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24551发布日期:2020-12-25 11:52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接线端子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接线端子的壳结构通常采用模塑成型,用于导电连接的金属件固定在壳结构上,壳结构通常为一块壳体,金属件固定在壳体上后,其部分表面裸露,在安装接线端子时就必须区分正反面,一旦装反,相邻接线端子的金属件就可能接触导致短路,组装效率不高;且金属件部分通常是通过一定的干涉或过盈配合卡固在塑胶件上,只在金属背面有止挡结构,正面没有,在接线时如果螺钉的扭力过大,金属件移位,导致塑料件的内壳容易变形。

为实现对金属件的完全绝缘保护,现有技术中还包括一种将金属件包裹在绝缘壳体中的接线端子。例如,于2014年9月10日授权公告的“一种全对称结构的接线端子”其包括左、右两片对称的壳体,通过其中一片壳体上的圆柱和另一片完全相同的壳体上的圆孔对应连接成型。此外,于2014年9月3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04022367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接线端子”中,为解决组装方便的问题,设计壳体的组合由左、右结构相同的半片壳体通过太极扣相互组装连接,壳体的弹性腿分别对称的设置在左右两块壳体上,既简化了设备,也降低了成本。

上述结构美中不足的是,圆柱和孔对接连接,设计相应的圆柱和孔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才能保证连接强度,太极扣连接的两片壳体在扭力过大的时候,所述太极扣有可能崩开,导致壳体变形,影响接线端子的正常使用。要保证其连接强度满足使用要求,就需要采用较厚的壳体。作为接线端子排上应用时,同样多的接线端子数量,会占用较多的排布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进一步降低接线端子的厚度以节省排布空间,或者说在相对狭窄的排布空间能够排列尽量多的接线端子,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改进其组合结构,在保证接线端子强度的前提下,提供一种整体厚度减小的接线端子,其在用于较大尺寸规格接线端子时优势尤为明显。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接线端子,端子本体为组合式结构,包括金属部分和壳体部分,壳体部分包括弹性腿,所述壳体部分包括用于固定金属部分的内壳和外壳,金属部分组装于所述内壳在y轴方向的内端面上后再由所述外壳封装固定,所述金属部分与内壳及内壳和外壳均沿y轴方向相互接合。上述结构将现有壳体的左、右两片结合方式改进为内、外两片结合方式,由内壳和外壳从两两垂直的三维方向固定金属部分,为其提供绝缘保护,内壳和外壳之间的连接则与现有技术类似,利用分别布置在内壳、外壳上且位置相互对应的卡合结构来实现定位和对接,内壳和金属部分所形成的“组合件”亦可视为与“外壳”相互对应的卡合结构,从而形成了具有更好的连接强度的接线端子。

为方便金属部分与内壳之间的组装和定位,所述金属部分包括连接片和通过连接片导电连接的左、右压线框,所述内壳上相应设置有与连接片配合的第一定位结构和用于与压线框配合的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与y轴相垂直的投影平面上,确定内壳和金属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或者说保证二者在y轴方向上的同心度,并避免二者间发生相对转动,结合与外壳之间的卡合结构设计,保证整体连接的可靠性。所述的卡合结构,与现有的左、右壳体相互结合类似,用于内壳、外壳之间的互锁定位。

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布置在内端面上的四个立柱,用于保证连接片和内壳在y轴方向上的同心度,并避免二者间发生相对转动。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布置在内壳本体上并延伸至所述内端面的壁和连接在所述壁上的筋,用于保证压线框和内壳在y轴方向上的同心度,并避免二者间发生相对转动。

所述连接片的中心设置有第一螺孔,第一螺孔的外孔壁与内壳上的卡孔孔轴配合,用于增加连接片和内壳之间的连接强度,所述第一螺孔则可用于相邻的接线端子之间的联络件孔,利用联络件导电连接后,实现多个接线端子的同时通、断控制,外壳上设置有与第一螺孔相对应的第一操作孔,方便操作。

所述左、右的压线框为具有通孔的中空结构,压线框上布置有连通至所述通孔的第二螺孔,所述连接片穿过所述通孔后固定于第二螺孔的内侧端面上,所述第二螺孔的轴线平行于y轴,通孔设计目的在于方便连接片的穿入后定位,具有该设计的连接片类似于一个挑起两端压线框的“扁担”,使其金属部分结构对称、固定后受力均衡,第二螺孔用于与螺钉配合,以固定与接线端子相连接的导线。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螺孔相对应的第二操作孔,为所述第二螺孔处裸露金属部分提供一定距离的接触防护,同时不影响其功能的实现。

如前所述,金属部分组装于所述内壳在y轴方向的内端面上后再由所述外壳封装固定,所述金属部分与内壳及内壳和外壳均沿y轴方向相互接合。为了实现内壳和外壳之间的互锁定位,除外形结构上的包容关系以外,还需要至少一个在y轴方向上限制二者之间相对位移的卡合结构。故所述内壳上设置有第一内件卡扣与外壳上对应设置的第一外件卡扣互相卡锁。

所述第一内件卡扣在在与y轴和壳体部分的厚度方向均垂直的x轴方向上具有弹性。所述弹性的存在允许相应的第一外件卡扣卡入第一内件卡扣,并在第一内件卡扣的弹性变形恢复后形成对第一外件卡扣的卡锁,使其内壳和外壳之间在y轴方向的相对位移被限制。

为在实现发明目的基础上相对的简化零件的模具结构,所述弹性腿位于所述内壳上。

所述第一内件卡扣设置在与弹性腿相应的位置处,二者分别位于一垂直于y轴的支撑平面的两侧,则在正常的使用状态下,弹性腿处所受压力或拉力可由内壳传导到外壳。

为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所述第一内件卡扣为相互平行布置的一对门形扣,所述第一外件卡扣为可卡入所述门形扣并由其限位的一个t形扣。

为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所述内壳上设置有第二内件卡扣与外壳上对应设置的第二外件卡扣互相卡锁。

所述第二内件卡扣在壳体部分的厚度方向上具有弹性。所述弹性的存在允许相应的第二外件卡扣卡入第二内件卡扣,并在第一内件卡扣的弹性变形恢复后形成对第二外件卡扣的卡锁,使其内壳和外壳之间在y轴方向及壳体部分的厚度方向的相对位移被限制。

为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所述第二内件卡扣为一个v形扣或u形扣,所述第二外件卡扣为可供所述v形扣或u形扣卡入并对其限位的卡槽。

为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所述内壳上设置有第三内件卡扣与外壳上对应设置的第三外件卡扣互相卡锁。

所述第三内件卡扣在壳体部分的厚度方向上具有弹性,使其内壳和外壳之间不发生相对转动,也可以防止内壳和外壳崩开。

所述第三内件卡扣为四条平行于y轴方向的导向槽,所述第三外件卡扣为相应的四条肋筋。

所述内壳和外壳均为平面对称结构。

所述内壳和外壳上布置有相对应的至少两对卡合结构。

所述内壳和外壳在壳体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结构为内、外包容关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改变产品的组件结构,改变了组装过程的连接方式,由内壳和外壳从两两垂直的三维方向固定金属部分,多个卡扣的组合保证了内壳、外壳的紧密配合,确保了金属部分的固定,使用中不易发生变形,在保证机械强度的同时可以将产品做得更薄,节省了接线端子的占用空间,从而减轻产品重量,节约材料,减少污染,并且由于金属件被壳体保护得更好,不直接裸露,可防止人员触碰到金属件,防止两个相邻端子的金属件短路连接,提高了产品安全性,提高产品的电气性能,同时,采用平面对称结构,组装和产品安装时无需区分正反面,操作使用简便,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接线端子的组装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接线端子的轴测图。

图3是本发明接线端子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6是图1中连接片的轴测图。

图7是图1中金属部分的轴测图。

图8是图1中内壳的轴测图。

图9是图1中压线框与内壳组装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连接片与内壳组装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金属部分与内壳组装关系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外壳的纵剖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外壳的轴测图。

图14是图2中内壳和外壳之间的卡合结构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连接片,2-压线框,3-内壳,4-外壳,5-弹性腿,6-螺钉,11-第一螺孔,21-通孔,22-第二螺孔,30-内端面,31-立柱,32-壁,33-筋,34-第一内件卡扣,35-第二内件卡扣,36-第三内件卡扣,37-卡孔,38-支撑平面,41-第一操作孔,42-第二操作孔,43-减重孔,44-第一外件卡扣,45-第二外件卡扣,46-第三外件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14所示,本发明的接线端子,端子本体为组合式结构,包括金属部分和壳体部分,壳体部分包括弹性腿5,所述端子本体为以通过y轴所在平面为对称面的左、右对称结构,所述金属部分包括连接片1和通过连接片1导电连接的左、右压线框2,所述壳体部分包括用于固定金属部分的内壳3和外壳4,金属部分组装于所述内壳3在y轴方向的内端面30上后再由所述外壳4封装固定,所述金属部分与内壳3及内壳3和外壳4均沿y轴方向相互接合,并通过在金属部分与内壳3和外壳4上布置相对应的卡合结构实现组件之间的定位和固定。

由于内壳3和外壳4在壳体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结构为内、外包容关系,增加了整体的机械强度,从而可以将产品的整体做得更薄,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同时,所述内壳3和外壳4均为平面对称结构,组装时非常方便,安装时也无需区分正反面,用于内壳3和外壳4互锁的卡合结构也是左、右对称布置,实现内壳3和外壳4相互间的均衡固定,从而将金属部分可靠固定在壳体部分之中。

如图1~图14所示,卡合结构的具体布置位置和形状,可以有多种设计。至少一对卡合结构用于限制内壳3和外壳4在y轴方向的运动,此外设计另外有至少一对卡合结构用于限制内壳3和外壳4在x轴方向或壳体部分的厚度方向(也即z轴方向)中至少一个方向的相互运动,各卡合结构共同用于限制内壳3和外壳4在y轴方向、x轴方向及z轴方向均不能相互运动,达到锁定连接片1、压线框2、内壳3和外壳4等组件之间位置关系的目的。

为在实现发明目的基础上相对的简化零件的模具结构,不建议设计内壳被外壳全部包覆,而将通常接线端子均具有的弹性腿5设置在内壳3上。弹性腿5用于将多个相同的接线端子规则排列并固定在同一轨道上以形成接线端子排。

实施例:

如图1~图14所示,本发明的接线端子为组合式结构包括金属部分和壳体部分,金属部分由连接片1和通过连接片1导电连接的左、右共两个压线框2组成,壳体部分由内壳3和外壳4组成,其中内壳3上设置弹性腿5,端子本体为以通过y轴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为对称面的左、右对称同时也前、后对称的结构,所述壳体部分用于固定金属部分。为方便叙述,定义壳体部分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与y轴和z轴均垂直的为x轴方向。

具体地,金属部分组装于所述内壳3在y轴方向的内端面30上后再由所述外壳4封装固定。所述的组装先后顺序用于指导和限定设置在相应部分之间的卡合结构或定位结构、限位结构的设计。所述金属部分与内壳3及内壳3和外壳4均沿y轴方向相互接合,内壳3上设置有与连接片1配合的布置在内端面30上的四个立柱31作为第一定位结构,在x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连接片1相对于内壳3不能运动,防止金属部分从内壳3上脱落并防止其转动,内壳3上还设置有用于与压线框2配合的布置在内壳本体上并延伸至所述内端面30的壁32和连接在所述壁32上的筋33作为第一限位结构,所述壁32有相对并相互平行的两块,所述筋33分布在所述壁32的两侧,并位于相对的壁32的内侧,所述壁32限定了压线框2相对于内壳3在z轴方向的运动,所述筋33限定了压线框2相对于内壳3在x轴方向的运动,同时保证了压线框2上的第二螺孔22的位置准确。

如图1和图6、图7所示,所述连接片1的中心设置有第一螺孔11,压线框2为具有通孔21的中空结构,压线框2上布置有连通至所述通孔21的第二螺孔22,第二螺孔22用于与螺钉6配合,用以固定与接线端子相连接的导线,所述第一螺孔11、第二螺孔22的轴线均平行于y轴,所述连接片1穿过所述通孔21后固定于第二螺孔22的内侧端面上,设计通孔21的目的在于方便连接片的穿入后定位,具有该设计的连接片类似于一个挑起两端压线框的“扁担”,使其金属部分结构对称、固定后受力均衡。第一螺孔11的外孔壁与内壳3上的卡孔37孔轴配合,用于进一步增加连接强度,外壳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孔11相对应的第一操作孔41,外壳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螺孔22相对应的第二操作孔42,为所述第二螺孔22处裸露金属部分提供一定距离的接触防护,以实现接线操作同时不造成金属部分的直接裸露。

如图1、图2、图3和图8~图14所示,所述内壳3上设置有第一内件卡扣34与外壳4上对应设置的第一外件卡扣44互相卡锁形成第一对卡合结构。第一内件卡扣34设置在与弹性腿5相应的位置处,以均衡受力连接点,第一内件卡扣34、弹性腿5分别位于一垂直于y轴的支撑平面38的两侧,第一内件卡扣34为相互平行布置的一对门形扣,具体地,所述的门形扣为在x轴方向上具有一定间距且相互平行布置的两个“凸”字框门形扣,其折弯结构保证门形扣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第一内件卡扣34在与y轴和x轴方向上具有弹性,所述第一外件卡扣44为连接在外壳4的内壁上的一块筋板,增加了壳体强度,其截面形状为左、右对称的t形结构,称为t形扣,在y轴方向上,其一端较窄另一端较宽,当内壳3和外壳4在y轴方向相互接合时,其较窄一端逐渐卡入所述门形扣,其较宽一端宽度大于两门形扣之间的间距,较宽一端的端面分别与两门形扣形成限位锁,故可由其限位,且受力较均衡。显然,如果只设计一个门形扣与一个变截面的卡楔相配合也能实现在y轴方向限制内壳、外壳之间相对运动的目的。

如图1、图3、图4和图8~图14所示,所述内壳3上设置有第二内件卡扣35与外壳4上对应设置的第二外件卡扣45互相卡锁形成第二对卡合结构。第二内件卡扣35为一个v形扣,其也布置在支撑平面38上并与前述的第一内件卡扣34之间保持有一定的x轴方向的间距,当弹性腿5发生形变时,有可能导致内壳3发生形变,有极小的可能造成第一内件卡扣34与第一外件卡扣44的相互卡锁因变形失效,此时第二对卡合结构可以继续起到锁定作用,v形扣的自由端有一个外展部分并在z轴方向上具有弹性,所述第二外件卡扣45为可供所述v形扣卡入并对其限位的卡槽所述卡槽由外壳的内侧壳壁上布置筋成型,增加了壳体强度。当第一对卡合结构相互卡合到位时,第二对卡合结构也相互卡合到位,此时内壳3和外壳4在y轴方向不能相互运动。第二对卡合结构和第一对卡合结构相对独立,其中一对卡扣失效后另一对可继续起作用,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如图1、图3、图5和图8~图12所示,所述内壳3上设置有第三内件卡扣36与外壳4上对应设置的第三外件卡扣46互相卡锁,第三内件卡扣36为四条平行于y轴方向的导向槽,所述第三外件卡扣46为相应的四条肋筋,第三内件卡扣36在z轴方向上具有弹性,可使由金属部分和内壳3组成的组合件滑动装配入外壳4中,导向槽使得更容易滑入,方便操作,滑入后可防止组合件在外壳4中转动或变形。

综上,本实施例通过改变接线端子金属部分、壳体部分的构成方式并设计多组形状、位置精心选择的卡合结构,提高了单个零件和组合件的强度,不会发生在扭力大时内壳3和外壳4之间崩开,在同等强度下可以做得更薄,产品整体为封闭式对称结构。

下表1是本实施例与现有市售菲尼克斯品牌不同规格接线端子的有关参数的对比。

表1

可见,应用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其电压等级能提高到1000v,其爬电距离能提高到12.5mm,电气性能优异,组装方便,使用简便。对于较大规格的接线端子,应用本实施例可显著减小其厚度和质量,节省成本和占用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