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风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83873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机风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辅助设备,特别是一种电机风冷却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电机风冷却器存在结构方面的不合理性,使得冷却器上部冷却管不能充分发挥冷却作用,而下部冷却管却由于在前半部分即热空气循环的入口处的冷却中已经过度升温,因而使得在热空气循环的后部分中不能充分发挥冷却作用,甚至根本不能起到冷却作用,尤其在其出口处,可能反而对原本经过冷却的空气进行加热。因此,原有电机空气冷却器存在冷却效果差和效率低的缺点;上、下部分的冷却铝管不能充分发挥其冷却能力,冷却效率不高,冷却效果也不令人满意。原有风冷却器没有节流装置,由隔板直接将循环空气入口处的冷却腔分隔成左右两个腔,起不到节流作用,也不能将左右两边的气流按照冷却的实际需要强制分流,其结果是,靠近冷空气进口一侧的左腔冷却效果好,而靠近冷空气出口一侧的右腔冷却效果会变得很差,难以达到设计要求。而为了保证足够的冷却能力,只能增加冷却管的数量,这样就导致生产成本过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效率高的风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的一种电机风冷却器,它安装在电动机上端,由冷却装置、外罩总成及密封装置三部分组成,其中外罩固装在座架上,端板固装在外罩的两端,列阵型均匀分布的铝管群两端穿过并固装在端板中,铝管间及其上、下部都留有空间,一侧端板的外端装有进风装置,座架中部设置有进风口,位于端板与座架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出风口,进风口的两侧分别有一块节流板纵向固装在座架上,两块节流板封闭铝管下部空间形成进风通道;在铝管上部与进风口对应的空间由固装在外罩上的上中隔板隔开,上中隔板的安装位置偏向进风装置一侧;出风口的内侧分别有一块边隔板纵向固装在座架上,边隔板封闭铝管间隙及铝管下部空间与端板共同形成出风通道;在边隔板的非出风通道一侧分别有一块上隔板纵向固装在座架上,上隔板封闭铝管上部空间以及铝管上半部分间隙;在上隔板与节流板之间的座架上纵向固装有中隔板,中隔板封闭铝管间隙及铝管下部空间。外罩上部和两侧固装有外罩加强筋。座架上安装有上隔板支承。
本实用新型电机风冷却器通过节流板、边隔板和上隔板等部件,对热空气进行节流,对铝管的冷却强度产生均衡作用,由此克服同类风冷却器的缺点,可以抵消因冷却空气入口和出口处的温度差所产生的B1和B2腔、C1和C2腔的不相等冷却效果。同时,由于全部冷却铝管的充分利用,可使得冷却器上、下部的铝管同时充分发挥其冷却能力,产生相同的冷却效果,完全克服了原有冷却器上部铝管冷却能力不能全部发挥而下部铝管温升过高的缺点;此外,在外罩总成上增加了加强筋,一方面可增加外罩的刚度,另一方面可产生一定的冷却作用;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本实用新型风冷却器的冷却能力,加强冷却效果,因而可以大量减少冷却铝管的使用数量,产生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端面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空气循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冷却装置15、外罩总成及密封装置三部分组成,冷却装置包括铝管4、各种隔板和进风装置14等零部件组成,是冷却器15的主体部件,也是热交换的主要部件和空间;外罩总成包括外罩7、外罩加强筋8和端板9等;密封装置包括密封装置13和紧固结构11,它们固定安装在外罩总成和座架19之间,起密封作用,使得热循环空气不泄漏到电机12或其它机器和冷却器15之外。
本实用新型电机风冷却器它通过座架19固定安装在电机12或其它机器的冷却接口上,座架19是外罩7和各种隔板等零部件的安装基础,是支撑整个冷却器15的总成;外罩7固装在座架19上,端板9固装在外罩7的两端,与之一起组成整个冷却器15的冷却空间,同时是铝管4的安装基础;外罩加强筋8固定安装在外罩7上,可增加外罩刚度和冷却能力。
列阵型均匀分布的铝管4群两端穿过并固装在端板9中,铝管4间及其上、下部都留有空间,一侧端板9的外端装有进风装置14,座架19中部设置有进风口16,位于端板9与座架19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出风口17、18;进风口16的两侧分别有一块节流板6纵向固装在座架19上,两块节流板6封闭铝管4下部空间形成进风通道A,节流板6能缩小下部铝管4的冷却长度,从而使得下部铝管4的温度降低;在铝管4上部与进风口16对应的空间由固装在外罩7上的上中隔板5隔开,上中隔板5的安装位置偏向进风装置14一侧,使得热循环空气按照冷却实际需要分别进入大小不同的两个冷却腔A1、A2;出风口17、18的内侧分别有一块边隔板1纵向固装在座架19上,边隔板1封闭铝管4间隙及铝管4下部空间与端板9共同形成出风通道E、F,使得C1和C2腔的热循环空气主要在冷却器15的上部冷却;在边隔板1的非出风通道一侧分别有一块上隔板2纵向固装座架19上,上隔板2封闭铝管4上部空间以及铝管4上半部分间隙;在上隔板2与节流板6之间的座架19上纵向固装有中隔板3,中隔板3封闭铝管4间隙及铝管4下部空间,使得进入A1和A2腔的热循环空气只有在经过冷却器15上部的铝管4之后才能进入C1和C2腔,从而进一步强化冷却器15上部铝管4的冷却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电机12产生的热量将其内部的空气加热,热空气由其自身的抽风机构强制排出,通过冷却器15的A腔进入冷却器15,开始冷却,热空气经过A1、A2腔,流经冷却器15的B1和B2腔,最后经C1、C2腔流出,再进入电机12内部,形成加热---冷却---加热---冷却的密封循环过程。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风冷却器工作原理如下电机12内的热空气由其自身的抽风机构形成热空气循环I和循环II,强制送入冷却器的A腔,循环I和循环II的热空气在A腔下部空间进行良好的混合,使得来自两个热空气循环的空气的温差缩小,在节流板6的作用下,快速通过A腔,使得相应部分的铝管4内的冷却空气温升减小。此后热空气进入冷却器A腔的上部,在中隔板3的作用下,A腔上部被分隔成两个容积不等的冷却腔A1和A2,因而流经A腔的热空气被分成两股容积不等的气体,其被冷却的强度也就不同A1腔内的热空气流速较快,冷却时间较短,被冷却的强度较低;A2腔内的热空气流速较慢,冷却时间较长,被冷却的强度较高。由此,通过合理选择A1和A2腔的大小即中隔板3的位置,热空气流经A腔、A1腔和A2腔后,可以抵消因冷却空气入口和出口处冷却空气的温度差所产生的B1腔和B2腔、C1腔和C2腔的不平衡冷却效果。热空气流经A1、A2腔后,进入冷却器的B1和B2腔,再C1和C2腔进入,在上部隔板的作用下,热空气主要流经冷却器15上部的铝管4,这样的作用效果是充分利用冷却器15上部铝管4的冷却能力,使得冷却器15上、下部的铝管4同时充分发挥其冷却能力,完全克服了原有冷却器15上部铝管4冷却能力不能全部发挥而下部铝管4温升过高的缺点。热空气最后经C1、C2腔流出,再进入电机12内部,形成加热----冷却的密封循环过程。
权利要求1.一种电机风冷却器,它安装在电动机(12)上端,由冷却装置、外罩总成及密封装置三部分组成,其中外罩(7)固装在座架(19)上,端板(9)固装在外罩(7)的两端,列阵型均匀分布的铝管(4)群两端穿过并固装在端板(9)中,铝管(4)间及其上、下部都留有空间,一侧端板(9)的外端装有进风装置(14),座架(19)中部设置有进风口(16),位于端板(9)与座架(19)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出风口(17)、(18),其特征在于进风口(16)的两侧分别有一块节流板(6)纵向固装在座架(19)上,两块节流板(6)封闭铝管(4)下部空间形成进风通道A;在铝管(4)上部与进风口(16)对应的空间由固装在外罩(7)上的上中隔板(5)隔开,上中隔板(5)的安装位置偏向进风装置(14)一侧;出风口(17)、(18)的内侧分别有一块边隔板(1)纵向固装在座架(19)上,边隔板(1)封闭铝管(4)间隙及铝管(4)下部空间与端板(9)共同形成出风通道E、F;在边隔板(1)的非出风通道一侧分别有一块上隔板(2)纵向固装在座架(19)上,上隔板(2)封闭铝管(4)上部空间以及铝管(4)上半部分间隙;在上隔板(2)与节流板(6)之间的座架(19)上纵向固装有中隔板(3),中隔板(3)封闭铝管(4)间隙及铝管(4)下部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风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外罩(7)上部和两侧固装有外罩加强筋(8)。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风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座架(19)上安装有上隔板支承(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辅助设备,特别是一种电机风冷却器。它通过节流板、边隔板和上隔板等部件,对热空气进行节流,对铝管的冷却强度产生均衡作用,由此克服同类风冷却器的缺点,可以抵消因冷却空气入口和出口处的温度差所产生的B1和B2腔、C1和C2腔的不相等冷却效果。同时,由于全部冷却铝管的充分利用,可使得冷却器上、下部的铝管同时充分发挥其冷却能力,产生相同的冷却效果,完全克服了原有冷却器上部铝管冷却能力不能全部发挥而下部铝管温升过高的缺点,可以大幅度加强本实用新型风冷却器的冷却能力,提高冷却效果,因而可以大量减少冷却铝管的使用数量,可以减少约25%左右,产生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H02K9/14GK2826804SQ20052005088
公开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26日
发明者傅彩明, 刘迎春 申请人:傅彩明, 刘迎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