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402290阅读:来源:国知局
圈相对于齿的配置。另外,通过沿着导轨使滚子移动,能够适当地形成配置旋转配置线圈的路径。
实施例
[0049]以下,参照附图对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50]在本例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I的制造方法中,如图12所示那样,在定子芯2配置多个线圈3从而制造定子I。
[0051]如图1所示那样,在定子芯2中,在圆环状的轭部23的内周侧形成为放射状的多个齿21在前端侧部分具有周向的宽度恒定的前端平行侧面211,并且在基端侧部分具有伴随着趋向外周侧周向的宽度变大的基端倾斜侧面212。线圈3通过将扁线301卷绕多次从而形成。
[0052]而且,在绕周向D在定子芯2的每个齿21顺序地配置线圈3时,进行以下的第一?第四插入工序,从而将除最后配置于齿21的线圈3C之外的旋转配置线圈3B配置于齿21。
[0053]如图1所示那样,在第一插入工序中,使旋转配置线圈3B,从相对于齿21正对的状态倾斜为以与定子芯2的中心轴线平行的轴为中心旋转的状态,从而与齿21对置,并且将位于旋转配置线圈3B的周向一侧Cl的一侧导体部分32A的外周侧端部321,向位于相对于齿21的周向一侧Cl的一侧插口 22A的开口部插入。接下来,如图2、图3所示那样,在第二插入工序中,使一侧导体部分32A的外周侧端部321沿着前端平行侧面211移动,从而将一侧导体部分32A向一侧插口 22A的内部插入。另外,在第二插入工序中,以一侧导体部分32A的外周侧端部321为起点使旋转配置线圈3B旋转,从而将位于旋转配置线圈3B的周向另一侧的另一侧导体部分32B的外周侧端部321,向位于相对于齿21的周向另一侧的另一侧插口 22B的开口部插入。
[0054]接下来,如图4、图5所示那样,在第三插入工序中,使一侧导体部分32A的外周侧端部321沿着基端倾斜侧面212移动,从而将一侧导体部分32A向一侧插口 22A的内部插入。另外,在第三插入工序中,以一侧导体部分32A的外周侧端部321为起点使旋转配置线圈3B旋转,从而将另一侧导体部分32B向另一侧插口 22B的内部插入。然后,如图6、图7所示那样,在第四插入工序中,使旋转配置线圈3B相对于齿21正对,并且将一侧导体部分32A以及另一侧导体部分32B,分别向一侧插口 22A以及另一侧插口 22B同时插入。
[0055]以下,参照图1?图14详细地说明本例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I的制造方法。
[0056]如图12所示那样,本例的定子I是用于3相旋转电机的,通过将U相、V相、W相的3相的线圈3U、3V、3W在定子芯2的多个齿21以相同的配置顺序反复配置多次从而形成。
[0057]各相的线圈3具有:线圈主体31,其通过将扁线301卷绕多次从而形成;一端部33A,其在线圈主体31的一端向定子芯2的轴向一侧LI被拉出;以及另一端部33B,其在线圈主体31的另一端向定子芯2的轴向一侧LI被拉出。各相的线圈3的一端部33A以与同相的线圈3的另一端部33B相配合的方式,以跨越其他相的线圈3的相对于线圈主体31的轴向L的外侧的状态,向相对于定子芯2的轴向L正交的方向被拉出。
[0058]对于各相的旋转配置线圈3B的一端部33A而言,作为连接线从线圈3向邻接的线圈3架设的部分的中间位置331向外周侧弯曲。由此,在使旋转配置线圈3B—边旋转一边配置于齿21时,旋转配置线圈3B的一端部33A不会干扰与其邻接的线圈3的另一端部33B。
[0059]各相的线圈3通过一端部33A与另一端部33B被相互接合,从而分别形成有U相、V相、W相的连接线圈。另外,各相的连接线圈被星型连接,在各相的连接线圈的一端部33A形成有各相的线圈3的一端部33A被相互接合的中性点34,在各相的连接线圈3的另一端部33B形成有与外部连接的导线部35。
[0060]形成各相的线圈3的扁线301具有大致矩形的剖面形状,通过将由铜材料等构成的导体层的外周利用由树脂材料等构成的覆盖层覆盖从而形成。此外,扁线301的剖面形状也能够为具有相互平行的平坦面的扁平形状。
[0061]本例的各相的线圈3是从将扁线301卷绕多次从而形成的线圈主体31将一端部33A以及另一端部33B拉出从而形成的集中缠绕线圈。各相的线圈3以配置于位于齿21的周向两侧的插口 22A、22B的方式,在齿21的外周一个个单独被安装。
[0062]如图1所示那样,各相的线圈3的线圈主体31形成为沿着由前端平行侧面211以及基端倾斜侧面212构成的齿21的侧面形状伴随着趋向外周侧直径扩大的方形环状。各相的线圈3的线圈主体31以扁线301在内外周重叠为两层的状态被卷绕从而形成。此外,线圈主体31可以通过将扁线301卷绕为I层从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将扁线301以在内外周重叠为3层以上的状态被卷绕从而形成。
[0063]各相的线圈3配置于与定子芯2绝缘的树脂亦即绝缘体4的外周。绝缘体4在其外周保持线圈主体31,被安装于齿21。
[0064]在本例的定子I的制造方法中,在将线圈3 —个个顺序地进行配置时旋转的周向(配置方向)D与周向另一侧C2相同。
[0065]如图13、图14所示那样,在本例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组装夹具5,该组装夹具5具有:可动夹具部52,其把持旋转配置线圈3B从而与相对于齿21的内周侧对置地配置;以及供该可动夹具部52能够移动地配置设置的基体夹具部51。可动夹具部52具有对旋转配置线圈3B的上下的导体部分32C进行支承的把持部521,通过转动轴部522能够相对于基体夹具部51转动,并且通过直线引导件能够相对于基体夹具部51滑动。
[0066]另外,在基体夹具部51设置有2根导轨(引导槽)511,它们用于形成配置于定子芯2的齿21时的旋转配置线圈3B的移动路径X。另外,在可动夹具部52设置有配置于2根导轨511的2个滚子523。
[0067]而且,在制造方法的第一?第四插入工序中,在通过直线引导件使可动夹具部52滑动时,可动夹具部52 —边以转动轴部522为中心转动一边2个滚子523沿着2根导轨511移动,从而能够使可动夹具部52的把持部521沿着旋转配置线圈3B的移动路径X移动。而且,能够进行第一?第四插入工序从而将旋转配置线圈3B向齿21配置。
[0068]另外,在现有的组装夹具中,在使集中缠绕的线圈相对于齿倾斜地对置之后,进行2轴的移动部的位置控制,从而将线圈配置于齿。因此,在使用组装夹具反复进行线圈的组装时,在组装夹具对线圈的组装位置变化时,需要根据组装位置变化,修正2轴的移动部的位置控制的程序等。
[0069]与此相对,在本例的组装夹具5中,设置有导轨511的基体夹具部51能够预先相对于安装基体夹具部51的安装部进行位置的调整。例如,在相对于在安装部形成的螺孔紧固插通于在基体夹具部51形成的贯通孔的螺钉的构造中,能够使在贯通孔与螺钉之间形成的间隙,比在导轨51与滚子523之间形成的间隙大。由此,即便在线圈3的组装位置变化时,通过调整基体夹具部51相对于安装部的位置,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位置的修正。
[0070]接下来,对将3相的线圈3配置于定子芯2的齿21的方法以及本例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71]在本例中,首先,将用于保持最后配置于定子芯2的齿21的最终线圈3C的绝缘体4安装于齿21 (参照图8)。而且,将在绝缘体4的外周保持的3相的线圈3U、3V、3W,绕周向D在定子芯2的每个齿21顺序地配置(参照图12)。
[0072]如图8所示那样,最初配置于定子芯2的齿21的第一个线圈3A不会干扰邻接的其他相的线圈3。因此,第一个线圈3A与定子芯2的齿21的内周侧正对,以相对于径向平行的状态向外周侧移动,从而能够安装于齿21。但是,在本例中,从简化使用的组装夹具5的观点来看,第一个线圈3A与后述的旋转配置线圈3B相同,进行第一?第四插入工序配置于齿21。
[0073]在本例中,最初与最后配置于定子芯2的齿21的线圈3A、3C以及第二个配置于齿21的旋转配置线圈3B是用于形成中性点34的线圈。
[0074]接下来,针对相对于定子芯2的齿21配置于第二个以后的旋转配置线圈3B,如以下那样经由第一?第四插入工序,一边使姿势变化一边配置于齿21。在图1?图7中示出相对于定子芯2的齿21配置于从后数第二个的旋转配置线圈3B的配置过程。另外,旋转配置线圈3B以卷绕于绝缘体4的外周的状态配置于齿21。
[0075]另外,在图1?图7中示出将配置于齿21时的旋转配置线圈3B的移动路径X以旋转配置线圈3B的外周侧中心部322为基准。
[0076]在将旋转配置线圈3B配置于定子芯2的齿21时,首先,如图1所示那样,作为第一插入工序,使旋转配置线圈3B,从相对于齿21正对的状态倾斜为以与定子芯2的中心轴线平行的轴为中心旋转的状态,从而与齿21对置。此时,使旋转配置线圈3B的一端部33A,在一个之前配置于定子芯2的旋转配置线圈3B1的一端部33A与另一端部33B之间通过,从而向定子芯2的外周侧突出。
[0077]而且,将旋转配置线圈3B的一侧导体部分32A的外周侧端部321,向位于相对于齿21的周向一侧Cl的一侧插口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