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卷绕装置及线圈绕线方法_3

文档序号:9525389阅读:来源:国知局
,且该滑动轴承331可供该弹性件23的一端抵接;其中,该伸缩动力源34的输出端可连接一组立块341,该抵杆33的第二端33b结合于该组立块341,以由该组立块341间接连动该抵杆33受该伸缩动力源34的控制而相对于该第二组块12产生位移,使该抵杆33向该绕线杆31靠近,或是使该抵杆33向远离该绕线杆31的方向位移。又,该抵杆33的第二端33b可开设一穿线开口 332,该穿线开口 332自该抵杆33的环周壁延伸至该抵杆33的第二端33b端面。
[0047]该套筒35设于该抵杆33的第一端33a ;在本实施例中,该套筒35设有一穿孔351,并选择由一锁固元件352(例如螺钉)贯穿该穿孔351并锁固结合于该抵杆33的第一端33a端面,以将该套筒35结合于该抵杆33的第一端33a ;又,该穿孔351还可供该绕线杆31的自由端对位穿伸,以于该套筒35朝向该基速旋转动力源32的端面至该稳定块311朝向该飞叉21的端面之间界定出一绕线区Z (如图7所示),供线材在该绕线区Z中缠绕于该绕线杆31以形成线圈(容后详述)。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套筒35还可以在朝向该绕线杆31的端部连接一绕线模具,该绕线模具的径宽大于该套筒35的径宽,该绕线杆31的自由端穿伸入该绕线模具中,以于该绕线模具朝向该基速旋转动力源32的端面至该稳定块311朝向该飞叉21的端面之间界定出上述的绕线区Z,以于该绕线区Z中绕制一个径宽较大的线圈。
[0048]请参照图6,本发明线圈卷绕装置运作时,该伸缩动力源34可控制该抵杆33相对于该第二组块12产生位移,使该抵杆33向该绕线杆31靠近,直至该套筒35套入该绕线杆31的自由端达预定深度,形成该绕线区Z以便进行绕线作业。
[0049]请参照图8、9,开始绕线前,将一线材L的一端从该抵杆33的第二端33b,通过该穿线开口 332穿入该飞叉21的线通道214中,再从该飞叉21的线孔213穿出,横跨过该飞叉21的轴心,并由一夹线器C夹持;其中,该线材L会预留一段长度于该夹线器C处,以供后续绕线时逐渐释放,由该夹线器C提供储线及维持张力的功能。该线材L的另一端则位于一储线器(图未绘示)中,并由一张力器(图未绘示)张紧;据此,该线材L的总长度可以很长(例如数十米),且于进行绕线作业时依用量逐渐放线。另,该线材L横跨于该飞叉21的部分是对位于该绕线区Z中,且较佳贴抵该绕线区Z的边缘(S卩贴抵该稳定块311或套筒35,本实施例的图式是以贴抵该稳定块311为例示意,但并不以此为限)。
[0050]请参阅图6、10,欲绕制一在径向上具有单层线材L的线圈4时,由该基速旋转动力源32驱动该绕线杆31旋转,另由该倍速旋转动力源22驱动该飞叉21旋转,并使该绕线杆
31与该飞叉21的旋转方向相同,且该飞叉21的转速为该绕线杆31的转速的数倍;再搭配同时由该伸缩控制器13驱动该第二组块12相对于该第一组块11产生线性位移,使该第二组块12及飞叉21同步地相对于该绕线杆31产生轴向的位移(例如朝远离该绕线杆31的方向位移),以产生如图11中所示的绕线路径,令该飞叉21能在该绕线区Z中卷绕该线材L,并使该线材L维持贴接该绕线杆31,以增加线圈4的轴向高度。
[0051]请参阅图6、12,完成卷绕作业后,可由一剪线器(未绘示)剪断该线材L,并将该线材L从穿出于该线孔213的部位拉引至该夹线器C处,由该夹线器C夹持及储线,以便接续绕制下一个线圈4。另一方面,由该伸缩动力源34控制该抵杆33相对于该第二组块12产生位移,使该抵杆33向远离该绕线杆31的方向位移,以分离该套筒35与该绕线杆31,再由一拨料件(未绘示)拨动卷绕在该绕线杆31上的线圈4,使该线圈4从该绕线杆31的自由端脱离,进而获得一个在径向上具有单层线材L的线圈4,该线圈4具有一第一端头41及一第二端头42以供连接其他构件。欲绕制另一个线圈4时,则再由该伸缩动力源34控制该抵杆33相对于该第二组块12产生位移,使该抵杆33向该绕线杆31靠近,由该套筒35再度套入该绕线杆31的自由端达预定深度,以重复上述动作。
[0052]请参阅图6、13,在与上述相似的操作方式之下,该线圈卷绕装置只要增加该绕线杆31的旋转圈数,并搭配使该飞叉21往复地相对于该绕线杆31产生轴向位移,即可绕制出一在径向上具有双层或三层以上线材L的线圈4’。
[0053]具体的,其是由该基速旋转动力源32驱动该绕线杆31旋转,以向该夹线器C卷收该线材L被预留下来的部分,使该线材L的一部分能产生如图13中所示径向扩张的绕线路径。同时由该倍速旋转动力源22驱动该飞叉21旋转,并使该绕线杆31与该飞叉21的旋转方向相同,且该飞叉21的转速为该绕线杆31的转速的数倍;并于该飞叉21旋转之际,搭配由该伸缩控制器13驱动该第二组块12往复地相对于该第一组块11产生线性位移,使该飞叉21亦往复地相对于该绕线杆31产生轴向的位移,以产生如图13中所示在剖面上呈S型的绕线路径。
[0054]其中,该飞叉21与该绕线杆31的转速设定是取决于所欲绕制的线圈4’的轴向高度;举例而言,欲绕制在轴向上具有四层线材L厚度的线圈4’时,该飞叉21的转速需为该绕线杆31的转速的三倍;欲绕制在轴向上具有六层线材L厚度的线圈4’时,该飞叉21的转速需为该绕线杆31的转速的五倍;欲绕制在轴向上具有九层线材L厚度的线圈4’时,该飞叉21的转速需为该绕线杆31的转速的八倍,依此类推。而该速差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该飞叉21在单一次相对于该绕线杆31产生轴向位移的时程内,能与该绕线杆31分别完成该线圈4’在轴向上的同一层线材L的卷绕作业;换言之,该飞叉21在第一次相对于该绕线杆31产生轴向位移的时程内,该飞叉21与该绕线杆31能共同完成线圈4’在径向上最内层的卷绕部;该飞叉21在第二次相对于该绕线杆31产生轴向位移的时程内,该飞叉21与该绕线杆31能共同完成线圈4’在径向上第二层的卷绕部,依此类推,借以维持线圈4’的各层卷绕部都能平整有序地卷绕成型,从而完成绕制一个在径向上具有双层或三层以上线材L的线圈4’,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0055]请参阅图14,由于该线圈卷绕装置可用以绕制在径向上具有多层线材L的线圈4”,因此可借助缩减该线圈4”的轴向高度,及增加该线圈4”的径向线材L层数,使该线圈4”能适用于较薄的组装空间中,且仍具有相当良好的性能;特别是当该线圈4”在径向上具有偶数层线材L时,该线圈4”的第一端头41”及第二端头42”还可以呈相邻设置,具有提升使用便利性的效果。
[0056]由上述可知,该线圈卷绕装置可提供一种绕线方法,用以将一线材卷绕形成在轴向上具有N层线材厚度的一线圈,该线圈绕线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将该线材分为相连接的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该线材的第一部分具有该线材的一端头,该线材的第二部分具有该线材的另一端头;由一基速绕线模块将该线材的第一部分以X转速卷绕于一绕线杆;由一倍速绕线模块在相对于该绕线杆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