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71736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马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式的马达。
背景技术
根据以往,在空气清洁机、换气扇等家电产品中,使用内齿轮型的马达来作为驱动源。搭载于家电产品的马达需要简易的防尘结构。为了防止灰尘等进入到马达内,例如,在AC (Alternating Current)马达中,马达整体被树脂铸模,在DC (Direct Current)马达中,安装对马达进行覆盖的外罩部件。日本特开2010-098815号公报公开了车载用的风扇马达亦即外转子型的DC无刷马达。该马达具备转子;定子;马达轴;轴承部;杯状的托架;以及安装底座。转子具备杯状的转子轭和转子磁铁。在形成于托架的中空圆筒部的内侧安装轴承部,由轴承部枢轴支撑马达轴。在马达轴固定转子轭,并在转子轭的内周面粘合转子磁鉄。另外,在中空圆筒部的外周面固定定子。定子位于转子磁铁的内側。托架以及安装底座利用螺纹固定而被组装成一体。在由托架以及安装底座形成的封闭空间内收纳马达的其他的部件。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10-098815号公报。然而,在内齿轮型的马达中,由于惯性小,故旋转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而变得不稳定。另外,容易产生呜呜音。因此,近年来,提出有将高效率且高输出的外转子型的马达利用于家电产品的方案。在日本特开2010-098815号公报所公开的马达中,由于托架支撑轴承部、定子,故需要将托架稳固地固定于安装底座,以便承受振动、下落冲击。其结果是,托架与安装底座之间的紧固结构的设计变得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简化马达的外罩部件与安装板之间的紧固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ー个侧面所涉及的马达具备轴承;轴,其被上述轴承支撑为能够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衬套,其将上述轴承保持于内侧;定子,其被固定于上述衬套的外周面;有盖近似圆筒状的转子保持架,其被固定于上述轴的上部;转子磁铁,其被固定于上述转子保持架的圆筒部的内周面,且位于上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安装板,其是从上述衬套的下端朝径向外侧扩展的板状,且具有用于向安装对象安装的安装部;以及外罩部件,其是覆盖上述转子保持架的有盖筒状,且筒部的下端部被固定于上述安装板。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简化马达的外罩部件与安装板之间的紧固结构。

图I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图2是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马达的立体图。、[0012]图4是表示外罩部件的钩部以及安装板的图。图5是表示外罩部件的钩部以及安装板的图。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主视图。图7是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不其他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的立体图。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立体图。(附图标记的说明)I、Ia:马达4、4a:凸缘部5:台阶部6 :边界12、12a:外罩部件13 :安装板21 :轴23 :转子磁铁31 :衬套32 :定子41 :凹部42 :钩部43:切 ロ 部51a:(台阶部的)下表面113:轴承部件121 :筒部Ula:(圆筒部的)下端部131 :安装孔135 :周边部135a (周边部的)下表面221 :转子保持架222:圆筒部421:(钩部的)前端部Jl: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中的图I的上侧简称为“上側”,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中的图I的下侧简称为“下側”。其中,上下方向并不表示被组装于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方向。另外,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0046](第一实施方式)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的剖视图。马达I是外转子型,作为空气清洁机、换气扇等家电产品的驱动源而被使用。马达I具备马达部11、夕卜罩部件12、以及安装板13。马达部11具备旋转部111、静止部112、以及作为球轴承的两个轴承部件113。旋转部111相对于静止部11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l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部111具备轴21、转子保持架22、以及转子磁铁23。在图I中,轴21的输出侧的端部朝向下方。转子保持架22为有盖近似圆筒状,通过对薄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轴21的上部被固定于在转子保持架22的盖部221的中央设置的孔部。转子磁铁23被固定于转子保持架22的圆筒部222的内周面。转子磁铁23既可以是圆筒状,也可以是多个 磁铁沿着周向排列。静止部112具备衬套31、定子32、以及电路板33。衬套31是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近似圆筒状。在衬套31的内周面的上部以及下部插入轴承部件113。在轴承部件113的内侧压入轴21。在马达部11中,轴21能够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地被两个轴承部件113支撑,上述两个轴承部件113被保持于衬套31的内侧。定子32具备定子铁心321和线圈322。定子铁心321形成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环状,且将多个薄板状的磁性钢板在上下方向层叠而形成。定子铁心32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被固定于衬套31的外周面。定子铁心321也可以被间接地固定于衬套31。线圈322由导线被卷绕于定子铁心321而形成。转子磁铁23位于定子32的径向外侧,在定子32与转子磁铁23之间产生转矩。外罩部件12是有盖筒状,并覆盖转子保持架22。外罩部件12由树脂成型。外罩部件12的盖部与转子保持架22的盖部经由间隙而对置。安装板13是从衬套31的下端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圆板状,在家电产品等设备内被安装于安装对象。安装板13由金属形成。在马达I中,外罩部件12的筒部121的下端部121a通过被固定于安装板13来防止灰尘等进入到马达I内部。图2是马达I的分解立体图。在外罩部件12中,筒部121的下端部121a具备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4。在凸缘部4设置朝上方凹陷的三个凹部41。三个凹部41沿周向等间隔地被设置。在凹部41的底部411设置朝下方突出的钩部42。S卩,筒部121的下端部具备朝下方突出的钩部42。在筒部121设置朝上方凹陷的切口状的部位43(以下,称为“切口部43”。)。切口部43与电路板33的朝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331 (以下,称为“基板突出部331”。)在轴向重叠。在外罩部件12被安装于马达部11的状态下,基板突出部331从切口部43朝径向外侧突出。在基板突出部331设置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省略图示的连接器。此外,实际上,切口部43以及基板突出部331由省略图示的帽覆盖。安装板13具备台阶部5、三个安装孔131、以及三个衬套固定孔132。台阶部5在安装板13的外缘部13a朝上方突出为台状。S卩,安装板13具备朝上方突出为台状的台阶部5。在台阶部5的中央设置开口 51。三个安装孔131被设置于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三个部位133,并沿周向排列。安装板13通过在设置于安装孔131以及设备的安装对象的螺纹孔插入螺钉而被安装于安装对象。这样,安装孔131起到作为用于向安装对象安装的安装部的作用。此外,固定孔132以及安装孔131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安装板13的中央部134朝上方突出为台阶状,即,中央部134的下表面134a是朝上方凹陷的部位的底面。衬套固定孔132被设置于中央部134。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央部134的周围的部位称为“周边部135”。当组装马达I时,首先,组装马达部11。接着,轴21穿过安装板13的中央部134的孔,设置于衬套31的下端的螺纹孔311与衬套固定孔132在中心轴线Jl方向重合。通过在螺纹孔311以及衬套固定孔132插入螺钉14,在中央部134固定安装板13与衬套31。如上所述,由于中央部134的下表面134a朝上方凹陷,故如图I所示,防止螺钉14的头部朝比周边部135的下表面135a更靠下方的位置突出。当固定安装板13与衬套31时,如图3所示,以使台阶部5与凹部41嵌合的方式,固定外罩部件12与安装板13。台阶部5与凹部41在周向以及轴向抵接。在台阶部5向凹部41嵌合的过程中,如图4所示,在钩部42中,通过前端部421的朝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421a与开口 51的上端的边缘511接触,前端部421利用钩部42的弹性变形而朝径向内侧移动。如图5所示,当前端部421朝开口 51的下侧移动时,钩部42恢复到原来的形状,部位421a与开口 51的下端的边缘512以及台阶部5的下表面51a卡合。S卩,上述钩部42与台·阶部5卡合。另外,前端部412的上表面与下表面51a抵接或者接近于下表面51a。以下,将法线朝向下方的面亦即台阶部5的下表面51a、周边部135的下表面135a以及图2的中央部134的下表面134a,统称为安装板13的“下表面”。由此,上述钩部42与安装板13的下表面卡合。如上述那样,在马达I中,通过钩部42利用弹性变形而与安装板13的下表面卡合,能容易地固定外罩部件12与安装板13。在钩部42中,前端部421的下端的位置位于与周边部135的下表面135a相同的高度的位置,即与台阶部5的周围的部位的下表面相同的高度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钩部42与设备中的马达I的安装对象产生干扰。前端部421的下端也可以位于比周边部135的下表面135a更靠上方的位置。S卩,钩部42的下端的位置位于比台阶部5的周围的部位的下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或者位于与上述下表面相同的高度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马达I中,筒部121的凸缘部4与安装板13的外缘部13a之间的边界6存在于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几乎整周上。但是,除了设置图2的切口部43的位置。在边界6中,凸缘部4与安装板13是沿着彼此而形成的形状。即,凸缘部4与安装板13在整周上抵接或接近,凸缘部4的起伏与安装板13的外缘部13a的起伏一致。由此,在边界6几乎不产生间隙。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或抑制从边界6进入灰尘等。以上,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在马达I中,由于外罩部件12不支撑静止部112等其他的元件,故马达部11的振动、来自外部的冲击不会对外罩部件12施加大的力。另外,由于外罩部件12不设有安装到设备的安装部,故也不需要高强度。因此,无需稳固地固定外罩部件12与安装板13,能简化外罩部件12与安装板13之间的紧固结构。外罩部件12的设计也变得容易。特别是,作为这样的紧固结构,通过利用卡紧配合(snap-fit)结构而能够容易地固定外罩部件12与安装板13,该卡紧配合结构利用弹性变形而使钩部42与安装板13的下表面卡合。另外,不需要紧固外罩部件12与安装板13的专用的设备。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马达I的制造成本。外罩部件12与安装板13能够分解,马达I的维护变得容易。与螺纹固定外罩部件12与安装板13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在马达I中,由于能够使外罩部件12变薄,故能够实现马达I的轻型化。在安装板13中,通过将供钩部42卡合的部位形成为台阶部5,能够提高固定位置的强度。在外罩部件12中,筒部121的下端部设有在钩部42的周围朝上方凹陷、且与台阶部5嵌合的凹部41。由此,在固定外罩部件12与安装板13时,即便使外罩部件12旋转的力作用于外罩部件12,也能防止外罩部件12相对于安装板13沿周向偏离。其结果是,能防止在周向对钩部42施加力,防止钩部42的损伤。此外,在力不施加于钩部42的范围内,也可以在台阶部5与凹部41之间存在周向的间隙。(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a的主视图。马达Ia具备由金属形成的外罩部件12a。图7是马达Ia的分解立体图。在外罩部件12a中,筒部121的下端部121a具备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4a。在凸缘部4a设置多个切口状的部位(以下,称为“凸缘切口部44”。)。凸缘切口部44沿周向等间隔地被设置。安装板13在外缘部13a具备朝上方延伸的多个突起部52。在实际组装马达Ia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突起部52朝径向内侧弯折。即,安装板13的一部分朝凸缘部4a弯折。此时,优选所弯折的安装板13的一部分与凸缘部4a的上表面接触。由此,能容易地固定外罩部件12a与安装板13。在图6中,利用双点划线表示突起部52的弯折前的状态。马达Ia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相同。以下,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进行说明。在组装马达Ia时,如图7所示,利用螺钉14来固定马达部11的衬套31与安装板13。接着,外罩部件12a覆盖马达部11,同时凸缘部4a与安装板13的外缘部13a在中心轴线Jl方向抵接。此时,如图6所示,安装板13的突起部52经由凸缘切口部44而位于凸缘部4a的上侧。突起部52朝凸缘部4a的上表面45弯折,即,突起部52被塑性变形并与上表面45接触。在马达Ia中,作为外罩部件12a与安装板13之间的紧固结构,通过利用由突起部52以及凸缘部4a构成的铆接结构,能容易地固定外罩部件12a与安装板13。在凸缘部4a与安装板13之间的边界6,由于凸缘部4a与安装板13是沿着彼此而形成的形状,故在边界6几乎不产生间隙。S卩,马达Ia的外罩部件12a的筒部121与安装板13之间的边界存在于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整周上,上述筒部与上述安装板在边界6是沿着彼此而形成的形状。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或抑制从边界6进入灰尘等。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罩部件12a由金属形成,利用铆接而被固定。因此,能够稳固地固定外罩部件12a与安装板13,并且能够简化外罩部件12a与安装板13之间的紧固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稳固地固定外罩部件12a与安装板13,故也可以在例如外罩部件12a的筒部121的侧面、盖部的上表面固定其他的部件。图8是表示突起部的其他例的马达Ia的局部的立体图。图8所示的突起部52a在轴向上的长度比图7所示的突起部52的短。突起部52a在周向上的宽度比突起部52的宽。另外,从凸缘部4a省略图7所示的凸缘切口部44。在固定外罩部件12a与安装板13时,在凸缘部4a与安装板13在轴向上抵接的状态下,利用冲压加工而使突起部52a的中央部521朝凸缘部4a的上表面45以挤压的方式被稍微弯折。由此,能容易地固定外罩部件12a与安装板13。在马达Ia中,由于突起部52a在轴向上的长度比凸缘部4a的厚度稍微长一些,故能够利用一次冲压加工使凸缘部4a的上表面45与突起部52a接触。另外,由于突起部52a在周向上的宽度宽,故即使在突起部52a的冲压加工时,夹具与突起部52a的中央部521稍微偏离,也能防止突起部52a的被压入的区域的周向的长度变小。其结果是,能防止外罩部件12a与安装板13之间的紧固强度降低。(第三实施 方式)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解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b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几乎相同。以下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参照图9,马达Ib的安装板13b以及电路板33b的形状不同。特别是,安装板13b的台阶部5b不被设置于安装板13b的外缘部13a。另外,在安装板13b的外缘部13a设置突起部52b、52c。即使形成为这样的结构,也能够简化马达的外罩部件与安装板之间的紧固结构。(第四实施方式)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立体图。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几乎相同。以下针对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参照图10以及图11,马达Ic的外罩部件12b、安装板13b、以及电路板33b的形状
不同。外罩部件12b具有凸缘部4b。在凸缘部4b,沿着轴向贯通的开口部46b沿着周向设在三个位置。安装板13b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台阶部5b不被设置于安装板13b的外缘部13a。另外,在安装板13b的外缘部13a分别设置三个突起部52b、52c。突起部52b朝比突起部52c更靠轴向上侧的位置突出。突起部52b的轴向的长度比凸缘部4b的轴向的长度(板厚)长。另外,突起部52c的轴向的长度与凸缘部4b的轴向的长度几乎相等。在马达Ic中,作为外罩部件12b与安装板13b的紧固结构,通过利用由突起部52b以及凸缘部4b构成的铆接结构,能容易地固定外罩部件12a与安装板13b。在凸缘部4a与安装板13b之间的边界6,由于凸缘部4a与安装板13b是沿着彼此而形成的形状,故在边界6几乎不产生间隙。S卩,马达Ia的外罩部件12a的筒部121与安装板13b之间的边界存在于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整周上,上述筒部与上述安装板在边界6是沿着彼此而形成的形状。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或抑制从边界6进入灰尘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52c成为用于安装板13b与外罩部件12b定位的定位部。由此,即便在使突起部52b塑性变形时向外罩部件12b施加力,也能够高精度地固定安装板13b与外罩部件12b。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46b与安装板13b的安装部以对应的方式形成。由此,在使用螺钉等部件将马达Ic固定于装置主体时,能够对外罩部件12b与安装板13b进行固定。由此,能够稳固地固定外罩部件12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闭塞部件70,以便堵塞切口部43。闭塞部件70是近似板状的部件。闭塞部件70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制成。闭塞部件70具备供导线穿入的穿入部711和从穿入部711朝轴向下侧开口的狭缝712。在本实施方式中,穿入部711以及狭缝712为一个。穿入部711以及狭缝712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一个。穿入部711以及狭缝712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以上,也可以与导线的根数一致。另外,在闭塞部件70的周向端部设置从周向端部朝穿入部711以及狭缝712凹陷的凹部71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筒部的周向的缘122的圆周的宽度比上述切口部43的圆周的宽度大。然后,筒部121的周向的缘122与凹部713卡合。通过如以上的那样构成,切口部43被闭塞部件70闭塞。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或抑制灰尘等的进入。另外,在闭塞部件70的轴向端部设置朝轴向下侧凹陷的凹部714。另外,闭塞部件70的轴向的长度比切口部43的轴向的长度长。通过如以上那样构成,在切口部43被闭塞部件70闭塞时,闭塞部件70以在轴向上被压缩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同时凹部714与筒部121的缘卡合。其结果是,穿入部711以及狭缝712的间隙变窄,从而能够防止或抑制灰尘等的进入。另外,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板13b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板13b是相同的安装板。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板,即使外罩部件的固定方法不同,也能够使用相同的安装板。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有各种变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安装板13的外缘部13a设置切口,并经由切口而钩部42与安装板13的下表面卡合。另外,也可以设置突出为棒状的部位来代替钩部42。在该情况下,通过将该部位插入到台阶部5的开口 51,并将前端熔敷于台阶部5,来固定外罩部件12与安装板13。安装板也可以由树脂形成,也可以在安装板设置钩部,钩部也可以与凸缘部4卡合。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对凸缘部4a进行贯通的开口来代替凸缘切口部44。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也可以在安装板13设置台阶部,并且在凸缘部4a设置与台阶部嵌合的凹部。也可以在凸缘部4a设置朝下方突出的突起部,并且在安装板13的外缘部13a设置切口部,从而在突起部与切口部之间进行铆接固定。在该情况下,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也可以通过使切口部的周围的部位朝上方突出为台阶状,来提高安装板13在固定位置中的强度。优选突起部的下端的位置位于比切口部的周围的部位的下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或者位于与下表面相同的高度的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允许部件件数增加的情况下,外罩部件12、12a与安装板13也可以被螺纹固定。作为轴承也可以利用含浸有润滑油的套筒来代替作为球轴承的轴承部件113。优选为,两个套筒被设置于衬套31的内侧面的上部以及下部。也可以通过对安装板实施翻边加工来形成衬套。在安装板13中,四个以上的安装孔131也可以沿周向排列。外罩部件12、12a的圆筒部121只要是能够收容马达部11的筒状,则也可以是除圆筒以外的形状。将外罩部件12、12a固定于安装板13的方法,也可以用于供暖机、洗衣机等大型的马达或除家电产品以外的马达。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的结果,只要不相互矛盾也可以被适当地组合。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于各种用途的马达。
权利要求1.ー种马达, 具备 轴承; 轴,其被所述轴承支撑为能够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衬套,其将所述轴承保持于内侧; 定子,其被固定于所述衬套的外周面; 有盖圆筒状的转子保持架,其被固定于所述轴的上部; 转子磁铁,其被固定于所述转子保持架的圆筒部的内周面,且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以及 安装板,其是从所述衬套的下端朝径向外侧扩展的板状,且具有用于向安装对象安装的安装部; 该马达的特征在干, 所述马达还具备外罩部件,该外罩部件是覆盖所述转子保持架的有盖圆筒状,且筒部的下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安装板。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外罩部件由树脂成型, 所述筒部的所述下端部具备朝下方突出的钩部, 所述钩部与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安装板具备朝上方突出为台状的台阶部, 所述钩部与所述台阶部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钩部的下端的位置位于比所述台阶部的周围的部位的下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或者位干与所述下表面相同的高度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筒部的所述下端部具备凹部,该凹部在所述钩部的周围朝上方凹陷且与所述台阶部嵌合。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安装板的中央部朝上方突出为台阶状。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安装板以及所述外罩部件由金属形成, 所述筒部的所述下端部具备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 所述安装板的一部分朝所述凸缘部弯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安装板的一部分与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安装板具备用于与外罩部件定位的定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外罩部件的凸缘部形成开ロ部,所述开ロ部形成为与所述安装板的所述安装部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外罩部件的筒部设置朝上方凹陷的切ロ部, 所述切ロ部被闭塞部件闭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闭塞部件具备 供导线穿入的穿入部;以及 从所述穿入部朝轴向下侧开ロ的狭縫。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闭塞部件设置从周向端部朝所述穿入部以及所述狭缝凹陷的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筒部的周向的缘的圆周的宽度比所述切ロ部的圆周的宽度大,所述筒部的周向的缘与所述凹部卡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闭塞部件具有弾性。
1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外罩部件的所述筒部与所述安装板之间的边界存在于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整周上,所述筒部与所述安装板在所述边界是沿着彼此而形成的形状。
1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轴承具备插入到所述衬套的上部以及下部的两个轴承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安装部是沿周向排列的三个以上的安装孔。
1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干, 所述外罩部件的盖部与所述转子保持架的盖部经由间隙对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该马达具备轴承;轴,其被上述轴承支撑为能够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衬套,其将上述轴承保持于内侧;定子,其被固定于上述衬套的外周面;有盖近似圆筒状的转子保持架,其被固定于上述轴的上部;转子磁铁,其被固定于上述转子保持架的圆筒部的内周面,且位于上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安装板,其是从上述衬套的下端朝径向外侧扩展的板状,且具有用于向安装对象安装的安装部;以及外罩部件,其是覆盖上述转子保持架的有盖近似圆筒状,且筒部的下端部被固定于上述安装板。
文档编号H02K15/14GK202488250SQ20122003008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31日
发明者三轮友里香, 北垣宏, 古川敬三, 菱田直树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