩将显示面板100中已经做好的膜层发生刮伤。例如,第一隔离柱51和第二隔离柱52能够避免在制备子像素的发光结构时,光罩将已经制备好的发光结构破坏。

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100在第一显示区aa1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实现例如摄像头的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0、像素定义层40以及位于像素定义层40背离衬底10一侧的第一隔离柱51和第二隔离柱52,第一隔离柱51以及第二隔离柱52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强度以及耐压能力,防止显示面板100出现水波纹等显示不良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隔离柱5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显示区aa1面积的比例为0.1%~0.3%。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隔离柱5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显示区aa1面积的比例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设定,例如可以为0.1%、0.2%或0.3%。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减小第一隔离柱51对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的影响,进而能够在保证第一显示区aa1的耐压程度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离柱51均匀散布于第一显示区aa1,第二隔离柱52均匀散布于第二显示区aa2。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隔离柱51能够均匀的支撑于第一显示区aa1,提高第一显示区aa1各个位置的强度,同时,也能使第一显示区aa1中从各个位置均匀的透光。同样的,通过将第二隔离柱52均匀散布于第二显示区aa2,使得第二隔离柱52能够均匀的支撑于第二显示区aa2,提高第二显示区aa2各个位置的强度。

请进一步参阅图1和图3,为了更近一步的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耐压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具有与第一显示区aa1相邻的第一非显示区na1,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补偿隔离柱54,补偿隔离柱54位于像素定义层40背离衬底10的一侧,并且散布于第一非显示区na1,第一非显示区na1的补偿隔离柱54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非显示区na1面积的比例大于等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隔离柱5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二显示区aa2面积的比例。可选的,为了使显示面板100各个位置的耐压能力均匀,补偿隔离柱54可以均匀散布于第一非显示区na1。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非显示区na1的补偿隔离柱54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非显示区na1面积的比例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隔离柱5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二显示区aa2面积的比例相等,以补偿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隔离柱5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显示区aa1面积的比例较小而产生的第一显示区aa1的耐压能力与第二显示区aa2的耐压能力不均匀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非显示区na1的补偿隔离柱54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非显示区na1面积的比例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隔离柱5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二显示区aa2面积的比例,使得补偿隔离柱54能够较大程度的对第一显示区aa1的耐压能力形成补偿,使得第一显示区aa1的耐压能力与第二显示区aa2的耐压能力趋近。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围绕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非显示区,第二非显示区中的隔离柱的设置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定,也可以不在第二非显示区中设置隔离柱。

可选的,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盖板80,盖板80位于像素定义层40背离衬底10的一侧,第一隔离柱51、第二隔离柱52以及第三隔离柱53支撑于像素定义层40与盖板80之间。可选的,显示面板100为硬性显示面板100。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有效提高硬性显示面板100的稳定性以及抗压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封装结构70,封装结构70设置在衬底10以及盖板80之间,封装结构70围绕第一显示区aa1以及第二显示区aa2设置,以对显示面板100进行全方位封装,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以及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隔离柱5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二显示区aa2面积的比例为5%~15%。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有效提高第二显示区aa2的耐压能力,尤其是当显示面板100为硬性显示面板且显示面板100包括盖板80时,能够使第二隔离柱52更有效的对盖板80进行支撑,以提高硬性显示面板的强度。可选的,第二隔离柱52均匀散布在第二显示区aa2,从而使得第二显示区aa2的耐压能力具有较好的均一性。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3和图4,为了有效的提高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避免第一隔离柱51对第一显示区aa1光线透过率的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离柱5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包括曲线轮廓。可选的,第一隔离柱5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圆形、椭圆、哑铃形、葫芦形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隔离柱51在边界平滑,防止具有棱角的第一隔离柱51对第一显示区aa1的透过光线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具有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之间的过渡显示区ta,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像素31以及位于过渡显示区ta的第一像素电路22,第一像素电路22与第一像素31电连接,第一像素电路22用于驱动第一像素31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用于驱动第一像素31显示的第一像素电路22位于过渡显示区ta,从而减少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布线结构,进而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三隔离柱53,第三隔离柱53位于像素定义层40背离衬底10的一侧,并且散布于过渡显示区ta,过渡显示区ta的第三隔离柱53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过渡显示区ta面积的比例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隔离柱5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二显示区aa2面积的比例相等。由于过渡显示区ta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之间,且过渡显示区ta与第一显示区aa1相邻,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过渡显示区ta的第三隔离柱53能够对第一显示区aa1的耐压强度形成补偿,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耐压强度。

可选的,沿第一显示区aa1至第二显示区aa2的方向上,第三隔离柱53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递减;和/或,在单位面积内第三隔离柱53的数量递减。

在具体实施时,过渡显示区ta的第三隔离柱53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过渡显示区ta面积的比例一致的前提下,沿第一显示区aa1至第二显示区aa2的方向上,单个第三隔离柱53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递减,和/或,在单位面积内第三隔离柱53的数量递减,使得越靠近第一显示区aa1,第三隔离柱53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递增,以更有效的对第一显示区aa1的耐压能力进行补偿。且过渡显示区ta与第一显示区aa1紧邻第二显示区aa2,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隔离柱52能够对过渡显示区ta的耐压能力较小的位置进行补偿,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100整体的耐压能力。

为了使过渡显示区ta的耐压能力均匀,第三隔离柱53可以均匀散布于过渡显示区ta。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隔离柱52在第二显示区aa2形成的第二隔离柱52排布结构与第三隔离柱53在过渡显示区ta形成的第三隔离柱53排布结构相同。可选的,第三隔离柱53与第二隔离柱52的尺寸以及形状均相同。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二显示区aa2与过渡显示区ta的耐压能力均匀,且便于使第二隔离柱52与第三隔离柱53的同步制作,同时能够使得第二隔离柱52与第三隔离柱53共用掩膜版,节省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3至附图6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中的像素结构、第一隔离柱51、第二隔离柱52以及第三隔离柱53在显示面板100上的具体结构以及排布进行描述。

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像素31,第一像素31位于第一显示区aa1。每个第一像素31包括第一子像素311。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像素32,第二像素32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3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像素311、第二子像素321分别具有颜色不同的多种。第一子像素311可以包括红色第一子像素311、绿色第一子像素311以及蓝色第一子像素311。同理,显示面板在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像素32可以包括一个红色第二子像素321、一个绿色第二子像素321以及一个蓝色第二子像素321。图3和图4中,以不同的填充图案区分不同种颜色的子像素,其中同种颜色的子像素采用同一填充图案绘制。

每个第一像素31或者每个第二像素32包括的子像素的数量、颜色种类可以根据显示面板100的设计需要调整,从而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示例。此外,每个第一像素31或者每个第二像素32内各子像素之间的排布方式也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示例。

当显示面板还包括过渡显示区ta时,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像素33,第三像素33位于过渡显示区ta。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三像素33包括第三子像素331,其中,第三子像素331之间形成的第三像素排布结构与第二子像素321之间形成的第二像素排布结构相同,避免两个显示区之间出现明显的分界线,提高显示效果。

由于第三像素排布结构与第二像素排布结构相同,通过将第二隔离柱52在第二显示区aa2形成的第二隔离柱52排布结构与第三隔离柱53在过渡显示区ta形成的第三隔离柱53排布结构相同,能够有效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制作工艺,而且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效率。

在具体实施时,多个第二子像素321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上阵列设置,第二隔离柱52设置在沿列方向上阵列的第二子像素321之间,第三隔离柱53与第二隔离柱52的排列结构相似,不再赘述。

为了防止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隔离柱51对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产生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像素31中的三个第一子像素311共同组成呈三角形排布的结构,此时的第一隔离柱51可以设置在三角形排布的结构之间,即第一隔离柱51分别与三个第一子像素311均相邻。可选的,第一隔离柱51的尺寸小于第二隔离柱52的尺寸,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透光率。

请进一步参阅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像素定义层40包括第一像素开口,第一子像素311包括第一发光结构3112、第一电极3111以及第二电极3113。第一发光结构3112位于第一像素开口内,第一电极3111位于第一发光结构3112的朝向衬底10的一侧,第二电极3113位于第一发光结构3112的背离衬底10的一侧。第一电极3111、第二电极3113中的一个为阳极、另一个为阴极。第二子像素321以及第三子像素331的结构与第一子像素311的结构相似,例如,像素定义层40还包括第二像素开口以及第三像素开口,第二子像素321包括第二发光结构3212以及第三电极3211和第四电极3213,第二发光结构3212设置在第二像素开口中,第三电极3211位于第二发光结构3212的朝向衬底10的一侧,第四电极3213位于第二发光结构3212的背离衬底10的一侧。第三电极3211和第四电极3213中的一个为阳极、另一个为阴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子像素331包括第三发光结构、第五电极以及第六电极。第三发光结构位于第三像素开口内,第五电极位于第三发光结构的朝向衬底10的一侧,第六电极位于第三发光结构的背离衬底10的一侧。第五电极、第六电极中的一个为阳极、另一个为阴极。

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电极3111、第三电极3211、第五电极是阳极、第二电极3113、第四电极3213、第六电极是阴极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第一电极3111为透光电极,可选的,第一电极3111包括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层或氧化铟锌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111为反射电极且第一电极311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三电极321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第一电极112可以包括第一透光导电层、位于第一透光导电层上的反射层以及位于反射层上的第二透光导电层。其中第一透光导电层、第二透光导电层可以是ito、氧化铟锌等,反射层可以是金属层,例如是银材质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极3211以及第五电极为反射电极,第三电极3211以及第五电极可以采用与第一电极3111相同的材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113包括镁银合金层。第四电极3213、第六电极分别可以配置为与第二电极3113采用相同的材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113、第四电极3213、第六电极可以互连为公共电极。

进一步的,第一隔离柱51、第二隔离柱52以及第三隔离柱53均设置在像素定义层40的非开口区,以对显示面板100进行支撑,同时防止对子像素中的发光结构产生破坏。

当显示面板100制作过程中,需要对第一隔离柱51、第二隔离柱52以及第三隔离柱53的制作高度相统一,并使得第一隔离柱51、第二隔离柱52以及第三隔离柱53在背离衬底10一侧的高度平齐,防止各隔离柱的高度不统一而产生牛顿环。

由于第一显示区aa1中没有设置驱动信号布线,使得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以及过渡显示区ta的膜层结构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牛顿环的产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器件层20以及支撑结构55。器件层20设置在衬底10以及像素定义层40之间,器件层20包括导电结构21,导电结构21位于过渡显示区ta以及第二显示区aa2。支撑结构55位于第一显示区aa1,支撑结构55与导电结构21同层,支撑结构55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隔离柱5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交叠,支撑结构55使第一隔离柱51背离衬底10的一侧、第二隔离柱52背离衬底10的一侧以及第三隔离柱53背离衬底10的一侧在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上平齐。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有效避免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隔离柱51的高度低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隔离柱52的高度而导致第一显示区aa1中产生牛顿环。同时,支撑结构55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隔离柱5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交叠,避免了支撑结构55对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的影响。

可选的,支撑结构55的组成材料与导电结构21的组成材料相同,例如,支撑结构55的组成材料可以为金属,通过将支撑结构55的材料与导电结构21的组成材料相同能够使得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光线通过环境一致,避免由于第一显示区aa1中不设置金属结构而产生显示差异。

在具体实施时,导电结构21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0上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tft)的导电电极,例如栅极,导电结构21还可以包括电容中的导电极板以及数据线等。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结构55可以与薄膜晶体管的导电电极、电容导电极板或者数据线的任意一层同层设置。同时支撑结构55也可以在显示面板100厚度方向上有多个。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100在第一显示区aa1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实现例如摄像头的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0、像素定义层40以及位于像素定义层40背离衬底10一侧的第一隔离柱51和第二隔离柱52,第一隔离柱51以及第二隔离柱52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强度以及耐压能力,防止显示面板100出现水波纹等显示不良问题。

由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隔离柱5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显示区aa1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隔离柱5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二显示区aa2面积的比例,相比于第二显示区aa2,能够减小第一显示区aa1中的第一隔离柱51对透光率的影响,有效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进一步的,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隔离柱5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占第一显示区aa1面积的比例为0.1%~0.5%,使得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aa1在保证耐压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减小第一隔离柱51对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能力,以使集成在屏下的感光组件更好的进行工作。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的显示面板100。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与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不仅能够实现全面显示,而且能够使得显示面板100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便于感光组件等组件的屏下集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为显示面。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组件,该感光组件位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二表面侧,感光组件与第一显示区aa1的位置对应。

感光组件可以是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外部图像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实施例中,感光组件可以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图像采集装置,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也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图像采集装置等其它形式的图像采集装置。可以理解的是,感光组件可以不限于是图像采集装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也可以是红外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环境光传感器以及点阵投影器等光传感器。此外,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100的第二表面侧还可以集成其它部件,例如是听筒、扬声器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100在第一显示区aa1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实现如图像采集装置的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同时第一显示区aa1能够显示画面,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积,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面屏设计。同时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隔离柱51以及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隔离柱52,能够保证显示面板100的耐压能力。

依照本发明如上文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以及在本发明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