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及变压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24534847发布日期:2021-04-02 10:1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及变压器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变压器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及变压器。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无载调压式方式的变压器,大多以高压线圈作为调压线圈。调压线圈会引出若干分接线,通过分接开关连接不同的分接线即可实现线圈匝数的改变,实现调压。存在的问题在于,分接线一般只能从线圈的外径侧引出,这样不仅会增加器身尺寸,而且限制了高低压线圈的排列方式和引线引出方式,并且由于分段引出,增加了各分接线段之间的连接点,增大了运行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及变压器,旨在解决上述分接线只能从外径侧引出的技术问题,给出分接线从内径侧引出的解决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包括绕制第一分接子段的步骤或绕制第二分接子段的步骤;

所述绕制第一分接子段的步骤包括:

a1,在连续导线的内径侧换位前方连接第一分接导线;

a2,引入第一纠结导线,与换位后的所述连续导线一同从内径侧向外径侧绕制,绕制前在所述第一纠结导线的内径端连接第二分接导线,绕制至预设匝数后掐断所述连续导线和第一纠结导线,形成第一纠结正饼;

a3,在所述第一纠结正饼的相邻位置,引入第二纠结导线和第三纠结导线,一同从内径侧向外径侧绕制,绕制至预设匝数后掐断所述第二纠结导线和第三纠结导线,并在所述第三纠结导线掐断后形成的外径端连接第三分接导线;

a4,翻饼,即将步骤a3中形成的线饼,导线从外径侧依次转移至内径侧,同时内径侧的导线转移至外径侧,翻饼完成后,形成第一纠结反饼,步骤a3中所述第三纠结导线掐断后形成的外径端连同所述第三分接导线转移至内径侧,所述第二纠结导线掐断形成的外径端变为内径端;

a5,连接步骤a4中形成的所述第二纠结导线的内径端和步骤a2中形成的所述第一纠结导线形成的内径端,连接步骤a4中形成的所述第二纠结导线的外径端和步骤a2中形成的所述连续导线的外径端,连接步骤a4中形成的所述第三纠结导线的外径端和步骤a2中形成的所述第一纠结导线的外径端;

绕制第二分接子段的步骤包括:

b1,引入第四纠结导线和第五纠结导线,一同从内径侧向外径侧绕制,绕制前在所述第四纠结导线的内径端连接第四分接导线,在所述第五纠结导线的内径端连接第五分接导线,绕制至预设匝数后掐断所述第四纠结导线和第五纠结导线,形成第二纠结正饼;

b2,在所述第二纠结正饼的相邻位置,引入第六纠结导线和第七纠结导线,一同从内径侧向外径侧绕制,绕制至预设匝数后掐断所述第六纠结导线和第七纠结导线,并在所述第七纠结导线掐断后形成的外径端连接第六分接导线;

b3,翻饼,即将步骤b3中形成的线饼,导线从外径侧依次转移至内径侧,同时内径侧的导线转移至外径侧,翻饼完成后,形成所述第二纠结反饼,步骤b2中所述第七纠结导线掐断后形成的外径端连同所述第六分接导线转移至内径侧,所述第六纠结导线掐断形成的外径端变为内径端;

b4,连接步骤b3中形成的所述第六纠结导线的内径端和步骤b1中形成的所述第五纠结导线的内径端,连接步骤b3中形成的所述第六纠结导线的外径端和步骤b1中形成的所述第四纠结导线的外径端,连接步骤b3中形成的所述第七纠结导线的外径端和步骤b1中形成的所述第五纠结导线的外径端。

进一步地,步骤a5中,所述第二纠结导线的内径端和所述第一纠结导线的内径端的连接方式为直接连接;

步骤b4中,所述第六纠结导线的内径端和所述第五纠结导线的内径端的连接方式为直接连接。

进一步地,步骤a5中,所述第二纠结导线的内径端和所述第一纠结导线的内径端的连接方式为间接连接,即在步骤a3中,所述第二纠结导线掐断形成的外径端连接第一连接导线,所述第一连接导线在步骤a4中连同所述第二纠结导线的外径端一同被转移至内径侧,在步骤a5中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导线和所述第二分接导线。

进一步地,步骤b4中,所述第六纠结导线的内径端和所述第五纠结导线的内径端的连接方式为间接连接,即在步骤b2中,所述第六纠结导线掐断形成的外径端连接第二连接导线,所述第二连接导线在步骤b3中连同所述第六纠结导线的外径端一同被转移内径侧,在步骤b4中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导线和所述第五分接导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纠结导线与所述连续导线径向叠置,在步骤a2所述的绕制过程中,所述第一纠结导线位于外侧,所述连续导线位于内侧;

所述第二纠结导线和第三纠结导线径向叠置,在步骤a3所述的绕制过程中,所述第二纠结导线位于内侧,所述第三纠结导线位于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纠结导线和第五纠结导线径向叠置,在步骤b1所述的绕制过程中,所述第四纠结导线位于内侧,所述第五纠结导线位于外侧;

所述第六纠结导线和第七纠结导线径向叠置,在步骤b2所述的绕制过程中,所述第六纠结导线位于内侧,所述第七纠结导线位于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连续导线、第一纠结导线、第二纠结导线、第三纠结导线、第四纠结导线、第五纠结导线、第六纠结导线和第七纠结导线为扁导线;

所述第一分接导线、第二分接导线、第三分接导线、第四分接导线、第五分接导线和第六分接导线为扁导线或金属箔叠置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接导线、第二分接导线、第三分接导线、第四分接导线、第五分接导线和第六分接导线均沿轴向引出。

本发明还提供了变压器,该变压器的线圈设有分接区,所述分接区由上述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绕制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续段、所述第一分接子段、所述第二分接子段和第二连续段。

本发明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纠结线饼构成分接区,并且通过在第一纠结正饼、第一纠结反饼、第二纠结正饼和第二纠结反饼等纠结线饼的绕制过程中,创造性的设置第一分接导线、第二分接导线、第三分接导线、第四分接导线、第五分接导线和第六分接导线等六组分接导线与纠结线饼的连接方式,以及纠结线饼之间的连接方式,实现了分接导线从内径侧引出的纠结效果,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分接导线只能从外径侧引出的技术问题,进而产生缩小变压器产品体积、改进引线设计结构、提高变压器产品运行稳定性等预期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变压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线圈的分接区由上述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绕制而成,因此可以实现分接导线的内径侧引出,有利于缩小体积,降低成本,同时优化引线结构,提高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的线圈分接区的电气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中步骤a1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中步骤a2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中步骤a4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中步骤a5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中步骤b1开始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中步骤b1结束后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中步骤b3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中步骤b4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第一分接子段;12、第二分接子段;13、第一连续段;14、第二连续段;31、连续导线;32、绕线模具;41、第一分接导线;42、第二分接导线;43、第三分接导线;44、第四分接导线;45、第五分接导线;46、第六分接导线;51、第一纠结导线;52、第二纠结导线;53、第三纠结导线;54、第四纠结导线;55、第五纠结导线;56、第六纠结导线;57、第七纠结导线;61、第一纠结正饼;62、第一纠结反饼;63、第二纠结正饼;64、第二纠结反饼;65、连续线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9,现对本发明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进行说明。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包括绕制第一分接子段11的步骤或绕制第二分接子段12的步骤;

绕制第一分接子段11的步骤包括:

a1,在连续导线31的内径侧换位前方连接第一分接导线41,如图2所示;

a2,引入第一纠结导线51,与换位后的连续导线31一同从内径侧向外径侧绕制,绕制前在第一纠结导线51的内径端连接第二分接导线42,绕制至预设匝数后掐断连续导线31和第一纠结导线51,形成第一纠结正饼61,如图3所示;

a3,在第一纠结正饼61的相邻位置,引入第二纠结导线52和第三纠结导线53,一同从内径侧向外径侧绕制,绕制至预设匝数后掐断第二纠结导线52和第三纠结导线53,并在第三纠结导线53掐断后形成的外径端连接第三分接导线43;

a4,翻饼,即将步骤a3中形成的线饼,导线从外径侧依次转移至内径侧,同时内径侧的导线转移至外径侧,翻饼完成后,形成第一纠结反饼62,步骤a3中第三纠结导线53掐断后形成的外径端连同第三分接导线43转移至内径侧,第二纠结导线52掐断形成的外径端变为内径端,如图4所示;

a5,连接步骤a4中形成的第二纠结导线52的内径端和步骤a2中形成的第一纠结导线51形成的内径端,连接步骤a4中形成的第二纠结导线52的外径端和步骤a2中形成的连续导线31的外径端,连接步骤a4中形成的第三纠结导线53的外径端和步骤a2中形成的第一纠结导线51的外径端;

绕制第二分接子段12的步骤包括:

b1,引入第四纠结导线54和第五纠结导线55,一同从内径侧向外径侧绕制,绕制前在第四纠结导线54的内径端连接第四分接导线44,在第五纠结导线55的内径端连接第五分接导线45,如图6所示,绕制至预设匝数后掐断第四纠结导线54和第五纠结导线55,形成第二纠结正饼63,如图7所示;

b2,在所述第二纠结正饼63的相邻位置,引入第六纠结导线56和第七纠结导线57,一同从内径侧向外径侧绕制,绕制至预设匝数后掐断第六纠结导线56和第七纠结导线57,并在第七纠结导线57掐断后形成的外径端连接第六分接导线46;

b3,翻饼,即将步骤b3中形成的线饼,导线从外径侧依次转移至内径侧,同时内径侧的导线转移至外径侧,翻饼完成后,形成第二纠结反饼64,步骤b2中第七纠结导线57掐断后形成的外径端连同第六分接导线46转移至内径侧,第六纠结导线56掐断形成的外径端变为内径端,如图8所示;

b4,连接步骤b3中形成的第六纠结导线56的内径端和步骤b1中形成的第五纠结导线55的内径端,连接步骤b3中形成的第六纠结导线56的外径端和步骤b1中形成的第四纠结导线54的外径端,连接步骤b3中形成的第七纠结导线57的外径端和步骤b1中形成的第五纠结导线55的外径端。

本发明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第一纠结正饼61、第一纠结反饼62、第二纠结正饼63和第二纠结反饼64等纠结线饼的绕制过程中,创造性的提出第一分接导线41、第二分接导线42、第三分接导线43、第四分接导线44、第五分接导线45和第六分接导线46等六组分接导线与纠结线饼的连接方式,以及纠结线饼之间的连接方式,实现了分接导线从内径侧引出的纠结效果,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分接导线只能从外径侧引出的技术问题,进而产生缩小变压器产品体积、改进引线设计结构、提高变压器产品运行稳定性等预期的有益效果。

图3至图9中,为了便于区分相邻的两根导线,在其中一根导线上画了锯齿形折线,该折线不表示任何实质性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简化附图结构,便于叙述和理解,本申请附图中连续线饼65以及第一纠结正饼61、第一纠结反饼62、第二纠结正饼63和第二纠结反饼64等四个纠结线饼,导线并联根数均设定为一根;实际上,导线并联根数还可以是多根,连续导线31以及第一纠结导线51、第二纠结导线52、第三纠结导线53、第四纠结导线54、第五纠结导线55、第六纠结导线56和第七纠结导线57等纠结导线均可以由多根导线并联而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未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仅通过改变导线并联根数得出的技术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另外,本申请中,第一分接子段11包括第一纠结正饼61和第一纠结反饼62组成的一个纠结单元,第二分接子段12包括第二纠结正饼63和第二纠结反饼64组成的一个纠结单元;而理论上,第一分接子段11和第二分接子段12中,纠结单元的数量可以不止一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未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仅通过改变第一分接子段11和第二分接子段12中纠结单元的数量得出的技术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下面对各个步骤中的优选方式进行介绍,具体说明如何在绕线模具32上绕制线圈的分接区。

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包括绕制第一分接子段11的步骤或绕制第二分接子段12的步骤是指,线圈分接区包括第一分接子段11和第二分接子段12中的至少一个,当线圈分接区只包括第一分接子段11时,绕制方法对应包括绕制第一分接子段11的步骤,当线圈分接区只包括第二分接子段12时同理,当线圈分接区包括第一分接子段11和第二分接子段12时,绕制方法对应包括绕制第一分接子段11的步骤和绕制第二分接子段12的步骤。

对于步骤a1,如图1和图2所示,连续导线31一般是从线圈的第一连续段13中的连续线饼65中引出的,连续导线31在内径侧换位,从而能够在步骤a2中与第一纠结导线51共同绕制。图2中,连续导线31位于连续线饼65外径侧的断开端与线圈的连续段连接。第一分接导线41与连续导线31的连接方式一般为焊接。

对于步骤a2,连续导线31换位后不掐断,与第一纠结导线51一同由内径侧向外径侧绕制,随着匝数增多,线饼的直径不断增大。绕制至预设匝数后,掐断连续导线31和第一纠结导线51形成两个外径端,即连续导线31和第一纠结导线51在外径侧的两个断开端。内径侧的情况是,只有第一纠结导线51内径端一个断开端,连续导线31不掐断,其在内径侧是连续的。第二分接导线42与第一纠结导线51的焊接方式一般为焊接。

步骤a3和a4完成了第一纠结反饼62的绕制。

步骤a3中,第二纠结导线52和第三纠结导线53一同从内径侧向外径侧绕制,随着匝数增多,线饼直径不断增大。绕制至预设匝数后,掐断第二纠结导线52和第三纠结导线53,形成两个外径端。第三纠结导线53掐断后,焊接第三分接导线43,完成翻饼前的预备工作。此时内径侧的情况是,第二纠结导线52和第三纠结导线53均具有断开的内径端。

步骤a4的操作过程如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步骤a3中形成的线饼称为预绕线饼。将预绕线饼最外侧的一匝导线拆下,缠绕在绕线模具32上相邻位置,形成反饼第一匝;此时预绕线饼次外侧的导线暴露,成为最外侧导线,将该导线拆下,沿径向缠绕至上述第一匝导线的外侧,形成反饼第二匝;依次类推,不断将预绕线圈最外侧的导线拆下,沿径向缠绕至反饼,最终即可形成第一纠结反饼62,此时预绕线饼第二纠结导线52和第三纠结导线53的内径端被翻至外径侧,成为外径端,第二纠结导线52和第三纠结导线53的外径端转移至内径侧,成为内径端,同时第三分接导线43随第三纠结导线53的外径端一同,转移至内径端,成为从内径侧引出的分接线。翻饼完成后,第二纠结导线52和第三纠结导线53的内径端和外径端均为断开端。图4为步骤a4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步骤a5的目的是连接第一纠结正饼61和第一纠结反饼62。图1是通过轴线的平面剖切线圈得到的,每一个矩形方格可想象为线圈的截面。请参阅图1,最上面一排四个方格表示线圈的第一连续段13,第二排至第五排依次表示第一纠结正饼61、第一纠结反饼62、第二纠结正饼63和第二纠结反饼64,最下面一排表示线圈的第二连续段14,第二连续段14与第二纠结反饼64连接。第二排至第五排方格中的数字1至8表示匝数,即1表示第一匝,依次类推,8表示第八匝。第一纠结正饼61中,第一匝和第二匝由连续导线31绕成,第五匝和第六匝由第一纠结导线51绕成,第一纠结反饼62中,第三匝和第四匝由第二纠结导线52绕成,第七匝和第八匝由第三纠结导线53绕成。

步骤a5中,第二纠结导线52的内径端与第一纠结导线51的内径端连接,反应在图1中为第四匝和第五匝连接,连接处引出第二分接导线42;第二纠结导线52的外径端和连续导线31的外径端连接,反应在图1中为第二匝和第三匝连接;第三纠结导线53的外径端和第一纠结导线51的外径端连接反应在图1中为第六匝和第七匝连接。同时,步骤a1中,第一分接导线41与连续导线31连接,反应在图1中为第一分接导线41与第一纠结正饼61中的第一匝连接;步骤a5中,第三分接导线43与第三纠结导线53的内径端连接,反应在图1中为第三分接导线43与第一纠结反饼62中的第八匝连接。按照步骤a5连接后,第一分接导线41与第三分接导线43之间经过八匝导线,第一分接导线41与第二分接导线42之间经过四匝导线,其他分接方式同理,连接不同的分接导线即可实现接入的有效匝数的改变,从而实现电压调节,即通过内径侧引出分接导线的方式实现了线圈分接区的绕制。图5为步骤a5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步骤b1与步骤a2类似,不同的是,步骤a2中有从第一连续段13引出的连续导线31,而步骤b1引入的两根导线均为纠结导线,即第四纠结导线54和第五纠结导线55,这两根纠结导线是重新引入的,与第一分接子段11不直接连接,而是通过分接开关连接。步骤b1完成了第二纠结正饼63的绕制,步骤b2和b3完成了第二纠结反饼64的绕制。步骤b1至b3的绕制方法与步骤a2至a4相同,不再赘述。下面重点对步骤b4进行具体说明。

步骤b4与步骤a5的目的类似,是为了连接第二纠结正饼63和第二纠结反饼64。在图1的第二纠结正饼63中,第一匝和第二匝由第四纠结导线54绕成,第五匝和第六匝由第五纠结导线55绕成,第二纠结反饼64中,第三匝和第四匝由第六纠结导线56绕成,第七匝和第八匝由第七纠结导线57绕成。步骤b4中,第六纠结导线56的内径端和第五纠结导线55的内径端连接,反应在图1中为第四匝和第五匝连接,连接处引出第五分接导线45;第六纠结导线56的外径端和第四纠结导线54的外径端连接,反应在图1中为第二匝和第三匝连接;第七纠结导线57的外径端和第五纠结导线55的外径端连接,反应在图1中为第六匝和第七匝连接。同时,步骤b1中,第四分接导线44和第四纠结导线54连接,反应在图1中为第四分接导线44与第二纠结正饼63中的第一匝连接;步骤b3中第七纠结导线57的内径端与第六分接导线46连接,反应在图1中为第六分接导线46与第二纠结反饼64中的第八匝连接。按照步骤b4连接后,第四分接导线44与第六分接导线46之间经过八匝导线,第四分接导线44与第五分接导线45之间经过四匝导线,其他分接方式同理,连接不同的分接导线即可实现接入的有效匝数的改变,从而实现电压调节,即通过内径侧引出分接导线的方式实现了线圈分接区的绕制。图9为步骤b4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中第七纠结导线57的内径端可以连接线圈的第二连续段14,使线圈的绕制由分接区转入连续段。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和图8,步骤a5中,第二纠结导线52的内径端和第一纠结导线51的内径端的连接方式为直接连接;即上述两导线的内径端在内径侧直接相连并焊接连为一体。步骤b4中,第六纠结导线56的内径端和第五纠结导线55的内径端的连接方式为直接连接;即上述两导线的内径端在内径侧直接相连并焊接连为一体。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步骤a5中,第二纠结导线52的内径端和第一纠结导线51的内径端的连接方式为间接连接,即在步骤a3中,第二纠结导线52掐断形成的外径端连接第一连接导线,第一连接导线在步骤a4中连同第二纠结导线52的外径端一同被转移至内径侧,在步骤a5中连接第一连接导线和第二分接导线42。第一连接导线与第二纠结导线52内径端连接,第二分接导线42与第一纠结导线51内径端连接连接,因此,连接第一连接导线和第二分接导线42即实现了第二纠结导线52内径端和第一纠结导线51内径端的连接。上述连接过程中,第一纠结导线51和第二纠结导线52的内径端不是直接连接,而是通过第一连接导线和第二连接导线连接,因此为间接连接。

上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两导线内径端直接连接的方式虽然可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困难。以第一纠结导线51和第二纠结导线52的内径端连接为例,当第一纠结正饼61个第一纠结反饼62绕制完成后,会将两个线饼靠紧,而第一纠结导线51的内径端和第二纠结导线52的内径端位于两个线饼之间,焊接作业的空间十分狭小,作业困难;若在两个线饼靠紧前焊接,则两个导线的内径端需预留较长的一段,两个线饼靠紧后导线无法做到平顺过渡连接。利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间接连接即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第一连接导线将第二纠结导线52的内径端引至外部,并在外部与第二分接导线42连接,此时焊接空间大,且具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一连接导线和第二分接导线42,可以确保两导线内径端的可靠连接。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步骤b4中,第六纠结导线56的内径端和第五纠结导线55的内径端的连接方式为间接连接,即在步骤b2中,第六纠结导线56掐断形成的外径端连接第二连接导线,第二连接导线在步骤b3中连同第六纠结导线56的外径端一同被转移内径侧,在步骤b4中连接第二连接导线和第五分接导线45。第六纠结导线56内径端和第五纠结导线55内径端通过第二连接导线和第五分接导线45间接连接,与第二纠结导线52内径端和第一纠结导线51内径端通过第一连接导线和第二分接导线42间接连接道理相同,不再赘述。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纠结导线51与连续导线31径向叠置,在步骤a2的绕制过程中,第一纠结导线51位于外侧,连续导线31位于内侧,如图3所示;上述设置可以使连续导线31的换位前方、和第一纠结导线51的内径端位于最内侧,与绕线模具32的外壁贴靠,从而使第一分接导线41和第二分接导线42轴向引出时,可以与绕线模具32的外壁贴靠,不会悬空,确保分接导线的引出质量。

第二纠结导线52和第三纠结导线53径向叠置,在步骤a3的绕制过程中,第二纠结导线52位于内侧,第三纠结导线53位于外侧。步骤a4翻饼完成后,第二纠结导线52位于外侧,第三纠结导线53位于内侧,如图4所示,因此可以使连接在第三纠结导线53内径端的第三分接导线43贴靠绕线模具32的外壁,不会悬空,确保分接导线的引出质量。

第一纠结导线51位于外侧,连续导线31位于内侧是指,径向叠置、一同绕制的两根导线,绕制第一圈的时候,连续导线31位于内侧、与绕线模具32的外壁贴靠,第一纠结导线51位于外侧,与连续导线31的外壁贴靠。其余涉及内外侧位置时同理。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四纠结导线54和第五纠结导线55径向叠置,在步骤b1的绕制过程中,第四纠结导线54位于内侧,第五纠结导线55位于外侧,如图7所示;第六纠结导线56和第七纠结导线57径向叠置,在步骤b2的绕制过程中,第六纠结导线56位于内侧,第七纠结导线57位于外侧。上述设置可以使第四分接导线44和第六分接导线46与绕线模具32的外壁贴靠,提高分接导线的引出质量。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续导线31、第一纠结导线51、第二纠结导线52、第三纠结导线53、第四纠结导线54、第五纠结导线55、第六纠结导线56和第七纠结导线57为扁导线;第一分接导线41、第二分接导线42、第三分接导线43、第四分接导线44、第五分接导线45和第六分接导线46为扁导线或金属箔叠置而成。具体的,第一连接导线和第二连接导线也为扁导线或金属箔叠置而成;扁导线和金属箔的材质可以为铜。金属箔叠置是指将厚度较小的金属箔一层层叠起来,形成与扁导线截面形状适配的金属导线。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至图9,第一分接导线41、第二分接导线42、第三分接导线43、第四分接导线44、第五分接导线45和第六分接导线46均沿轴向引出,即沿线圈的轴向引出。相比其他引出方式,轴向引出可以优化引线结构。第一分接导线41、第二分接导线42、第三分接导线43、第四分接导线44、第五分接导线45和第六分接导线46轴向引出后与分接开关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变压器,该变压器的线圈设有分接区,该分接区由上述的线圈分接区的绕制方法绕制而成,因此可以实现分接导线的内径侧引出,有利于缩小体积,降低成本,同时优化引线结构,提高运行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变压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续段13、第一分接子段11、第二分接子段12和第二连续段14。具体的,第一分接子段11包括第一纠结正饼61和第一纠结反饼62组成的纠结单元,第二分接子段12包括第二纠结正饼63和第二纠结反饼64组成的纠结单元;第一连续段13和第一分接子段11通过连续导线31直接连接,第一分接子段11和第二分接子段12通过分接开关间接连接,第二分接子段12通过第七纠结导线57直接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