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装置以及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76286发布日期:2020-10-09 22:16阅读:85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装置以及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装置以及连接器,连接器装置具备在旋转轨道移动并连接于对象侧连接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连接器(所谓浮动连接器),其具有内侧壳体、包围内侧壳体的外侧壳体、以及将这些壳体连结的多个端子。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配置于大致同一直线上,连接器相对于对象连接器从上方笔直插入。此时,即使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的相对位置稍稍错位,也通过多个端子弹性变形且使内侧壳体沿大致水平方向移动,由此吸收2个连接器的相对位置的错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95567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浮动)连接器中,虽然在笔直插入至配置于大致相同直线上的对象连接器的情况下,能够吸收(修正)相互的相对位置的错位,但完全未考虑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不在大致相同直线上的情况。例如,在连接器相对地在旋转轨道移动并与对象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连接器若不向垂直方向以及旋转方向移动,则不能吸收(修正)与对象连接器的相对位置的错位。在上述的连接器中,内侧壳体只向大致水平方向移动,因而不能修正相对地在旋转轨道移动的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的相对位置的错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以及连接器,它们能够将在旋转轨道移动的连接器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连接器装置具备连接器,上述连接器在以设置于外部的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轨道移动并连接于对象侧连接器,上述对象侧连接器包括:对象侧壳体;对象侧端子,其支承于上述对象侧壳体;以及对象侧连接导引部,其设置于上述对象侧壳体,上述连接器包括:壳体,其在与上述旋转轨道平行的旋转平面上可移动地连接于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体;端子,其支承于上述壳体;以及连接导引部,其设置于上述壳体,在上述端子与上述对象侧端子接触之前,一边与上述对象侧连接导引部接触地使上述壳体在上述旋转平面上移动一边将上述壳体导引成与上述对象侧壳体平行的姿势。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连接器在以设置于外部的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轨道移动并连接于对象侧连接器,包括:壳体,其能够在与上述旋转轨道平行的旋转平面上移动地连接于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体;端子,其支承于上述壳体;以及连接导引部,其设置于上述壳体,在上述端子与上述对象侧端子接触之前,与上述对象侧连接器接触并一边使上述壳体在上述旋转平面上移动一边将上述壳体向与上述对象侧壳体平行的姿势导引。

在本发明的第1连接器装置(第1连接器)中,壳体以在旋转平面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旋转体。根据该结构,能够变更壳体的姿势,以便吸收连接器与对象侧连接器的相对位置的错位。另外,在端子与对象侧端子接触之前,连接器的连接导引部与对象侧连接器的对象侧连接导引部接触,从而能够使壳体在旋转平面上移动。由此,壳体一边被修正与对象侧壳体的相对位置的错位一边成为与对象侧壳体平行的姿势,之后能够使端子与对象侧端子接触。如以上那样,能够将在旋转轨道移动的连接器适当地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

本发明的第2连接器装置在上述的第1连接器装置基础上,优选在上述壳体与上述旋转体的任意一方凹设有松动嵌合凹部,上述壳体与上述旋转体的任意另一方以在上述旋转平面上移动的状态嵌入于上述松动嵌合凹部,在上述壳体与上述旋转体中的任意一方设置有卡合框部,突设于上述壳体与上述旋转体中的任意另一方的卡合凸部以在上述旋转平面上移动的状态卡合于上述卡合框部,通过上述壳体和上述旋转体中的任意另一方与上述松动嵌合凹部的内表面接触,从而上述壳体被限制向上述旋转轨道的径向以及与上述对象侧连接器接近的上述旋转轨道上的切线方向一方的移动,通过上述卡合凸部与上述卡合框部接触,从而上述壳体被限制向从上述对象侧连接器离开的切线方向另一方的移动。

本发明的第2连接器在上述的第1连接器基础上,优选在上述壳体与上述旋转体的任意一方凹设有松动嵌合凹部,上述壳体与上述旋转体的任意另一方以在上述旋转平面上移动的状态嵌入于上述松动嵌合凹部,在上述壳体与上述旋转体的任意一方设置有卡合框部,突设于上述壳体与上述旋转体的任意另一方的卡合凸部以在上述旋转平面上移动的状态卡合于上述卡合框部,通过上述壳体和上述旋转体中的任意另一方与上述松动嵌合凹部的内表面接触,从而上述壳体被限制向上述旋转轨道的径向以及与上述对象侧连接器接近的上述旋转轨道上的切线方向一方的移动,通过上述卡合凸部与上述卡合框部接触,从而上述壳体被限制向从上述对象侧连接器离开的切线方向另一方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第2连接器装置(第2连接器)中,构成为:壳体或旋转体以在旋转平面上移动的方式嵌入于松动嵌合凹部,卡合凸部以在旋转平面上移动的方式与卡合框部卡合。另外,壳体的径向的移动范围构成为由松动嵌合凹部(的内表面)与卡合框部来规定。根据该结构,能够限制在旋转平面上的壳体的移动范围,并使壳体支承在旋转体。

本发明的第3连接器装置在上述的第1或第2连接器装置基础上,优选在上述壳体与上述旋转体的任意一方形成有止转部,上述止转部跟上述壳体和上述旋转体中的任意另一方的径向外侧接触,并限制上述壳体的径向外侧相对于上述旋转体朝向切线方向另一方那样的上述壳体的旋转。

本发明的第3连接器在上述的第1或第2连接器基础上,优选在上述壳体与上述旋转体的任意一方形成有止转部,上述止转部跟上述壳体和上述旋转体中的任意另一方的径向外侧接触,并限制上述壳体的径向外侧相对于上述旋转体朝向切线方向另一方那样的上述壳体的旋转。

这里,将连接器的径向外侧向对象侧连接器接近的旋转称为“正转”,将连接器的径向外侧从对象侧连接器离开的旋转称为“反转”。在将连接器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的情况下,优选壳体相对于旋转体稍稍正转而成为与对象侧壳体大致平行的姿势。假设,在壳体相对于旋转体反转且径向外侧与对象侧壳体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反转的角度,不再能够将连接器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该方面,在本发明的第3连接器装置(第3连接器)中,构成为:形成于壳体或旋转体的止转部对壳体的过度的反转(壳体的径向外侧朝向切线方向另一方那样的壳体的旋转)进行限制。由此,能够防止2个连接器不再能够相互连接的程度的壳体的反转,能够确保2个连接器的适当的连接。

本发明的第4连接器装置在上述的第1~第3中任一项的连接器装置基础上,优选上述对象侧连接导引部与上述连接导引部的任意一方包括一对引导臂,上述一对引导臂在上述旋转轨道的径向两侧沿着上述旋转轨道上的切线方向延伸设置,上述对象侧连接导引部与上述连接导引部的任意另一方包括2组引导壁对,上述2组引导壁对分别隔着使上述一对引导臂插入的一对引导槽而对置,各个上述引导臂的末端部在径向两侧具有一对臂侧倾斜面并形成为逐渐尖端变细,各个上述引导壁对的相互对置的末端部形成为具有一对槽侧倾斜面而使上述引导槽扩展。

根据本发明的第4连接器装置,在将连接器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的过程中,能够使引导臂的臂侧倾斜面一边与引导壁对的槽侧倾斜面接触一边进行移动。由此,能够使引导臂一边引导至槽侧倾斜面一边插入至引导槽,能够使壳体一边在旋转平面上移动一边形成与对象侧壳体平行的姿势。

本发明的第5连接器装置在上述的第1~第4中任一项的连接器装置基础上,优选多个上述对象侧端子以沿上述旋转轨道的径向空开间隔地排列的状态支承于上述对象侧壳体,多个上述端子以沿径向空开间隔地排列的状态支承于上述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5连接器装置,能够在对2个连接器(壳体)的相对位置的错位进行修正之后,使多个端子与多个对象侧端子接触。由此,能够不使旋转方向的力(像扭转那样的力)作用在双方端子,而使端子与对象侧端子适当地接触。

本发明的第6的连接器装置在上述的第1~第5中任一项的连接器装置基础上,优选上述端子包括:接线支承部,其连结于线缆的终端部;以及接触部,其连接设置于上述接线支承部的末端部,形成为与上述接线支承部相比在与上述旋转平面正交的宽度方向上较宽的平板状,并与上述对象侧端子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6的连接器装置,端子的接触部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宽的板状,因而例如,即使端子的宽度方向中央从对象侧端子的宽度方向中央沿宽度方向错位,也能够使接触部与对象侧端子接触。由此,能够吸收端子与对象侧端子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位置的错位,能够实现端子与对象侧端子的适当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在旋转轨道移动的连接器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亦即将连接器与对象侧连接器分离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亦即将连接器与对象侧连接器连接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的对象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以及旋转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图1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1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2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连接器开始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亦即连接器相对于对象侧连接器的连接进行中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c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亦即连接器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即连接器开始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的状态(其他例子)的主视图。

图10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即连接器相对于对象侧连接器的连接进行中的状态(其他例子)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装置;2…对象侧连接器;3…连接器;4…旋转体;5…旋转轴;7…线缆;14…止转部;16…卡合凸部;20…对象侧壳体;21…对象侧端子;22…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6…引导壁对;26s…槽侧倾斜面;27…引导槽;30…壳体;31…端子;32…连接导引部;35…松动嵌合凹部;37…卡合框部;40…接线支承部;41…接触部;50…引导臂;50s…臂侧倾斜面;t…旋转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各图所示的“x1”表示“左”,“x2”表示“右”,“y1”表示“前”,“y2”表示“后”,“z1”表示“上”,“z2”表示“下”。虽然在本说明书中使用表示方向、位置的用语,但那些用语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的,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

[连接器装置的概要]

参照图1~图7对连接器装置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将连接器3与对象侧连接器2分离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将连接器3与对象侧连接器2连接的状态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对象侧连接器2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连接器3以及旋转体4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连接器3的立体图。图6是图1的vi-vi剖视图。图7是图1的vii-vii剖视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连接器装置1具备对象侧连接器2与连接器3。对象侧连接器2安装在基板6。连接器3在以设置于外部的旋转轴5为中心的旋转轨道t移动并连接于对象侧连接器2。另外,连接器3例如经由线缆7(参照图6)电连接于外部的装置(未图示)。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以连接器3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2时的姿势(图2参照)为基准进行说明。另外,在上述的连接器3的基准姿势中,左右方向为“旋转轨道t的径向”,上下方向为“旋转轨道t上的切线方向”。

<旋转体(旋转轴)>

旋转轴5在与对象侧连接器2向右方分离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旋转轴5与连接器3之间架设有旋转体4。旋转体4设置为以旋转轴5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体4具备:旋转臂10,其从旋转轴5向左方方向延伸设置;以及旋转支承部11,其固定于旋转臂10的末端部。

旋转支承部11形成为大致四方形的板状,并设置为从旋转臂10的末端部垂下。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旋转支承部11形成为在左角部具有大致四方形状的切口部n的多边形状。进一步详细而言,旋转支承部11包括:上侧固定部12,其固定于旋转臂10;以及下侧嵌合部13,其连接设置于上侧固定部12的右下部。下侧嵌合部13形成为与上侧固定部12相比宽度在左右方向上窄了切口部n的量。此外,详细情况后述,在切口部n露出的上侧固定部12的下端面成为止转部14。

上侧固定部12的背面的大致左半部分向后方突出,上侧固定部12的左半部分形成为比右半部分在前后方向上更厚。在旋转支承部11(上侧固定部12、下侧嵌合部13)的正面,向前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加强肋15沿上下方向延伸。在下侧嵌合部13的正面,在一对加强肋15之间突设有卡合凸部16。卡合凸部16为大致长方体状的突起,卡合凸部16的下端面从下方朝向上方向前方倾斜。

[对象侧连接器]

接下来,参照图1~图3来说明对象侧连接器2。

如图1以及如图2所示,对象侧连接器2包括对象侧壳体20、多个对象侧端子21、以及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2。对象侧壳体20构成对象侧连接器2的外包装。多个对象侧端子21以沿左右方向(径向)空开间隔地排列的状态支承于对象侧壳体20。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2设置于对象侧壳体20。

<对象侧壳体>

如图3所示,对象侧壳体20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在对象侧壳体20,从其上表面一直到前表面,凹设有用于使连接器3的壳体30嵌合的对象侧嵌合凹部23。在对象侧嵌合凹部23的内侧突设有嵌合于连接器3的壳体30内的对象侧嵌合凸部24。对象侧嵌合凸部24与对象侧壳体20的对象侧后壁20r一体形成。在对象侧嵌合凸部24,多个对象侧贯通孔25沿上下方向贯通。多个对象侧贯通孔25是为了使多个对象侧端子21插入而形成的孔(狭缝),且沿左右方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此外,在对象侧壳体20设置有用于将对象侧连接器2固定至基板6的左右一对加强零件29。

<对象侧端子>

各对象侧端子21例如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来制造。各对象侧端子21配置于对象侧壳体20的对象侧贯通孔25。各对象侧端子21的下端侧向后方弯曲而焊接于形成为立起姿势的基板6(参照图1以及图2)。虽然图示省略,但各对象侧端子21的上端侧被分为两叉,将后述的端子31的接触部41夹入。

<对象侧连接导引部>

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2包括设置于对象侧壳体20的左右两侧的2组引导壁对26。各引导壁对26由构成对象侧壳体20的左右两端的外壁的对象侧端壁26a、以及在对象侧嵌合凸部24的左右两端部立起设置的对象侧内壁26b构成。对象侧端壁26a的上端面形成与对象侧后壁20r的上端面大致相同的面。对象侧内壁26b的上端面位于比对象侧端壁26a的上端面靠下方。各引导壁对26(对象侧端壁26a与对象侧内壁26b)隔着引导槽27在左右方向上对置。各个引导壁对26(对象侧端壁26a与对象侧内壁26b)的相互对置的末端部(上端部)形成为具有一对槽侧倾斜面26s而使引导槽27扩展。换句话说,一对槽侧倾斜面26s沿从下方朝向上方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倾斜。此外,在对象侧后壁20r的上端部,也形成有从下方朝向上方向后方倾斜的对象侧倾斜面20s。

[连接器]

接下来,参照图4~图7来说明对象侧连接器3。

如图4以及图5所示,连接器3包括壳体30、多个端子31、以及连接导引部32。壳体30构成连接器3的外包装。多个端子31以沿左右方向(径向)空开间隔地排列的状态支承于壳体30。连接导引部32设置于壳体30。

<壳体>

壳体30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壳体30形成为具有游隙(间隙)地嵌在对象侧壳体20的对象侧嵌合凹部23那样的外形尺寸。如图5以及如图6所示,在壳体30,从其下表面一直到后表面,凹设有用于使对象侧壳体20的对象侧嵌合凸部24嵌合的嵌合凹部33。在壳体30,多个贯通孔34沿上下方向贯通。多个贯通孔34是为了使多个端子31插入而形成的孔,且沿左右方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也参照图4、图7)。在向嵌合凹部33的内部露出的壳体30的内背面30r,凹设有与贯通孔34连续的薄壁狭缝34a(参照图5)。此外,在壳体30的背面下部(嵌合凹部33的上边缘部),形成有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前方倾斜的后部倾斜面30s。

另外,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在壳体30,从其前部上表面一直到前表面,凹设有松动嵌合凹部35。在壳体30的前部,从左右两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设置有一对翼壁36。一对翼壁36隔着松动嵌合凹部35与壳体30的内正面30f对置。在一对翼壁36之间,从壳体30的底壁30b立起设置有卡合框部37。从正面观察,卡合框部37形成为倒立的大致u字状,并隔着松动嵌合凹部35与壳体30的内正面30f对置。卡合框部37形成为以与底壁30b的连接部(基本部)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地挠曲。卡合框部37的上端面形成于与壳体30的上端面大致相同的面上,卡合框部37的后表面上端部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后方倾斜(参照图6)。另外,在壳体30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从壳体30的底壁30b成台阶状上升一阶的一对提高面部38(参照图4)。一对提高面部38设置为埋入壳体30的内正面30f与一对翼壁36之间。

松动嵌合凹部35形成于被壳体30的内正面30f、底壁30b、一对翼壁36、卡合框部37以及一对提高面部38围成的区域。在松动嵌合凹部35的左右两内表面、与下侧嵌合部13的左右两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参照图7)。松动嵌合凹部35形成为使下侧嵌合部13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且不能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大小(尺寸)(参照图7)。详细情况后述,旋转体4的下侧嵌合部13以在与旋转轨道t平行的旋转平面上(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二维平面上(垂直平面上))移动的状态嵌入于松动嵌合凹部35。

<端子>

各端子31例如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来制造。如图5~图7所示,各端子31配置于壳体30的贯通孔34。各端子31包括连结于线缆7的终端部的接线支承部40、以及连接设置于接线支承部40的末端部的接触部41。此外,线缆以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外部被覆(未图示)对由导电材料构成的芯线(未图示)进行包覆。

接线支承部40具有用于对线缆7的芯线、外部被覆进行铆接的多个套管(未图示)。接触部41由以沿着上下方向(切线方向)延伸的折返部42为轴而折叠起的金属板构成。另外,接触部41实质上为平板状的形状,形成为与接线支承部40相比在前后方向(与旋转平面正交的宽度方向)上更宽的双层平板状。另外,接触部41形成为与对象侧连接器2的对象侧端子21相比在前后方向上宽度更宽。接触部41的双层平板的一方形成为与另一方相比在前后方向上宽度更宽。另外,在接触部41开口部43开口,设置于壳体30的矛形件39卡合于开口部43(参照图6)。

此外,虽然形成为接触部41的双层平板的一方比另一方宽度更宽,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双层平板两方也可以形成为相同宽度,双层平板的另一方也可以形成为比一方宽度更宽(均未图示)。另外,虽然接触部41的折返部4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但并不限定于此,折返部42也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未图示)。

<连接导引部>

如图5以及如图6所示,连接导引部32包括在壳体30的左右两侧设置的一对引导臂50。一对引导臂50从壳体30的上部朝向下方(沿着切线方向)延伸设置。换言之,一对引导臂50构成对嵌合凹部33进行划分的左右两端的外壁。各个引导臂50的末端部(下端部)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径向)两侧具有一对臂侧倾斜面50s而逐渐尖端变细。一对引导臂50形成为具有游隙(间隙)地嵌在上述的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2的一对引导槽27那样的外形尺寸。

[端子的安装]

接下来,对将各端子31安装至壳体30的工序进行说明。工作人员将线缆7连结至接线支承部40,并将接触部41朝下的端子31从壳体30的上方插入于贯通孔34。端子31的接线支承部40以及接触部41的基端部(上部)与贯通孔34的内周面接触,被限制周向(水平面内)的移动并且被限制向插入方向(下方)的移动(参照图5~图7)。另外,壳体30的矛形件39与接触部41的开口部43卡合并对端子31的拉拔(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参照图6)。在该状态下,接触部41的除基端部之外的大部分在贯通孔34中贯通并向嵌合凹部33突出(参照图5以及图6)。另外,接触部41的双层平板的一方嵌入于向壳体30的内背面30r延伸的薄壁狭缝34a(参照图5)。

如以上那样,端子31在插入于贯通孔34的状态下被限制向所有方向移动,而可靠地固定于壳体30。另外,在端子31插入于贯通孔34的状态下,接触部41的大部分向嵌合凹部33露出,接线支承部40埋入在贯通孔34(参照图6)。

[壳体与旋转体的连接]

接下来,对将壳体30与旋转体4连接的工序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工作人员相对地将旋转体4的下侧嵌合部13从上方插入于壳体30的松动嵌合凹部35。此时,卡合凸部16的下端面(倾斜面)与卡合框部37的上端部(倾斜面)接触,使卡合框部37一边向前方弹性变形一边被插入(参照图6)。另外,旋转体4的一对加强肋15插入于一对翼壁36与卡合框部37之间(参照图7)。若卡合凸部16越过卡合框部37的上部而进入由卡合框部37围成的区域,则卡合框部37利用自身的弹力返回至原处(参照图6)。下侧嵌合部13的末端面(下表面)通过与一对提高面部38抵接,从而对下侧嵌合部13向松动嵌合凹部35的插入进行限制。此外,在切口部n露出的上侧固定部12的下端面(止转部14)与壳体30的左上端面接触、或稍稍隔着间隙地对置。

根据以上内容,旋转体4(旋转支承部11的下侧嵌合部13)以在与旋转轨道t平行的旋转平面上(垂直面上)上移动的状态嵌入(参照图6以及图7)至壳体30的松动嵌合凹部35。如图7所示,在下侧嵌合部13的左右两端面与松动嵌合凹部35的左右两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因而壳体30能够在左右一对间隙g的范围内沿左右方向(径向)移动。而且,通过下侧嵌合部13(旋转体4)与松动嵌合凹部35的左右两内表面的任意一方接触,从而壳体30被限制向左右方向(径向)的移动。另外,通过下侧嵌合部13与构成松动嵌合凹部35的提高面部38(内表面)接触,从而壳体30被限制向下方(与对象侧连接器2接近的旋转轨道t上的切线方向一方)的移动(参照图6)。此外,下侧嵌合部13在前后方向上大致无间隙地嵌合至松动嵌合凹部35,因而壳体30相对于旋转体4在前后方向上大致固定(参照图6以及图7)。

另外,在该状态下,卡合凸部16以在旋转平面上移动的状态与卡合框部37卡合。详细而言,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下侧嵌合部13的末端面与提高面部38抵接(或接近)的状态下,卡合凸部16不与底壁30b、卡合框部37接触地配置于由卡合框部37围成的区域内。而且,通过卡合凸部16与卡合框部37的上部接触,从而壳体30被限制向上方(从对象侧连接器2离开的切线方向另一方)的移动。

如以上那样,壳体30在旋转平面上可移动地连接于旋转体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为:在壳体30移动至最左方或右方的状态下,卡合凸部16不与底壁30b、卡合框部37的左右两侧接触。另外,设计为:在壳体30移动至最左方或右方的状态下,一对加强肋15不与一对翼壁36、卡合框部37接触。

[连接器与对象侧连接器的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1、图2、图8、图9a~图9c、图10a~图10b对将连接器3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2时的作用进行说明。图8是图2的viii-viii剖视图。图9a是表示连接器3开始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2的状态的主视图。图9b是表示连接器3相对于对象侧连接器2的连接进行中的状态的主视图。图9c是表示连接器3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2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0a是表示连接器3开始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2的状态(其他例子)的主视图。图10b是表示连接器3相对于对象侧连接器2的连接进行中的状态(其他例子)的主视图。

此外,在图8中省略端子31的图示。另外,图9a~图9c、图10a~图10b是将连接器装置1简单化示出的图,细节部分与其他图的连接器装置1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初始状态下,连接器3形成为与对象侧连接器2分离的状态(参照图1)。另外,在图1、图2、图9a~图9c、图10a~图10b中,将连接器3的左侧(径向外侧)向对象侧连接器2接近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称为“正转(正方向的旋转)”,将连接器3的左侧从对象侧连接器2离开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称为“反转(相反方向的旋转)”。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连接器3在以旋转体4的旋转轴5为中心的旋转轨道t移动,并与安装于基板6的对象侧连接器2嵌合。详细而言,处于初始状态的连接器3与旋转体4一起以旋转轴5为中心进行正转,并从右斜上方开始进入至对象侧连接器2的对象侧嵌合凹部23(也参照图8)。

例如,在连接器3的左右方向中央与对象侧连接器2的左右方向中央处于相同的旋转轨道t上的情况下,连接器3的一对引导臂50不与对象侧连接器2的2组引导壁对26碰撞地插入于一对引导槽27。若连接器3相对于对象侧嵌合凹部23的嵌合继续进行,则对象侧连接器2的对象侧嵌合凸部24开始进入至连接器3的嵌合凹部33,端子31的接触部41插入于(接触)分为两叉的对象侧端子21之间(未图示)。接触部41一边将分为两叉的对象侧端子21扩展一边插入于分为两叉的对象侧端子21,而具有弹力地夹入于对象侧端子21。

根据以上内容,如图2以及图8所示,成为连接器3连接于对象侧连接器2的状态。

然而,对2个连接器2、3、旋转体4分别设定有加工时的公差,在组装连接器装置1时,存在2个连接器2、3的左右方向(径向)的相对位置由于这些公差而错位的情况。在2个连接器2、3相互沿左右方向错位的状态下,不能使2个连接器2、3相互嵌合,不能使端子31(接触部41)与对象侧端子21接触。另外,在将连接器3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2的情况下,优选壳体30相对于旋转体4稍稍正转而成为与对象侧壳体20平行的姿势。假设,在壳体30相对于旋转体4反转且径向外侧与对象侧壳体20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反转的角度,不再能够将连接器3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中,在端子31与对象侧端子21接触之前,连接导引部32一边与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2接触地使壳体30在旋转平面上移动一边将壳体30导引成与对象侧壳体20平行的姿势。由此,2个连接器2、3的径向的相对位置的错位被吸收(修正),能够使端子31与对象侧端子21适当地接触。

<相对位置的错位修正的一个例子>

例如,如图9a所示,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连接器3(壳体30)相对于旋转体4(旋转支承部11)向最左侧(径向外侧)移动,且相对于旋转体4为最反转后的姿势(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向下方倾斜的姿势)。此外,旋转体4的止转部14与壳体30的左上表面(径向外侧)接触,对壳体30的反转进行限制(限制壳体30的左侧(径向外侧)相对于旋转体4朝向上方(切线方向另一方)那样的旋转)。

若连接器3绕旋转轴5正转而从右斜上方向对象侧连接器2的对象侧嵌合凹部23开始进入,则在径向内侧(右侧),连接导引部32的引导臂50与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2的引导壁对26的对象侧内壁26b接触。径向内侧的引导臂50的末端部(臂侧倾斜面50s)沿着对象侧内壁26b的槽侧倾斜面26s移动,因而壳体30向径向内侧移动并且相对于旋转体4向正方向旋转。

于是,如图9b所示,在径向外侧(左侧),引导臂50与引导壁对26的对象侧端壁26a接触。径向外侧的引导臂50的臂侧倾斜面50s一边与对象侧端壁26a的槽侧倾斜面26s接触一边朝向引导槽27移动。

如图9c所示,一对引导臂50一边被向一对的对象侧端壁26a引导一边进入至一对引导槽27,因而壳体30一边在旋转平面上移动一边被引导成与对象侧壳体20平行的姿势(大致水平姿势)。在壳体30成为与对象侧壳体20大致平行的姿势之后,端子31(接触部41)夹入于分为两叉的对象侧端子21。此外,壳体30成为与对象侧壳体20平行的姿势并不意味着按照精确的意思成为平行(水平),而意味着允许稍微的倾斜。

根据以上内容,2个连接器2、3一边被吸收(修正)径向的相对位置的错位一边被连接。

<相对位置的错位修正的其他例子>

接下来,作为其他例子,如图10a所示,考虑到这样情况,连接器3(壳体30)相对于旋转体4(旋转支承部11)向最右侧(径向内侧)移动,且相对于旋转体4为正转后的姿势(在图10a中为大致水平的姿势(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向上方倾斜的姿势))。此外,旋转体4的止转部14从壳体30的左上表面(径向外侧)离开。

若连接器3绕旋转轴5正转并从右斜上方向对象侧连接器2的对象侧嵌合凹部23开始进入,则在径向内侧(右侧),连接导引部32的引导臂50与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2的引导壁对26的对象侧端壁26a接触。径向内侧的引导臂50的臂侧倾斜面50s沿着对象侧端壁26a的槽侧倾斜面26s移动,因而壳体30向径向外侧移动并且相对于旋转体4向正方向旋转。

于是,如图10b所示,径向外侧(左侧)的引导臂50沿着径向外侧的对象侧端壁26a进入至引导槽27。而且,与之前说明的一个例子相同地,一对引导臂50一边被向一对的对象侧端壁26a引导一边进入至一对引导槽27,从而壳体30成为与对象侧壳体20平行的姿势(参照图9c)。其后,端子31与对象侧端子21接触。

根据以上内容,与之前说明的一个例子相同地,2个连接器2、3一边被修正径向的相对位置的错位一边被连接。

此外,在上述的2个例子中,首先,对径向内侧(右侧)的引导臂50与径向内侧的引导壁对26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根据连接器3(壳体30)的姿势(相对于旋转体4的位置、角度),首先,也存在径向外侧(左侧)的引导臂50与径向外侧的引导壁对26(对象侧端壁26a或对象侧内壁26b)接触的情况(未图示)。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的2个例子相同的作用,2个连接器2、3也一边被修正径向的相对位置的错位一边被连接。

另外,也存在2个连接器2、3沿前后方向错位的情况(未图示)。例如,在连接器3的前后方向中央向比对象侧连接器2的前后方向中央靠后方错位的情况下,连接器3的后部倾斜面30s与对象侧壳体20的对象侧倾斜面20s接触(参照图8),连接器3一边沿着对象侧倾斜面20s向前方移动一边与对象侧嵌合凹部23嵌合。在该情况下,壳体30的背面与对象侧壳体20的对象侧后壁20r的内表面大致接触。与上述相反地,在连接器3的前后方向中央向比对象侧连接器2的前后方向中央靠前方错位的情况下,对象侧嵌合凹部23向前方敞开,因而连接器3不干预对象侧壳体20的对象侧后壁20r地嵌合至对象侧嵌合凹部23(参照图8)。在该情况下,壳体30的背面从对象侧后壁20r的内表面向前方离开(参照图8)。

如以上那样,即使2个连接器2、3在前后方向上错位,也能够使壳体30嵌合至对象侧壳体20。此外,端子31的接触部41在前后方向上宽度较宽,因而即使2个连接器2、3在前后方向上错位,也能够与对象侧端子21接触。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连接器3)中,壳体30以在旋转平面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旋转体4。根据该结构,能够变更壳体30的姿势,以便吸收连接器3与对象侧连接器2的相对位置的错位。另外,在端子31与对象侧端子21接触之前,连接器3的连接导引部32与对象侧连接器2的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2接触,从而能够使壳体30在旋转平面上移动。由此,能够在壳体30一边被修正与对象侧壳体20的相对位置的错位一边成为与对象侧壳体20平行的姿势之后,使端子31与对象侧端子21接触。如以上那样,能够将在旋转轨道t移动的连接器3适当地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连接器3)中,构成为:旋转体4以在旋转平面上移动的方式嵌至壳体30的松动嵌合凹部35,旋转体4的卡合凸部16以在旋转平面上移动的方式与壳体30的卡合框部37卡合。另外,壳体30的左右方向(径向)的移动范围构成为由松动嵌合凹部35(的内表面)与卡合框部37进行规定。根据该结构,能够限制壳体30在旋转平面上的移动范围,并使壳体30支承在旋转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连接器3)中,构成为:形成于旋转体4的止转部14对壳体30的过度的反转进行限制。由此,能够防止2个连接器2、3不再能够相互连接的程度的壳体30的反转,能够确保2个连接器2、3的适当的连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在将连接器3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2的过程中,能够使引导臂50的臂侧倾斜面50s一边与引导壁对26的槽侧倾斜面26s接触一边进行移动。由此,能够使引导臂50一边引导至槽侧倾斜面26s一边插入至引导槽27,能够使壳体30一边在旋转平面上移动一边形成为与对象侧壳体20平行的姿势。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能够在对2个连接器2、3(壳体20、30)的相对位置的错位进行修正之后,使多个端子31与多个对象侧端子21接触。由此,能够不对双方端子21、31作用旋转方向的力(扭转那样的力)就使端子31与对象侧端子21适当地接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端子31的接触部41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宽的板状,因而例如,即使端子31的宽度方向中央从对象侧端子21的宽度方向中央沿宽度方向错位,也能够使接触部41与对象侧端子21接触。由此,能够吸收端子31与对象侧端子21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置的错位,能够实现端子31与对象侧端子21的适当的电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中,在壳体30凹设有松动嵌合凹部35,旋转体4(旋转支承部11)松动嵌合至松动嵌合凹部35,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在旋转体4凹设有松动嵌合凹部35,壳体30松动嵌合至松动嵌合凹部35(未图示)。即,只要在壳体30与旋转体4的任意一方凹设有松动嵌合凹部35即可,壳体30和旋转体4中的任意另一方以在旋转平面上移动的状态嵌入于松动嵌合凹部35。而且,只要构成为如下即可:通过壳体30和旋转体4中的任意另一方与松动嵌合凹部35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壳体30被限制向旋转轨道t的左右方向(径向)以及下方(与对象侧连接器2接近的旋转轨道t上的切线方向一方)的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中,在旋转体4(旋转支承部11)突设有卡合凸部16,在壳体30设置有卡合框部37,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旋转体4设置有卡合框部37,在壳体30突设有卡合凸部16(未图示)。即,只要在壳体30与旋转体4的任意一方设置有卡合框部37即可,突设于壳体30和旋转体4中的任意另一方的卡合凸部16以在旋转平面上移动的状态与卡合框部37卡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中,松动嵌合凹部35对连接器3的向左右方向(径向)与下方(切线方向另一方)的移动进行限制,卡合凸部16以及卡合框部37对连接器3的向上方(切线方向一方)的移动进行限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卡合凸部16与卡合框部37的上部以及左右两侧部接触,从而对连接器3的向左右方向与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未图示)。此外,也可以通过旋转体4的一对加强肋15与卡合框部37、一对翼壁36接触,从而对连接器3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未图示)。另外,此外,也可以省略(削除)卡合凸部16、卡合框部37,在松动嵌合凹部35与旋转体4(下侧嵌合部13)设置当连接器3向上方移动时进行干预而对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凹凸形状等(未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中,止转部14形成于旋转体4,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止转部14也可以以与旋转体4的径向外侧接触的方式形成于壳体30(未图示)。即,只要在壳体30与旋转体4的任意一方形成有止转部14即可,止转部14跟壳体30和旋转体4中的任意另一方的径向外侧接触,对壳体30的反转进行限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中,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2具有2组引导壁对26(引导槽27),连接导引部32具有一对引导臂5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连接导引部32具有2组引导壁对26(引导槽27),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2具有一对引导臂50。即,只要如下设置即可,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2和连接导引部32中的任意一方包括一对引导臂50,一对引导臂50在旋转轨道t的径向两侧沿着旋转轨道t上的切线方向延伸设置,对象侧连接导引部22和连接导引部32中的任意另一方包括2组引导壁对26,2组引导壁对26分别隔着使一对引导臂50插入的一对引导槽27进行对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1中,对象侧端子21与端子31分别设置有多个,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对象侧端子21与端子31设置有1个以上即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对象侧端子21的末端侧被分为两叉,并将端子31的接触部41夹入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对象侧端子21为1块板,端子31的接触部41与对象侧端子21的一个面接触,且一边使对象侧端子21朝向另一方弹性变形一边进行接触(未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制造出端子31、对象侧端子2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锻造加工、铸造加工或者切削加工来制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体4的旋转轴5配置于从对象侧连接器2向右方分离的位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于从对象侧连接器2向左方分离的位置(未图示)。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以及连接器的一个方式,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进行与已有的构成要素等的替换、组合,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