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_2

文档序号:8432277阅读:来源:国知局
施例中,图2a中的应力层凸出衬底100的高度为Ii1,图2b中的应力层凸出衬底100的高度为h2。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2a和图2b中示出的高度hi小于高度h2,但是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所述高度Ii1与高度匕可能相等,也可能是高度Ii1大于高度h2,本发明不作限定。
[0056]执行步骤S4,对图2a以及2b中的应力层进行离子掺杂以分别形成源区120、漏区130以及源区220、漏区230 ;本步骤S4的离子掺杂为本领域形成源区、漏区的常用技术手段,本发明对此不做赘述,也不做限定。
[0057]继续执行步骤S5,对所述源区120、漏区130以及源区220、漏区230材进行退火。
[0058]退火步骤一方面可以激活源区220、漏区230中的掺杂离子,另一方面可以使应力层保持对沟道区产生的应力。由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为硅衬底,在U型沟槽中形成碳化硅的应力层,所以经过本步骤S5退火后应力层可以为源区120、漏区130之间的沟道区提供拉应力。
[0059]参考图3a以及3b,执行步骤S6,对所述源区120以及漏区130进行脉冲刻蚀,使所述源区120、漏区130以及源区220、漏区230与所述衬底100相互齐平。所述脉冲刻蚀指的是使刻蚀设备的输出功率呈脉冲式输出,也就是说,在整个刻蚀过程中,刻蚀一段时间,之后停止刻蚀一段时间,再之后继续刻蚀一段时间,再停止……反复循环一定次数,以实现间断地进行刻蚀的效果。
[0060]参考图4,为本实施例中刻蚀设备产生脉冲输出的功率的示意图,其中横坐标为刻蚀的时间,纵坐标为刻蚀设备的输出功率,从本图4中可以看出,刻蚀设备以脉冲的方式进行功率的输出,也就是说,刻蚀设备以间断地、不连续的方式激发刻蚀气体以对上述的源区120、漏区130以及源区220、漏区230凸出衬底100的部分进行刻蚀。
[0061]在本实施例中,使刻蚀设备输出功率的峰值为500瓦,刻蚀设备一开始的输出功率为500瓦,当到了 h时,刻蚀设备输出功率降至0,在下一时刻t2时,刻蚀设备输出功率再次回升至峰值500瓦,O?t2为一个脉冲周期。也就是说,刻蚀设备在O?h时间内处于工作状态,而在h?t2时间内处于待机状态。
[0062]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当出现如本实施例所述的源区120、漏区130高出衬底100的高度Ii1以及源区220、漏区230高出衬底100的高度h2不同,且源区120、漏区130与源区220、漏区230的尺寸不同,也就是刻蚀过程中的刻蚀面积不同的情况下,采用本发明的等离子刻蚀方式也能够使得所述源区120、漏区130以及源区220、漏区230均基本与所述衬底100相齐平。
[0063]具体来说,在通常情况下刻蚀面积的大小会对等离子刻蚀的刻蚀速率造成影响,其原因在于在进行等离子刻蚀的过程中,刻蚀气体与被刻蚀材料之间进行反应生成阻碍刻蚀进行的聚合物(polymer),这些聚合物通常呈气相,而所述聚合物在刻蚀面积不同时的聚集程度不同,聚合物聚集程度较高,则对刻蚀的阻碍较大,刻蚀速率也较慢;聚合物聚集程度较低,则对刻蚀的阻碍较小,刻蚀速率也较快。
[0064]结合参考图2a以及图2b,其中,图2a中的栅极110以及140之间的距离较大,开口较大,所形成的源区、漏区的尺寸也较大,刻蚀面积也较大,形成的聚合物比较容易散开,所以聚合物聚集程度较低,相应的,刻蚀速率也相对较快;反之,图2b中的栅极210以及240之间的距离较小,聚合物不容易散开,也就是说聚合物聚集程度较高,所以刻蚀速率相对较慢。
[0065]在本发明中,当所述高度Ii1与高度112相等时,由于栅极110、140之间的距离与栅极210、240之间的距离不同,形成的源区120、漏区130与源区220、漏区230的尺寸也不同,源区120、漏区130与源区220、漏区230上方的开口尺寸也不同,也就是说,刻蚀面积不同。通过所述脉冲刻蚀,刻蚀设备产生脉冲形式的输出的功率,使刻蚀过程以间断的,非连续的方式进行,在刻蚀一定时间段后将停止刻蚀,此时刻蚀设备暂时停止激发刻蚀气体,使得已经产生在刻蚀表面的聚合物能够有时间离开刻蚀表面,从而降低了聚合物的聚集程度,减小对刻蚀速率的阻碍。然后再进行下一周期的刻蚀,进而使刻蚀面积不同的源区120、漏区130与源区220、漏区230的刻蚀速率基本保持一致,刻蚀后的源区120、漏区130与源区220、漏区230与衬底100相齐平。
[0066]同样的,当所述高度Ii1小于高度h2时,通过脉冲刻蚀可以使源区220、漏区230的刻蚀速率高于源区120、漏区130,使得刻蚀后的源区120、漏区130与源区220、漏区230与衬底100相齐平。同理,当所述高度Ii1大于或者小于高度h2时,通过调整蚀刻设备输出的脉冲功率、占空比等,也可以使源区120、漏区130与源区220、漏区230的刻蚀速率不同,进而使得刻蚀后的源区120、漏区130与源区220、漏区230均与衬底100相齐平。
[0067]在本实施例中,在等离子刻蚀开始之前,先在半导体器件上覆盖刻蚀掩模,并将源区、漏区的部分露出,以避免对半导体器件的其它部分造成影响。
[0068]由于本实施的源区、漏区的为材料碳化硅,所以,刻蚀气体中包括三氟化氯、溴化氢或者氯气。但是,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当源区、漏区为其他材料时,可以相应的采用其它刻蚀气体。
[0069]以采用溴化氢作为刻蚀气体为例,在本实施例中,溴化氢的流量在50?1000标准毫升每分钟(sccm)的范围内。此外,刻蚀气体中还包括氧气以及保护气体,其中氧气的流量在I?50标准毫升每分钟的范围内,保护气体中包括氦气以及気气,氦气的流量在10?500标准晕升每分钟的范围内,IS气的流量在O?500标准晕升每分钟的范围内。
[007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等离子刻蚀的气压在10?200毫托的范围内,所述刻蚀设备的功率输出(source power)范围在100?2000瓦的范围,偏置功率(bias power)的范围在O?500瓦的范围,功率输出的脉冲频率在100?10000赫兹的范围内,占空比在90%?0%的范围内。
[007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的步骤顺序为通过步骤S4形成源区、漏区并通过步骤S5退火,再进行步骤S6的脉冲刻蚀,也就是说所述脉冲刻蚀是对离子掺杂后的应力进行的刻蚀步骤,但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步骤S3形成应力层后,先进行脉冲刻蚀,使应力层与衬底齐平,再进行离子掺杂以形成源区、漏区以及对形成的源区、漏区进行退火的步骤,也就是在步骤S3后,先进行步骤S6,再依次进行步骤S4以及步骤S5。
[0072]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衬底,并在所述衬底上形成若干栅极结构; 在所述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中形成沟槽; 在所述栅极结构两侧的沟槽中填充用于形成源区或漏区的应力层,所述应力层凸出所述衬底; 对所述应力层进行脉冲刻蚀,使所述应力层与所述衬底相互齐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衬底中形成若干沟槽的步骤中,使所述沟槽呈Σ型; 在形成应力层的步骤中,所述应力层的材料为锗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衬底中形成若干沟槽的步骤中,使所述沟槽呈U型; 在形成应力层的步骤中,所述应力层的材料为碳化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任一项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应力层的步骤中,采用外延生长的方式,在所述沟槽中形成所述应力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离子掺杂的步骤之后,进行脉冲刻蚀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对所述应力层进行离子掺杂以形成源区以及漏区; 对形成的源区以及漏区进行退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应力层的步骤之后,等离子刻蚀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衬底、栅极上形成掩模,并使所述应力层暴露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等离子刻蚀的步骤包括:使刻蚀气体中包括三氟化氯、溴化氢或者氯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等离子刻蚀腔体的气压在10?200毫托的范围内,所述刻蚀设备的功率输出范围在100?2000瓦的范围,偏置功率的范围在O?500瓦的范围,功率输出的脉冲频率在100?10000赫兹的范围内,占空比在90%?0%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刻蚀的刻蚀气体中包括溴化氢、氧气以及保护气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溴化氢的流量在50?1000标准毫升每分钟的范围内,氧气的流量在I?50标准晕升每分钟的范围内,保护气体包括氦气以及IS气,氦气的流量在10?500标准毫升每分钟的范围内,IS气的流量在O?500标准毫升每分钟的范围内。
【专利摘要】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并在所述衬底上形成若干栅极结构;在所述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中形成沟槽;在所述栅极结构两侧的沟槽中填充用于形成源区或漏区的应力层,所述应力层凸出所述衬底;对所述应力层进行脉冲刻蚀,使所述应力层与所述衬底相互齐平。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在形成应力层后,通过对所述应力层进行脉冲刻蚀,使半导体器件中的应力层的过量填充的部分能够尽量被去除;所述脉冲刻蚀能够调节对同一晶圆上不同尺寸的应力层的刻蚀量,从而使高出衬底表面不同高度的应力层被刻蚀的量不同,进而使这些应力层的高度尽量都与衬底表面相互齐平。
【IPC分类】H01L21-8238
【公开号】CN104752351
【申请号】CN201310745807
【发明人】张海洋, 任佳
【申请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日
【申请日】2013年12月30日
【公告号】US2015018790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