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79932阅读:来源:国知局
br>[0038]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的静侧均压环装配12主要包括静侧上均压环17、静侧下均压环18和静侧支架19。其中静侧支架19安装在静侧支柱绝缘子11的顶部;静侧上均压环17、静侧下均压环18分别安装在静侧支架19的上部和下部;静侧上均压环17采用圆形结构,静侧下均压环18采用的是三角形结构。
[0039]如图4和图5所示,导电闸刀2为水平伸缩式结构,包括基座20、接线端子21、弹簧管22、弹簧23、导向拉杆24、大拐臂25、下部导电管26、齿轮盒27、拐臂28、上部导电管29、动触头30、引弧杆31、合闸限位装置32、齿轮33、齿条34、内拉杆35、拉杆36、轴承座37、分合闸限位装置38、基座处软连接39、拐臂处软连接40、均压环41和轴42 ;其中基座20的一侧安装有接线端子21,另一侧安装有大拐臂25 ;弹簧管22和接线端子21相连;弹簧23安装在弹簧管22内;导向拉杆24的一端安装在弹簧管22内,另一端和大拐臂25相连;轴承座37安装在基座20上;拉杆36的一端和轴承座37,一端和大拐臂25相连;下部导电管26的一端安装在大拐臂25上,另一端安装有齿轮盒27 ;齿轮盒27内安装有齿轮33 ;内拉杆35安装在下部导电管26内,一端通过轴42和基座20相连,一端安装有齿条34,和齿轮33相啮合;拐臂28的一端和齿轮33、齿轮盒27相连,另一端和上部导电管29相连;上部导电管29的一端设置有动触头30 ;动触头30内设置有引弧杆31 ;分合闸限位装置38安装在基座20上;基座处软连接39的一端安装在基座20上,一端安装在下部导电管26上;拐臂处软连接40安装在下部导电管26和上部导电管29之间;均压环41安装在下部导电管26的一端。
[0040]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的静触头13主要包括导向罩43、静触头支架44、触片45、弹簧46、座47、静触头引弧杆48、静触头导向管49、静触头软连接50、静触头接线端子51、连接架52、密封罩53、复位弹簧54、导向套55和转轴56。其中连接架52安装在静侧均压环装配12中的静侧支架19上;静触头接线端子51安装在连接架52上;静触头支架44安装在接线端子51上;导向罩43通过转轴56与静触头支架44相连;导向罩43内安装有座47 ;触片45安装在座47上,触片45上安装有弹簧46 ;导向罩43的一端安装有静触头导向管49 ;导向管49内还安装静触头引弧杆48 ;静触头引弧杆48的一端安装有密封罩53 ;静触头引弧杆48上安装有复位弹簧54 ;导向罩43的另一端安装有导向套55。
[0041]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的工作原理,如图8所示,隔离开关合闸时,导电闸刀2沿着合闸方向从分闸位置转到合闸位置,操动机构7通过垂直连杆6带动操作绝缘子装配4转动,从而带动轴承座37转动,通过拉杆36带动大拐臂25转动,进而带动下部导电管26从垂直位置旋转到水平位置;
[0042]由于内拉杆35和下部导电管26的转动中心不同,使内拉杆35和下部导电管26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齿条34拉动齿轮33转动,使与齿轮33连接的上部导电管29相对下部导电管26发生相对运动,上部导电管29由垂直位置转到水平位置,动触头30也插入到静触头13内,完成从分闸带合闸的全部动作。另外,内拉杆35转动的同时,弹簧23开始储能或者释能,以平衡导电闸刀2的平衡力矩,保证隔离开关顺利的实现分合闸。
【主权项】
1.一种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三柱式的复合支柱绝缘子组装和导电结构;所述的三柱式的复合支柱绝缘子组装包括动侧均压系统和静侧均压系统,导电结构包括导电闸刀⑴和静触头(13),导电闸刀⑴固定在动侧均压系统上,静触头(13)固定在静侧均压系统上;所述的导电闸刀(I)以固定在动侧均压系统上一端为转动点呈水平伸缩式设置,其另一端上设置有动触头(30);所述的静触头(13)上设置有触片(45),动触头(30)与触片(45)插入式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触头(30)为柱形结构,表面镀银处理;所述的触片(45)为捆绑式梅花结构;所述动触头(30)内设置有引弧杆(31),静触头(13)上安装静触头引弧杆(48)与所述引弧杆(30)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侧均压系统包括动侧均压环(2)、动侧支柱绝缘子(3)、操作绝缘子(4)、动侧底架(5)和动侧钢支架(8),静侧均压系统包括静侧钢支架(9)、静侧底架(10)、静侧支柱绝缘子(11)和静侧均压环装配(12); 其中,动侧均压环装配(2)安装在动侧支柱绝缘子(3)的顶部;导电闸刀(I)安装在动侧均压环装配(2)上;动侧支柱绝缘子(3)安装在动侧底架(5)上;操作绝缘子(4)安装在动侧底架(5)和导电闸刀(I)之间;动侧底架(5)安装在动侧钢支架(8)之上;动侧钢支架(8)上安装有操动机构(7);在操动机构(7)和操作绝缘子⑷之间设置有垂直连杆(6); 静侧底架(10)安装在钢支架(9)上;静侧支柱绝缘子(11)安装在静侧底架(10)上;在静侧支柱绝缘子(11)设置有静侧均压环装配;静触头(13)装在静侧均压环装配(12)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侧均压环装配(2),包括弯动侧上均压环(14)、动侧下均压环(15)和动侧支架(16),动侧支架(16)安装在动侧支柱绝缘子(3)的顶部;动侧上均压环(14)、动侧下均压环(15)分别安装在动侧支架(16)的上部和下部;动侧上均压环(14)采用圆形结构,动侧下均压环(15)采用的是三角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侧均压环装配(12),包括静侧上均压环(17)、静侧下均压环(18)和静侧支架(19);其中静侧支架(19)安装在静侧支柱绝缘子(11)的顶部;静侧上均压环(17)、静侧下均压环(18)分别安装在静侧支架(19)的上部和下部;静侧上均压环(17)采用圆形结构,静侧下均压环(18)采用的是二角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闸刀(I),包括基座(20)、弹簧管(22)、弹簧(23)、导向拉杆(24)、大拐臂(25)、下部导电管(26)、拐臂(28)、上部导电管(29)、动触头(30)、引弧杆(31)、内拉杆(35)、拉杆(36)、轴承座(37)、基座处软连接(39)、拐臂处软连接(40)和均压环(41);所述的基座(20)的一侧安装有接线端子(21),另一侧安装有大拐臂(25);弹簧管(22)和接线端子(21)相连;弹簧(23)安装在弹簧管(22)内;导向拉杆(24)的一端安装在弹簧管(22)内,另一端和大拐臂(25)相连;所述的轴承座(37)安装在基座(20)上;拉杆(36)的一端和轴承座(37),一端和大拐臂(25)相连;下部导电管(26)的一端安装在大拐臂(25)上,另一端安装有齿轮盒(27);齿轮盒(27)内安装有齿轮(33);所述的内拉杆(35)安装在下部导电管(26)内,一端通过轴(42)和基座(20)相连,一端安装有齿条(34),和齿轮(33)相啮合;拐臂(28)的一端和齿轮(33)、齿轮盒(27)相连,另一端和上部导电管(29)相连;所述的上部导电管(29)的一端设置动触头(30);基座处软连接(39)的一端安装在基座(20)上,一端安装在下部导电管(26)上;拐臂处软连接(40)安装在下部导电管(26)和上部导电管(29)之间;均压环(41)安装在下部导电管(26)的一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闸刀(I)的基座(20)还设置有分合闸限位装置(38);齿轮盒(27)上固定设置合闸限位装置(3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合闸限位装置(38)限定的分闸位置和合闸位置的角度为90°。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触头(13)包括导向罩(43)、静触头支架(44)、触片(45)、静触头软连接(50)、静触头接线端子(51)和连接架(52);连接架(52)安装在静侧均压环装配(12)中的静侧支架(19)上;静触头接线端子(51)安装在连接架(52)上;静触头支架(44)安装在接线端子(51)上;导向罩(43)通过转轴(56)与静触头支架(44)相连;导向罩(43)内安装有座(47);触片(45)安装在座(47)上,触片(45上安装有弹簧(46);导向罩(43)的一端安装有静触头导向管(49);静触头导向管(49)内还安装静触头引弧杆(48);静触头引弧杆(48)的一端安装有密封罩(53);静触头引弧杆(48)上安装有复位弹簧(54);导向罩(43)的另一端安装有导向套(55)。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46)为四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包括导电闸刀、动侧均压环装配、动侧支柱绝缘子装配等;其中动侧均压环装配安装在动侧支柱绝缘子的顶部;导电闸刀安装在动侧均压环装配上;动侧支柱绝缘子安装在动侧底架上;支柱绝缘子安装在动侧底架和导电闸刀之间;动侧底架安装在动侧钢支架之上;动侧钢支架上安装有操动机构;在操动机构和操作绝缘子之间设置有垂直连杆;静侧底架安装在钢支架上;静侧支柱绝缘子安装在静侧底架上;在静侧支柱绝缘子设置有静侧均压环装配;静触头装在静侧均压环装配上。通过导电闸刀进行水平伸缩式运动设置,利用动触头与设置在接地静触头内的触片接触实现通流,确保接触的灵活性和灵敏度,结构简单可靠。
【IPC分类】H01H9/20, H01H1/06, H01H31/26
【公开号】CN204732301
【申请号】CN201520455011
【发明人】司小伟, 王宇驰, 蒋伟, 赵晓辉, 康鹏
【申请人】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