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的电机引出线装置及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9276发布日期:2018-12-25 20:39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缩机的电机引出线装置及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缩机的电机引出线装置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压缩机用电机采用引出线与压缩机接线柱连接,该引出线一端埋入电机线圈内部,另一端与连接端子连接来达到将其固定的目的。为保护引出线和防止由于引出线通电时暴露产生安全隐患,在其外部设置了绝缘保护套管。压缩机的电机引出线在压缩机上盖安装时需弯折接线,引出线弯折后会散开与周边的上盖、排气管、转子等接触;为保证以上接触不会造成的制品安全问题,现在普遍采用加中间绑线或固定加套管固定电机引出线。

电机引出线套件从电机线圈中引出,连接到连接端子。采用加中间绑线固定引出线时,依靠人工绑线将电机引出线套件捆绑在一起以防止弯折后松散。当引出线过长时甚至需要多根中间绑线才能紧固;采用加固定套管固定引出线时,依靠人工把固定套管套设在电机引出线套件之外防止引出线弯折后松散。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电机引出线套件包括引出线和绝缘保护套管。所述绝缘保护套管与上述的固定套管并非同一部件。所述绝缘保护套管是套装在单独的引出线外面的,而固定套管则是套设在所有引出线外面的。

采用上述两种办法都需要额外的人工绑线或套设固定套管,导致人工成本与材料成本上升,作业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压缩机的电机引出线装置及压缩机。

一种压缩机的电机引出线装置,包括绞合线组和连接端子,所述绞合线组由引出线旋转绞合形成,所述绞合线组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所述引出线为3根,所述绞合线组是其中两根引出线绕另一根引出线作X形交叉缠绕或者三根引出线同时作螺旋交叉缠绕形成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缠绕所述引出线形成一簇同轴的绞合线组,使得引出线在弯折后不松散,从而取消了用于固定引出线的固定套管或中间绑线,减少了人工绑线或套设固定套管的工序,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降低,作业效率提高;并且经绞合的引出线紧固不松散,有效地避免与周边的上盖、排气管、转子等接触,确保制品安全;此外,绞合还增大了电机引出线的抗拉强度。X形交叉缠绕或螺旋交叉旋转的绞合方式使绞合线组更为紧固不松散

进一步地,其中两根引出线绕另一根引出线作X形交叉缠绕或者三根引出线同时作螺旋交叉缠绕的圈数至少为1圈。圈数多少根据实际使用制定,前提为保证引出线不松散。-

进一步地,所述绞合线组的长度范围为30-350mm,根据实际使用长度控制。绞合的另一个作用是合理控制引出线的长度与松散,防止引出线过长或松散与周边的上盖、排气管、转子等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的电机引出线装置还包括套设在每根引出线外的绝缘保护套管,所述引出线和绝缘保护套管旋转绞合后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保护套管包括PNT套管。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引出线装置,在每根引出线外套设与铜线柔韧度相当的PNT套管,避免引出线因为旋转缠绕产生塑性打折出现的绞合线组粗大现象,确保制品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端子包括卡扣、第一铆接槽和第二铆接槽;所述第一铆接槽和第二铆接槽两侧均设有齿牙;所述卡扣设置于连接端子一端;所述第一铆接槽设置于连接端子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铆接槽位于卡扣和第一铆接槽之间;所述引出线一端穿过绝缘保护套管与所述第二铆接槽连接,通过第二铆接槽两侧的齿牙咬合固定在连接端子上;所述绝缘保护套管接近所述第二铆接槽的一端通过第一铆接槽两侧的齿牙咬合固定,并具有一突出所述齿牙的突出端部;所述突出端部的径向表面具有通过热处理熔结的褶皱。带突出端部的绝缘保护套管形成突出台阶,和连接端子之间的连接更稳固,连接力度更强,消除了制品安全隐患,并且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一种压缩机,包括电机和压缩机上盖,所述压缩机上盖设置有压缩机接线柱,还包括所述的压缩机的电机引出线装置,所述电机引出线装置一端埋入电机线圈内部;另一端通过连接端子与压缩机接线柱固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压缩机的电机引出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引出线套设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参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的电机引出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压缩机的电机引出线装置,包括绞合线组20和连接端子30,所述绞合线组20由引出线21旋转绞合形成,所述绞合线组20与所述连接端子30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缠绕所述电机引出线形成一簇同轴的绞合线组,取消了电机引出线的固定套管或中间绑线,减少了人工绑线或套设固定套管的工序,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降低,作业效率提高;并且经绞合的电机引出线21所形成的绞合线组20紧固不松散,从而避免与周边的上盖、排气管、转子等接触,确保制品安全;此外,绞合还增大了电机引出线的抗拉强度。

具体地,所述引出线为3根,所述绞合线组20是其中两根引出线绕另一根引出线作X 形交叉缠绕或者三根引出线同时作螺旋交叉缠绕形成的。X形交叉缠绕或螺旋交叉缠绕的绞合方式使绞合线组20更为紧固不松散。

两根引出线绕另一根引出线作X形交叉缠绕或者三根引出线同时作螺旋交叉缠绕的圈数至少为1圈。其中,1圈是指引出线绕轴旋转360°,圈数按实际使用控制,前提为保证引出线不能松散。

所述绞合线组的长度范围为30-350mm,根据实际使用长度控制,太短则无法连接压缩机上盖;太长则容易与压缩机的部件接触。

圈数与长度是互相关的。当引出线的长度太长时,可以通过增加交叉缠绕的圈数来缩短。在这里体现了绞合的另一个作用是合理控制引出线的长度与松散,防止引出线过长或松散与周边的上盖、排气管、转子等接触。

为了防止旋转绞合后的引出线21出现塑性打折,本实用新型在每根引出线21外套设有与铜线柔韧性相当的绝缘保护套管22,优选地采用PNT(PET+Nomex+胶水成型)材料制成的绝缘保护套管,所述引出线21和绝缘保护套管22旋转绞合后与所述连接端子30连接。在引出线21旋转绞合的时候各根引出线21塑性打折产生折点的地方可能不在同一个截面上,特别是在采用现在常用的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套管作为绝缘保护套管时,其柔韧性不足,PBT套管跟随着引出线21弯折产生更大的折点,使得旋转绞合后的绞合线组20变成各段大小不一的一簇线组,折点不在同一个截面的地方异常肿大,没有折点的地方较小。在压缩机内部空间较窄的情况下,各段大小不一的绞合线组20容易与周边的上盖、排气管、转子等接触,产生制品安全隐患。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保护套管22采用PNT材料制成的套管,其耐蠕变和耐抗疲劳性好,磨耗小而硬度高,具有热塑性塑料中最大的韧性,在引出线21旋转绞合成为绞合线组20的时候有效地防止出现塑性打折,使得绞合线组20各段大小一致,不松散的同时截面较小,因而十分适宜用作引出线的绝缘保护套管。

并且有,为了使套设在引出线21外的绝缘保护套管22不因旋转绞合而松脱,本实用新型对绝缘保护套管22作进一步改进,使其与连接端子30的连接更为牢固。

请参见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引出线套设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绝缘保护套管22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与连接端子连接的端部,所述端部的径向表面具有通过热处理熔结的褶皱221。优选地,所述褶皱221为内翻褶皱和/或外翻褶皱。所述内翻褶皱和/或外翻褶皱包括只有内翻褶皱,只有外翻褶皱,内翻褶皱和外翻褶皱均有三种情况。且该内翻褶皱和/或外翻褶皱的外径大于管身的外径,并产生台阶;且热处理后管身不产生破裂或形变。

连接端子30包括卡扣31、第一铆接槽32和第二铆接槽33;所述第一铆接槽32大于第二铆接槽33,且第一铆接槽32和第二铆接槽33两侧均设置有齿牙;所述卡扣31设置于连接端子30的一端;所述第一铆接槽32设置于连接端子30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铆接槽33位于卡扣31和第一铆接槽32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30为金属端子,整体由导电金属构成。

所述引出线21一端穿过绝缘保护套管22与所述第二铆接槽33连接,通过压制第二铆接槽33两侧的齿牙将引出线21咬合固定在连接端子30上;所述绝缘保护套管22接近所述第二铆接槽33的一端,通过压制第一铆接槽32两侧的齿牙咬合固定,并具有一突出所述齿牙的突出端部;所述突出端部的径向表面具有通过热处理熔结的内翻褶皱和/或外翻褶皱221。该内翻褶皱和/或外翻褶皱221沿径向的厚度使套管卡在连接端子上,保证了绝缘保护套管22 与连接端子30的接触更牢固。

本实用新型还保护一种压缩机,其包括电机10和压缩机上盖40,所述压缩机上盖设置有压缩机接线柱41,还包括所述的压缩机的电机引出线装置,所述电机引出线装置一端连接电机线圈;另一端通过连接端子30与压缩机接线柱41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电机出货前,由出货工人绞合电机引出线21形成绞合线组20,实现电机引出线21不松散。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安装压缩机上盖40时,由压缩机上盖安装工人绞合电机引出线21 形成绞合线组20,再用绞合线组20连接电机10和压缩机上盖40。

采取上述时机绞合电机引出线,无需设置专门的人工绞合电机引出线,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通过旋转绞合的方法紧固电机引出线,避免电机引出线与压缩机其他部位的接触,提高了压缩机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