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0573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所述马达包括电枢和固定所述电枢的外壳,所述电枢具有定子铁芯、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绝缘件、线圈以及将多个线圈中的一个线圈与其他线圈连接的连接线。所述绝缘件的铁芯背部绝缘部具有:在所述外壳与所述连接线之间从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的多个连接线引导壁;在所述连接线引导壁的径向内侧以径向外表面来支承所述连接线,且从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面朝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的多个连接线保持部;以及在磁极齿的径向外侧与所述线圈的外端在径向上对置的多个线圈引导壁。所述连接线引导壁的与所述连接线保持部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的上端的轴向位置比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上端低。
【专利说明】马达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内转子型马达。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在内转子型马达中,小型、高输出的马达的需求不断提高。
[0003]为了实现马达的高输出化,需要增加电枢的层叠厚度或者加粗卷线的粗细。
[0004]在日本特开平11-220860号公报中,通过沿轴向贯通环状定子I的固定螺钉7而将各盖体5、6与环状的定子I彼此紧固。
[0005]并且,在日本特开2001-136699号公报中,将由热传导性高的金属制成的螺丝9、铆钉10以及翻边11穿过孔8,从而安装定子铁芯13和基底16。此时,为了避免由金属制成的部件与卷线5接触,而在这两者之间设置作为绝缘体的绝缘件14,即凸部17。
[0006]通常情况下,越是增加电枢的层叠厚度,就越会提高输出。并且,越是加粗卷线就越能通过较大电流。然而,越是这样就越会形成与薄型化相反的结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结构的内转子型马达。
[0008]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马达包括:轴,其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且被轴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磁铁,其与所述轴一起旋转;电枢,其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径向外侧;外壳,其将所述电枢固定,且在径向中央保持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上轴承以及下轴承,所述电枢具有:定子铁芯,其包括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磁极齿;绝缘件,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极齿的至少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线圈,其通过将导线隔着所述绝缘件卷绕到所述磁极齿上而构成;以及连接线,其位于所述磁极齿与相邻的所述磁极齿的周向之间,且将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一个线圈与其他线圈电连接,所述绝缘件具有:磁极齿绝缘部,其覆盖所述磁极齿;以及铁芯背部绝缘部,其与所述磁极齿绝缘部相连,且至少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上下端面的一部分,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具有:多个连接线引导壁,所述多个连接线引导壁在所述外壳与所述连接线之间从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多个连接线保持部,所述多个连接线保持部在所述连接线引导壁的径向内侧以径向外表面支承所述连接线,且从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多个线圈引导壁,所述多个线圈引导壁在所述磁极齿的径向外侧与所述线圈的外端在径向上对置,且从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所述连接线引导壁的与所述连接线保持部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的上端在轴向上的位置比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上端低。
[0009]并且,所述线圈引导壁位于比所述连接线弓I导壁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10]并且,所述内转子型马达具有多个连接壁,所述多个连接壁将所述连接线引导壁与所述线圈引导壁连接,且从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
[0011]并且,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上端比所述线圈弓I导壁的上端低。
[0012]并且,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周向的两端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随着沿周向远离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中心而倾斜。
[0013]并且,所述线圈引导壁的内周面位于比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14]并且,所述磁极齿绝缘部具有板部,该板部在比所述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与所述线圈的内端在径向上对置,且朝向上方突出。
[0015]并且,所述板部的上端比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上端在轴向上的位置高。
[0016]并且,所述连接线引导壁与所述连接线保持部之间的径向间隙的宽度与连接线保持部的高度之比为一比三以下。
[0017]并且,所述外壳在轴向端面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为沿轴向贯通的孔,在所述外壳与所述电枢之间还具有配置在与所述开口部对置的位置的外罩部件。
[0018]并且,所述外壳具有保持上轴承的上托架和保持下轴承的下托架。
[0019]并且,所述上托架和所述下托架中的至少一方通过压入而固定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周面。
[0020]并且,所述绝缘件包括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侧的上绝缘件,在所述上绝缘件设置有固定部件插入凹部,固定部件配置部位于所述电枢上的所述线圈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固定部件被插入到所述固定部件插入凹部以及所述固定部件配置部中,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上托架、电枢以及下托架相固定。
[0021]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马达包括:轴,其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且被轴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磁铁,其与所述轴一起旋转;电枢,其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径向外侧,外壳,其将所述电枢固定,且在径向中央保持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上轴承以及下轴承,所述电枢包括:定子铁芯,其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磁极齿;绝缘件,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极齿的至少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线圈,其通过将导线隔着所述绝缘件卷绕于所述磁极齿上而构成,所述外壳在轴向端面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为沿轴向贯通的孔,在所述外壳与所述电枢之间还具有配置在与所述开口部对置的位置的外罩部件。
[0022]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将绝缘件薄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实现马达的薄型化或者高输出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0024]图2是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0025]图3是马达的剖视图。
[0026]图4是从马达取下上托架的状态的俯视图。
[0027]图5是上绝缘件的立体图。
[0028]图6是上绝缘件的俯视图。
[0029]图7是下绝缘件的立体图。
[0030]图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0031]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0032]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0033]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0034]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外罩部件的俯视图。
[0035]符号说明
[0036]I 马达
[0037]2静止部
[0038]21上托架
[0039]211 盖部
[0040]212保持部
[0041]2121 内周面
[0042]2122 顶面
[0043]213上突出部
[0044]214贯通孔
[0045]2141 座面
[0046]215 开口
[0047]216突起部
[0048]23定子铁芯
[0049]231铁芯背部
[0050]232磁极齿
[0051]233贯通孔
[0052]234 纵槽
[0053]24 线圈
[0054]25上绝缘件
[0055]251磁极齿绝缘部
[0056]252铁芯背部绝缘部
[0057]253环状壁部
[0058]2531 座面
[0059]254定位凸部
[0060]2541 (第一)窗部
[0061]255 钩部
[0062]2552(第二)窗部
[0063]256固定部件插入凹部
[0064]27电路板
[0065]271磁传感器
[0066]272定位部
[0067]273连接器
[0068]274钩部插入部
[0069]275固定部件插入部
[0070]276中心开口部
[0071]28轴承部
[0072]281上轴承
[0073]282下轴承
[0074]29 电枢
[0075]31 轴
[0076]32转子保持架
[0077]321中央部
[0078]322筒状部
[0079]33转子磁铁
[0080]61固定部件(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8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以沿马达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定子铁芯以电路板侧为上侧来说明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但是,这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而定义的上下方向,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在使用时的姿势。
[0082]〈1.马达的整体结构>
[0083]本实施方式的马达例如装设于空调或者空气净化器以及冰箱等家电产品等,作为风扇或者泵的驱动源使用。并且可以作为分类机等工业设备的驱动源使用。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为用于其他用途的马达。例如,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装设于OA(办公自动化)设备、医疗设备以及汽车等,用于产生各种驱动力。以下,将装设了马达I的设备称为“驱动装置”。
[0084]图1以及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马达I的剖视图。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马达I包括静止部2和旋转部3。静止部2固定于驱动装置(未图示)的框体。旋转部3被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2能够旋转。
[0085]本实施方式的静止部2包括上托架21、下托架22、定子铁芯23、线圈24、上绝缘件25、下绝缘件26、电路板27以及轴承部28。
[0086]上托架21保持定子铁芯23以及轴承部28 (上轴承281)。上托架21呈有盖大致圆筒形状。上托架21为由金属制成的部件。上托架21通过冲裁钢板而成型,即通过所谓冲压法获得。另外,制造方法也可不使用冲压法而使用压铸法等其他加工方法进行加工。上托架21也可不由金属制成而由树脂制成。
[0087]下托架22保持定子铁芯23以及轴承部28 (下轴承282)。下托架22呈有底大致圆筒形状。下托架22为由金属制成的部件。
[0088]下托架22通过冲裁钢板而成型,即通过所谓的冲压法获得。另外制造方法也可不使用冲压法而使用压铸法等其他加工方法进行加工。上托架21也可不由金属制成而由树脂制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为单体部件的下托架22保持定子铁芯23和轴承部28 (下轴承282)。因此,能够将定子铁芯23和后述轴31相互精确地定位。
[0089]定子铁芯23以及线圈24为作为马达I的电枢发挥作用的部位。定子铁芯23由沿轴向(沿中心轴线Jl的方向。下同)层叠硅钢板等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定子铁芯23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231和从铁芯背部231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根磁极齿
232。铁芯背部231通过被上托架21与下托架22夹持而被保持。除了轴向上部和轴向下部之外,铁芯背部231的外周面为马达I的外周面。定子铁芯23的各磁极齿232中的卷绕有线圈24的部位的周向宽度为铁芯背部231的径向宽度的两倍以下。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极齿232的个数为6根。
[0090]这里,定子铁芯23的外周面中的除了上端附近以及下端附近之外没有被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覆盖,而是从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露出。也就是说,与定子铁芯23的整个外周面被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覆盖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3的外周面与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在径向上的对置面积小。因此,即使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为磁性体,磁通也不容易从定子铁芯23的外周面向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泄漏。因此,能够降低由于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导致的铁损,从而能够提高马达I的能效。
[0091]在定子铁芯23的若干个铁芯背部231与磁极齿232之间的边界形成有贯通孔
233。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33的个数为3个。优选贯通孔233以中心轴线为中心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心轴线观察时,贯通孔233隔着120度间隔配置。贯通孔233不限定为这种结构,也可为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槽。
[0092]在定子铁芯23的外周面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纵槽。上托架21的突起部以及下托架22的突起部被插入纵槽或者与纵槽嵌合。由此,上托架21以及下托架22在径向上以及周向上被定位。
[0093]线圈24通过将导线卷绕于磁极齿232的周围而构成。导线隔着绝缘件卷绕于磁极齿232。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通过所谓的星形接线进行接线。因此,从线圈24引出U相、V相、W相以及公共线这四个端部。被引出的各端部分别被锡焊到电路板27。若通过电路板27向线圈24提供驱动电流,则在作为磁芯的磁极齿232产生径向的磁通。并且,通过磁极齿232与旋转部3侧的转子磁铁33之间的磁通的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相对于静止部2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
[0094]绝缘件包括上绝缘件25和下绝缘件26。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为使定子铁芯23与线圈24电绝缘的由树脂制成的部件。上绝缘件25配置在定子铁芯23的上侧。下绝缘件26配置在定子铁芯23的下侧。换言之,在上绝缘件25与下绝缘件26之间夹着定子铁芯23。上绝缘件25覆盖磁极齿232的上表面。下绝缘件26覆盖磁极齿232的下表面。并且,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覆盖磁极齿232的侧面。由上绝缘件25和下绝缘件26构成绝缘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线圈24从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上卷绕到磁极齿232,绝缘件被固定到定子铁芯23。
[0095]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具有介于磁极齿232与线圈24之间并且使磁极齿232与线圈24电绝缘的部分。并且,上绝缘件25在线圈24的径向外侧具有在周向上连续的环状的铁芯背部绝缘部252。铁芯背部绝缘部252配置在线圈24的径向外侧。铁芯背部绝缘部252为在线圈24卷绕溃散时进行线圈24与其他部件之间的绝缘的部位。将定子铁芯23、线圈24、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的组装体定义为电枢29。关于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的详细结构将在下文叙述。
[0096]图4是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取下上托架21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电路板27为具有用于从外部电源向线圈24提供驱动电流的配线的基板。电路板27在俯视时呈大致圆板形状。电路板27的外形与后述上绝缘件25的外形大致一致。电路板27固定于为上绝缘件25的上表面的座面上。并且,在电路板27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检测旋转部3的转速的磁传感器271。磁传感器271例如使用霍尔元件。
[0097]如图3所示,轴承部28为将旋转部3的轴31支承为能够自由旋转的部件。轴承部28由上轴承281和下轴承282构成。上轴承281保持在上托架21的保持部212的内周面2121。下轴承282被保持在下托架22。轴承部28例如使用借助球体使外圈和内圈相对旋转的球轴承。但是轴承部28也可以使用滑动轴承或者流体轴承等其他方式的轴承。
[0098]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部3具有轴31、转子保持架32以及转子磁铁33。轴31为沿中心轴线Jl朝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轴31被上述轴承部28支承并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轴31的下端部朝向下托架22的下方突出。并且,轴31的上端部朝向电路板27的上方突出。轴31的下端部或者上端部借助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与驱动装置的驱动部连接。但是,驱动装置的驱动部也可被轴31直接驱动。
[0099]转子保持架32为在定子铁芯23以及线圈24的径向内侧与轴31 —起旋转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转子保持架32通过将有底圆筒形状的下转子保持架部件324与上转子保持架部件323背对背配置而构成。也就是说,上转子保持架部件323的底面与下转子保持架部件324的底面隔着微小的间隙对置。上转子保持架部件323以及下转子保持架部件324分别通过冲裁钢板而成型,即通过所谓的冲压法获得。
[0100]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保持架32通过将上转子保持架部件323以及下转子保持架324背对背配置而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由单体部件构成转子保持架32。并且,也可通过切削快削钢获得转子保持架32。并且,也可通过层叠磁性钢板而获得转子保持架32。并且,也可通过烧结而获得转子保持架32。并且,也可通过将层叠磁性钢板而形成的部件和通过冲压加工而获得的有盖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组合而获得转子保持架32。并且,也可通过树脂模制而获得转子保持架3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谓的SPM型(表面磁铁型)转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为所谓IPM型(埋入磁铁型)转子。在为IPM转子的情况下,优选通过层叠磁性钢板而获得转子保持架32。
[0101]转子磁铁33为圆筒形状,并且转子磁铁33固定在转子保持架32的外周面。转子磁铁33的径向外侧的面成为与定子铁芯23以及线圈24在径向对置的磁极面。转子磁铁33被磁化成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极面在周向上交替排列。另外,关于转子磁铁33也可取代圆筒形状的磁铁而将多个磁铁配置成N极和S极在周向上交替排列。并且,如上所述,也可将转子磁铁33埋入转子保持架32作为IPM型转子。
[0102]<2.关于电路板〉
[0103]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件25的外观立体图。如图4以及图5所示,电路板27在俯视时呈大致圆板形状。在电路板27的外周面设置有从外周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缺口。这些缺口为定位部272。后述上绝缘件25的定位凸部254被插入到定位部272中。由此,在电路板27要相对于上绝缘件25移动时,凸部254与定位部272接触从而限制了电路板27的移动。其结果是,能够精确地进行上绝缘件25与电路板27在周向上以及径向上的定位。
[0104]并且,在电路板27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器273。马达I通过连接器273获得驱动电流。
[0105]并且,在电路板27的外周面设置有从外周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缺口。该缺口为钩部插入部274。钩部插入部274构成透过部的一部分。在电路板27的上表面中的与钩部插入部274相邻的区域设置有焊盘。后述上绝缘件25的钩部255被插入到钩部插入部274中。钩部插入部274具有:缺口的径向宽度小的钩部插入宽度狭小部2741 ;和钩部插入宽度宽广部2742,所述钩部插入宽度宽广部2742与钩部插入宽度狭小部2741相邻配置,并且径向宽度比钩部插入宽度狭小部2741的径向宽度大。更为详细地说,钩部255被插入到钩部插入宽度狭小部2741中。
[0106]在电路板27的外周面设置有从外周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缺口。该缺口为卷线引出部277。卷线弓丨出部277构成透过部的一部分。在电路板的上表面中的与卷线弓丨出部277相邻的区域设置有焊盘。
[0107]朝向轴向开口的中心开口部276位于电路板27的中央。轴31位于中心开口部的径向内侧。
[0108]另外,需要将配线图案配置在与电路板27的边缘隔着一定距离的位置。因此设置于电路板27的孔或者缺口少的情况更有益于扩大电路板27的配线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扩大钩部插入部274这样的供凸部插入的部位(透过部)来作为导线引出用缺口。由此,能够扩大电路板27的配线面积。
[0109]另外,如上所述,透过部包括钩部插入部274和卷线引出部277等,并且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在周向上存在有四处透过部。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为三相马达,因此至少有三处透过部即可。
[0110]透过部的至少一处与凸部的周向一侧的侧面接触。并且透过部的至少一处与凸部的周向另一侧的侧面接触。
[0111]并且,透过部的一处与作为凸部的钩部的周向一侧接触。透过部的另一处与作为凸部的所述钩部的周向另一侧接触。透过部的其他另一处比作为所述凸部的定位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0112]本技术在将控制集成电路、交流-直流转换器、编码器以及连接器等较大的电子元件安装到电路板的情况下、为了向基板流过大电流而扩展配线图案的宽度的情况下以及需要将电路板自身的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特别有用。
[0113]〈3.关于上托架以及上绝缘件>
[0114]首先,对上托架21进行详细叙述。上托架21具有盖部211、保持部212、上突出部213、贯通孔214以及开口 215。盖部211呈平板状,且位于电路板27的轴向上侧。保持部212为位于盖部211的径向内侧且朝向轴向上侧开口的凹部。保持部212具有圆筒状的内周面2121和圆环状的顶面2122。内周面2121与上轴承281的外圈的外周面接触。顶面2122与上轴承281的外圈的上端面接触。由此,保持部212保持上轴承281。并且,上轴承281的外周面的直径比电路板27的中心开口部276的直径小。由此,能够防止上轴承281干涉电路板27,从而能够将马达I薄型化。
[0115]上突出部213从盖部211的径向外侧朝向轴向下方突出。上突出部213呈大致环状。并且,上突出部213呈大致圆筒状。上突出部213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23的上侧的外周面接触。由此,能够提高中心轴线Jl与上轴承281之间的同轴精度。并且,能够提高上托架21的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3通过压入到上突出部213中而与上托架21相固定。但是,不限于压入,定子铁芯23也可通过插入粘接的方法固定到上托架21。在通过插入粘接的方法将上托架21与定子铁芯23相固定时,上突出部213的内周面也可与电路板27的外周面或者绝缘件25的外周面接触。通过上突出部213的内周面与电路板27或者上绝缘件25接触,能够提高上托架21的刚性。
[0116]在盖部211上的径向外侧部沿周向配置有多个贯通孔214。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14的个数为6个。
[0117]并且,在电路板27上安装有发热量较大的电子元件的情况下,优选以上托架21与该电子元件对置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使电子元件与上托架21之间的距离靠近。其结果是,由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能够从上托架21散发。并且,也可在电子元件与盖部211之间存在硅等导热材料。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另外,作为发热量较大的电子元件,例如可列举场效晶体管(FET)。
[0118]开口 215为配置在盖部211的贯通孔。安装到电路板27上的连接器273从开口215露出。通过穿过开口 215与连接器273连接来向马达I提供电力。
[0119]参照图5对上绝缘件25的形状进行详细叙述。上绝缘件25具有磁极齿绝缘部251和铁芯背部绝缘部252。磁极齿绝缘部251覆盖各磁极齿232的上表面以及侧面。铁芯背部绝缘部252呈环状,并且将各磁极齿绝缘部251连接。在各磁极齿绝缘部251的径向内端设置有朝向轴向上侧突出的板部2511。铁芯背部绝缘部252在线圈24的径向外侧朝向轴向上方延伸。铁芯背部绝缘部252的上端面位于比线圈24靠轴向上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线圈24与电路板27或者与上托架21等其他部件干涉。
[0120]铁芯背部绝缘部252具有环状壁部253、定位凸部254以及钩部255。环状壁部253为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2的径向外端沿轴向突出的大致环状的壁。环状壁部253的上表面为座面2531,且为与中心轴线大致垂直的平面。座面2531与电路板27的下表面接触。更加具体地说,座面2531与电路板27的外缘附近的下表面接触。环状壁部253的外端位于比定子铁芯23的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定子铁芯23的位于比环状壁部253靠径向外侧的部位为朝向轴向上侧露出的上铁芯背部露出部41。
[0121]定位凸部254在径向上位于与环状壁部253大致相同的位置且比座面2531朝向轴向上侧突出。并且,定位凸部254位于比电路板27的上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因此,定位凸部254容纳于电路板27的定位部272中。由此,如后所述,即使在上托架21的盖部211的下表面与电路板27的上表面接触时,定位凸部254也不会与上托架21接触。因此,电路板27被牢固地固定。
[012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凸部254在周向上设置有一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设置两处以上的定位凸部。
[0123]定位凸部254在俯视时的形状与定位部272大致相同,也就是说定位凸部254呈沿着定位部272的轮廓的形状。由此,能够相对于上绝缘件25精确地定位电路板27。
[0124]并且,更加优选定位凸部254的周向两端面与定位部272的周向端面接触。并且,定位凸部254的径向端面与定位部272的径向端面接触。由此,能够相对于上绝缘件25精确地定位电路板27。但是,只要定位凸部254的一部分的端面与定位部272的端面接触,就能够精确地进行定位。若能够相对于上绝缘件25精确地定位电路板27,在后述锡焊导线的工序中,能够在避免将导线夹在上绝缘件25与电路板27之间的情况下进行锡焊。
[0125]被朝向轴向下侧切除一部分而成的第一窗部2541位于与定位凸部254的周向相邻的位置。第一窗部2541的下端的轴向位置位于比磁极齿绝缘部251的板部2511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
[0126]钩部255的一部分位于距中心轴线的距离与环状壁部253的一部分距中心轴线的距离相同的位置,并且钩部255为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2沿轴向突出的部位。钩部255在周向上位于与磁极齿绝缘部251不同的位置。钩部255的轴向上端位于比电路板27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且比座面2531以及定位凸部254朝向轴向上侧突出。钩部255在其上侧具有钩状的部位2551。钩状的部位2511朝向径向内侧突出。钩状的部位2511的下表面与电路板27的上表面接触或者隔着间隙与电路板27的上表面对置。
[0127]环状壁部253被朝向轴向下侧切除而形成的第二窗部2552位于与钩部255在周向上相邻的位置。第二窗部2552的下端的轴向位置位于比磁极齿绝缘部251的板部2511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
[0128]另外,定位凸部254以及钩部255为凸部。
[0129]并且,朝向轴向下侧切除而形成的第三窗部2532位于上绝缘件25的环状壁部253。第三窗部2532的下端的轴向位置位于比磁极齿绝缘部251的板部2511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
[013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窗部2532、窗部2552以间隔60度配置于四处,间隔120度配置于三处(其中的两处与间隔60度配置的窗部2532、窗部2553重复)的方式一共配置有五处。因此无论是利用星形接线的方式进行接线,还是利用三角形接线的方式进行接线,都能够引出导线。因此,即使在变更接线方法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通用的上绝缘件25。但是,若只利用星形接线的方法进行接线的话,则窗部2532、窗部2522在周向上配置于四处即可。
[0131]〈4.下托架以及下绝缘件〉
[0132]首先,对下托架22进行详细叙述。下托架22具有下盖部221、下保持部222以及下突出部223。下托架22为有盖圆筒形状。下盖部221呈大致圆环平板状。下保持部222为位于下盖部221的径向内侧且朝向轴向下侧开口的凹部。下保持部222具有圆筒状的内周面2221和圆环状的顶面2222。内周面2221与下轴承282的外圈的外周面接触。顶面2222隔着弹簧与下轴承282的外圈的下端面接触。由此,下保持部222保持下轴承282。
[0133]下突出部223从下盖部221的径向外侧朝向轴向上方突出。下突出部223呈大致环状。并且,下突出部223呈大致圆筒形状。下突出部223的上方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23的外周面接触。由此,能够提高中心轴线Jl与下轴承282之间的同轴精度。并且,能够将下托架22与定子铁芯23牢固地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3通过被压入下突出部223中而与下托架22相固定。但是不限定压入,也可通过插入粘接而固定。并且,下突出部223具有内径变小的定位台阶部2231。定位台阶部2231的上表面与定子铁芯23的铁芯背部231直接接触。由此,抑制了下托架22相对于定子铁芯23的轴向定位的精度降低。
[0134]在下盖部221设置有开口部228。开口部228为沿轴向贯通下盖部221的多个孔。在开口部228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在将马达安装到装置主体时,通过将螺钉旋入开口部228内而将马达与装置主体相固定。
[0135]这里,在开口部228与电枢29之间配置有环状的外罩部件71。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罩部件71由橡胶等弹性体形成,并且通过将外罩部件71的外周面压入下突出部223的内周面而将外罩部件71与下突出部223固定。但是,只要外罩部件71配置在至少与开口部228对置的位置即可。通过使外罩部件71介于下盖部221与电枢29之间,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到马达内部。特别是在将马达安装到装置主体时,能够防止由于螺钉与开口部228摩擦而产生的金属粉末进入到马达内部。因此,能够提高马达的可靠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罩部件71的上表面与电枢29的线圈24接触。外罩部件71有弹性。因此,通过使外罩部件71与线圈24接触,能够降低由电枢29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013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罩部件71具有:在开口部228的径向内侧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的颈环部711 ;位于开口部228的径向外侧且轴向的壁厚较厚的厚壁部712 ;以及位于厚壁部712的径向外侧且轴向的壁厚比厚壁部712薄的围摆部713。颈环部711与下托架22的下盖部221接触。由此,能够防止灰尘进入到下轴承282或者转子保持架32侧。颈环部711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具有轴向高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变低的倾斜部。由此,避免了外罩部件71与旋转部3接触。并且,外罩部件71的围摆部713被插入到下突出部223的内周面。也就是说,不是外罩部件71的壁厚较厚的厚壁部712被插入到下突出部223的内周面,而是壁厚较薄的围摆部713被插入到下突出部223的内周面。由此,能够顺利地插入外罩部件71。并且,在围摆部713的内侧设置有厚壁部712,从而能够抑制外罩部件71整体变形。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灰尘进入到马达内部。另外,外罩部件71也可不由橡胶形成而由塑料等其他材料形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罩部件71插入,但是也可将外罩部件71压入。并且,外罩部件71也可不配置在下托架22侧而配置在上托架21侧,还可以配置在上托架21侧和下托架22侧双方。
[0137]如上所述,在以往的内转子型马达中,若想要通过冲压法获得上托架21和下托架22,则需要将开口部228设置为贯通孔。其结果是,存在有灰尘进入到马达内部的可能性。但是通过使用上述外罩部件71,能够防止金属粉末或者灰尘等异物进入。
[0138]图6是下绝缘件26的俯视图,图7是下绝缘件26的立体图。参照图6以及图7对下绝缘件26的形状进行详细叙述。下绝缘件26具有下磁极齿绝缘部261和下铁芯背部绝缘部262。下磁极齿绝缘部261覆盖各磁极齿232的下表面以及侧面。下铁芯背部绝缘部262呈环状且将各下磁极齿绝缘部261连接。下磁极齿绝缘部261在其径向内端具有沿轴向突出的板部2611。板部2611为在周向上延伸的板状的壁。板部2611与线圈24的内端在径向对置。下铁芯背部绝缘部262具有从覆盖铁芯背部231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的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以在周向上成为壁的方式设置。
[0139]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具有缺口部2622、线圈引导壁2623、连接线引导壁2624、连接壁2625以及连接线保持部2626。缺口部2622是指将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在周向上连续而成的壁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在周向上连续而成的壁的部分为线圈引导壁2623、连接线引导壁2624以及连接壁2625。缺口部2622设置在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中的与下磁极齿绝缘部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在缺口部2622的周向两端配置有线圈引导壁2623。缺口部2622的周向宽度设置得比卷绕有导线的磁极齿232的周向宽度窄。换言之,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除了缺口部2622以外的部位是连续地形成的。由此,能够提高下绝缘件26的刚性。
[0140]线圈引导壁2623位于磁极齿绝缘部261的径向外侧。线圈引导壁2623位于比后述连接线弓丨导壁2624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线圈引导壁2623的径向内表面与通过将导线卷绕到磁极齿232而构成的线圈24的径向外侧对置。优选线圈引导壁2623的径向内表面与线圈24的径向外侧接触。线圈24通过向磁极齿232卷绕多层导线而构成。也就是说,需要通过绝缘件或者其他部件来防止多层导线的卷绕溃散。通过设置线圈引导壁2623能够防止线圈24的卷绕向径向外侧溃散。
[0141]连接线引导壁2624与线圈引导壁2623以连为一体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线圈引导壁2623与连接线引导壁2624借助连接壁2625而连接。通过借助连接壁2625将线圈引导壁2623与连接线引导壁2624连接,提高了线圈引导壁2623的刚性。其结果是,即使由于卷绕导线而向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作用张力,也能够防止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倾倒。线圈引导壁2623位于比连接线引导壁2624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径向厚度比线圈引导壁2623的径向厚度薄。
[0142]连接线引导壁2624为引导从线圈24导出的连接线的壁状的部位。连接线引导壁2624从覆盖铁芯背部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在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径向内侧设置有连接线保持部2626。连接线保持部2626以径向外表面支承连接线。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内壁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在径向对置。作为连接线的导线被配置在连接线引导壁2624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之间并被引导。在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轴向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斜面。这是因为:在将作为连接线的导线插入到连接线引导壁2624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之间时,能够利用斜面引导导线,从而提高操作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线集中于下托架22侧。因此,在配置有电路板27的上托架21侧不形成连接线。其结果是,在电路板27的配线图案的配置中不必考虑连接线,从而提高了设计电路的自由度。
[0143]连接线引导壁2624具有倾斜部2629,所述倾斜部2629的轴向高度随着从周向两端朝向周向中心而逐渐变低。位于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周向中央的中央部2628的轴向位置比倾斜部2629的轴向位置低。也就是说,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中央部2628)的上端的轴向位置比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上端的轴向位置低。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在卷绕卷线时,能够将卷线机的嘴插入到里侧。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将连接线勾挂到连接线保持部2626。并且,由于抑制了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中央部2628的轴向的高度,因此能够相对降低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轴向高度。因此,能够将连接线勾挂到连接线保持部2626时施加的力矩负荷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连接线保持部2626在径向上倾倒。
[0144]另外,优选连接线引导壁2624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之间的径向间隙的宽度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高度之比为I比3。这是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相马达,三根连接线重叠。更加优选连接线引导壁2624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之间的径向间隙的宽度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高度之比为I比4以下。这是因为:为了调整电感或者卷线的引出位置等还有可能另外设置连接线。通过以这种方式设定能够可靠地保持连接线。
[0145]并且,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中央部2628的轴向高度比线圈引导壁2623、连接壁2625以及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轴向高度低。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能够将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轴向厚度变薄。其结果是,能够将下绝缘件26变薄进而能够将马达薄型化。
[0146]并且,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轴向高度比线圈引导壁2623、连接壁2625的轴向高度低。并且,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轴向高度比下绝缘件26的板部2611的轴向高度低。
[0147]〈5.关于电枢和电路板的组装〉
[0148]接下来,对电枢29、电路板27以及上托架21、下托架22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另夕卜,将定子铁芯23、线圈24、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的组装体定义为电枢29。
[0149]首先,从上绝缘件25的窗部2541、2552将线圈24的U、V、W以及公共线的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引出。由此,即使将电路板27放置在电枢29上,导线也不会被夹在上绝缘件25与电路板27之间。
[0150]接下来,将电路板27放置到电枢29的上绝缘件25的座面2531上。此时,以将定位凸部254插入到电路板27的定位部272中的方式放置。由此,能够精确地进行电路板27相对于电枢29的定位。由此,能够精确地配置安装在电路板27上的磁传感器271。并且,将钩部255插入到电路板27的钩部插入部274中。钩部255发生弹性变形,从而部位2551与电路板27的上表面接触或者在轴向上隔着间隙对置。由此,能够限制电路板27相对于电枢29在轴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临时固定电路板27。
[0151]此时,各窗部2541、2552与钩部插入部274的周向的位置一致。优选各窗部2541、2552与钩部插入宽度宽广部2742的周向的位置一致。由此能够提高下述锡焊作业的可操作性。
[0152]接下来,将引出的各端部锡焊到位于电路板27的上表面上的焊盘。此时,一部分焊盘与钩部插入部274相邻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锡焊。
[0153]〈3.变形例〉
[015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0155]<3-1.变形例 1>
[0156]例如,图8是表示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在以下说明中,以与上述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下托架22A覆盖电枢29的外周面。更为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中的下托架22A的轴向长度比定子铁芯23的轴向长度长。并且,下托架22A的轴向长度比上绝缘件25与下绝缘件26的轴向长度之和长。更为具体地说,下托架22k的下突出部223A的轴向长度比上绝缘件25与下绝缘件26的轴向长度之和长。在下托架22A的下突出部223A的上侧形成有固定后述上托架21A的铆接部224A。上托架21A呈大致圆板形状且没有上突出部213A。上托架214通过铆接部224A的塑性变形而固定于下托架。也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外壳。
[0157]如此一来,通过利用外壳覆盖电枢29的整个外侧区域,能够抑制在马达内部产生的振动或者噪音。并且,能够防止灰尘进入到马达的内部。
[0158]〈3-2.变形例 2>
[0159]例如,图9是表示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如图9所示,下托架22B的下保持部222B朝向轴向上侧大幅延伸。并且,下保持部222B除了保持下轴承282B以外还保持上轴承281B。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上托架,电路板27是露出的。但是也能够取代上托架而配置覆盖电路板的部件。
[0160]并且,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下托架22C也可由内下托架22C1和外下托架22C2这两个部件构成。
[0161]〈3-3 变形例 3>
[0162]例如,图11是表示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固定部件61D而将上托架21D以及下托架22D相对于电枢29D固定。首先,在电路板27D的外周面设置有从外周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缺口。该缺口为固定部件插入部27?。固定部件插入部27?具有与固定部件(螺丝61D)的螺纹部在俯视时的投影形状对应的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托架21D以及下托架22D通过压铸法成型。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228不必为贯通孔。因此,即使省略外罩部件71,尘埃进入到马达内部的可能性也较小。
[0163]上托架21D具有贯通孔214D。在盖部211D上的径向外侧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贯通孔214D。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14D的个数为3个。螺丝61D被插入到各贯通孔214D中。在贯通孔214D的周围配置有座面2141D。座面2141D位于比盖部211D靠轴向下侧的位置。螺丝61D的头部与座面2141D接触。换言之,螺丝61D具有与上托架21D的上表面接触的下表面。由此,即使在插入了螺丝61D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螺丝61D从盖部211D朝向轴向上侧突出。由此,能够将马达ID薄型化。并且,螺丝61D的螺纹部的直径与贯通孔214D的直径相同或者比贯通孔214D的直径稍小。由此,能够在将螺丝61D插入后,抑制上托架21D相对于电枢29D在周向上移动。因此,能够加固上托架21D与电枢29D间的固定。另外,固定部件61D也可为铆钉。并且,也可在电路板27D的固定部件插入部27?的边缘设置地线图案。由此,通过螺丝61D能够在电路板27D的地线图案与上托架21D之间进行接地。
[0164]在上绝缘件2?设置有固定部件插入凹部256D。固定部件插入凹部256D为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2D的外缘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螺丝61D被插入到固定部件插入凹部256D中。固定部件插入凹部256D也可不为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而为朝向轴向上侧开口的孔。
[0165]下托架22D具有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在下盖部221D上的径向外侧部沿周向配置有多个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的个数为3个。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的配置位置与上托架的贯通孔214D在周向上的位置一致。螺丝61D被插入到各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为袋状孔而未贯通,但是下固定部件各纳部224D也可为贯通孔。
[0166]本实施方式的下绝缘件26的形状与图5以及图6所示的形状相同。如图5以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的缺口部2622设置于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中的与下磁极齿绝缘部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定子铁芯23的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以及螺丝61D位于缺口部2622的径向外侧。也就是说,缺口部2622与螺丝61D在径向上对置。换言之,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中的与螺丝61D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为被切除而成的缺口部2622。
[0167]线圈引导壁2623位于磁极齿绝缘部261的径向外侧。线圈引导壁2623的径向内表面与由导线卷绕到磁极齿232D上而构成的线圈24D的径向外侧接触。线圈24D通过将导线多层卷绕到磁极齿232D上而形成。也就是说,需要通过绝缘件或者其他部件来防止多层的导线的卷绕溃散。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以及螺丝61D位于线圈24D的径向外侧。在万一产生线圈24D的卷绕溃散的情况下,有可能在组装马达时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与线圈24D在俯视时重叠。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将螺丝61D插入到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中。并且,在螺丝6ID被插入到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中后,因固定变化而产生线圈24D的卷绕溃散情况下,螺丝61D有可能与线圈24D接触。在螺丝61D由导电体形成的情况下无法维持绝缘耐力。通过设置线圈引导壁2623,能够防止线圈24的卷绕朝向径向外侧溃散。
[0168]螺丝61D被插入到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中,从而将上托架21D、电枢29D以及下托架22D固定。固定部件配置部44D的径向内端位于比线圈引导壁2623D的外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固定部件配置部44D的径向内端位于比线圈引导壁2623的内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铁芯背部绝缘部262D具有凹部2627。凹部2627位于固定部件配置部44D的周缘并且朝向径向内侧凹陷。换言之,凹部2627沿固定部件配置部44D的周缘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由于下绝缘件26D与定子铁芯23D为批量产品,因此以具有一定尺寸公差的状态成型。因此,在将两者组合时,通过设置凹部2627能够防止下铁芯背部绝缘部262D与固定部件配置部44D在俯视时重叠。也就是说,能够在将螺丝6ID插入到了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中时,防止螺丝6ID与下绝缘件26D接触。凹部2627的径向内端位于比线圈引导壁2623的内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由于线圈24D容纳在比线圈引导壁2623的内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线圈24D与定子铁芯23D绝缘。
[0169]〈3-4.外罩部件的变形例〉
[0170]并且,图12是表示能够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外罩部件的变形例的图。如图12所示,外罩部件71E具有环状部714E、外周部715E以及容纳部716E、717E。本实施方式的外罩部件71E由树脂制成。但是外罩部件71E也可由橡胶制成。环状部714E呈环状的圆板形,且将各容纳部716E和717E连接。外周部715E位于环状部714E的径向外侧。外周部715E呈大致圆筒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外罩部件71E通过压入到下托架22的突出部223中而被固定。
[0171]容纳部716E、717E分别为有底圆筒形状。各容纳部716E、717E的周向位置与下托架22的各开口部228的周向位置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部716E、717E分别以点对称的方式在周向上配置有3处。并且,各容纳部716E、717E的径向位置与下托架22的各开口部228的径向位置一致。各容纳部716E、717E分别朝向各开口部228开口。因此,在将螺钉插入到开口部228中时,各容纳部716E、717E能够容纳螺钉。因此,能够防止灰尘进入到马达内部。这里,各容纳部716E、717E的周向位置分别位于定子铁芯23的相邻的磁极齿232之间。并且,容纳部716E、717E的底的轴向位置位于比环状部714E的轴向位置靠定子铁芯23侧的位置。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能够加长插入到开口部228中的螺钉。
[0172]〈3-5.其他变形例〉
[0173]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于三相无刷马达,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使用单相或者两相无刷马达。并且,也可使用于具有电刷和换向器的有刷马达。并且,也可使用于步进马达等其他类型马达。
[0174]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呈环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突出部也可呈平板状等其他形状。
[017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上轴承位于中心开口部的径向内侧的方式设置上托架21的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0176]并且,被旋转物既可固定在轴31的上侧和下侧中的任意一侧,也可固定于轴31的上侧和下侧双方。并且,上绝缘件25和下绝缘件26也可颠倒配置。
[0177]并且,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0178]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于内转子型马达。
【权利要求】
1.一种马达,该马达包括: 轴,其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且被轴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 转子磁铁,其与所述轴一起旋转; 电枢,其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径向外侧; 外壳,其将所述电枢固定,且在径向中央保持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上轴承以及下轴承, 所述电枢具有: 定子铁芯,其包括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磁极齿; 绝缘件,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极齿的至少上表面以及下表面; 线圈,其通过将导线隔着所述绝缘件卷绕到所述磁极齿上而构成;以及连接线,其位于所述磁极齿与相邻的所述磁极齿的周向之间,且将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一个线圈与其他线圈电连接, 所述绝缘件具有: 磁极齿绝缘部,其覆盖所述磁极齿;以及 铁芯背部绝缘部,其与所述磁极齿绝缘部相连,且至少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上下端面的一部分,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具有: 多个连接线引导壁,所述多个连接线引导壁在所述外壳与所述连接线之间从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 多个连接线保持部,所述多个连接线保持部在所述连接线引导壁的径向内侧以径向外表面支承所述连接线,且从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以及多个线圈引导壁,所述多个线圈引导壁在所述磁极齿的径向外侧与所述线圈的外端在径向上对置,且从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 所述连接线引导壁的与所述连接线保持部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的上端在轴向上的位置比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上端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引导壁位于比所述连接线弓I导壁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多个连接壁,所述多个连接壁将所述连接线弓I导壁与所述线圈弓I导壁连接,且从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上端比所述线圈弓I导壁的上端低。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周向的两端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随着沿周向远离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中心而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引导壁的内周面位于比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极齿绝缘部具有板部,该板部在比所述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与所述线圈的内端在径向上对置,且朝向上方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的上端比所述连接线保持部的上端在轴向上的位置高。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引导壁与所述连接线保持部之间的径向间隙的宽度与连接线保持部的高度之比为一比三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在轴向端面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为沿轴向贯通的孔, 在所述外壳与所述电枢之间还具有配置在与所述开口部对置的位置的外罩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保持上轴承的上托架和保持下轴承的下托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托架和所述下托架中的至少一方通过压入而固定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包括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侧的上绝缘件, 在所述上绝缘件设置有固定部件插入凹部, 固定部件配置部位于所述电枢上的所述线圈的径向外侧的位置, 固定部件被插入到所述固定部件插入凹部以及所述固定部件配置部中,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上托架、电枢以及所述下托架相固定。
14.一种马达,该马达包括: 轴,其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且被轴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 转子磁铁,其与所述轴一起旋转; 电枢,其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径向外侧, 外壳,其将所述电枢固定,且在径向中央保持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上轴承以及下轴承, 所述电枢包括: 定子铁芯,其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磁极齿; 绝缘件,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极齿的至少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 线圈,其通过将导线隔着所述绝缘件卷绕到所述磁极齿上而构成,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在轴向端面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为沿轴向贯通的孔, 在所述外壳与所述电枢之间还具有配置在与所述开口部对置的位置的外罩部件。
【文档编号】H02K21/14GK204205896SQ201420330765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日
【发明者】北地一也, 古川敬三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