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7423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连接器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有两次注塑成型结构的连接器模组(Future Busconnector module),尤指一种插接结构具有正交导电端子的连接器模组。
现有的连接器模组(Future Bus connector module)均使用在电性连接底板与若干个子板的场合。通常插头连接器模组是组装在底板上,并将对接的插座连接器连接在子板上,在插座连接器中收容有若干个导电端子,用来与从插头连接器延伸的导电端子对接,从而将子板电性组装在底板上。美国专利第5,066,236号案揭露了一种设有组装在绝缘本体的绝缘模组,在每个绝缘本体中设有正交的插座端子,它是用射出成型一体制出,由于仅采用一次成型,部分正交的导电端子易在注塑成型时受流动的塑胶挤压而朝侧边移动,所以采用铸造端子的方式可以将正交的导电端子定位。但是,在以上成型过程中采用铸造端子的方式较为复杂并且会导致生产成本过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连接器模组,其可在成型过程中无需铸造端子便能使正交的导电端子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其包括一组共面且正交的导电端子,其中每个正交的导电端子包括有依次连接的挠性部、中间部及接触部,并且挠性部的轴线与接触部的轴线相互垂直。此外,所有的挠性部均相互平行,而所有的接触部也相互平行。另外,每个导电端子的中间部均通过第一注塑成型制程而与绝缘连接柱相连接,并由此将所有的导电端子组装在一起。在第二注塑成型制程时,成型绝缘外板将连接柱与导电端子中间部包覆,并且每个导电端子的挠性部与接触部均延伸在外板外。
比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可在成型过程中无需铸造端子便能使正交的导电端子定位;并通过使用两次注塑成型,使传统的用于一次性注塑成型制程中的严格的制造要求被取消,从而使连接器设计更具多样性。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料带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成型有连接柱定位结构的导电端子的料带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成型有连接柱的导电端子的半成品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半成品经过了第二注塑成型而形成的如图1所示的导电端子料带上的若干个板模组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板模组除去大部分料带的立体图。
图6是在前缘组装有本实用新型的板模组绝缘本体组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6所示的线A-A的剖视图。
图8是成型连接柱互相连接导电端子的第一注塑成型的示意图。
图9是成型外板包围连接柱的第二注塑成型示意图。
请参阅图1,用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导电端子料带包括横向延伸的主料带16,其上连结有若干个第一辅料带14,第一辅料带14是垂直延伸,从而连接平行于主料带16的第二辅料带15。每组正交导电端子均依次设有挠性部11、中间部12以及接触部13,其中挠性部11具有一末端部111,且以可分离方式与第一辅料带14相连接,接触部13设有两侧边部131,侧边部131也以可分离方式连接第二辅料带15。
再请参阅图2、图3,同一组导电端子的每个中间部12均注塑成型有绝缘连接柱21,以将组导电端子定位。连接柱21呈矩形体构形,其主轴与主料带16呈对角线方向布置。连接柱21具有从其上肩部213延伸的两狭长端211,其中一个狭长端211靠近导电端子的接触部13,而另一个则远离接触部13(下称远端)。连接柱21两个呈平行的表面215间具有W的宽度,而肩部213也具有相同的宽度。每个端部211均设有第一表面211A与彼此相邻并且垂直的第二表面211B,其中第一表面211A平行于第一辅料带14,而第二表面211B平行于主料带16。
又请参阅图8,为在第一注塑成型制程中形成连接柱21,两个半模81、82形成有第一空腔20,并且导电端子中间部12位于第一空腔20的中心面上。成型原料通过设在第一半模81上的浇口80而被射入空腔20中,并形成连接柱21以与如图3所示的中间部12相连。尤其是成型原料垂直于导电端子所在的平面射入。
请参阅图4,每个导电端子连接柱21均需经由第二注塑成型制程以形成外板22,从而包围每个连接柱21,但表面215向外露出外板表面并与之平齐。并且,连接柱21远端211的第一表面211A与第二表面211B也可凸露出来。在第二次注塑成型制程中,成型原料可通过设在两半模(未图示)间的入口与端部211的两侧边,形成外板22,并且连接柱21与外板22和每组导电端子在除去料带结构后组装在一起,形成的连接器模组2如图5所示。
请参阅图9,为在第二注塑成型制程中形成外板22,两个半模91、92设有第二空腔20′以保持连接柱22容置在其中,其中连接柱21的表面215被挤向两个半模91、92,并且第一表面211A(本图未示)、连接柱21远端的第二表面211B依附在两个半模91、92上,成型原料通过设在第一半模91的浇口90而射入第二空腔20′,并形成如图5所示的外板22。尤其成型原料是垂直于导电端子所在的平面而射入。此外,在第一注塑成型制程中第一空腔20的温度要高于在第二注塑成型制程中第二空腔20′的温度。
又请参阅图6,连接器模组2(图中仅示其一)可插入设在绝缘本体3上的通道30中,并由此构成插座型连接器(Future Bus Connector)。连接器导电端子的挠性部11可插入印刷电路板10的板孔100中,以形成电子卡组合。图7是定位在绝缘本体3的通道30中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13的剖视图。
由于绝缘的连接柱21联系着导电端子的中间部12,由此确保在第二注塑成型制程中得到合适的具有良好定位的导电端子半成品。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器模组,其具有两次注塑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一组正交的导电端子,其处在同一平面上,并且每个导电端子均包括有依次相连的挠性部、中间部与接触部,其中挠性部的轴线垂直于接触部的轴线,并且所有的挠性部均相互平行,而所有的接触部也相互平行;形成有绝缘连接柱,且每个导电端子的中间部通过注塑将导电端子相互连接;再通过注塑成型形成绝缘外板,其围绕在连接柱与导电端子的中间部外围,而导电端子的挠性部与接触部均延伸出外板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连接柱呈矩形体形状,并且其轴线与导电端子的挠性部的轴线互为对角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连接柱从其上两肩部延伸有第一端与第二端,其中第一端靠近于导电端子的接触部,而第二端则远离接触部,并且成型原料可通过从肩部延伸的第二端与肩部间的空间,从而形成外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连接柱在外板形成后,具有凸露在外板表面并与之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一端与第二端均具有彼此相邻并且相互垂直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平行于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的轴线,而第二表面平行于导电端子的挠性部的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二端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在外板形成后凸露出外板外部。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两次注塑成型结构的连接器模组,其包括一组共面并且正交的导电端子,其中每个正交导电端子包括有依次相连的挠性部、中间部及接触部。在第一注塑成型制程中,导电端子的中间部均连接有绝缘连接柱,这样使连接柱与导电端子相连,而在第二注塑成型制程中,在连接柱与导电端子中间部的外围成型有绝缘外板,并且导电端子的挠性部与接触部均延伸到外板外。
文档编号H01R43/00GK2406359SQ99240119
公开日2000年11月15日 申请日期1999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1999年5月3日
发明者麦道格尔·艾伦, 吴昆昇, 冯松兴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