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7841发布日期:2018-11-02 21:57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兴能源之一,由于其无污染,成本低等特点,其应用已遍布全球,深受人们的青睐。而随着太阳能被广泛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光伏组件通常包括框架以及安装在框架上的光伏电池板,安装时,框架上的一侧开设有卡槽,光伏电池板通过该卡槽卡接在框架上。但是,由于光伏电池板的四周被卡槽所包覆,导致卡槽边缘与光伏电池板的上表面之间容易堆积大量灰尘,减少了光伏电池板的有效发电面积的同时,也不便于清理;另外,框架与光伏电池板安装困难,增加了人力成本,并且卡槽安装结构用料较多,增加了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现提供一种可避免光伏电池板上积灰的光伏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框架以及安装在所述框架上的光伏电池板,所述框架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纵梁、横梁、第二加强筋以及第一加强筋,所述纵梁、所述横梁、所述第二加强筋以及所述第一加强筋形成一中空的腹腔,所述纵梁上与所述第一加强筋连接的一端沿所述纵梁的高度方向延伸形成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加强筋二者间形成安装槽,所述光伏电池板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光伏电池板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之间填充有粘合剂,所述凸出部的顶端高度等于或低于所述光伏电池板的顶端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上靠近所述光伏电池板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凸起呈倒锯齿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筋上靠近所述光伏电池板的一侧开设有溢胶槽,所述溢胶槽的上端开口设置,且所述溢胶槽的开口端与所述安装槽相连通,所述溢胶槽由下至上依次缩颈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上与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的一端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有支撑部。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的底部以及所述支撑部的底部均设置有防滑部。

进一步地,所述腹腔内安装有配重块,所述横梁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导槽,所述配重块上对应所述导槽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与所述导槽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的顶端与所述光伏电池板的顶端之间的高度差为4mm。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凸出部的顶端高度低于或等于光伏电池板的顶端高度,由此,光伏电池板的顶部不被凸出部遮挡,避免了光伏电池板的上表面积灰的情况,便于清理的用时也保证了光伏电池板具有足够的有效发电面积,有利于光伏组件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框架,20、光伏电池板,101、纵梁,102、横梁,103、第二加强筋,104、第二加强筋,105、腹腔,106、配重块,1021、导槽,1061、导轨,1022、支撑部,1023、防滑部,1011、凸出部,107、安装槽,108、粘合剂,1012、凸起,1041、溢胶槽。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包括框架10以及安装在框架10上的光伏电池板20。

具体地,框架10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纵梁101、横梁102、第二加强筋103以及第一加强筋104,纵梁101、横梁102、第二加强筋103以及第一加强筋104均为平板状结构。本实施方式中,纵梁101的一端与横梁102的一端连接,且纵梁101与横梁102垂直设置,第二加强筋103的一端与第一加强筋104的一端连接,且第二加强筋103与第一加强筋104垂直设置,第一加强筋104的另一端与第一纵梁10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加强筋103的另一端与横梁102连接,从而使得纵梁101、横梁102、第二加强筋103以及第一加强筋104之间形成一中空的腹腔105。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筋104与纵梁101垂直设置,第二加强筋103与横梁102垂直设置,从而使得腹腔105的截面大致呈方形结构。

腹腔105内安装有配重块106,配重块106能够增加框架10的整体重量,从而提升框架10的稳定性。具体地,横梁10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导槽1021,配重框106的底部对应导槽1021设置有导轨1061,导轨1061与导槽1021滑动连接,进而可方便拆装配重块106,节省人力,且操作方便。本实施方式中,配重块106由金属铁制成。可以理解地,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导槽1021还可以设置在配重块106上,导轨1061对应导槽1021设置在横梁102上,同样能够通过滑动配重块106实现拆装目的。

本实施方式中,横梁102上与第二加强筋103连接的一端沿横梁102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有支撑部1022,支撑部1022能够增加横梁102与支撑平面(例如,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光伏组件的站立稳定性,避免倾倒。进一步地,横梁102的底部与支撑部1022的底部均设置有防滑部1023,防滑部1023可增加横梁102及支撑部1022与支撑平面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因风力过强而导致光伏组件移动。可以理解地,防滑部1023包括但不限于设置在横梁102底部及支撑部1022底部的凹槽、凸起或防滑纹等,此处不作限制。

纵梁101上与第一加强筋104连接的一端沿纵梁101的高度方向延伸形成有凸出部1011,凸出部1011大致呈平板状结构。凸出部1011与第一加强筋104二者间形成安装槽107,光伏电池板20呈平板状结构,且光伏电池板20安装在安装槽107内,且光伏电池板20与安装槽107的槽壁之间填充有粘合剂108,即,光伏电池板20通过粘合剂108安装在安装槽107内。具体地,凸出部1011的顶端高度低于光伏电池板20的顶端高度,由此,光伏电池板20的顶部不被凸出部1011遮挡,避免了光伏电池板20的上表面积灰的情况,便于清理的同时也保证了光伏电池板20具有有效的发电面积,有利于光伏组件的正常工作。本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011的顶端与光伏电池板20的顶端之间的高度差为4mm。

进一步地,凸出部1011上靠近光伏电池板2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凸起1012,凸起1012呈倒锯齿形结构。凸起1012的设置能够增加凸出部1011与粘合剂108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粘接更牢固;同时,凸起1012呈倒倒锯齿形结构,能够对光伏电池板20的取出起到阻碍作用,避免光伏电池板20轻易活动,提高了光伏电池板20的连接稳定性。

为了避免安装光伏电池板20时,粘合剂108溢出,第一加强筋104上靠近光伏电池板20的一侧开设有溢胶槽1041,溢胶槽1041的上端开口设置,且溢胶槽1041的开口端与安装槽107相连通,溢胶槽1041的由下至上依次缩颈设置。由于溢胶槽1041缩颈设置,使得当粘合剂108过多并在用户按压光伏电池板20下才能够进入至溢胶槽1041内,避免了粘合剂108过多地进入溢胶槽1041内,也避免了粘合剂108溢出。

另外,框架10由铝合金材料制成,铝合金质量轻且价格低,可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同时,框架10一体成型,以方便加工。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一个光伏电池板20时,要同时使用时四个框架10,一个框架10对应光伏电池板20的一条边设置,即,将光伏电池板20安装在四个安装槽107构成的空间内,从而实现对光伏电池板20的固定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组件,凸出部1011的顶端高度低于光伏电池板20的顶端高度,由此,光伏电池板20的顶部不被凸出部1011遮挡,避免了光伏电池板20的上表面积灰的情况,便于清理的同时也保证了光伏电池板20具有足够的有效发电面积,有利于光伏组件的正常工作。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组件与实施例一的光伏组件的区别就在于:本实施例二的光伏组件中,凸出部1011的顶端高度等于光伏电池板20的顶端高度,即,凸出部1011的顶端与光伏电池板20的顶端齐平。由此,光伏电池板20的顶部同样不被凸出部1011遮挡,避免了光伏电池板20的上表面积灰的情况。另外,本实施例二中,凸出部1011的顶端高度等于光伏电池板20的顶端高度,增加了光伏电池板20与凸出部1011的粘接面积,进一步提升了光伏电池板20的连接稳定性。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