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弹片、载体和线圈的装配结构及音圈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6831阅读:77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弹片、载体和线圈的装配结构及音圈马达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圈马达的组装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下弹片、载体和线圈的装配结构及音圈马达。



背景技术:

音圈马达适合作为数码相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中的摄像模块的驱动装置。

目前,音圈马达的载体的下凸沿上都会设置有两个绕线柱,用于将线圈的起始线的线头和终止线的线头分别缠绕在绕线柱上,然后通过点锡膏焊接的方式将下弹片分别两个绕线柱连接,以实现线圈和下弹片之间的电连接,但是,将线圈的两个线头缠绕在绕线柱上一般通过人工的方式来完成,线头细小,肉眼难以识别,效率不高,而且绕线的过程中也经常因为人工的拉扯线头导致线头的断掉,点锡膏焊接的方式也容易在音圈马达内部留下锡膏残留,导致音圈马达的污染和性能下降。

在一份申请号为201720185662X的实用新型专利中提到了一种载体和线圈的装配结构,该装配结构将缠绕在载体上的线圈的起始线和终止线采用跳线的方式绕到载体的下凸沿表面直接与下弹片相接触实现电连接,但是这种装配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起始线和终止线容易发生移位、断裂等问题,而且起始线和终止线与下弹片的接触面积小,电阻较大;并且在装配过程中还需要通过点胶的方式固定载体和下弹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下弹片、载体和线圈的装配结构及音圈马达。该装配结构能够解决线圈的起始线和终止线在跳线后容易移位、断裂等问题,加大了起始线和终止线与下弹片的导电面积,减小了电阻,且能够省掉载体和下弹片之间的点胶工序。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下弹片、载体和线圈的装配结构,包括下弹片、载体和线圈;所述载体为套筒结构,其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上凸沿和下凸沿,所述线圈缠绕在所述上凸沿和下凸沿之间,所述下弹片设置在所述下凸沿远离上凸沿的一面;所述线圈的起始线的线头设置在所述上凸沿和下凸沿之间,所述起始线绕至所述下凸沿远离所述线圈的一面上,再绕回所述上凸沿和下凸沿之间;所述线圈的终止线的线头设置在所述上凸沿和下凸沿之间,所述终止线绕至所述下凸沿远离所述线圈的一面上,再绕回所述上凸沿和下凸沿之间;所述下凸沿靠近下弹片的一面设置有走线凹槽,所述线圈的起始线和终止线设置在所述走线凹槽内,且所述走线凹槽内填充有导电胶以实现所述线圈和下弹片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弹片在走线凹槽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点胶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的起始线的线头设置在所述线圈的最内层。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的终止线的线头设置在所述线圈的最外层,并通过黏胶粘贴在所述线圈上。

进一步地,所述下凸沿远离所述线圈的一面上设置有若干定位柱,所述线圈的起始线和终止线分别沿所述若干定位柱和所述载体的套筒结构之间走线,所述走线凹槽设置在所述若干定位柱和所述载体的套筒结构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下弹片上设置有若干定位孔,与所述载体的下凸沿上的若干定位柱相配合。

一种音圈马达,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上述的下弹片、载体和线圈的装配结构,所述线圈的外围设置有磁性组件。

所述磁性组件为四块永磁体。

所述磁性组件的外围还设有磁轭。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装配结构的线圈的起始线和终止线采用跳线的方式绕到载体的下凸沿表面,并通过在下凸沿上设置容纳起始线和终止线的走线凹槽,在走线凹槽内填充导电胶以实现线圈和下弹片的电连接,能够解决起始线和终止线在跳线后容易移位、断裂等问题,加大了起始线和终止线与下弹片的导电面积,且能够省掉载体和下弹片之间的点胶工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载体和线圈的装配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载体和线圈的装配结构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弹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一种下弹片、载体和线圈的装配结构,包括下弹片3、载体1和线圈2;所述载体1为套筒结构,其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上凸沿12和下凸沿11,所述线圈2缠绕在所述上凸沿12和下凸沿11之间,所述下弹片3设置在所述下凸沿11远离上凸沿12的一面;所述线圈2的起始线21的线头设置在所述上凸沿12和下凸沿11之间,所述起始线21绕至所述下凸沿11远离所述线圈2的一面上,再绕回所述上凸沿12和下凸沿11之间;所述线圈2的终止线22的线头设置在所述上凸沿12和下凸沿11之间,所述终止线22绕至所述下凸沿11远离所述线圈2的一面上,再绕回所述上凸沿12和下凸沿11之间;所述下凸沿11靠近下弹片3的一面设置有走线凹槽13,所述线圈2的起始线21和终止线22设置在所述走线凹槽13内,且所述走线凹槽13内填充有导电胶4以实现所述线圈2和下弹片3的电连接。

具体实现时,所述上凸沿12用于设置上弹片;所述下凸沿11分为左右两边,分别对应于所述下弹片3的左右两段;在所述线圈2的绕线过程中,先将所述线圈2的起始线21的线头设置在所述上凸沿12和下凸沿11之间,将起始线21从所述下凸沿11的左右两边之间的间隙绕至所述下凸沿11的远离所述线圈2的一面的左边的走线凹槽13内,再从所述下凸沿11的左右两边之间的另一间隙绕回至所述上凸沿12和下凸沿11之间;接着在所述上凸沿12和下凸沿11之间绕出线圈2的主体;然后将终止线22从所述下凸沿11左右两边之间的间隙绕至所述下凸沿11远离所述线圈2的一面的右边的走线凹槽13,再从所述下凸沿11的左右两边之间的另一间隙绕回所述上凸沿12和下凸沿11之间。

该装配结构的线圈2的起始线21和终止线22采用跳线的方式绕到所述载体1的下凸沿11表面,并通过在所述下凸沿11上设置容纳起始线21和终止线22的走线凹槽13,在所述走线凹槽13内填充导电胶4以实现线圈2和下弹片3的电连接,能够解决起始线21和终止线22在跳线后容易移位、断裂等问题,加大了起始线21和终止线22与所述下弹片3的导电面积,且所述导电胶4直接连接载体1和下弹片3,能够省掉载体1和下弹片3之间的点胶工序。

所述下弹片3在走线凹槽13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点胶通孔32,方便所述导电胶4的点胶工序,所述导电胶4在自身的流动作用下会填满整个走线凹槽13。

所述线圈2的起始线21的线头设置在所述线圈2的最内层,只需要在绕线圈2的第一圈时,将起始线21的线头固定在载体1的上凸沿12和下凸沿11之间的表面即可,可通过人工手指来固定,也可以通过胶布等其他方式固定;所述线圈2的终止线22的线头在绕线圈2的最后一圈时设置在所述线圈2的最外层,并通过黏胶粘贴在所述线圈2上。这样的话,所述起始线21的线头和终止线22的线头都不会外露出来。

所述下凸沿11远离所述线圈2的一面上设置有若干定位柱14,所述线圈2的起始线21和终止线22分别沿所述若干定位柱14和所述载体1的套筒结构之间走线,所述走线凹槽13也设置在所述若干定位柱14和所述载体1的套筒结构之间。

所述下弹片3上设置有若干定位孔31,与所述载体1的下凸沿11上的若干定位柱14相配合。

具体实现时,所述下弹片3优选但不限于通过热铆工艺固定在所述下凸沿11上,同时,所述导电胶4粘贴并固定所述载体1和下弹片3,并实现所述线圈2和下弹片3的电连接。

实施例二

一种音圈马达,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实施例一中所述的下弹片3、载体1和线圈2的装配结构,所述线圈2的外围设置有磁性组件。

所述磁性组件为四块永磁体,呈90°等角偏置设置在所述线圈2的外围。

所述载体1的上凸沿12远离下凸沿11的一面上设置有上弹片;所述磁性组件的外围还设有磁轭,用于集中所述线圈2产生的磁力线,以及保护音圈马达的零部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