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欠压控制回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4073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欠压控制回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欠压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欠压控制回路。

[

背景技术:
]

欠压板控制是保护电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欠压板控制是指当线路电压下降到某一数值时,欠压板所驱动的设备能够脱离工作,避免设备在欠压状态运行,损坏设备,造成或扩大事故。目前欠压板控制器由于使用的是控制继电器动作能量的方式,使得欠压控制器在欠压状态下,供给继电器能量不足,切断继电器工作,这种方法虽然成本低,但是控制精度不高,使得继电器容易误动作。

[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欠压控制中控制精度不高,导致继电器容易误动作的技术问题,设计一种有效提高控制精度的欠压控制回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欠压控制回路,所述的欠压控制回路包括整流电路、降压回路、稳压回路、比较回路、反馈回路、驱动回路及瞬间供电回路,所述的整流回路一端连接接线端子J1,整流回路的另一端连接降压回路,所述的整流回路将接线端子J1输出的信号经过整流过滤后送入降压回路,降压回路产生的电压送入比较回路的正极输入端,所述的稳压回路产生稳定的电压,经过电阻分压送入比较回路的负极输入端,比较回路接有反馈回路及驱动回路,所述的比较回路通过比对正极输入端和负极输入端两端的电压,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控制驱动回路中的三极管Q2的通断,从而驱动继电器K1动作。

所述的整流回路由整流桥D2、D3、二极管D4、D5,电容C4、压敏电阻RV组成,整流桥D3的4号管脚和接线端子J1的1号管脚相连,并通过串联压敏RV和接线端子J1的2号管脚相连,整流桥D2的2号管脚、整流桥D3的2号管脚合并后与接线端子J1的2号管脚相连,并通过串联二极管D4、D5与电阻R10一端相连,整流桥D3的1号管脚串联电容C4接地,接线端子J1的4号管脚与继电器K1的4号管脚相连,整流桥D2的3号管脚与继电器K1的9号管脚相连。

所述的降压回路由电阻R1、电阻R2和可调电阻R3组成,所述的芯片IC1A的3号管脚与电阻R2、滑动电阻R3相连,电阻R2连接电阻R1后连接整流回路中的1号管脚。

所述的稳压回路包括稳压二极管DW1、电容C1、C2及电阻R10,其中电容C2与稳压二极管DW1相互并联,电容C2的正极串联电阻R4后接至芯片IC1A的2号管脚,并抽出一端接有电阻R10,电容C2的负极串联电容C1后接至芯片IC1A的2号管脚。

所述的比较回路由芯片IC1A、电阻R4及电阻R5组成,其中芯片IC1A的2号管脚串联电阻R5后接地,并抽出一端与芯片IC1B的5号管脚相连,芯片IC1A的1号管脚与芯片IC1B的6号管脚相连。

芯片IC1B、电阻R6及二极管D1组成反馈回路,其中芯片IC1B的5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6及二极管D1后与芯片IC1B的7号管脚相连。

所述的驱动回路包括电阻R7、电容C3、场效应管Q2及继电器K1,其中电阻R7与电容C3并联,电阻R7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2的门极及芯片IC1B的6号管脚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2的漏极接地,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继电器K1的14号管脚相接,继电器K1的13号管脚串联电阻R11及电阻R12组成的并联回路后与整流桥D3的1号管脚相连。

所述的驱动电路后端接有瞬间供电回路,瞬间供电回路由电阻R8、电阻R9及极性电容C5组成,所述的驱动电路中的继电器K1的9号管脚及12号管脚之间接有极性电容C5及电阻R8,在电阻R8的两端并联接有电阻R9。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本电路由降压电路、稳压电路、比较电路、反馈电路、驱动电路组成,降压电路实时采集电网中电压,送入比较器正极方向,稳压电路产生稳定的电压,送入比较器负极,比较电路从而比较正负两路电压,当正极电压大于负极电压时产生高电平,从而发送高电平至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带动继电器K1进行动作,使得可以将欠压的动作值精确到±5%以内,不仅精度高,还有效提高了整个欠压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这种装置的结构和原理对本专业的人来说是非常清楚的。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欠压控制回路包括整流电路、降压回路、稳压回路、比较回路、反馈回路、驱动回路及瞬间供电回路,整流回路一端连接接线端子J1,整流回路的另一端连接降压回路,整流回路将接线端子J1输出的信号经过整流过滤后送入与整流回路相连的比较回路的正极输入端,降压回路降压后产生稳定的电压,送入比较回路的负极输入端,比较回路接有反馈回路及驱动回路,比较回路通过比对正极输入端和负极输入端两端的电压,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控制驱动回路中的三极管Q2的通断,从而驱动继电器K1动作。

具体电路连接图见图2,整流回路由整流桥D2、D3、二极管D4、D5,电容C4、压敏电阻RV组成,整流桥D3的4号管脚和接线端子J1的1号管脚相连,并通过串联压敏RV和接线端子J1的2号管脚相连,整流桥D2的2号管脚、整流桥D3的2号管脚合并后与接线端子J1的2号管脚相连,并通过串联二极管D4、D5与电阻R10一端相连,整流桥D3的1号管脚串联电容C4接地,接线端子J1的4号管脚与继电器K1的4号管脚相连,整流桥D2的3号管脚与继电器K1的9号管脚相连;降压回路由电容C5、电阻R8、电阻R9组成,其中电阻R8与电阻R9相互并联并抽出一端与D2的1号管脚相连,电阻R9另一端串联电容C5后接至整流桥D2的3号管脚,电阻R9另抽出一端与继电器K1的12号管脚相连;稳压回路包括稳压二极管DW1、电容C1、C2及电阻R10,其中电容C2与稳压二极管DW1相互并联,电容C2的正极串联电阻R4后接至芯片IC1A的2号管脚,并抽出一端接有电阻R10,电容C2的负极串联电容C1后接至芯片IC1A的2号管脚;比较回路由芯片IC1A、电阻R4及电阻R5组成,比较回路前端设有降压回路,由电阻R1、电阻R2和可调电阻R3组成,所述的芯片IC1A的3号管脚与电阻R2、滑动电阻R3相连,电阻R2连接电阻R1后连接整流回路中的1号管脚,芯片IC1A的2号管脚串联R5后接地,并抽出一端与芯片IC1B的5号管脚相连,芯片IC1A的1号管脚与芯片IC1B的6号管脚相连;芯片IC1B、电阻R6及二极管D1组成反馈回路,让IC1A负向端产生一个回差电压,增强整个比较电路的可靠性;其中芯片IC1B的5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6及二极管D1后与芯片IC1B的7号管脚相连;驱动回路包括电阻R7、电容C3、场效应管Q2及继电器K1,其中电阻R7与电容C3并联,电阻R7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2的门极及芯片IC1B的6号管脚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2的漏极接地,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继电器K1的14号管脚相接,继电器K1的13号管脚串联电阻R11及电阻R12组成的并联回路后与整流桥D3的1号管脚相连;驱动电路后端接有瞬间供电回路,瞬间供电回路用于给到继电器的启动电流,瞬间供电回路由电阻R8、电阻R9及极性电容C5组成,驱动电路中的继电器K1的9号管脚及12号管脚之间接有极性电容C5及电阻R8,在电阻R8的两端并联接有电阻R9。

以上的电路中AC电压或者DC电压从接线端子J1位置的1、2管脚输入,RV是一个压敏电阻,当电路受到过大的瞬时电压时防止电路被破坏或干扰,输入电压经过整流桥D2、D3整流之后产生单向脉动直流电压,C4为滤波电容,用来将D2后极的单向脉动直流电压变为直流电压。C5是一个储能电容,当电路板欠压时,用来向后极提供驱动K1继电器动作的能量,二极管D4和D5组成一个半波整流电路,从而让此路只能流过正向电压,负向电压无法通过,从而保证DW1稳压二极管不会出现异常。R11和R12为并联分压电阻,从而增加电阻功率,防止因为能量过大而造成后极继电器的损坏。

R1和R2、R3为3个分压电阻,用来实时监测用电回路电压,其中R3为可调电阻,用来设置不同回路电压,R3两端分压所得的电压值送入IC1的正向端,DW1是一个稳压二极管,用来产生固定直流电压值。C1和C2为滤波电容,提供一个稳定的稳压值,提高DW1输出直流电压的稳定性。R4和R5为分压电阻,用来分压产生一个稳定的电压值,送入IC1的负向端。

IC1比较器通过比对正向端和负向端两端的电压,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当IC1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的电压高于负极输入端的电压,那么IC1输出高电平至三极管Q2,三极管Q2导通,驱动继电器K1动作。电阻R7为电路启动瞬间提供一个默认的低电平,电容C3为滤波电容,防止由于IC1A运放输出线路中出现的尖峰干扰从而引起误动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