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的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2746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组件的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的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舒适的建筑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导致建筑采暖和空调的能耗日益增长。在发达国家,建筑用能已占全国总能耗的30%—40%,对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建筑节能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建筑屋面及立面的太阳能光伏资源的利用,能为建筑提供清洁的电力能源。

目前光伏组件(尤其是柔性光伏组件)在金属屋面上的固定,大多是通过粘接胶直接固定在金属屋面上。并且柔性光伏组件通常是直接固定在金属屋面上,由于组件宽度模数与金属屋面加强肋宽度模数存在不完全对应的情况,影响了柔性光伏组件在金属屋面上的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的支撑系统,安装方便,可使柔性光伏组件安装在各种加强肋宽度模数不同的金属屋面上。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伏组件的支撑系统,包括承载部件与夹具,所述承载部件与所述夹具相连,所述承载部件通过所述夹具夹在屋顶的屋面板板肋上,所述承载部件包括基层衬板与设置在所述基层衬板上的光伏组件。

优选的,在所述基层衬板上设置至少一个基层衬板加劲肋。

优选的,还包括连接所述基层衬板与所述夹具的基层衬板连接件。

优选的,所述基层衬板连接件进一步将相邻的所述承载部件的所述基层衬板固定于所述夹具。

优选的,每个所述基层衬板加劲肋之间的间距相等。

优选的,所述光伏组件为柔性光伏组件。

优选的,所述光伏组件通过粘接胶固定在所述基层衬板上。

优选的,所述夹具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夹持件及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及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第二支撑部及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至少其中之一包括用于夹持屋顶的屋面板板肋的夹持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在屋顶上,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相连。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二者其中之一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承载部件相连,以使所述承载部件固定在屋顶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各自包括一弯折部以适应相应屋顶的屋面板板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承载部件与所述夹具相连,夹在屋顶的屋面板板肋上,解决了柔性光伏组件宽度模数与金属屋面加强肋宽度模数不相符的情况下,光伏组件在金属屋面上的使用问题,同时可使柔性光伏组件安装在各种加强肋宽度模数不同的金属屋面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沿横截面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沿纵截面的剖面图;

图3为图1与图2中标记1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基层衬板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为沿图4横轴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沿纵截面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沿横截面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具的实施例1的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具的实施例1的结构爆炸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具的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具的实施例2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具的实施例2的爆炸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具的实施例2的俯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承载部件1 光伏组件11

粘接胶12 基层衬板13

夹具2 屋面板板肋3

金属屋面板4 基层衬板加劲肋5

基层衬板连接件6 第一夹持件7

第二夹持件8 第一凸部16

第一凹部18 第二凸部17

第一内延部14 第二内延部15

第二凹部19 第一支撑部9

第二支撑部10 固定部111

第一连接部112 第二连接部1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如下所示: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伏组件的支撑系统,包括:承载部件1与夹具2,所述承载部件1与所述夹具2相连,通过所述夹具2夹在屋面板板肋3上,使所述承载部件1固定在屋顶上,其中所述承载部件1包括光伏组件11与基层衬板13,所述屋面板板肋3包括但不限于:搭接型金属屋面板、咬合型金属屋面板、扣合型金属屋面板等常见屋面板。

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夹具2为不锈钢或铁或铜等金属。

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光伏组件为柔性光伏组件,所述柔性光伏组件为铜铟镓硒光伏组件或砷化镓光伏组件或碲化镉光伏组件或非晶硅光伏组件,本实用新型所述柔性光伏组件采用了优异的封装材料和先进的封装技术,保证发电芯片电气、机械性能的可靠性,且实现了芯片抗应力能力强(飞石、风载荷)、组件可弯曲、产品自重小。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支撑系统,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系统的自重,回避了安装表面的对柔性光伏组件安装的限制,实现了柔性光伏组件的快速拆装,安装工艺简单,系统自重小,提升了应用灵活度。

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将所述光伏组件通过粘接胶12固定在基层衬板13上,所述基层衬板13为不锈钢或铁或铜等金属。

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每个所述承载部件1与所述夹具2上设置有贯通孔,使用连接件,并通过所述贯通孔将两两所述承载部件1相连。

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夹具2由左右两部分组成,且在所述左右两部分的相对位置,分别设置通孔,并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所述连接件为螺栓或铆钉,所述左右两部分的下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屋面板板肋相3匹配的凹槽,所述夹具的左部分的顶端呈“一”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光伏组件的支撑方法,包括:

步骤1,将夹具2夹在屋面板板肋3上,并将连接件插入设置在所述夹具2左右两部分的相对位置的通孔中,使所述夹具2固定在所述屋面板板肋3上;

步骤2,将承载部件1与所述夹具2上的贯通孔沿同一轴线放置,并将所述连接件插入所述贯通孔中,使各个所述承载部件1相连,其中,所述步骤2包括:通过所述夹具2,将所述承载部件1两两相连。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如下所示:

如图3、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伏组件的支撑系统,包括:承载部件1与夹具2,所述承载部件1与所述夹具2相连,通过所述夹具2夹在屋面板板肋上,使所述承载部件1固定在屋顶上,其中所述承载部件1包括光伏组件11、基层衬板13,在所述基层衬板13上设置至少一个基层衬板加劲肋5,每个所述基层衬板加劲肋5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屋面板板肋3包括:搭接型金属屋面板、咬合型金属屋面板、扣合型金属屋面板等常见屋面板。

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夹具2为不锈钢或铁或铜等金属。

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光伏组件为柔性光伏组件,所述柔性光伏组件为铜铟镓硒光伏组件或砷化镓光伏组件或碲化镉光伏组件或非晶硅光伏组件,本实用新型所述柔性光伏组件采用了优异的封装材料和先进的封装技术,保证发电芯片电气、机械性能的可靠性,且实现了芯片抗应力能力强(飞石、风载荷)、组件可弯曲、产品自重小。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支撑系统,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系统的自重,回避了安装表面的对柔性光伏组件安装的限制,实现了柔性光伏组件的快速拆装,安装工艺简单,系统自重小,提升了应用灵活度。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将所述光伏组件通过粘接胶12固定在基层衬板13上,所述基层衬板13为不锈钢或铁或铜等金属。

如图4、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还包括基层衬板连接件6,所述基层衬板连接件6呈“Z”型,且上端固定在所述承载部件上,每个所述承载部件固定至少一个所述基层衬板连接件6,两两所述承载部件1通过所述基层衬板连接件6的下端与所述夹具2相连并固定。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夹具由左右两部分组成,且在所述左右两部分的相对位置,分别设置通孔,并通过夹具连接件进行固定,所述夹具连接件为螺栓或铆钉,所述左右两部分的下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屋面板板肋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夹具的左部分的顶端呈“一”型。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具的具体结构,如下所示:

所述夹具,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夹持件7及第二夹持件8,所述第一夹持件7包括第一支撑部9及与所述第一支撑部9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12,所述第二夹持件8包括第二支撑部10及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0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13,且所述第一夹持件7与所述第二夹持件8至少其中之一包括用于夹持屋顶的屋面板板肋的夹持部,所述第一支撑部9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0支撑在屋顶上,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1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13相互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夹持件7与所述第二夹持件8相连,所述第一夹持件7与所述第二夹持件8二者其中之一包括固定部111,所述固定部111与承载部件相连,以使所述承载部件固定在屋顶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夹具,但实施本实用新型中的夹具并不局限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个实施例。

以下为实施例1,如下所示:

如图8和9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屋顶夹持装置,包括:

第一夹持件7及设置有所述固定部111的第二夹持件8,所述固定部111的顶端呈“一”型,其中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内延部14与第二内延部15,并且分别在所述第一夹持件7与所述第二夹持件8相对位置设置孔,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其中的一个孔位于所述固定部11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之间,另一个孔位于所述固定部1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13之间,或其中的一个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与所述第一内延部14之间,另一个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13与所述第二内延部15之间。

如图8和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孔设置有螺纹,且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如图10所示,在所述固定部111的顶端设有孔,所述孔设置有螺纹,且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如图8和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一内延部14与所述第二内延部15位置相对,所述第一内延部14与所述第二内延部15长度、形状相同,其中所述第一内延部14与所述第二内延部15相互配合的夹持在屋顶的屋面板板肋上。

如图8和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一支撑部9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0分别向外侧延伸。

如图8和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一连接部112包括第一凸部16,所述第一连接部13包括第一凹部18,所述第一凸部16与所述第一凹部18相契合,以使所述第一夹持件7与所述第二夹持件8相连。

如图8和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一支撑部9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的连接处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支撑部10从所述第二连接部113的连接处向外延伸,使得当所述第一夹持件7与所述第二夹持件8相互配合后,所述第一支撑部9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0成“八”字型。

如图8和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组成所述屋顶夹持装置的材料为铜、铁、铝其中之一或组合物。

以下为实施例2,如下所示:

如图11和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屋顶夹持装置,包括:第二夹持件8及设置有所述固定部111的第一夹持件7,所述固定部111的顶端呈“一”型,第一连接部112包括第一凸部16,且在所述第一凸部16的下方设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12上的第二凹部19,所述第二凹部19与所述屋顶的屋面板板肋相配合,并且分别在所述第一夹持件7与所述第二夹持件8相对位置设置孔,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如图11和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孔设置有螺纹,且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如图11和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孔位于所述第一凸部16与所述第二凹部19之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在所述固定部111的顶端设有孔,所述孔设置有螺纹,且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如图11和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一支撑部9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0分别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一支撑部9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0分别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一支撑部9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0各自包括一弯折部以适应相应屋顶的屋面板板肋,所述弯折部具有一夹角。

如图11和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一连接部112包括第一凸部16,所述第一连接部13包括第一凹部18,所述第一凸部16与所述第一凹部18相契合,以使所述第一夹持件7与所述第二夹持件8相连。

如图11和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一支撑部9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的连接处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支撑部10从所述第二连接部113的连接处向外延伸,使得当所述第一夹持件7与所述第二夹持件8相互配合后,所述第一支撑部9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0成“八”字型。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