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状态监测结构及旋转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2596发布日期:2021-01-15 11:49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能状态监测结构及旋转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能状态监测结构及旋转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是一个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元件。开关的发展历史从原始的需要人工手动操作的闸刀开关,发展到现在的在各种大型电气控制设备中应用的智能化开关,开关的功能越来越多,安全性也越来越高。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多的控制领域或自动化领域,如电力、机械、矿山、冶金、石化、建筑、船舶、核电和新能源发电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切断电源,而切断电源较为快速的方式为储能组件与脱扣组件相配合的形式,通过储能组件释能来带动开关进行分闸操作。

但是,在需要进行远程切断电源时,储能组件可能没有完成储能,在远程控制时无法通过远程控制储能组件释能来带动开关进行分闸操作,影响正常的远程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状态监测结构及旋转开关,能够监测储能组件的储能状态,进而提升远程控制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储能状态监测结构,包括操作机构、储能组件和脱扣组件,所述操作机构包括上盖、与所述上盖转动连接的转轴以及与所述转轴连接的储能盘,所述储能组件与所述储能盘连接,所述储能盘上设置有感应部,所述脱扣组件设置有感应组件,所述储能盘转动使所述储能组件储能时,所述感应部与所述感应组件对应,以使所述感应组件输出对应的感应信号。

可选地,所述感应组件为微动开关、行程开关或接近开关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所述储能组件包括锁扣,以及分别与所述储能盘和所述上盖卡接的储能簧,转动所述储能盘能够使所述储能簧储能并与所述锁扣卡接。

可选地,所述储能盘还包括第一凸起,所述储能簧包括储能本体,以及分别与所述储能本体连接的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所述第一扭臂与所述上盖卡接,所述第二扭臂与所述第一凸起抵持。

可选地,所述脱扣组件还包括脱扣器,所述锁扣包括与所述上盖铰接的铰接部、对所述第二扭臂限位的限位部,以及与所述脱扣器配合的脱扣部。

可选地,所述锁扣上还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与所述上盖连接的安装基座,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锁扣与所述上盖之间,或,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锁扣与所述安装基座之间,以使所述脱扣部具有朝向所述脱扣器运动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安装基座内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转座,所述转座用于使所述储能盘和旋转开关的通断组件连接,以使所述储能盘通过所述转座控制旋转开关的分闸或合闸。

可选地,所述储能盘还包括第二凸起,所述转座包括挡块,所述挡块位于所述转座置物槽内,所述置物槽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挡块抵持,所述储能盘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带动所述转座转动,以使所述旋转开关分闸或合闸。

可选地,所述脱扣组件还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复位按钮,所述复位按钮包括按压部以及与所述按压部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卡接部,用于与所述壳体内的挡台卡接限位,所述支撑部用于与所述脱扣器抵持,以使所述脱扣器动作后复位。

可选地,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以使所述复位按钮具有朝向所述脱扣器的运动趋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旋转开关,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储能状态监测结构,以及与所述储能状态监测结构的操作机构连接的通断组件,所述通断组件包括静触头组件以及与所述操作机构的储能盘传动连接的动触头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状态监测结构及旋转开关,通过操作机构的上盖、与上盖转动连接的转轴以及与转轴连接的储能盘,同时,由于储能组件与储能盘连接,在储能盘转动过程中,使储能组件积蓄弹性势能。在弹性势能积蓄完成时,储能盘的感应部与感应组件对应,使感应组件输出对应的感应信号,以确保储能簧完成储能,以便于进行远程控制时,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储能簧释能来带动开关进行分闸操作,进而提升远程控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转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应部与感应组件的位置关系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应部与感应组件的位置关系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轴与储能盘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机构与储能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机构与储能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扣的受力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扣的受力示意图之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扣的受力示意图之三;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基座与转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座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座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座与上盖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座与上盖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旋转开关;110-操作机构;111-旋钮;112-上盖;1122-限位槽;1124-空心柱;1125-铰接支座;1126-第一限位凸起;1128-第二限位凸起;114-转轴;1142-环槽;116-储能盘;1162-感应部;1164-第一凸起;1166-第二凸起;1168-推动部;117-第二弹性件;1172-弹性本体;1174-第一端部;1176-第二端部;118-安装基座;1182-安装槽;119-转座;1191-转座本体;1192-挡块;1193-连接孔;1194-第一棘爪;1196-第二棘爪;1197-预设空间;1198-第一间隙;1199-第二间隙;120-储能组件;122-锁扣;1221-铰接部;1222-限位部;1223-脱扣部;1224-导向面;1225-限位面;1226-限位凸起;1227-支撑本体;1228-折边;12299-受力部;124-储能簧;1242-储能本体;1244-第一扭臂;1246-第二扭臂;126-第一弹性件;130-脱扣组件;132-感应组件;134-脱扣器;136-壳体;1362-挡台;138-复位按钮;1382-按压部;1384-支撑部;1386-卡接部;139-弹性复位件;140-通断组件;142-动触头组件;144-静触头组件;146-联轴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监测结构主要应用于旋转开关,通过监测旋转开关中储能组件的储能状态,进而提升远程控制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以旋转开关为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旋转开关100包括储能状态监测结构,该储能状态监测结构包括操作机构110、储能组件120和脱扣组件130,操作机构110包括上盖112、与上盖112转动连接的转轴114以及与转轴114连接的储能盘116,储能组件120与储能盘116连接,储能盘116上设置有感应部1162,脱扣组件130设置有感应组件132,储能盘116转动使储能组件120储能时,感应部1162与感应组件132对应,以使感应组件132输出对应的感应信号。

示例的,在感应部1162位于不同的位置时,感应组件132具有不同的信号输出。如图2所示,当感应部1162与感应组件132之间偏离时,感应部1162不能触发感应组件132具有信号的变化,感应组件132输出的为第一信号。如图3所示,当感应部1162与感应组件132对应时,感应部1162触发感应组件132动作,使得感应组件132输出第二信号,由于第一信号区别于第二信号,当接收到第二信号时,则认为储能盘116带动储能簧124储能完成,并使储能簧124与锁扣122卡接,为后续远程控制分闸提供了保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转轴114与储能盘116之间的连接形式不作具体限制,只要能够满足所需的传动需求和稳定的连接即可。示例的,转轴114与储能盘116之间可采用固定连接的形式,如铆接、焊接或一体成型等,也可采用装配连接的形式,如套接、卡接或螺纹连接等形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状态监测结构,通过操作机构110的上盖112、与上盖112转动连接的转轴114以及与转轴114连接的储能盘116,同时,由于储能组件120与储能盘116连接,在储能盘116转动过程中,使储能组件120积蓄弹性势能。在弹性势能积蓄完成时,储能盘116的感应部1162与感应组件132对应,使感应组件132输出对应的感应信号,以确保储能簧124完成储能,以便于进行远程控制时,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储能簧124释能来带动开关进行分闸操作,进而提升远程控制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感应组件132可以为微动开关、行程开关或接近开关的任意一种。只要能够保证所需的感应信号输出即可。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的设置位置以及空间的大小灵活选择。

如图1所示,储能组件120包括与上盖112铰接的锁扣122,以及分别与储能盘116和上盖112卡接的储能簧124,转动储能盘116能够使储能簧124储能并与锁扣122卡接。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对储能簧124的设置位置不作具体限制限制,示例的,储能簧124可以套设在转轴114上,也可以设置在上盖112的可容纳空间处,只要能够保证储能簧124的一端与上盖112卡接,另一端与储能盘116卡接,以通过储能簧124提供所需的弹性势能即可。

通过分别与储能盘116和上盖112卡接的储能簧124,在转轴114与上盖11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时,储能盘116跟随转轴114同步转动,进而带动储能簧124发生弹性形变,使储能簧124积蓄弹性势能。锁扣122与上盖112铰接,使得锁扣122可以沿铰接处转动,同时,在储能盘116转动过程中,带动储能簧124发生弹性形变时,使储能簧124与锁扣122卡接,从而使储能簧124积蓄的弹性势能得以保持。在储能簧124储能并与锁扣122卡接时,储能盘116的感应部1162与感应组件132对应,使感应组件132输出对应的感应信号,以确保储能簧124完成储能。

如图4和图5所示,储能盘116还包括第一凸起1164,储能簧124包括储能本体1242,以及分别与储能本体1242连接的第一扭臂1244和第二扭臂1246,第一扭臂1244与上盖112卡接,第二扭臂1246与第一凸起1164抵持。

具体的,请再参考图6,上盖112上设置有限位槽1122,储能簧124的第一扭臂1244通过限位槽1122与上盖112卡接。这样一来,可以使储能簧124的第一扭臂1244与上盖112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有利于提升储能簧124使用时的稳定性,确保储能簧124能够正常储能,并在恢复弹性形变过程中通过第二扭臂1246以及储能盘116的第一凸起1164带动储能盘116转动,有利于提升分闸时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考图6,上盖112上还设置有空心柱1124,转轴114穿过空心柱1124,且与上盖112转动连接。具体的,转轴114连接于上盖112的内侧和外侧,以通过转轴114与旋转开关100进行交互操作。通过将转轴114穿过空心柱1124设置,可以提升转轴114转动时的平稳性,避免转轴114在径向上晃动,有利于提升转动连接时的精度和稳定性。另外,可以将储能本体1242套设于空心柱1124外圈,可以对储能簧124进行限位,防止储能簧124侧向偏移,影响储能簧124的第一扭臂1244与上盖112之间的卡接。同时,也可以保证储能簧124的第二扭臂1246与储能盘116上第一凸起1164的卡接抵持,避免发生错位,影响储能簧124的储能。另外,也使得储能簧124的第二扭臂1246与锁扣122更好的配合,避免因储能簧124晃动造成第二扭臂1246锁扣122之间意外脱离,影响储能簧124的储能。

采用上述设置形式,不仅能保证储能簧124使用时的稳定性,也可以使储能簧124、上盖112和转轴114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充分利用内部空间,有利于实现旋转开关100的小型化。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转轴114上设置有环槽1142,密封圈设置于环槽1142的外圈,以使密封圈与转轴114的位置相对固定,密封圈位于转轴114与上盖112的空心柱1124之间,在转轴114穿过上盖112,并与上盖112转动连接时,密封圈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以增强旋转开关100的密封性。转轴114上还设置有旋钮111,旋钮111位于转轴114远离传动件的一端。同时,转轴114上还设置有旋钮111,旋钮111位于转轴114远离传动件的一端,通过转轴114上设置的旋钮111,在手动操作旋转开关100时更加省力,方便操作。

如图1和图7所示,脱扣组件130还包括脱扣器134,锁扣122包括与上盖112铰接的铰接部1221、对第二扭臂1246限位的限位部1222,以及与脱扣器134配合的脱扣部1223。

具体的,脱扣器134为磁通变换器、分离脱扣器、欠压脱扣器、过压脱扣器的任意一种。以通过电信号来控制脱扣器134的动作,从而使锁扣122解除对储能簧124的限制,以使旋转开关100急速响应,实现远程分闸功能。

请再参考图6,上盖112上还对应设置有铰接支座1125,锁扣122的铰接部1221与铰接支座1125连接。请参考图4和图7,当转动转轴114使储能盘116跟随转轴114同步转动时,储能盘116的第一凸起1164推动储能簧124的第二扭臂1246跟随储能盘116运动,而储能簧124的第一扭臂1244与上盖112卡接,在储能盘116运动过程中使储能簧124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产生弹性势能。在储能盘116的第一凸起1164推动储能簧124的第二扭臂1246跟随储能盘116运动过程中,储能簧124的第二扭臂1246与限位部1222卡接,使得储能簧124产生的弹性势能得以保持。在储能簧124被限位的情况下,转轴114可以来回转动,以使旋转开关100分闸或合闸。并且在储能簧124被锁扣122限位储能时,转动转轴114使旋转开关100合闸时,无需再带动储能簧124发生弹性形变,合闸时会更加省力。

脱扣器134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动作,如向脱扣施加作用力,使脱扣部1223向远离脱扣器134所在位置运动。当脱扣部1223向脱扣器134远离过程中,锁扣122的铰接部1221与上盖11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使得锁扣122的限位部1222发生位置移动,不再对储能簧124的第二扭臂1246进行限位,储能簧124便可以恢复弹性形变,带动储能盘116反向转动,使储能盘116转动至分闸的位置,从而完成分闸操作。

如图1、图7和图8所示,锁扣122上还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26,操作机构110还包括与上盖112连接的安装基座118,第一弹性件126设置在锁扣122与上盖112之间,或,第一弹性件126设置在锁扣122与安装基座118之间,以使脱扣部1223具有朝向脱扣器134运动的趋势。

具体的,当第一弹性件126设置在锁扣122与上盖112之间时,该第一弹性件126可以采用压缩弹簧或者弹片等形式,以使锁扣122与上盖112之间具有斥力,从而使得脱扣部1223具有朝向脱扣器134运动的趋势。当第一弹性件126设置在锁扣122与安装基座118之间时,该第一弹性件126可以采用拉伸弹簧或者弹性绳等形式,以使脱扣部1223具有朝向脱扣器134运动的趋势,确保限位部1222能够对储能簧124的第二扭臂1246稳定的限位。

另外,请再参考图8,脱扣部1223与限位部1222之间设置有限位凸起1226,限位凸起1226与安装基座118配合,以对锁扣122进行限位。具体的,在脱扣器134恢复至动作前的状态时,锁扣122在第一弹性件126的作用下,使得锁扣122通过铰接部1221转动,以使脱扣部1223具有朝向脱扣器134运动的趋势。通过在脱扣部1223与限位部1222之间设置的限位凸起1226,在脱扣部1223向脱扣器134运动的过程中,使得安装基座118对锁扣122的运动范围进行限位,避免脱扣部1223与脱扣器134之间撞击,有利于提升脱扣器134使用时的稳定性。

请再参考图12,锁扣122包括支撑本体1227,脱扣部1223包括与支撑本体1227连接的折边1228,以及与折边1228连接的受力部12299。具体的,折边1228所在平面与支撑本体1227所在平面具有预设夹角,该夹角优选为90°,这样一来,可以提升支撑本体1227与脱扣部1223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锁扣122受力变形,有利于提升锁扣122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7和图8所示,铰接部1221与限位部1222之间设置有导向面1224,限位部1222背离导向面1224的一侧设置有限位面1225,且该限位面1225具有一定的倾角。该倾角的设置可以根据锁扣122的铰接部1221的位置进行合理设置。具体的,当转轴114带动储能盘116转动时,储能盘116上的第一凸起1164带动第二扭臂1246跟随储能盘116转动,在第二扭臂1246运动时,第二扭臂1246与导向面1224抵持,并沿着导向面1224向限位部1222所在位置移动。当第二扭臂1246移动至限位部1222背离导向面1224的一侧,即第二扭臂1246移动至限位部1222设置有限位面1225的一侧时,第二扭臂1246被限位部1222限位,即使储能盘116不再对第二扭臂1246施加作用力,第二扭臂1246也不能恢复至初始状态,从而实现对储能簧124的储能操作。

当脱扣器134收到脱扣信号时,脱扣器134动作,以使脱扣部1223克服第一弹性件126的作用力向远离脱扣器134所在位置运动,在脱扣部1223运动过程中,限位面1225对储能簧124的第二扭臂1246的限位量逐渐减小,直至第二扭臂1246脱离限位部1222的限位作用。在第二扭臂1246脱离锁扣122的限位部1222作用后,储能簧124积蓄的弹性势能释放,通过第一凸起1164带动储能盘116向分闸位置转动,以使旋转开关100分闸。

如图9所示,当第二扭臂1246和具有倾角的限位面1225抵接时,在抵接位置第二扭臂1246会向限位面1225施加一个作用力f1,应使得作用力f1的延伸方向位于抵接位置和铰接位置连线的下方(图9中所示),此时,作用力f1会对锁扣122产生逆时针的力矩m1,使得锁扣122产生逆时针转动的趋势,从而加强限位面1225对第二扭臂1246的限位,实现更加稳定的锁定,以便于使得储能组件120在一定幅度的振动下,依然能够稳定的保持储能状态。

在第二扭臂1246需要脱离限位部1222从而实现储能簧124的释能时,可以对锁扣122的脱扣部1223施加外力,从而带动锁扣122朝向远离第二扭臂1246的方向转动。限位面1225包括相互连接的阻挡面和过渡面,如图10所示,锁扣122在外力(可以是由脱扣器134提供)作用下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第二扭臂1246会从储能状态下逐渐切换至释能状态,在切换的过程中,其会从与阻挡面抵接的壁面上滑动(相对运动)至阻挡面下方的过渡面上。此时,由于第二扭臂1246依然储存有能量,故其还会向过渡面施加一定的作用力。由于锁扣122的一端与上盖112铰接,该作用力作用在锁扣122(限位部1222)上时,会使得锁扣122产生沿铰接部1221转动的趋势,且该转动的趋势为朝向远离第二扭臂1246的方向转动,从而能够起到促进限位部1222和第二扭臂1246脱离的作用,以便于储能簧124实现顺利的释能。尤其是,采用脱扣器134对锁扣122施加外力带动其转动使得限位部1222和第二扭臂1246脱离,实现对储能簧124的释能。原因在于,由于脱扣器134的自身结构限制,其伸出端随着向外伸出的距离增加,其自身的打击力会逐渐减小。设置过渡面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脱扣器134后期打击力减小使得第二扭臂1246和限位部1222无法实现彻底脱离,导致在需要分断时储能簧124无法释能现象。有效的保证了在需要储能簧124释能时能够顺利和准确的释能,提高了本申请中旋转开关100控制的可靠性。

为了使得限位部1222的过渡面能够在与第二扭臂1246抵接时,利用第二扭臂1246对过渡面施加的作用力使得锁扣122产生的转动力矩时使锁扣122和第二扭臂1246具有相互远离的趋势。可以参照图10所示,当锁扣122为杆件时,其一端与上盖112铰接,同时,在锁扣122的下方设置有限位部1222,在限位部1222远离铰接部1221的一侧设置有阻挡面和过渡面,其中过渡面位于阻挡面的下方,且该过渡面具有一定的倾角(过渡面的倾角可以是和前述实施例中的阻挡面的倾角一致,也可以是不一致)。该倾角的设置可以根据锁扣122的铰接部1221的位置进行合理设置。

如图10所示,当第二扭臂1246和具有倾角的过渡面抵接时,在抵接位置第二扭臂1246会向阻挡面施加一个作用力f2,应使得作用力f2的延伸方向位于抵接位置和铰接位置连线的上方(图10中所示),此时,作用力f2会对锁扣122产生顺时针的力矩m2,使得锁扣122产生顺时针转动的趋势,从而促使限位部1222和第二扭臂1246脱离,实现在打击力较小时,依然能够使得储能簧124顺利释能。当mf外>mf阻+m1+mf3时,此时,能够保证锁扣122在外力的作用下沿铰接端转动带动阻挡面相对第二扭臂1246运动,使得第二扭臂1246能够滑动至过渡面。当mf外+m2>mf动+mf3时,mf外为在锁扣122相对铰接端的另一端施加的外力,可以是脱扣器134的打击力,在第二扭臂1246与阻挡面相抵接时,摩擦力为f阻,其在第二扭臂1246和阻挡面相对运动时为动摩擦力,在第二扭臂1246和阻挡面相对静止且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为静摩擦力,其对应产生的力矩为mf阻,mf动为第二扭臂1246在过渡面上滑动时的动摩擦力f动产生的力矩;mf3为第一弹性件126对锁扣122施加的作用力f3的力矩,且能克服系统的其它摩擦时,锁扣122将继续向解锁(释能)位置运动。如将m2的值设置成m2>mf动+mf3,则只需要保证脱扣器134能够驱动第二扭臂1246滑动至过渡面上时,即能保证可靠脱扣。即只要保证脱扣器134提供的打击力f外能够将锁扣122驱动到第二扭臂1246与过渡面接触,即能保证可靠脱扣。

此外,如图11所示,当旋转开关100受到外部的振动时,限位部1222将在外部振动力的促使下,由锁定位置(储能簧124的储能状态)逐渐缓慢的向脱扣位置(储能簧124释能状态)运动,当过渡面与储能簧124的第二扭臂1246抵接时,对限位部1222产生的摩擦力为f静(f静=μ静×f2,μ静为过渡面上的静摩擦因数;f动=μ动×f2,μ动为过渡面上的动摩擦因数;f2为储能簧124的第二扭臂1246向过渡面施加的作用力;由于μ静远大于μ动,所以f静远大于f动),产生的力矩为mf静,m2<mf静就仍能保证储能簧124保持储能状态。当包含有第一弹性件126时,m2<mf静+mf3时,就仍能保证储能簧124保持储能状态。因此,设置有过渡面,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本申请中的旋转开关100抗干扰的能力,即进一步的提高旋转开关100因为振动造成误动作的上限。

如图13和图14所示,安装基座118内设置有安装槽1182,所述安装槽1182内设置有转座119,转座119用于使储能盘116和旋转开关100的通断组件140连接,以使储能盘116通过转座119控制旋转开关100的分闸或合闸。

具体的,转轴114穿过上盖112设置,并延伸至安装基座118所在位置,与转轴114连接的储能盘116位于安装基座118所在位置,当转轴114转动时,通过储能盘116带动转座119转动,以控制旋转开关100的分闸或合闸。其中,由于转座119在安装槽1182内转动,转座119的外圈以及安装槽1182的内圈为圆形,以便于相对转动。

如图4、图15和图17所示,储能盘116还包括第二凸起1166,转座119包括挡块1192,挡块1192位于转座119置物槽内,置物槽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17,第二弹性件117分别与第二凸起1166和挡块1192抵持,储能盘116转动时,通过第二弹性件117带动转座119转动,以使旋转开关100分闸或合闸。

具体的,当转轴114转动时,通过储能盘116带动第二弹性件117发生弹性形变,第二弹性件117恢复弹性形变的弹性力促使转座119转动,以通过转座119带动旋转开关100分闸或合闸。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第二弹性件117不做具体限制,只要能够满足所需的分闸或合闸的传动力即可,示例的,第二弹性件117可采用扭簧或者发条等弹性件,在转轴114转动使储能簧124储能的同时,带动第二弹性件117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件117带动转座119转动,以使旋转开关100合闸。而在储能簧124释能过程中,第二弹性件117同样恢复弹性形变做功,带动转座119往回转动,以使旋转开关100分闸。

如图4和图14所示,储能盘116上设置有推动部1168,转座119包括转座本体1191,以及设置在转座本体1191上的第一棘爪1194和第二棘爪1196,第一棘爪1194和第二棘爪1196相对设置,且第一棘爪1194端面与第二棘爪1196端面之间具有预设空间1197,请再参考图6,上盖112上对应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1126和第二限位凸起1128,第一限位凸起1126和第二限位凸起1128均能够卡接在预设空间1197内,第一棘爪1194与转座本体119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198,第二棘爪1196与转座本体119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1199;感应部1162能够与第一棘爪1194抵持,以使第一棘爪1194向第一间隙1198缩回,以使第一限位凸起1126解除对第一棘爪1194的限位;推动部1168能够与第二棘爪1196抵持,以使第二棘爪1196向第二间隙1199缩回,以使第二限位凸起1128解除对第二棘爪1196的限位。

具体的,在手动操作转轴114转动使储能簧124储能并带动旋转开关100合闸过程中,储能盘116跟随转轴114同步转动,在储能盘116转动的初始时刻,感应部1162朝向第一棘爪1194运动,随着转动的持续,感应部1162与第一棘爪1194抵持(如图18所示),并持续向前推动,直至感应部1162挤压第一棘爪1194向第一间隙1198的方向变形。在第一棘爪1194受感应部1162挤压变形过程中,使第一棘爪1194的端面与第一限位凸起1126错位(如图19所示),从而使转座119可以持续转动,以实现对旋转开关100合闸的目的。当旋转开关100完成合闸时,第一棘爪1194端面与第二棘爪1196端面之间的预设空间1197与第二限位凸起1128对应,以对转座119进行限位,防止旋转开关100意外动作,有利于保证旋转开关100状态的稳定。

同样的,在通过远程控制分闸过程中,脱扣器134动作,使锁扣122解除对储能簧124的限位,在合闸过程中储能簧124积蓄的弹性势能释放,带动转轴114往回转动。储能盘116跟随转轴114同步转动,推动部1168朝向第二棘爪1196运动,随着转动的持续,推动部1168与第二棘爪1196抵持,并持续向前推动,直至推动部1168挤压第二棘爪1196向第二间隙1199的方向变形。在第二棘爪1196受推动部1168挤压变形过程中,使第二棘爪1196的端面与第二限位凸起1128错位,从而使转座119可以持续转动,以实现对旋转开关100分闸的目的。当旋转开关100完成分闸时,第一棘爪1194端面与第二棘爪1196端面之间的预设空间1197与第一限位凸起1126对应,以使转座119的转动只能由操作机构110带动,防止旋转开关100意外动作,有利于保证旋转开关100状态的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感应部1162在推动第一棘爪1194,使第一棘爪1194变形的同时,也可以起到与感应组件132配合,使感应组件132输出感应信号的目的。感应部1162转动时的外圈距离比推动部1168更远,可以使得感应部1162能够与感应组件132配合,而其他的部件不会对感应组件132产生干扰。

如图4、图15和图17所示,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117包括弹性本体1172,以及分别与弹性本体1172连接的第一端部1174和第二端部1176,第一端部1174与第二凸起1166抵持,第二端部1176与挡块1192抵持。

具体的,在手动操作转轴114转动合闸过程中,储能盘116转动,使第二弹性件117发生弹性形变,随着转动的持续,感应部1162与第一棘爪1194抵持,并持续向前推动,弹性形变量持续增加,直至感应部1162挤压第一棘爪1194向第一间隙1198的方向变形,使第一棘爪1194越过第一限位凸起1126,在第一棘爪1194越过第一限位凸起1126后,第一限位凸起1126不再对转座119起到限位的作用,第二弹性件117通过挡块1192带动转座119对旋转开关100合闸。同样的,在通过远程控制分闸过程中,储能簧124积蓄的弹性势能释放,带动转轴114往回转动。储能盘116跟随转轴114同步转动,推动部1168与第二棘爪1196抵持,并持续向前推动,直至推动部1168挤压第二棘爪1196向第二间隙1199的方向变形。在第二棘爪1196受推动部1168挤压变形过程中,使第二棘爪1196的端面与第二限位凸起1128错位,第二弹性件117通过挡块1192带动转座119往回转动以实现对旋转开关100分闸的目的。

如图20所示,脱扣组件130还包括壳体136以及设置在壳体136上的复位按钮138,复位按钮138包括按压部1382以及与按压部1382连接的支撑部1384,支撑部1384上设置有卡接部1386,用于与壳体136内的挡台1362卡接限位,支撑部1384用于与脱扣器134抵持,以使脱扣器134动作后复位。

具体的,脱扣器134在击打脱扣部1223之后,需要借助外力使脱扣器134复位,通过按压复位按钮138的按压部1382,以通过支撑部1384对脱扣器134施力复位。通过设置在支撑部1384上的卡接部1386以及设置在壳体136内的挡台1362,可以对复位按钮138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复位按钮138丢失,有利于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请再参考图20,按压部1382与壳体136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139,以使复位按钮138具有朝向脱扣器134的运动趋势。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复位按钮138的位置相对固定,避免复位按钮138与壳体136之间随意晃动。

如图1和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转开关100,还包括储能状态监测结构的操作机构110连接的通断组件140,通断组件140包括静触头组件144以及与操作机构110的储能盘116传动连接的动触头组件142。

具体的,动触头组件142通过联轴器146与转座119连接,转座119通过第二弹性件117与储能盘116连接,以使储能盘116带动动触头组件142与静触头组件144接触或分离。如图14所示,转座119上对应设置有连接孔1193(如图16所示),以使联轴器146与转座119连接,动触头组件142也与联轴器146连接,使动触头组件142与转座119同步转动。动触头组件142上设置有连通的导体,静触头组件144为两个,每个静触头组件144上也设置有导体,通过动触头组件142的转动,使动触头组件142上的导体分别与两静触头上的导体连通,构成通路。当动触头转动到其他位置处时,则使两静触头组件144上的导体断开,以形成断路,以此来实现旋转开关100的合闸或分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