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构造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2376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构造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器,尤指一种导电效果较佳,且可自行更换电容素子或导电铜片的改良构造的电容器。


图11所示是现有的电容器,其外壳8中具有电容素子81,并以超声波黏合盖体82,该外壳8的二侧分别具有插接部83,且盖体82的二侧分别具有凹槽84,二者皆供导线85插入之用,插接部83中装设有一连接电容素子81的铜片86,以导通电流。但是,由于该铜片86须以末端卡住插入导线85,因此仅能以其末端的单一点状部位接触导线85,而又由于电容具备电流超前90°的特性,因此,瞬间电流很大,易产生诸多不良现象。再者,以超声波在黏合过程中,易使得盖体82及外壳8的熔化过量,使得凹槽84被封住或铜片86被黏住,使导线85无法顺利插入,造成不良品。而且盖体82与外壳8的黏合位置易因熔化过量产生接线的毛边,破坏电容器的美观。另外,该盖体82与外壳8黏合后即无法拆开,因此其内部的电容素子81或铜片86若有损坏时,使用者(例如电扇工厂的组装工人)则无法自行更换电容素子81或用以导电的铜片86。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改良构造的电容器,借铜片的上卡片与下卡片可同时触及导线,以增加导电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行拆开底盖,并更换电容素子或铜片的电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改良构造的电容器,其具有二分别设于一外壳内部二侧的铜片,该外壳内设有一电容素子;其特征在于该二铜片的相对内侧分别具有多数个纵向排列的小弹片,该多数个小弹片是向内延伸以卡住该外壳内的电容素子,另外,该二铜片的外侧分别具有纵向并列且呈倾斜状的一上卡片及一下卡片,该上卡片及下卡片分别可卡住、贴住插入外壳内部的导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该下卡片的末端具有一向下延伸的弯曲段。该铜片的上段是向内倾斜弯曲,且该铜片的小弹片位于上段下端的中间位置。该铜片的小弹片是位于上卡片与下卡片二侧并反向延伸。该外壳是概呈矩形且开口朝下的壳体,该外壳的左、右二侧分别具有一由上向下延伸的插接部,该插接部的底端连接一延伸至外壳中间位置的容纳槽,该二侧的容纳槽分别穿透至外壳内部;该外壳的前、后内壁接近底端位置分别具有至少一卡槽,而该外壳的底部二侧分别具有一向上凹陷且连通插接部的定位槽;另外该外壳的底部结合一底盖,该底盖的左、右二侧分别具有一向上凸伸的凸部,该凸部容纳在外壳的定位槽中,该凸部的顶端分别具有一向外凸伸的凸缘,该四凸缘封住容纳槽的底部,该底盖的前、后二侧分别具有一向上凸伸且用以插入外壳内部的套接部,该二套接部的外侧分别具有至少一卡钩,该卡钩卡住外壳的卡槽。该铜片的上卡片二侧分别具有一个一体向下弯折且可触及下卡片的抵推部。该外壳的插接部是位于其顶部二侧向延伸。外壳的二插接部是设于其顶部二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IV-IV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铜片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铜片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铜片侧视图。
图11是习用电容器的剖视图。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外壳1,其为概呈矩形且开口朝下的壳体,且其内部用以置入一电容素子4,该外壳1的左、右二侧分别具有一由上向下延伸且呈圆孔的插接部11,该插接部11的下端具有一小径部12,该小径部12的内侧具有一与外壳1内部相通的连通部13,该连通部13的底端连接一向下延伸且底部透空的容纳槽14,该二侧的容纳槽14分别穿透至外壳1内部,该容纳槽14与外壳1内部二侧分别具有一凸出的卡部15;该外壳1内部的容纳槽14顶部具有一嵌合部16;该外壳1的前、后内壁接近底端位置分别具有二卡槽17,而该外壳1的底部二侧分别具有一向上凹陷且连通至容纳槽14的定位槽18。
一底盖2,结合于外壳1底部的开口,该底盖2的左、右二侧分别具有一向上凸伸的凸部21,该凸部21是用以容纳于外壳1的定位槽18中,该凸部21的顶端分别具有一向外凸伸的凸缘22,该四凸缘22是封住容纳槽14的底部,该底盖2的前、后二侧分别具有一向上凸伸且用以插入外壳1内部的套接部23,该二套接部23的外侧分别具有二卡钩24,该四卡钩24是用以卡住外壳1的卡槽17中,并在该套接部23的二卡钩24之间具有一用以被钩出的凹槽25。
二铜片3,其顶端分别嵌入于外壳1二侧的嵌合部16中,该二铜片3的前、后二侧分别具有多数个纵向排列的小弹片31,该多数个小弹片31是由下向上倾斜向内延伸,该多数个小弹片31可卡住外壳1内的电容素子4,另外,该二铜片3的上段具有一片一体向外翻折的上卡片32,该上卡片32是与小弹片31反向延伸至外壳1的容纳槽14中,该上卡片32的下方具有一与其同向延伸的下卡片33,该下卡片33的末端具有一向下延伸至容纳槽14中且宽度较大的弯曲段331,该弯曲段331是被卡部15所限制,而使电容素子4尚未装入外壳1前,铜片3不致掉落至外壳1内部。
请参阅图3、图4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外壳1与底盖2是相互套接,且借底盖2的卡钩24卡住外壳1的卡部15方式结合,故其没有超音波熔合所衍生的问题,所以导线41很容易的由插接部11中插入,而且该底盖2与外壳1结合后并不影响其整体外观。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导线41可由外壳1的插接部11中插入,由于导线41的外径尺寸常有所不同,而本实用新型的插接部11底端具有不同内径的小径部12,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导线41。另外,该外壳1内的电容素子4或铜片3若有损坏时,使用者(例如电扇组装工人)可自行将该底盖2打开,并更换新的电容素子4或铜片3,以降低此种电子元件的费用。
更重要的是该外壳1内部铜片3的上卡片32与下卡片33分别可触及插入的导线41,尤其是该下卡片33更与导线41形成线状接触。如此该导线41与铜片3将不易有接触不良的情形产生,且上卡片32与下卡片33所产生的双点接触,可增加导引的电流量,即使电容素子4所产生的超前电流仍可被该铜片3的上卡片32与下卡片33所导引,所以其导电的效果将非常良好。
另外,若组装电扇的工人将导线41插错时,仅需用细针将该上卡片32向下压,使其不再卡住导线41,且由于该下卡片33仅贴住导线41,所以工人可顺利的抽出导线41。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不但可自行更换损坏的铜片3内部的电容素子4,外观亦较为美观,且可配合不同尺寸的导线41插接,更与导线41有较多的接触位置,以使其导电效果较佳。
请参阅图5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在该外壳5的顶部二侧分别具有一向上延伸的插接部51,该二插接部51的底部分别具有一容纳槽52,该容纳槽52中是用以置入铜片53的向内倾斜弯曲的上段54,该上段54下端具有多数个纵向排列的小弹片55,该铜片53的上卡片56是位于上段54上端且向外一体弯折,而下卡片57位于上段54的上卡片56下方,该上卡片56与下卡片57亦提供较多可接触导线位置,以提高导电效果,与不同形态的外壳5。
请参阅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是在该外壳6的插接部61内具有一供铜片62的顶端插入的嵌合部63,而该铜片62的上段内侧具有向下倾斜延伸的上卡片64及下卡片65,该上卡片64的二侧分别具有一体向下弯折的抵推部66,该二抵推部66的底部分别可触及下卡片65,而该下卡片65则不具有弯部,该上卡片64及下卡片65皆可卡住导线(图中未示)。由此可知,以细针下压上卡片64时,该二抵推部66可同时向下压下卡片65,使下卡片65不再卡住导线,以顺利抽出导线,达到本创作的目的及功效。
请参阅图9、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是在该铜片7的中间位置具有多数个由上向下排列的小弹片71,该多数集中于中间的小弹片71可使该铜片7的前后宽度较小,以用于较小厚度的电容素子72时,仍有较多将其卡住的部位,而且有较佳的导电效果,且该上卡片73的二侧亦分别具有一抵推部74,该二抵推部74的底部亦可触及下卡片75,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构造的电容器,其具有二分别设于一外壳内部二侧的铜片,该外壳内设有一电容素子;其特征在于该二铜片的相对内侧分别具有多数个纵向排列的小弹片,该多数个小弹片是向内延伸以卡住该外壳内的电容素子,另外,该二铜片的外侧分别具有纵向并列且呈倾斜状的一上卡片及一下卡片,该上卡片及下卡片分别可卡住、贴住插入外壳内部的导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构造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该下卡片的末端具有一向下延伸的弯曲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构造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该铜片的上段是向内倾斜弯曲,且该铜片的小弹片位于上段下端的中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构造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该铜片的小弹片是位于上卡片与下卡片二侧并反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构造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是概呈矩形且开口朝下的壳体,该外壳的左、右二侧分别具有一由上向下延伸的插接部,该插接部的底端连接一延伸至外壳中间位置的容纳槽,该二侧的容纳槽分别穿透至外壳内部;该外壳的前、后内壁接近底端位置分别具有至少一卡槽,而该外壳的底部二侧分别具有一向上凹陷且连通插接部的定位槽;另外该外壳的底部结合一底盖,该底盖的左、右二侧分别具有一向上凸伸的凸部,该凸部容纳在外壳的定位槽中,该凸部的顶端分别具有一向外凸伸的凸缘,该四凸缘封住容纳槽的底部,该底盖的前、后二侧分别具有一向上凸伸且用以插入外壳内部的套接部,该二套接部的外侧分别具有至少一卡钩,该卡钩卡住外壳的卡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构造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该铜片的上卡片二侧分别具有一个一体向下弯折且可触及下卡片的抵推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良构造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的插接部是位于其顶部二侧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良构造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的二插接部是设于其顶部二侧。
专利摘要一种改良构造的电容器,其具有二个分别位于一外壳内部二侧的铜片,该外壳内设有一电容素子;二铜片的相对内侧分别具有多个纵向排列的小弹片,该多个小弹片向内延伸以卡住外壳内的电容素子,该二铜片分别具有纵向并列且呈倾斜状的一上卡片及一下卡片,该上卡片及下卡片分别卡住或贴住插入外壳内部的导线。借铜片的上卡片与下卡片可同时触及导线,以达到导电效果,并可自行更换电容素子与铜片。
文档编号H01G2/00GK2365751SQ98247940
公开日2000年2月23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8日
发明者王景恒, 杨晃彰 申请人:王景恒, 杨晃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