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及离心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6585发布日期:2019-09-12 08:5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及离心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及离心式压缩机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型离心式水冷螺杆机被广泛的应用于楼宇的集中制冷,作为离心式压缩机的主要组成部分,电机轴在运行过程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电机轴支撑与冷却系统的后端盖加工水平直接影响到了机组的实际运行状态。

后端盖的喷液套筒与阻油密封接触面间密封不足的密封失效问题会导致冷媒泄漏,也会导致的电机轴承部润滑油膜无法生成,另外,还存在电机轴冷却不足的问题,气态冷媒喷液不均匀,会导致电机轴无法充分冷却,电机轴局部热变形,严重的电机轴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烧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及离心式压缩机,通过双重硬密封方式,使电机后端盖结构的喷液套筒与阻油密封间的密封性能提高,有效保证密封性,防止泄露,同时减少了喷液盲区,冷媒喷液冷却均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包括阻油密封和装在阻油密封内的喷液套筒,喷液套筒内配合安装电机轴,阻油密封和喷液套筒之间设有密封油液的密封装置和使气态冷媒喷液均匀的均液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装置的密封方式采用热套密封,密封装置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密封圈,冷却状态下密封圈外径尺寸大于阻油密封内径。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装置设置在喷液套筒下部,密封装置还包括V型槽。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圈设置为三道密封圈,为上密封圈、中密封圈和下密封圈。

作为优选,所述V型槽设置在上密封圈中部和下密封圈中部位置,V型槽深度为0.02mm,顶角60°。

作为优选,所述均液装置包括一级分流装置和二级分流装置,一级分流装置设置在下密封圈与中密封圈之间,下密封圈套在一级分流装置的环状侧边上,中密封圈套在二级分流装置的环状侧边上,二级分流装置设置在中密封圈与上密封圈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一级分流装置的环状侧边上设有侧边对接孔作为冷媒通道,一级分流装置还包括一级分气孔,一级分气孔设置在二级分流装置的环状侧边上。

作为优选,所述一级分气孔为连通一级分流装置和二级分流装置的通孔,设置为2个,呈180°对称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二级分流装置包括喷液挡板和喷液通道,喷液挡板将二级分流装置隔断成两个不互通的区域。

作为优选,所述喷液挡板设置为2个,呈180°对称分布,喷液挡板距离2 个一级分气孔的距离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喷液通道位于二级分流装置上通向喷液套筒内部。

作为优选,还包括喷液装置,所述喷液装置包括连接在喷液套筒上部的斜口喷嘴,斜口喷嘴上设有将冷媒喷液至电机轴上对电机轴进行冷却的扩散性喷液口。

作为优选,所述扩散性喷液口连接喷液套筒内部的喷液通道,扩散性喷液口的数量为6个。

作为优选,所述斜口喷嘴的开口设置为向开口处内径逐渐增加的斜坡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离心式压缩机,包括叶轮、旋转轴、主壳体、电机组件及上述的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所述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设置在电机组件上。

作为优选,所述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安装在电机组件上时,冷媒由电机冷却管进入后端盖梳齿密封,由梳齿密封进入一级分流装置的侧边对接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热装和V型槽结构结合的方式实现喷液套筒与阻油密封间的密封与紧固,同时为保证密封,设计深度0.02mm,角度60°的正三角形V型槽结构,同时将套筒最下方也同样更改为热套的方式,有效保证密封性,解决套筒与阻油密封接触面平面度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泄露情况;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均气装置和增加喷液套筒喷液斜坡口,实现气态冷媒均匀喷向电机轴四周,有效增加了电机轴冷却长度,减少了电机轴局部热变形概率以及避免电机轴温度过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的密封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喷液套筒、11-V型槽、12-密封圈、2-一级分流装置、21-一级分气孔、 3-二级分流装置、31-喷液挡板、32-喷液通道、4-斜口喷嘴、41-斜坡口、42-扩散性喷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包括阻油密封和装在阻油密封内的喷液套筒1,喷液套筒1内配合安装电机轴,阻油密封和喷液套筒1之间设有密封油液的密封装置和使气态冷媒喷液均匀的均液装置。

如图1、图2、图4,所述密封装置的密封方式采用热套密封,密封装置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密封圈12,冷却状态下密封圈12外径尺寸大于阻油密封内径。由于结构采用热套密封,故常规密封方式的防泄漏操作无法执行,热套密封圈,冷却状态下密封圈的外径要比阻油密封的内径稍大,采用热套方式实现密封功能。所述密封装置设置在喷液套筒1下部,密封装置还包括V型槽11。

如图1,所述密封圈12设置为三道密封圈,为上密封圈、中密封圈和下密封圈。

如图3,上密封圈中部和下密封圈中部位置各设置一个V型槽11,V型槽 11深度为0.02mm,顶角60°,提高喷液套筒与阻油密封间的密封性能。由于密封圈外径大于阻油密封内径,当冷却的时候阻油密封装置会收缩挤压并在V 型槽11处形成挤压凸起,进一步加强密封性。

所述均液装置包括一级分流装置2和二级分流装置3,一级分流装置2设置在下密封圈与中密封圈之间,下密封圈套在一级分流装置2的环状侧边上,中密封圈套在二级分流装置3的环状侧边上,二级分流装置3设置在中密封圈与上密封圈之间。

所述一级分流装置2的环状侧边上设有侧边对接孔作为冷媒通道,一级分流装置2还包括一级分气孔21,一级分气孔21设置在二级分流装置3的环状侧边上。所述一级分气孔21为连通一级分流装置2和二级分流装置3的通孔,设置为2个,呈180°对称分布。

一级分流装置2通过两个一级分气孔将气态冷媒分为两份,让阻油密封内部的喷液口喷出气态冷媒在二级分流装置3的环状侧边下方的一级分流装置2 位置正撞喷液套筒1,由于是正交撞击,气态冷媒一分为二,并通过一级分气孔21进入二级分流装置3,同时一级分气孔21设置在中间位置,确保冷媒到两端距离的一致性,有效提高了两侧冷媒的均匀性。二级分流装置3负责将一级分流装置2分过来的气态冷媒再分成多份。

所述二级分流装置3包括喷液挡板31和喷液通道32,喷液挡板31将二级分流装置3隔断成两个不互通的区域。

所述喷液挡板31设置为2个,呈180°对称分布,喷液挡板31距离2个一级分气孔21的距离相同。喷液挡板对称分布,有效阻隔二次分液过程的互相干扰,进一步提高喷液的均匀性。

所述喷液通道32位于二级分流装置3上通向喷液套筒1内部。

还包括喷液装置,所述喷液装置包括连接在喷液套筒1上部的斜口喷嘴4,斜口喷嘴4上设有将冷媒喷液至电机轴上对电机轴进行冷却的扩散性喷液口 42。

所述扩散性喷液口42连接喷液套筒1内部的喷液通道32,扩散性喷液口 42的数量为6~10个,优选为6个。

所述斜口喷嘴4的开口设置为向开口处内径逐渐增加的斜坡口41。斜口喷嘴4开口设置成斜坡口方式,提高冷媒与电机轴的接触面积,加大电机冷却段长度,有效避免了市场上常规喷液套筒直喷造成的冷却盲区,减少了电机轴局部热变形概率以及电机轴温度过高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离心式压缩机,包括叶轮、旋转轴、主壳体、电机组件及上述的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所述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设置在电机组件上。

所述电机后端盖结构密封均液装置安装在电机组件上时,冷媒由电机冷却管进入后端盖梳齿密封,由梳齿密封进入一级分流装置2的侧边对接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气态冷媒是从电机冷却管进入后端盖梳齿密封,由梳齿密封与一级分流装置2侧边对接孔进入一级分流装置2,通过一级分气孔21从一级分流装置2进入二级分流装置3,在此过程中热量交换,成为液态冷媒,再从喷液通道32最终从扩散性喷液口42喷洒到电机轴上对电机轴进行冷却。

该后端盖结构通过优化喷液套筒的相关零部件结构达到优化密封和提高喷液均匀性目的,具体设计点如下:

1、设计成侧面密封形式,利用侧面密封面大的特性,减小底部热套密封过程中因尺寸配合、底面平面度等原因导致的密封失效问题。

2、设计V型槽密封结构,配合侧面热套密封的方式,有效阻断了气态冷媒流路,提高了密封性。

3、设置双级分液装置,有效解决了单级分液过程因分液回路较多导致的分液不均的问题。

4、喷液套筒喷液口设置成斜坡口方式,有效提高了喷液范围,减少了对电机轴的冷却盲区范围。

本结构采用双重硬密封方式,即侧边热套密封和V型槽11结构,有效解决了密封问题,首先在喷液套筒上设置三个热套密封圈,热套密封圈外径尺寸略大于阻油密封内径,确保冷却后阻油密封与喷液套筒无间隙,同时减少市场上此结构常规密封方式因阻油密封或者喷液套筒底部平面度不足或者配合距离不合适导致的底部冷媒泄漏,电机轴承部润滑油膜无法生成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