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发动机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6067发布日期:2020-11-03 23:49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高温发动机线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耐高温发动机线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的高速发展,用于汽车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内部为了将零件及基板间点连接的线束的使用越来越多,线束主要是将捆扎多条电线构成的线来布线到机动车上的技术,而发动机上通常使用耐高温发动机线束,在现有的技术中,耐高温发动机线束与发动机不仅安装麻烦,而且安装后连接处连接的不够牢固,经常出现松动的现象,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使用。

专利号cn207732381u公开了一种耐高温发动机线束,其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耐高温发动机线束与发动机之间安装麻烦及容易出现松动的问题,但是,该专利在安装时需要工作人员两只手同时拉动第二活动块才能带动定位卡块向放置腔内移动,然后,另一个工作人员才能将连接插头插入连接槽内并通过定位卡块来实现对连接插头的固定,因此,该专利在对耐高温发动机线束进行安装时需要两个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而单个工作人员无法完成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的安装,从而使得其不能很好地满足于人们的使用需求。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耐高温发动机线束,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耐高温发动机线束,包括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和固定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固定座,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靠近固定座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插头,且固定座靠近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的一侧开设有与连接插头相配合的连接槽,固定座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安装腔的内部设置有卡紧组件,且连接插头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卡紧组件相配合的卡槽。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实现卡紧组件的安装与放置,安装腔包括开设于固定座内部的第一安装腔,第一安装腔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第二安装腔,第二安装腔远离第一安装腔的一端均开设有与连接槽连通的第三安装腔。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实现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的安装,有效避免松动现象的出现,保障人们的正常使用,卡紧组件包括对称设置有于第一安装腔内部的两组连接块,连接块靠近第一安装腔内壁的一侧均设置有活动杆,活动杆远离连接块的一端均贯穿固定座并与位于固定座顶部和底部的活动块固定连接,连接块垂直于活动杆的两侧均设置有滑动块,同侧滑动块之间穿插设置有导杆,且导杆的两端均与第一安装腔的内壁连接,导杆上且位于滑动块之间均设置有弹簧,左侧滑动块的表面和背面均活动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远离滑动块的一端均与卡槽相配合的卡块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实现活动杆的移动,第一安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活动杆相配合的滑动槽。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实现转动杆在第二安装腔内的转动,转动杆的中部均开设有活动槽,活动槽之间穿插设置有限位杆,且限位杆的两端均与第二安装腔的内壁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实现转动杆与卡块和滑动块之间的连接,转动杆的一端通过转轴与卡块活动连接,转动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卡块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有卡紧组件,使得工作人员只需单手便可带动卡块向外侧移动,随后便可将连接插头插入连接槽内,并通过卡块卡入卡槽内来实现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与发动机之间的安装,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操作方便,不仅便于实现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的安装,而且安装牢固,能够有效避免松动现象的出现,保障了人们的正常使用,可以更好地满足于人们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耐高温发动机线束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耐高温发动机线束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根据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耐高温发动机线束中卡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2、固定座;3、连接插头;4、连接槽;5、安装腔;501、第一安装腔;502、第二安装腔;503、第三安装腔;6、卡紧组件;601、连接块;602、活动杆;603、活动块;604、滑动槽;605、滑动块;606、导杆;607、弹簧;608、转动杆;609、活动槽;610、限位杆;611、卡块;7、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耐高温发动机线束。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耐高温发动机线束,包括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1和固定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固定座2,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1靠近固定座2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插头3,且固定座2靠近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1的一侧开设有与连接插头3相配合的连接槽4,固定座2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5,安装腔5的内部设置有卡紧组件6,且连接插头3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卡紧组件6相配合的卡槽7。

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卡紧组件6,不仅便于实现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的安装,而且安装牢固,能够有效避免松动现象的出现,保障了人们的正常使用,可以更好地满足于人们的使用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腔5包括开设于固定座2内部的第一安装腔501,第一安装腔501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第二安装腔502,第二安装腔502远离第一安装腔501的一端均开设有与连接槽4连通的第三安装腔503。通过这样设置,便于实现卡紧组件6的安装与放置。具体应用时,第三安装腔503的尺寸足以实现卡块611在其内部的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卡紧组件6包括对称设置有于第一安装腔501内部的两组连接块601,连接块601靠近第一安装腔501内壁的一侧均设置有活动杆602,活动杆602远离连接块601的一端均贯穿固定座2并与位于固定座2顶部和底部的活动块603固定连接,连接块601垂直于活动杆602的两侧均设置有滑动块605,同侧滑动块605之间穿插设置有导杆606,且导杆606的两端均与第一安装腔501的内壁连接,导杆606上且位于滑动块605之间均设置有弹簧607,左侧滑动块605的表面和背面均活动连接有转动杆608,转动杆608远离滑动块605的一端均与卡槽7相配合的卡块611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有卡紧组件6,使得工作人员只需单手便可带动卡块611向外侧移动,随后便可将连接插头3插入连接槽4内,并通过卡块611卡入卡槽7内来实现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1与发动机之间的安装,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操作方便,不仅便于实现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的安装,而且安装牢固,能够有效避免松动现象的出现,保障了人们的正常使用,可以更好地满足于人们的使用需求。具体应用时,当卡块611刚好与卡槽7相配合时,转动杆608处于水平状态,且此时弹簧607处于正常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501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活动杆602相配合的滑动槽604。通过这样设置,便于实现活动杆602的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动杆608的中部均开设有活动槽609,活动槽609之间穿插设置有限位杆610,且限位杆610的两端均与第二安装腔502的内壁活动连接。通过这样设置,便于实现转动杆608在第二安装腔502内的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动杆608的一端通过转轴分别与卡块611活动连接,转动杆608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卡块611固定连接。通过这样设置,便于实现转动杆608与卡块611和滑动块605之间的连接。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实际应用时,工作人员单手两只手指同时按压活动块603,使得活动杆602带动连接块601向内侧移动,从而带动滑动块605压缩弹簧607向内侧移动,在限位杆610和活动槽609的作用下使得转动杆608的右端向内侧移动,而转动杆608的左端向外侧移动并带动卡块611向外侧移动(卡块611与转动杆608始终处于垂直状态),使得卡块611移动至第三安装腔503内,此时,工作人员便可通过另一手将连接插头3插入连接槽4内,随后,松开活动块603,在弹簧607的反作用力下使得卡块611向内侧移动并插入卡槽7(卡槽7的深度较浅,不会对卡块611的卡入产生影响)内实现对连接插头3的固定,进而实现对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1的安装。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卡紧组件6,使得工作人员只需单手便可带动卡块611向外侧移动,随后便可将连接插头3插入连接槽4内,并通过卡块611卡入卡槽7内来实现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1与发动机之间的安装,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操作方便,不仅便于实现耐高温发动机线束本体的安装,而且安装牢固,能够有效避免松动现象的出现,保障了人们的正常使用,可以更好地满足于人们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