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延时互锁的正负高压切换输出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0487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延时互锁的正负高压切换输出电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广泛应用于检测仪器、工业制造、医疗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带有延时互锁的正负高压切换输出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正负高压切换输出电路,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着正负高压输出瞬间短接的问题,容易对电源电路本身造成损坏,可靠性差;受元器件耐压限制,正负输出高压电压值较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正负高压切换输出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市场实际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路简单、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带有延时互锁的正负高压切换输出电路。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延时互锁的正负高压切换输出电路,包括正负高压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正负高压切换控制电路、延时互锁电路,所述正负高压切换控制电路分别与延时互锁电路、正负高压输出电路连接,所述正负高压输出电路与延时互锁电路连接;

具体电路连接为:所述正负高压切换控制电路中,正负切换控制端P/N通过电阻R1分别与电阻R2的一端和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1的发射极相连后接输入地GND, 三极管T1的集电极分别与继电器J1的2脚和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继电器J1的1脚、继电器J1的3脚和继电器J1的6脚相连后接供电端Vin,启停控制端R/S分别与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3的一端和正负高压输出电路中正高压模块电源的R/S+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接继电器J1的7脚,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和正负高压输出电路中负高压模块电源的R/S-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接继电器J1的8脚;

所述延时互锁电路中,电阻R10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正负高压切换控制电路中继电器J1的4脚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接电容C2的正极,电容C2的负极接输入地GND,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后接输入地GND,三极管T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1分别与电容C1的正极和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电容C1的负极接输入地GND,二极管D4的正极通过电阻R13分别与电阻R14的一端和三极管T4的基极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4的发射极相连后接输入地GND,三极管T4的集电极分别与二极管D6的正极和高压继电器J2的2脚连接, 高压继电器J2的3脚接正负高压输出电路中正高压模块电源的输出端+HV,电阻R9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和正负高压切换控制电路中继电器J1的5脚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接电容C1的正极,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和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与电阻R8的另一端相连后接输入地GND,三极管T3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2分别与电容C2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通过电阻R15分别与电阻R16的一端和三极管T5的基极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5的发射极相连后接输入地GND,三极管T5的集电极分别与二极管D7的正极和高压继电器J3的2脚连接,高压继电器J2的1脚分别与二极管D6的负极、高压继电器J3的1脚和二极管D7的负极相连后接供电端Vin,高压继电器J3的3脚接正负高压输出电路中负高压模块电源的输出端-HV, 高压继电器J3的4脚与高压继电器J2的4脚相连后接高压输出端HVout,高压输出地HGND与正负高压输出电路中正高压模块电源的输出地端HGND1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正负高压切换控制电路,完成启动相应输出高压极性的高压模块电源,关断非输出高压极性的高压模块电源,实现与延时互锁电路的同步控制;通过延时互锁电路,有效避免了在正、负高压切换时可能出现的高压短接现象,实现正负高压可靠的输出切换;电路简单,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连接框图并作为摘要附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带有延时互锁的正负高压切换输出电路,包括正负高压输出电路,还包括正负高压切换控制电路、延时互锁电路。

正负高压切换控制电路分别与延时互锁电路、正负高压输出电路连接,正负高压输出电路与延时互锁电路连接。

具体电路连接为:正负高压切换控制电路中,正负切换控制端P/N通过电阻R1分别与电阻R2的一端和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1的发射极相连后接输入地GND, 三极管T1的集电极分别与继电器J1的2脚和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继电器J1的1脚、继电器J1的3脚和继电器J1的6脚相连后接供电端Vin,启停控制端R/S分别与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3的一端和正负高压输出电路中正高压模块电源的R/S+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接继电器J1的7脚,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和正负高压输出电路中负高压模块电源的R/S-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接继电器J1的8脚。

延时互锁电路中,电阻R10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正负高压切换控制电路中继电器J1的4脚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接电容C2的正极,电容C2的负极接输入地GND,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后接输入地GND,三极管T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1分别与电容C1的正极和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电容C1的负极接输入地GND,二极管D4的正极通过电阻R13分别与电阻R14的一端和三极管T4的基极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4的发射极相连后接输入地GND,三极管T4的集电极分别与二极管D6的正极和高压继电器J2的2脚连接, 高压继电器J2的3脚接正负高压输出电路中正高压模块电源的输出端+HV,电阻R9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和正负高压切换控制电路中继电器J1的5脚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接电容C1的正极,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和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与电阻R8的另一端相连后接输入地GND,三极管T3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2分别与电容C2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通过电阻R15分别与电阻R16的一端和三极管T5的基极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5的发射极相连后接输入地GND,三极管T5的集电极分别与二极管D7的正极和高压继电器J3的2脚连接,高压继电器J2的1脚分别与二极管D6的负极、高压继电器J3的1脚和二极管D7的负极相连后接供电端Vin,高压继电器J3的3脚接正负高压输出电路中负高压模块电源的输出端-HV, 高压继电器J3的4脚与高压继电器J2的4脚相连后接高压输出端HVout,高压输出地HGND与正负高压输出电路中正高压模块电源的输出地端HGND1相连。

正负高压切换控制电路采用双刀双掷继电器,实现了延时互锁电路、正负高压输出电路的同步切换,电路简单,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高压继电器选用时,需根据输出电压值,考虑耐压要求。

工作原理:

正负切换控制信号P/N,通过三极管T1控制继电器J1,进而控制延时互锁电路、正负高压输出电路的切换。

当启停控制端R/S为高电平时,高压输出端HVout无输出;当启停控制端R/S为低电平时,高压输出端HVout有输出。

在启停控制端R/S为低电平情况下,当正负切换控制端P/N为高电平时,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闭合,一方面负高压模块电源无输出,正高压模块电源输出正高压;另一方面三极管T2截止,三极管T3导通,电容C2通过电阻R12和三极管T3放电,三极管T5截止,高压继电器J3的触点断开;同时通过电阻R9给电容C1充电,使三极管T4导通,高压继电器J2触点闭合,高压输出端输出正高压。当正负切换控制端P/N为低电平时,继电器J1的常闭触点闭合,一方面正高压模块电源无输出,负高压模块电源输出负高压;另一方面三极管T3截止,三极管T2导通,电容C1通过电阻R11和三极管T2放电,三极管T4截止,高压继电器J2的触点断开;同时通过电阻R10给电容C2充电,使三极管T5导通,高压继电器J3触点闭合,高压输出端输出负高压,实现正负高压互锁切换。

电阻R9和R10的阻值相同,电阻R11和R12的阻值相同,电容C1和C2的容值相同,且电阻R9和R10的阻值远大于电阻R11和R12的阻值,使电容的充电时间远大于其放电时间,控制高压继电器一个快速断开另一个缓慢吸合,实现正负高压延时切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