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重换位式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8000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轻重换位式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轻重换位式驱动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动机器运转的动力部件,更确切更具体地说是借助设置在同 一个转轮中若干个倉魄内外往返重复滑移的配重,由此实现转轮左右重量不一促其旋转形成 额外动力的一种简易发动机。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各地的发电厂(电站)有水力、火力、风力、地热、太阳能、原子能 等,最常见的还数水力和火力发电厂。利用水力、火力或风力,其发电原理都是利用其介质 即液体或气体(水、蒸汽或风)来推动水轮机,汽轮机或风轮机旋转,在旋转中带动发电机 旋转,由此而发出电来,也就是说由水能、热能或风能转化成机械能,再由机械能转化为电 能。众所周知,水力发电是人类改造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最成功的一个典范,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绿色再生资源,在诸多的发电方案中,它是运行成本最低的一个,因此成为建电 站的首选项目。然而建水电站受着诸多条件的限制,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流差和流量,同 样多的水、水头越高发电量相应也就越多,为了提高水头多发电,就须得修筑大坝来储水, 而修建大坝并非易事,由于水电站大多建在江河中,江河上有船只上下来往航行,因而在修建拦河大坝的同时务必修建船闸;水位提高之后免不了会淹没田地、房屋及森林等,因此,建水电站往往需要移民;江河中的水流在各个年份及一年四季中其流量时多时少,相差悬殊, 遇上枯水期其发电量大为减少,甚至发不出电来;水的流速与水头高低成正比,即水头越高其流速相应越快,由于受着诸多条件的制约而不可能将大坝筑得很高,因此在流速很有限的 条件下,为了增加推力相应多发电,在水源能达到工艺要求的条件下而将水轮机做得很大,例如众所周知的我国三峡水电站,每个转轮①为10.46m ,重量为448t,水轮机重3323t,额 定水头高80.6m,流量991.8m3/s,单机出力700MW,总机出力18200MW。长江葛洲坝水电 站,由于水头仅高18.6m,为了单机多发电而将转轮①做得更大为11.3m。水轮机与发电机 称为水电厂的主机,还有为控制水流的开关即主阀,还有其1也不少辅助设备如油系统,气系 统、水系统和调节装置等。估算三峡电站工程总投资为2039个亿(元),自从1993年开工计划到2009年竣工,为 时17年之久。风力发电更是靠天吃饭,大自然里的风时大时小,时有时无,不可人为地将其改变,只 好听天由命,受制于大自然,除非人为地制造空气流动。火电厂是当今世界最普遍采用的一种发电方式,它是利用燃料的燃烧将水加热,使水变 为水蒸气,由高压高温的水蒸气推动汽轮机旋转即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再由汽轮机在旋转 中带动发电机旋转即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由于受人们认知的限制,人类在将燃料化学能转 换成电能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化学能被消耗散发掉了,因此小型火电厂的总效率只有21%— 25%,大型火电厂的总效率也只有36%—38%,远远小于水电厂总效率的80%以上,因此期 望研究出一种全新概念的过程,能将燃料大部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这是火力发电研究中的 一个重要i果题。我国大多数火电厂选择用煤做燃料,根据现有技术大型火电厂的供电煤耗率为320g/KW'h左右,中型火电厂为400g/KW'h左右,小型火电厂高于450g/KW h,所以国家目前大力提倡发展大型和特大型火电厂,关闭小型火电厂。从有关报道获悉,全国年产煤 量人均在l吨以上,其中消耗在火电厂占了个少半,即全国火电厂每天耗煤量达150"200万 吨, 一个火电厂每天消耗原煤少则数百吨,多则数千吨上万吨,火电厂确实是个头等耗煤大 户。不言而喻煤的大量燃烧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排放于大气中的N0和SO2等废气会产 生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形成酸雨等,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态环境带来极为不良影响, 因此建火电厂应采出相应的措施来杜绝或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我国将电厂锅炉烟气脱硫 技术的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先后引进了石灰石一一石膏法、喷雾干燥法、磷氨肥法、 炉内喷钙及炉后烟气增湿(LIFAC)法、活性钙吸附法、海水脱硫等十多种不同的锅炉烟气 脱硫设备,并进行了应用性的研究,于以筛选推广。这些脱硫方法虽然大大地降低了火电厂 燃料在燃烧中对环境的污染,但是设备的投资占电厂总投资的10%—25%,个别甚至更高; 年运行费用占电厂总运行费用的8%—18。/0。火电厂动力设备的所有工作都是以锅炉为核心沿燃烧系统和汽水系统两条线展开的。下 面涉及具体数据以某超高压火电厂为例(该火电厂过热蒸汽压力为13.5Mpa,过热蒸汽温度 为535。C)。一、燃烧系统生产流程参照图1。来自煤场的原煤经皮带机1输送到位置较高的原煤仓2中,原煤从原煤仓底 部流出经煤机3均匀地送入磨煤机4研磨成煤粉。自然介的大气经吸风口 23由送风机18送 到布置于锅炉垂直烟道中的空气预热器17内接受烟气的加热,从空气预热器出来的250'C左 右的热风分成两路 一路直接引入锅炉的燃烧器ll,作为二次风进入炉堂助燃;另一路经一 次风热风道24被引入磨煤机入口,用来干燥、输送煤粉,流动性极好的干煤粉与一次风组成 的气粉混合物,经管道输送到粗粉分离器5进行粗粉分离,分离出来的粗粉再送回到磨煤机 入口重新研磨,合格的细粉和一次风混合送入细粉分离器6进行粉气分离,分离后的细粉送 入粉煤仓7储存起来,由给粉机8根据锅炉热负荷的大小控制煤粉仓底部放出的煤粉流量, 同时从细粉分离器分离出来的一次风作为输送煤粉的动力,经过排粉机9加压后与给粉机送 出的细粉再次混合成气粉混合物,由燃煤器喷入炉膛12燃烧。一次风、煤粉和二次风通过燃煤器,喷射进入炉膛后充分混合着火燃烧,火焰中心温度 高达1600°C。火焰、高温烟气与布置在炉膛四壁的冷水壁13和炉膛上方的过热器15进行强 烈的辐射、对流换热,将热量传递给水冷壁中的水和过热器中的蒸汽。燃尽的煤粉中少数颗 粒较大的成为灰渣落到炉膛底部的冷风斗25中,由排渣设备26从冲渣沟27和冲灰沟28中 连续或定期排走,而大部分颗粒较小的粉煤燃尽后成为飞灰被烟气携带上行。在炉膛上部出 口处的烟气温度仍高达110(TC。为了吸收利用烟气携带的热量,在水平烟道及垂直烟道内, 安装有过热器,再热器(本图中未示出)和省煤器16,烟气和飞灰流经这些受热面时,进行 对流换热,将烟气和飞灰的热量传给流经这些设备的蒸汽、水和空气,回收热能提高锅炉热 效率。最后穿过空气预热器后的烟气和飞灰温度已下降到110-13(TC,失去了热能利用价值, 经除尘器19除去烟气中的飞灰后经烟道20由引风机21经烟囱22从高空排入大气。二、汽水系统生产流程参看图1 。储存在水箱41中的锅炉给水由水泵45强行打入锅炉的高压管路46,并导入 省煤器。锅炉给水在省煤器管内吸收管外烟气和飞灰的热量,水温上升到30(TC左右,但从 省煤器出来的水温仍低于该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约330'C),属高压未饱和水。水从省煤器出 来后沿管路进入布置在锅炉外面顶部的气泡10中。汽包下半部是水,上半部是蒸汽,禽压未 饱和水沿汽泡底部的下降管14到达锅炉外面底部的下联箱,锅炉底部四周的下联箱上并联安 装了许多水管,这些水管穿过炉墙进入锅炉炉膛,在炉膛四周内壁构成水冷壁13,高压未饱 和水在水冷壁的水管内由下向上流动吸收炉膛中心火焰的幅热传热和高温烟气的对流传热, 由于蒸汽的吸热能力远远小于水,所以规定水冷壁内的水的汽化率不得大于40%,否则很容 易因为工质来不及吸热发生水冷壁水管熔化爆管事故。水冷壁上部出口的汽水混合物再重新回到锅炉顶部的汽泡内。在汽泡内由汽水分离器进 行分离,分离出来的高压饱和水与从省煤器送来的高压未饱和水混合后,再次通过下降管、下 联箱、水冷壁,进行下一个水的汽化循环,汽包、下降管、下联箱和水冷壁构成水汽化后的 循环蒸发设备。而分离出来的高压饱和干蒸汽由饱和干蒸汽管29导入锅炉内炉膛顶部的过热 器中,继续吸收火焰和烟气的热量,成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压力和温度都符合要求并携 带着巨大热能的过热蒸汽由主蒸汽管30送入汽轮机31,蒸汽在推动汽轮机31的同时,由汽 轮机带动发电机32旋转而发电,电能经变压器52由低压变为高压后,经安装在铁塔55上的 高压线54送走。做功后的低温低压乏汽从汽轮机乏汽口 34排出,进入凝汽器35,水池51 中的水经吸水滤管48进入凝汽器成为冷却水49,带走乏汽的汽化潜热,乏汽全部凝结成凝 结水,落入热井36中,再由凝结水泵37输送到低压回热加热器38,接受从汽轮机中抽入的 做了部分功的蒸汽44对凝结水加热,以提高热力循环的热效率。抽出的蒸汽释放出汽化潜热 后,自身全部凝结成水,由疏水管39送到热井中。从低压回热加热器出来的低压未饱和热水 在除氧器40中进行除氧处理,除氧用的蒸汽来自汽轮机中做了部分功的抽汽43。汽水循环 过程中总会有水汽泄漏、损失,因此必要时需向汽水系统补充经化学处理过的化学补充水42, 凝结水和补充水全汇集在给水箱中,进行再一次汽水动力循环,从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封闭 的蒸汽动力循环过程。还有冷却水出水管50,励磁机33,油枕53都为附属配件。从上述中不难看出,火电厂的生产流程所需设备繁多,环节复杂,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 题将会影响全局,因而维护难度比较大。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火电厂由锅炉和汽轮发电机组及辅助设备组成的庞大设备群,设 备品种繁多,工艺流程复杂,管路纵横交错,操作控制频繁。 一台500MW的燃煤锅炉机组, 需要监视的项目达1200多个,需要操作的项目达4000多个。仅在启动过程中,需要监测500 多个项目,进行400多个操作控制,因此无论从被监控设备的数量,还是进行监控的技术要 求都远远超过水电厂。综上所述,当今水力与火力发电综合存在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环境污染重或解决方法 难;资源消耗多;建站周期长;厂址难选择;供电不均衡和输电成本高等弊病。众所周知的交通工具包括陆上走的,水上游的,空中飞的,从发明至今都是依靠发动机 在运转中将燃料在燃烧中所形成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做为动力,尽管发动机的功能与经济性越来越好,但迄今为止不管如何优良的发动机都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必须要有燃料(汽油、柴油、燃气)在燃烧中所形成的化学能来推动活塞带连曲轴 运转,或者由化学能推动三个转子带动输出轴旋转,否则就无法启动;二是结构复杂而造价高。 一台汽车其发动机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成本;三是燃料在燃烧中或多或少会排放有毒废气,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四是使用寿命短和维修费用高。只要损坏一两个配件或磨损超限,轻则扭力减小或冒黑 烟,重则瘫痪,依据车种不同,小修一次数百元,大修一次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或更多;五是自卫性差。由于零配件特多而缺乏牢固性易损坏,加上必不可少的燃料储备箱,一 旦发生碰撞或翻车,起火烧毁的现象在所难免;六是内燃机不能反向旋转,为了在必要时能倒向行驶(后退),而必须要在变速器内设置 倒挡(具有中间齿轮的减速齿轮副);七是由于温度高大热天驾驶不利于驾驶员的身体健康;八是发动机需加水降温而太麻烦;九是或多或少存在噪音。此外,全时驱动的汽车在行驶中将发动机输出扭矩按50:50设定在前后轮上,以此维持 四轮驱动模式,具有良好的驾驶操控性和行驶循迹性,爬坡力也较其他车辆强劲。缺点是经 济性差即增加了燃料消耗。还有因发动机重量多相应减少了载负等弊病。正因为借用发动机驱动交通工具存在以上所述诸多不足才有电动汽车的问世。1894年法 国人保尔 普沙思制造了一辆四轮敞蓬小汽车,在该车上安装了 54个蓄电池,总重1360公 斤,乘坐6人,时速为16公里;1992年德国政府拨款2200万马克在吕根岛建立欧洲电爭汽 车试验基地;1996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研制开发了RAV4—EV电动车等。然而在从电动车问 世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不管如何改进都始终占领不了市场,大多只能用于微型或两轮小 车(摩托与单车)上,无能力与燃油汽车平起平坐而靠边站,其原由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充电时间长每充一次电一般要花4-8小时,在此时间内必须静停;二是行驶距离 短每充一次电一般只能行驶几十到一两百公里,途中缺电只有瘫痪在那里;三是成本高 蓄电池的投资接近一台车的价格;四是使用寿命短 一般为三至五年或更少;五是自身装备 质量大影响车速的提高和减少装载重量等不足。因此尽管电动汽车具有易启动、无污染、无 噪音,无须消耗燃料等优越性,却长期以来无法与燃油汽车相抗衡。新产品银锌电池其体积与重量尽管只有铅蓄电池的七分之一左右,却每充一次电可使汽 车行驶两万余公里,遗憾的是只因成本过高而价格特别昂贵,目前只能做为人造卫星的电源。在此基础上,某些专家、设计师又想到了棍合动力,即蓄电、池与燃油或燃气在同一辆车 上使用,虽然减少了燃料的用量,但万变不离其宗,"燃油汽车"或"燃气汽车"几个字仍无 法抹掉,其发动机和燃料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也好不到哪里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不足,旨在提供一种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结构简单, 无资源消耗,无环境污染,既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推动机器运转和驱动车辆、船只等 交通工具行驶的动力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省力的方法有多种。在机器传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使用借助杠杆之力的减速机, 减速相对输入功率而言是省力,相对输出功率而言是增力(减速增扭),适用于一切工作部件 转速低于或远低于动力部件(电动机或内燃机等)转速的机器。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其输入功 率必须大于输出功率,比如说抽水蓄能发电,其放水发电量最多只能是抽水耗电量的0.75, 其中一部分能量(0.25)被磨擦阻力所消耗。是否可以反行其道——采用增速增力呢?将以轴心为界(支点)两端长度完全相等的若干根杠杆与轴线成90'角安装在水平式中 心转轴上与其结合为一整体在动力带动下可随轴同步运转,每一根杠杆顶端由同一个外圈围 起来共同组成一个转轮,并在杠杆两端的前后或四周分别安装其重量完全相等的各一个配重, 两端配重的相隔距离应少于杠杆一定的长度,或者两个配重连在一起无距离,用前后两根牵 枋将同一杠杆上的两个配重连合在一条直线上可内外滑移一定尺寸,在滑移中两端配重一个 往内一个往外同时进行,以杠杆的长度做为圆的々即转轮外圈的内径,根据杠杆的旋转方向 在杠杆顶头的周线下半圆其左边或右边所占角度为90°即四分之一'的周长内的机架上安装前 后两排与配重彼此相互对应的轨道(导轨),所处周线位置当杠杆顺时针旋转时安装在左边, 逆时针旋转时安装在右边,并依据配重的滑移尺寸从下至点(最低位)到往上的四分之一周 内成弧线状逐步向中心靠拢,即最低位的起点离杠杆旋转中心(轴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相 等,最高位的终点离轴心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杠杆长度+2)再减去配重滑移尺寸。轨道所起 的作用是将运转中的若干根(只少四根)杠杆上的配重在超越导轨中从下往上(内)推移一 定尺寸,由此促使杠杆两端轻重不一而倾倒形成旋转,其结构与运转原理详述如下。为了减轻运转中的磨擦阻力,配重在杠杆两端滑动移位与超越轨道过程中都借助走轮的 转动,即在配重与杠杆两端的上下或左右两个大面对应部位安装前后每侧各两个走轮,配重 的两端顶头共安装8个走轮,其中每端4个前边两个后边两个分别在杠杆相对的两个大面上 在跟随杠杆的旋转中做内外往返来回滑移为软磨擦,每个走轮以圆周的宽度其中一少部分在 杠杆两个大面的前后两侧边相对贴靠滑动,大部分到时与下半圆的左边或右边占四分之周长 的前后两轨道贴靠滑移,即走轮起到了在杠杆上的贴靠移位和在超越轨道时的顺轨道路线滑 行的双重作用。此外,由于走轮和牵枋等有关配件是有一定斤两的,即本身就是配重。由于杠杆是一个转动体,在运转中上下或左右两个大面不断地变换着位置,当处于水平 状态时分为上下,垂直状态时分为左右,倾斜状态时介于两者之间。因此配重两端的前后走 轮与杠杆大面贴靠滑移也不断随着旋转而变换,即当处于水平和倾斜状态时上紧下松,当处 于垂直状态时左右松紧度相等,由于水平和垂直只是一个点,因此在运转中99%以上的时间 只有其中的一半走轮起滑移作用。并且是左边为上转到右边变为下,或者为反过来的状况。配重往上滑动移位必须以消耗一定能量做为代价,或者抵消了一定斤两的左右重量差。 必要时根据电磁起重机的起重提升原理,做一个与配重移位路线相应的电磁铁轨道安装在与 杠杆下端前后两配重移位轨道对应的上端部位的机架上为静止不动,其磁轨由若干块电磁铁 组合而成,借助电磁铁前面依次轮流通电与后面依次轮流断电的作法对铁质配重产生吸力, 在每后一磁铁通电后所形成的吸力将配重吸到位贴近时立即断电,与此同时相邻前一磁铁电 源被接通,由此促使配重向前移位并上移,这样电磁铁在通电后所形成的吸力不仅起到了对 配重的提升往上移位作用,同时只要通电及时(不滞后于转速)除了由配重移位形成左右重 量差间接促使杠杆倾倒而旋转外,还直接起到了促使转轮旋转的作用,即配重在吸力的作用下在上升的同时向前移位的走道与旋转路线相应。由于电磁铁是固定不动的,不像电磁起重机那样需要提升和下降,并且是间歇性通电, '离配重的距离很近,因而耗电量微不足道,远小于同等功率电动机的所需电能。为防止磁力 所起的负作用,除配重与配重支架外,其转轮的制造材料可选用不受磁力影响的不锈钢等。 尽管电磁铁相对永磁磁铁而言要消耗少量电能,但它存在不少优点它的磁性有无可以由通 断电源来控制,它的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的大小来决定,它的南北极(S与N)可以由变换 电流的方向来设定,由此在使用中十分方便。走轮的转动移位于磨擦阻力而言只能是减轻而不能消除。根据磁铁的同性(极)相互推 斥和甲乙磁铁距离越近斥力越大的定理,在杠杆与配重支架之间安装彼此相互排斥的永磁磁 铁,并且在配重的尾端前后与轨道对应部位和前后双排轨道分别安装相互斥推的永磁磁铁。 以杠杆逆时针旋转为例,配重在移位完毕时的杠杆为水平状,因左重右轻形成一个左端向下、 右端向上旋转的趋势,当旋转四分之一周后由水平转变为垂直其左端变为下端起始进入轨道 磁铁斥力区,由于上下两端配重的前后两侧分别由同一根牵枋连为一个整体,当下端配重在 同磁极相互推斥的推力与轨道内移共同的作用下跟陣杠杆在旋转中往上(内)移动的同时其 上端配重必然跟随向上(外)滑移同样的尺寸,滑移所形成的前因后果为促使杠杆由下重上 轻逐步转变为上下两端重量相等、又由两端重量相等逐步转变为上重下轻。由于两端重量相 等所占时间只是36(T中的一个点而可以忽视不计,从而使杠杆在两端长度相等和两端配重重 量相同的条件下而两端重力相差,其重力不一是因为两端各一个配重在每次滑移完毕后一个 离中心远、 一个离中心近所致,其结果必然是相同长度的两端杠杆一头重一头轻由此失去平 衡自然形成一个倾倒的趋势,根据转轮的大小、配重斤两的多少和移位尺寸的不同其两端重 量差可达数吨至数十吨之多,具体斤两可根据工艺要求而定,由此相对力矩平衡杠杆而言给 其旋转提供了一个额外的动力。依据同一根杠杆以支点为界其中一端动力X动力臂若为顺时 针旋转,另一端则为阻力X阻力臂必定为逆时针旋转,或者为反过来的状况。未安装配重时 其杠杆两端力矩平衡,加装配重后两端轻重不一,在旋转中以轴心为界同一根杠杆重的一端 往下、轻的一端往上,往下的一端在超越轨道斥力区时因配重尾端磁铁与轨道上的磁铁彼此 同名磁极相互推斥,所起的作用促使配重沿轨道上升而内移到位使杠杆重的一头变为轻的一 头,与此同时同一根杠杆往上的一端由于配重外移到位使轻的一头变为重的一头,每运转二 分之一周相互变化一次,每运转一周在互变中复原,每一次相互变化的全过程所处位置不变, 只是左右或上下的更换,配重的移位从杠杆运转至垂直状态时起始、到水平状态时结束其配 重每端走程为四分之一周,不断运转不断轮流互变,在互变中运转在运转中互变,互变促其 旋转旋转促其互变,二者相辅相成。由于配重存在一定的斤两依据工艺要求最多可达若干吨,在滑移中既不是水平移位更不 是往下降落而是从垂直到水平为0'—90'不同程度的倾斜状向上提升而存在一定的重力,这 种重力由一动一静甲乙两同性(极)相斥的磁铁来承受,所形成的斥力将旋转中的配重不断 往上推,在推移中所形成的反压力全落在静止的轨道磁铁上,根据重力的大小安装相应体积 的磁铁并尽量保持极小的间隙便可胜任。如果将安装在下半圆其左边或右边于杠杆前后占周 长四分之一的双排静止不动的磁铁称为甲,配重尾端的前后双排磁铁称为乙,甲磁铁担负着 斥力与导轨的双重任务,乙磁铁在跟随杠杆不断旋转中、每运转一周有四分之一的走程是顺轨道(甲磁铁内侧)运行,由于轨道从下位的始点到上位的终点离转轮中心的距离是由远到 近,远近相差尺寸等于配重的滑移走程,其轨道为一个弧状向内的弯道,由此强迫配重改道 向内在不断退縮中上移,当从起始到最后(起点——终点)滑移完毕时其杠杆由起始的垂直 状逐步转变为最后的水平状,此时的下端配重在跟随杠杆旋转中已超越轨道即斥力区继续上 升使下端变成了上端,此时的上端在重力的作用下因外高内低成倾斜状形成一个向内贴靠的 趋势,由此不再存在向后(外)退出的因素,从而不再需要磁铁的斥力,从超过斥力区起再 旋转90'杠杆从水平状又复原为垂直状,只是杠杆在连前旋转180°之内其上下两端互换了个 位置,同一根杠杆每运转一周包含两个垂直状与两个水平状,促使两端配重互变移位两次为 反复循环进行。本装置借助磁铁同名磁极相互推斥之力与旋转中的杠杆相结合促使轻重互换连续重复进 行而形成杠杆之力以此实现省力的目的,由于永磁磁铁的斥力与吸力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 为被利用而减少,也不会因为不利用而增加。在每运转一周内,单根杠杆超越斥力区与多根 杠杆超越斥力区都不会给斥力带来任何丝亳影响,这与江河中的浮船不管是多是少都不会影 响水的流速与流量是一回事。为了提高对斥力的利用率即加强省力效果,做一个能包含多根 杠杆的转轮,其转轮由中心主轴、内圈、外圈与内外圈同等宽度的若干块板叶所组成,由短 板叶在内长板叶在外将主轴与内外圈连成一体。在周线上以等距离安装在内外圈之间的若干 块板叶以相对中心在一条直线上的左右或上下每两块板叶等于一根杠杆的功效,并且板叶与 板叶之间务必保持一定的距离用于安装可内外滑移的配重,只要是能排列得下,杠杆的数量 尽可能多或配重的斤两尽可能重或二者兼顾,以不浪费空间为准。将配重断面做成内部成空 腔的长方形包围在两端杠杆某处的上下左右四周,为了便于拆装可将其一分为二用螺栓连接 固为一体,其宽度应宽于转轮前后的尺寸, 一般是板叶宽度的1.5倍左右,超过转轮的前后 尺寸用于在旋转中与静止的前后双排磁铁相对应形成斥力。 一个转轮将多根杠杆连为一个整 体而更为坚固耐用。配重的内外滑移是本实用新型的重中之重,依据滑移走程在杠杆的相应部位其上下(左 右)前后四周中与配重支架(牵枋)内腔彼此安装相互对应的同性相互推斥的磁铁,配重支 架与杠杆尽量保持极小的间隙以防在滑移中晃动,同时更有效地利用了磁性斥力,配重与杠 杆由于磁性斥力所起的作用恰似磁悬浮轴承那样包围在杠杆的某处周围彼此互不相贴而消除 了磨擦阻力,由此给配重移位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更适应高速运转等优越性。 除此之外,还具有一个特点旋转中的杠杆当就位于水平状态时其配重的重力全部落在所处 位置的杠杆大面上即由所占面积均布承受;当就位于垂直状态吋,上下两个配重的重力全部 落在其下端配重尾端与杠杆顶头相互贴近的转轮外圈上;当就位于倾斜状态时依据倾斜角度 的不同或多或少其中一部分重力落到低的一头杠杆顶端。比如倾斜度为45° (卯° +2)其两 端配重的重量其中0.2929落在杠杆的大面上,另0.7071 (余弦)落在低的一头的杠杆顶端, 由此导出的结果是因磨擦阻力被消除、悬浮状相对紧贴状而言是增加了杠杆两端的重量差。 单根杠杆其倾斜度从水平的0°至45°所增加的重量差少于从45° —9(T,即45°是个平均数同 时也是计算重量差的一个标准数,由于水平与垂直只是360'中的一个点,远不到整个周线长 度的0.1%,则可忽视不计,整个周线上都为不同程度的倾斜,由于多根杠杆在一个圆周上是 等距离排列的一个转动体,旋转中的杠杆因配重为悬浮状态促使两端重力变化为一半在增加一半在减少,即垂直状态前因下端逐步加重起的是正作用,垂直状态后其下端由重转轻起的 是负作用,在滑移中正负各为一半,同一根杠杆每运转一周正作用占四分之三,负作用占四 分之一。杠杆与内外圈都安装在正中的主轴上与其固紧(紧配合)为一整体在动力的带动下做同 步运转,杠杆的两端配重由前后两牵枋通过中心点将其牵连为一整体,便意味着其牵枋必须 通过中心轴即与主轴成直角交叉,这个必经之道由于主轴的存在其牵枋只好从主轴的左右或 上下绕道通过,并且在同一个转轮上有多少根杠杆就须得在前后两侧分别安装多少组(前后 两根为一组)牵枋,由此决定了牵枋与牵枋之间既有内外之分又须保持少量的间隙以防彼此 在滑移中发生磨擦,安装在内的前后两根即每组距离近,由内到外每相对两根其距离逐步加 大。为了尽量减少前后相对距离,选用板钢并根据中心主轴的大小与配重的滑移尺寸将板的 中心加工成长方形空心套合在轴上可左右或上下滑行,在滑行中以不与主轴相贴为准,只要 在配重的前后两个侧面依据牵枋的距离相应增减垫片就可调整其宽度,由于若干根杠杆以等 距离排列在转轮的周线上所占角度彼此相等,若干根长方形空心板状牵枋在通过中心点时彼-此以平面交叉叠加在主轴的四周,其搭接叠加的面积不会太多即仅占整个长度的一部分,一 般不到十分之二。牵枋所起的作用除了实现两端配重在同一时间内其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滑 移同样的尺寸外,还具有一个抵消离心力对两端配重的影响作用,即转轮在快速旋转中必定 会形成离心力,离心力是转速增加的平方,即转速增快两倍其离心力便增大四倍,以此类推, 离心力所起的作用会形成一个将配重向四周甩出即飞离转轮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下端配重往 内(上)移位起到了一个阻力(负)作用,对上端配重往外(上)移位起到了一个助推即往 外拉的(正)作用,离中心越远所受到的离心力越大,两个一正一负的作用力完全并同时落 在同一组牵枋上彼此被相互抵消,所抵消只是扯平两端配重的阻力和拉力等于取长补短使其 在滑移中不受离心力的影响,其离心力的大小并无改变。旋转中的杠杆两端一头朝上一头朝下并不断变换位置,位于两端的各一个配重当处于上 端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不会后退,当处于下端时情况就不同了,除水平状态外有上必有下, 由此必须要有一个阻挡物定位即限止其滑移尺寸,这个阻挡物既要起到定位的作用,同时又 不能发生碰撞以防震动与噪音,可以在每根杠杆的顶端与配重对应处的外圈上和配重尾端分 别安装相互排斥的磁铁,使配重在跟随杠杆旋转中往下超过水平线后至进入轨道斥力区前这 四分之一周内由于有杠杆顶端即转轮外圈同性相斥磁铁的存在起到了定位作用,即配重滑移 到此停止滑动并且二者只能是贴近而并非紧靠即在彼此斥推的作用下保持少量间隙;越过四 分之一周进入轨道斥力区后同样因同极磁性相互推斥的作用使配重在三无(无磨擦、无噪音、 无振动)的条件下往上滑移到位。只要将转轮主轴的两^使用磁浮轴承定位,使其在运转中 仅剩下与空气的磨擦。 '为了在其他各项数据不变的条件下增加转轮的左右重量差, 一是将静止不动的弧形磁铁 轨道由一道弯改为两道弯但不分开,两道弯从起点到终点彼此所占角度依据工艺要求既可以 是一分为二各为一半(90° +2),也可是前者少于或多于后者,不管起始的一道弯所占角度多 少,下端配重在走完第一道弯时就滑移到位,第二道弯所起的作用只是保持配重在滑移完毕 后不后退。当前道弯所占角度为45'时,其重量差便增加了二分之一,当所占角度减少到22.5。 时,其重量差便增加四分之三,以此类推,例如共设置8根杠杆,滑移角度为22.5'即占半圆的八分之一 (180' +8)在8根杠杆中只有其中1根在运转中处于配重移位过程,这一根在 '配重移位中的前半走程11.25'内所起的作用是负作用(越过垂直线为下重上轻),正中时两端 配重中心距相等不存在重量差,后半走程11.25°内所起的作用是正作用(上重下轻),正负作 用二者相等被抵消而不存在重量差,而其他占八分之七的7根杠杆在运转中都存在同等的重 量差,由此抵消其中八分之一的1根在移位中的前半走程所起的负作用而绰绰有余,根据配' 重的移位尺寸其正作用可以是负作用的若干倍。另外,将轨道斥力区由一道弯改为两道弯, 使配重从起始滑移到滑移完毕所占的角度从原来的90°减少到45'或22.5'或更少,只要能顺 利通过就行,尽管滑移角度变小使滑移时间变短、滑移速度加快和路程变陡而阻力相应增大, 但因左右重量差的增多而更有利于移位;二是加大前后牵枋的重量并由牵枋取代配重,这样 单个配重的长度即在转轮4>上所占的尺寸便等于其<1)减去移位尺寸再除以2,它的体积除两 端头用于牵连前后各两片牵枋的轴销外全位于转轮的前后两侧,其实活安装(可滑移)在同 一根杠杆上的两个配重当长度最长即长到止点时二合为一成一整体,只有在计算公式中才一 分为二,凡是在同一根杠杆上能做左右与上下滑动移位的部件在长度上平正中'一分为二做为 计算两配重的左右重量之差,每个配重的长度尺寸除以2为该配重的中心,由此,使左右连 为一体的两个配重在每次滑移到位后小中心距+大中心距(配重中心离轮轮中心的距离)的 比值由大变小,从而使在配重斤两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了杠杆的两端重力之差。配重的移位也可以使用提升轮,提升轮取代下位一个弯道,当配重跟随杠杆在旋转中处 于垂直状态时,其下端配重或走轮与提升轮的上半圆周线依据旋转方向其左边或右边每处相 互贴靠被挡住去路,但由于提升轮是可以在原位旋转的一个轮子,配重或走轮为主动推动提 升轮二者为同步运转,以走轮为例一个为左旋一个为右旋,每次从起始贴靠到最后脱开其走 程所占角度依据提升高度及提升轮的小大小而定,由此在无磨擦的条件下在运转中将配重往 上(内)推。为了防止在初始贴靠时其配重或走轮与提升轮发生撞击,同样可以在配重的尾 端与提升轮缘周即二者贴靠处彼此分别安装同性相互推斥的磁铁。在较为少量移位尺寸的条 件下可由提升轮一步提升到位,或者与磁轨二者共同完成。为了减少提升轮在运转中的阻力, 提升轮4)应略放大, 一般为提升高度的三倍以上。这种提升轮与磁轨一样在转轮的前后对应 处分别各安装一个,并且二者其尺寸与结构完全一致。必要时可以将轨道或提升轮与轨道安装在能单独移位的活动式机架上可做左右而非前后 移动一定尺寸,并在其转轮与该轨道相对的左边或右边的同一个机架上并隔开一定尺寸安装 一组同样的轨道(磁轨)或提升轮与轨道做为备用,与转轮隔开一定尺寸以不妨碍转轮的运 转为宜,其目的是当需要改变旋转方向时,只要吴停动力(电动机或内燃机),并将活动式机 架相应往左或往右移动一定尺寸,以原就位的轨道或提升轮退开暂停使用及对方相同的一组 轨道或提升轮就位做功为宜,由于左右两组轨道或包含提升轮都安装在同一个活动机架上, 由此根据旋转方向在左边一组退开的同时右边的一组自然靠拢就位,反者为反过来的状况, 从而实现改变转轮旋转方向之目的。只要在活动机架其底面的前后两侧某处安装走轮与轨道, 就会减少在推移中的阻力而轻巧快捷。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同一个转轮中借助左右两侧重力不一促其旋转,在旋转中带动 发电机发电或驱动交通工具行驶,由此实现各种机器在运转中既无须消耗燃料又不会产生环 境污染之目的;同时因结构简单,操作容易而投资少和运行成本极低。


图1是现有技术即传统做法其火电厂生产流程展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各部位安装就位展示图;图4是将配重尾端相互排斥的磁铁改为走轮并将轨道其下半截改为提升轮后其结构与做 功原理说明图; '图5是在图3的基础上将一道弯轨道改为两道弯轨道并采用电磁铁与轨道相结合的方式 促使配重移位其结构与运转原理示意图;图6是配重尾端走轮与外圈贴合过渡到与轨道相互初始贴合所处位置分布的主视图;图7是配重尾端与外圈彼此以相互推斥的磁铁而保持在贴近中存在少量间隙并初始脱开 过渡到磁轨时的所处位置分布的主视图;图8是连接配重的牵枋在杠杆上的内外移位借助相互推斥的磁铁来消除磨擦其结构与做 功原理示意图;图9是将多块磁铁组合成磁轨并由一道弯改为两道弯后其结构与安装位置展示图; 图10是同一根牵枋上每端共4个走轮其中处于转轮前两个后两个分别与杠杆两个大面贴合做内外滑行并在超越轨道时受轨道的制约而向上向内滑行做功的展示说明图;图11是多根杠杆与配重及磁轨等部件在运转中的组合就位并以此实现左右两端轻重不一的展示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并以实施例做更进一步的说明。参照图2,转轮10由内圈2和外圈3及杠杆4等部件所组成安装在中心主轴1上,在每 一根杠杆上安装有左右或上下各一个配重5由牵枋6将两个配重连在一起,为了配重与牵枋 跟随杠杆在运转中位于垂直状态时往上提升移位而在其下半圆的右边安装有磁轨8,为了杜 绝配重在往上移位中与轨道发生磨擦而在其配重的尾端安装有与磁轨相互排斥的磁铁(图中 未示出)或配重本身就是一个永磁磁铁;为了由牵枋6所牵连的配重从水平状态运转至垂直 状态所占周长为四分之一内其下端配重不与转轮外圈发生撞击,而在外圈所对应部位安装有 斥力定位磁铁12 (彼此相互排斥);为了使配重在受磁铁轨道的控制下向上向内滑移中能彼 此相互贴近套合,而借助轴销7将其活安装在牵枋两端头可应顺轨道做一定的旋转量。当转 轮在动力的带动下依据旋转方向21快速转动时,由于前后都有磁轨8的存在挡住了下端头配 重的周边去路,在转动与相互推斥的磁铁二者共同作用下迫使配重连同牵枋改道顺磁轨向上 向内并向右滑移,向上、向内、向右三者同时进行,以此实现整个转轮左右重力不一促其旋 转。参照图3,轨道8分别(包括带磁性轨道称为磁轨)安装在转轮10的下位前后两侧,转 轮IO安装在中心主轴1上,主轴1由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轴承和轴承座9所支承,轴承和轴 承座9安装在固定机架(图中未示出)上,主轴l的其中一端顶头安装有输入传动轮ll借助 皮带与动力机(图中未示出)相连,另一端顶头安装有输出传动轮28用于与被动机(图中未 示出的工作部件)相连。参照图4,在图1的基础上将磁轨改为无磁性轨道其中上弯轨道16,下弯由一个提升轮 14取代,并将某一个配重尾端即靠近转轮外圈处改用走轮13取代,运转中的四分之一周其 中一端头走轮13只是与转轮外圈内侧紧贴并不转动,只有在超越提升轮14和上弯轨道16时才做转动移位,走轮为主动提升轮为被动在提升移位中一个为左旋一个为右旋二者同时并同 步进行,由此基本上消除了相对滑动磨擦,并由提升轮一步提升到位,其上弯轨道16只是起 到了保持配重与牵枋被提升后不再后退的作用。须得说明的是其走轮与牵枋既是走轮和牵枋 同时也是配重。走轮、牵枋、提升轮和轨道在其转轮的前后两侧都是相同的即成双成对地安 装就位,而在图中只示出其中一侧。 -参照图5,在图1和图3的基础上将下半圆右边的轨道由一道弯改为两道弯即下弯道15 和上弯道16,走轮在跟随杠杆旋转中在超越下弯道15后一步滑移到位,相对图1而言其向 上向内滑移角度由90'即四分之一周改变为22.5'即十六分之一周,减少了四分之三,仅为卞 半圆的八分之一,由此在其他各项数据不变的条件下相应增加了四分之三的左右重力差。另 外,在滑移角度相对应的上半圆左边加装了一排由多个组合的电磁铁17和电线18,其目的 是当转轮在运转过程中其每一杠杆处于垂直状态时其上端走轮13距离后一个电磁铁最近在 电磁铁的吸力下向上移位,根据电磁铁的吸力大小或是减轻或是消除在滑移中的负重,由于 在转轮的外缘于每一杠杆顶端对应处安装有用于拨动行程开关19的小轴承20,有多少个电 磁铁就有多少个行程开关19,并且行程开关所排列的距离与电磁铁一致,由此由多个组成一 排的电磁铁前面一个个以次通电,后面一个个以次断电,其吸力不仅对走轮与配重起到了提 升移位的直接作用,还起到了有助于旋转的间接作用。参照图6和图7安装在转轮内外圈之间的杠杆4每根由上下或左右双块板叶所组成,图 中只示出其中一块,前后两个走轮13借助轴销7连成一体并安装在双块板叶之间可内外滑移, 为调整牵枋6的安装宽度在牵枋与走轮之间加装有垫片22,其下端走轮13在未进入轨道8 之前其中宽度上的一少部分边缘贴靠在转轮的外圈3的内侧对走轮与配重及牵枋起到了定位 的作用,进入轨道8之后在超越整个轨道中脱开外圈后其中宽度上的大部分边缘与轨道相贴, 并从下向上向内滑移一定尺寸。由于轨道8是安装在机架23中为静置不动,走轮13跟随杠 杆4在运转中在超越轨道后并越过水平线其下端走轮在滑移提升中变为了上端,与此同时其 上端变为下端并与外圈内侧贴靠。从下端走轮步入轨道到脱开即杠杆从垂直到水平所走路程 为四分之一周,再运转四分之一周同一根杠杆上的另一端走轮起始步入轨道(此时的杠杆4 为倒转后的垂直状)为循环往复进行。图7是在图6的基础上在轨道8上安装了磁铁(图中未示出)成为磁轨,并将原走轮13 改为配重5,同时在配重5的尾端也安装了与磁轨相互推斥的磁铁,或配重本身就是一个磁 铁体,为了配重5在跟随杠杆4在运转中从脱开磁轨到相对另一端配重初始进入磁性斥力区 之前其四分之一周的走程内消除配重与外圈内侧在贴合中的撞击,而在外圈内侧对应处安装 有斥力定位磁铁12。参照图8,由于走轮在杠杆与轨道上来回滑移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磨擦阻力,为消除相对 磨擦而在上下或左右由两块板叶组成的杠杆4的外侧四角分别安装了永磁磁铁25,与磁铁25 对应处的牵枋内侧四角同样安装有永磁磁铁26,二者彼此以同极相互推斥并保持很小的间隙。 为节省开支其牵枋仅在两端的四角安装,而杠杆在滑移长度上的对应牵枋四角处的整条直线 上都安装有相互推斥的磁铁25 (图中只示出一个断面),杠杆每端前后两个配重5由轴销7 连为一个整体安装在两块板叶组成的杠杆4之间并不相贴,这样牵枋6带连配重5在滑动移 位中既不与磁轨发生磨擦也不与杠杆发生磨擦,剩下的只是与空气发生磨擦而阻力甚微。参照图9,将由多块永磁磁铁组成的磁轨8由一道弯改为两道弯即下弯道15和上弯道16, 每一块磁铁的磁性斥力都朝着同一方向即转轮中心与杠杆带连配重(图中未示出)在运转中 所处斜度相对应,由此更有效地借助了斥力。并且将一道弯改为两道弯促使配重在超越下道 弯之后就完成了滑移走程,根据下道弯所占周长的多少相应加大了杠杆(转轮)的左右重量 之差,即轨道安装在右边为左边重于右边,或者为反过来的状况即由于轨道安装方位的改变 其转轮的旋转方向与轻重不一的两端也随之改变。参照图10, 8个走轮27其中每端4个分别安装在转轮的前后两侧同一根杠杆4的上下或 左右(图中只示出其中一侧的两端共4个),每端前或后的两个走轮27在跟随杠杆运转中当 处于水平状态时分为上下,当处于垂直状态时分为左右,其走轮27既起到了在杠杆上来回滑 移的作用,又起到了在超越轨道时在轨道上滑移的作用,同时其走轮既是走轮也是配重。参照图ll,在图1的基础上将杠杆4由两根增加到4根,并将安装有永磁磁铁(图中未 示出)的弯形轨道8改为下弯道15和上弯道16共两个弯,配重5在运转中超越下道弯15后 便被提升滑移到位,由此促使运转中的转轮外圈内侧依据轨道8 (磁轨)的安装方位即左边 或右边与配重相互贴靠部位总是只能是转轮的左或右其中之一,换言之安装在杠杆上的配重 与牵枋在轨道的控制下在运转中总是就位于转轮的右边或左边并非全部,由此导致的结果促 使转轮在运转中始终保持左右两端重量相差而失去平衡导致旋转成为必然。 '实施例l:在一个转轮中含杠杆18根,d)为6m,单个配重斤两为1000斤,配重移位尺寸为L65m, 单个配重长度=6—1. 65 + 2^2. 17m,移位所占角度20'即下半圆的九分之一 (180' +9),求 各项有关数据甲配重中心距(滑移到位时,下同)6 + 2 — 1.65—(2. 17 + 2)=0.265 乙配重中心距6 + 2—(2. 17 + 2)=1.915 甲乙配重中心距比值:0. 265 + 1. 915=0. 13838 单根杠杆水平状态时两端重量差1000X (l—O. 13838) "861. 6(斤) 运转中单根杠杆平均重量差(以倾斜45'为准)861.6X余弦系数0.7071^609. 3斤 总重量差609. 3 X (18 —18 + 9) =9748. 8 (斤)在运转中当其中一根杠杆处于垂直状态时其最大负重为2000斤(两个配重的和),此时的 正压力(动力)是最大负压力(阻力)的4.874倍(9748.8 + 2000)。与此同时处在配重滑移 中的另一根杠杆正位于下弯轨道的正中为两端重量相等即无重量差。由于垂直与水平在运转 中只是一个点,所占周长千分之一不到,万分之一没有,到底占周长多少只可意味不可言全, 或者说相当于钟表指针在超越每一小时中所越界的时间。每一根杠杆在超越下弯轨道时其中 前半走程从最大负重到无负重,后半走程从无重力差到全重力差(这里的重量也同于重力) 相互抵消为无重量差,由于滑移全程所占角度为下半圆的九分之一,便意味着只有九分之一 的杠杆在运转中不存在重量差,换言之经常平均有九分之八的杠杆依据倾斜度的不同存在大 小不一的重量差。该转轮两侧重量相差近一万斤,即给于旋转提供了近一万斤的额外动力。.实施例2:转轮有效^22m,含杠杆45根,单个配重斤两2000公斤,配重移位尺寸6m,移位角度 20° (占半圆的九分之一),单个配重长度8m,转轮运转外缘线速定为140m/s,磨擦阻力定为0.05 (下文同),求各项有关参数甲配重中心距=22 + 2 — 6— (8 + 2) =1 (m) 乙配重中心距=22 + 2— (8 + 2) =7 (m) 甲乙配重中心距比值=1 + 7=0. 142857水平状态时单根杠杆两端重量差^2000X (l — O. 142857) =1714.3 (公斤) 运转中平均重量差(倾斜度以45°为准)=1714.3X0.7071=1212.2 (公斤) 总重量差^212.2X (45 — 45+ 9) =48486. 8 (公斤) 每秒钟转速=140+ (22X Ji ) "2在国际单位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写做(W), 一马力等于735瓦特,lkW(千瓦X. 3605 马力(1000 + 7357)。依据一马力是将75公斤(kg)重的物体在1秒钟的时间里提升1米所 做的功这一定理,对照各项数据就可计算出该装置在运转中出力多少?其计算公式为出力(KW)=转轮左右重量差(公斤)+75乂转轮有效4)即杠杆长度(米)X每秒钟转速 +1.3605 X (1—0.05)出力二48486.8 + 75X22X2 + l. 3605X (1 — 0. 05) "19863(kw)一个转轮左右两侧重量相差48486. 8公斤合48. 48吨之多促成19863kw的电能,它的来 源是借助同极相互推斥的甲乙磁铁在不存在磨擦阻力的条件下将配重往上往内推移一定尺寸 所导出的有益效果。带动轮轮旋转的动力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和实现一定的转速,依据配套动力的大小除 去动力的空载负荷其余可加到出力的计算结果中。实施例3:转轮外圈内径1200 (单位酬,下同),含8根杠杆,配重长度435,单个配重 斤两20公斤,移位尺寸330,移位所占角度22.5',转速每秒钟37,效率0.95,求各项有关 数据(计算公式略)甲配重中心距52.5,乙配重中心距382.5,甲乙配重中心距比值0.137255,单根杠杆水平 状态时左右重量差17.3公斤,平均重量差12.2公斤,总重量差85.4公斤,出力35.3kw。 实施例4:转轮内4)40m,含杠杆90根,单个配重为4t,移位尺寸llm,运转线速140m/s,效率 0.95,求有关参数(计算公式略)单个配重长度14.5m,甲配重中心距1.75m,乙配中心距12.75m,甲乙两配重中心距比 值(小除以大)0.137255,单根杠杆平均左右重量差2.44t,总重量差195.2t,出力72700kw, 合727Mw。实施例5:转轮有效4) 1500 (单位mm,下同),含杠杆12根,单个配重斤两40公斤,移位尺寸410, 移位所占角度22.5',运转线速140m7s,效率0.95,求有关各项数据(计算公式略)单个配重长度545,甲配重中心距(小)67.5,乙配重中心距(大)477.5,甲乙配重中 心距比值0.14136,单根杠杆水平状态时两端重量差34.3公斤,运转过程平均重量差24.29公 斤,总重量差255公斤,出力117.5kw。
权利要求1.一种轻重换位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由若干根杠杆将内圈与外圈连合为一整体安装在中心主轴上共同组成一个转轮,并在以中心主轴或内圈为界的左右或上下相对每同一根杠杆上安装有可内外滑移一定尺寸的配重,同时依据转轮的旋转方向在其下半圆的左边或右边与转轮邻近的前后两侧分别安装有供配重滑移的轨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重换位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配重的两端顶头安装 有走轮或磁铁,其磁铁与安装在轨道内侧和外圈对应处的磁铁以同性彼此相互推斥。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轻重换位式驱动装置,其特征是,配重的内侧四角与杠杆 外侧的四角相互对应处同样安装有同性彼此相互推斥的磁铁。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轻重换位式驱动装置,其特征是其轨道由上下两个弯道所 组合而成,或者由提升轮取代下弯道。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重换位式驱动装置,其特征是在转轮的下半圆所安装的轨道其相对的上半圆安装有由多个组合而成的一排电磁铁和其邻近处安装有行程开关。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轻重换位式驱动装置,其特征是在转轮的缘周等距离 安装有用于拨动行程开关的若干个小轴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轻重换位式驱动装置,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既无资源消耗更无环境污染,并可实现其输出能量远大于输入能量而运行成本极低,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由内外圈与若干根连接内外圈的牵枋即杠杆组成一个转轮安装在中心主轴上,并在每一杠杆上安装可做内外滑移换位的配重和在转轮下半圆的左边或右边的前后分别安装轨道,轨道的上端顶头就位于转轮的内外圈之间,其下端顶头就位于转轮最低处,其作用是由动力带动的转轮当配重跟随杠杆在运转中处于垂直状态时由于轨道的存在被挡住去路而迫使其顺弯形轨道往上并往内滑移,从而促使转轮左右重量不一而旋转,不断移位不断旋转为反复循环进行,由此带动发电机或有关机器运转而做功。
文档编号H02K25/00GK201127000SQ200720064898
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1日
发明者刘运武 申请人:刘运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