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2618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制造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



背景技术:

电机由于输出稳定,响应快速,且排放无污染,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广泛。

目前,电机的机壳和前端盖为分离设计,需要用螺纹紧固件紧固连接,不仅在组装过程中耗费大量的生产总时,降低产品的生产效率,安装过程更加繁琐,还会导致电机的整体密合度不高,降低电机机壳整体的防护性能,在电机长期使用后,容易进水,影响电机的正常使用,缩短电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将电机的前端盖和电机的壳体一体化设置,并于前端盖上直接设置连接孔与变速器连接,既省略了电机前端盖和壳体之间的组装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一体化设计的带前端盖的壳体能保证壳体的密合度,提高机壳的防护性能,不会导致壳体漏水,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壳体主体和前端盖,壳体主体呈圆筒形设置,前端盖设置于壳体主体的一端,且壳体主体与前端盖为一体式设置,前端盖的中心线与壳体主体的中心线重合,壳体主体上靠近前端盖处设置有若干凸起,且若干凸起呈环形阵列绕设于壳体主体的外壁上。

上述的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其中,每一凸起上均开设有一固定孔,每一固定孔均通过螺纹紧固件与变速器紧固连接,并且若干凸起中的其中两凸起上还分别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与变速器上的定位销配合。

上述的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其中,壳体主体的壁体中绕壳体主体的中心线设置有螺旋状水道,且螺旋状水道的入口和螺旋状水道的出口均外突于壳体主体的外壁上。

上述的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其中,壳体主体的外壁上背离前端盖的一端开设有若干减重凹槽,且若干减重凹槽呈环形阵列绕设于壳体主体的外壁上。

上述的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其中,壳体主体的外壁上背离前端盖的一端还设置有若干出线孔,且若干出线孔均设置于减重凹槽背离前端盖的一侧。

上述的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其中,出线孔包括电源出线孔和信号线出线孔,且电源出线孔与信号线出线孔隔开设置。

上述的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其中,壳体主体沿其中心线方向的中部的外壁上设置有两铭牌位置,且两铭牌位置间隔摆放。

上述的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其中,壳体主体外壁上靠近前端盖的区域沿壳体主体径向设置有两吊环孔,且两吊环孔对称设置于壳体主体上,同时,两吊环孔均靠近凸起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1、将前端盖于壳体主体一体化设置,即节省了组装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电机机壳的密合度,防止漏水,保护性更高,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2、在壳体主体上且靠近前端盖的一侧设置有若干螺纹孔,方便了电机与变速器的快速连接,实现了将电机一步连接于变速器上的目的,效率更高;3、在壳体主体上背离前端盖的一端开设有若干减重凹槽,有效减轻了电机的自重,降低了生产成本;4、壳体主体壁体内设置有螺旋状水道,能实现电机的液态冷却,冷却更彻底,散热性能更好;5、壳体主体上设置出线孔,方便电机的接线,防止漏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6、在壳体主体外壁上设置两个间隔摆放的铭牌位置,适用于不同车型电机的摆放位置,适应性更好;7、壳体主体上靠近前端盖区域设置有两对称设置的吊环孔,便于对电机的搬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又一视角的结构图。

附图中:1、壳体主体;2、前端盖;3、螺旋状水道的入口;4、螺旋状水道的出口;5、凸起;51、固定孔;52、定位孔;6、减重凹槽;7、出线孔;71、电源出线孔;72、信号线出线孔;8、铭牌位置;9、吊环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4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又一视角的结构图。如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包括:壳体主体1、前端盖2、螺旋状水道的入口3、螺旋状水道的出口4、凸起5、固定孔51、定位孔52、减重凹槽6、出线孔7、电源出线孔71、信号线出线孔72、铭牌位置8以及吊环孔9。

具体的,壳体主体1呈圆筒形设置,壳体主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前端盖2和后端盖(未标出),壳体主体1的内部中空中设置有转动部件(未标出)。

具体的,壳体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前端盖2,前端盖2的中心线与壳体主体1的中心线重合,且前端盖2与壳体主体1为一体化设置,节省了前端盖2与壳体主体1组装的时间,还保证了前端盖2与壳体主体1之间的密合性,提升了电机机壳的防护性能,避免电机机壳内进水而影响电机的正常使用,缩短电机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壳体主体1的外壁上且靠近前端盖2的区域设置有若干凸起5,且若干凸起5呈环形阵列绕设于壳体主体1上,同时这些凸起5也呈环形阵列绕设于前端盖2上。

同时,每一凸起5上均开设有一固定孔51,保证了前端盖2与壳体主体1一体化的机壳能通过固定孔51快速与变速器连接,且能保证前端盖2与变速器连接的稳定性。

具体的,若干凸起5中其中两凸起上还分别开设有定位孔52,且两定位孔52关于前端盖2对称设置,且定位孔52与变速器上的定位销配合,实现电机与变速器连接时的快速定位,定位更准确。

具体的,壳体主体1的壁体内设置有绕壳体主体1中心线设置的螺旋状水道,螺旋形水道从壳体主体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螺旋形水道设置有螺旋形水道的入口和螺旋形水道的出口,且螺旋形水道的入口和螺旋形水道的出口分别外突于壳体主体1两端的外壁上,增大了冷却液与壳体主体1的接触面积,使对电机的冷却更充分,冷却效果更好。

具体的,壳体主体1背离前端盖2的一端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减重凹槽6,且减重凹槽6呈环形阵列绕设与壳体主体1的外壁上,在保证壳体主体1的支撑强度的前提下,减轻了电机的自重,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的,壳体主体1背离前端盖2的一端还设置有若干出线孔7,且若干出线孔7均设置于减重凹槽6背离前端盖2的一侧,同时,出线孔7包括电源出线孔71和信号线出线孔72,且电源出线孔71与信号线出线孔72间隔开设置,方便了对电机的接线,防止接线不当带来的漏电等安全隐患。

更加具体的,壳体主体1外壁上且位于壳体主体1中心线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两铭牌位置8,且两铭牌位置8间隔摆放,使得电机在与不同车型配合安装时,电机的铭牌均能在可观察的范围内,提高了电机的适应性。

更加具体的,壳体主体1外壁上靠近前端盖2的区域沿壳体主体1径向设置有两吊环孔9,且两吊环孔9对称设置于壳体主体1上,同时,两吊环孔9均靠近凸起5设置,方便了对电机的搬运。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减重凹槽6设置有八个,在保证壳体主体1支撑强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轻了壳体主体1的自重,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两吊环孔9分别靠近于两开设有定位孔52的凸起5,有效增加了凸起5的受力强度,防止电机与变速器连接失效,安全性更高。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前端盖一体化机壳,包括壳体主体1以及与壳体主体1一体化设置的前端盖2,并于前端盖2处绕设有若干带有固定孔51的凸起5和对称设置的吊环孔9,以及壳体主体1壁体内设置的螺旋状水道,同样绕设于壳体主体1外壁上的减重凹槽6,设置于壳体主体1外壁上的两铭牌位置8以及设置于壳体主体1背离前端盖2一侧的若干出线孔7;将前端盖2于壳体主体1一体化设置,提高了电机机壳的密合度和保护性能,防止机壳漏水而缩短电机的使用寿命;设置固定孔51和出线孔7,方便了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安装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设置螺旋状水道,提高了电机的冷却性能;设置两间隔的铭牌位置8,提高了电机的适应性;同时,设置吊环孔9,使电机便于搬运。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