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荡电路及3D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9367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振荡电路及3D测试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振荡电路及3D测试仪。



背景技术:

3D测试仪在进行3D测试时,都需要用到自激振荡电路,然而,现有技术中,3D测试仪内的自激振荡电路不能输出稳定频率的振荡信号,其所输出的振荡信号,抖动较大,从而无法满足3D测试仪的测试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荡电路,旨在解决不能输出稳定频率的振荡信号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振荡电路,所述振荡电路包括工作电源输入端、自激振荡电路单元、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及振荡信号输出端;其中:

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用于为所述振荡电路提供工作用的电源电压;

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用于产生一振荡信号;

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用于对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进行交叉负反馈控制,以稳定所述振荡信号的频率;

所述振荡信号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振荡信号。

优选地,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的电源端与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的第一反馈电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的第二反馈电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的第一反馈电压信号输入端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的第二反馈电压信号输入端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振荡信号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及第二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的第一反馈电压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的第一反馈电压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的第二反馈电压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的第二反馈电压信号输入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NPN三极管及第二NPN三极管;其中: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及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及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及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还与所述振荡信号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振荡电路还包括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振荡信号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的5%,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六电阻的阻值的5%。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容的电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容值,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电容的电容值。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等于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等于所述第六电阻的阻值,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等于所述第五电阻的阻值。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容的电容值等于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容值等于所述第四电容的电容值。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3D测试仪,所述3D测试仪包括如上所述的振荡电路。

本发明提供一种振荡电路,该振荡电路包括工作电源输入端、自激振荡电路单元、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及振荡信号输出端;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用于为所述振荡电路提供工作用的电源电压;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用于产生一振荡信号;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用于对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进行交叉负反馈控制,以稳定所述振荡信号的频率;所述振荡信号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振荡信号。本发明振荡电路由于设置有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能够对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进行交叉负反馈控制,从而使得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所产生的所述振荡信号的频率更加地稳定;同时,本发明振荡电路还具有结构简单及易实现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振荡电路一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振荡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振荡电路,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振荡电路一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该图1为本发明振荡电路一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包括工作电源输入端101、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及振荡信号输出端104。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101,用于为本实施例振荡电路提供工作用的电源电压;

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用于产生一振荡信号;

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用于对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进行交叉负反馈控制,以稳定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所产生的所述振荡信号的频率;

所述振荡信号输出端104,用于输出所述振荡信号。

本实施例中,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电源端与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101连接,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第一反馈电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第二反馈电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第一反馈电压信号输入端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第二反馈电压信号输入端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输出端与所述振荡信号输出端104连接。

图2为本发明振荡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一并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

具体地,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为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第一反馈电压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为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第一反馈电压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为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与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第二反馈电压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为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第二反馈电压信号输入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T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T6、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NPN三极管Q1及第二NPN三极管Q2。

具体地,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及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均为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电源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及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基极及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一输出端(即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基极及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二输出端(即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为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第一反馈电压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即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中的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为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第二反馈电压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即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中的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为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第一反馈电压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即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中的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为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第二反馈电压信号输入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即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中的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振荡信号输出端104之间还连接有第七电阻R7。具体地,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所述振荡信号输出端104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既要保证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振荡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要起到稳定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所产生的振荡信号的频率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阻R1的阻值要小于所述第三电阻R3的阻值,所述第二电阻R2的阻值要小于所述第六电阻R6的阻值。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阻R1的阻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电阻R3的阻值的5%,所述第二电阻R2的阻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六电阻R6的阻值的5%。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电容C3的电容值,所述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电容C4的电容值。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阻R1的阻值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三电阻R3的阻值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阻值相等,所述第四电阻R4的阻值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阻值相等。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等于所述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所述第三电容C3的电容值等于所述第四电容C4的电容值。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的振荡工作的正常进行(即要保证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和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都工作在放大状态),本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的所述第三电阻R3以及与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的所述第六电阻R6的阻值不能过大。

本实施例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具体描述如下:当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电压变高时,该变高的电压通过所述第三电容C3及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中的所述第一电容C1传到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此时,由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负反馈作用,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会阻滞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压的升高;同理,当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的电压变高时,该变高的电压通过所述第四电容C4及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中的所述第二电容C2传到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此时,由于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负反馈作用,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会阻滞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压的升高,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起到了稳定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输出的振荡信号的频率的作用。另外,本实施例中,由于与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的所述第三电阻R3的阻值以及与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的所述第六电阻R6的阻值都较小,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的负反馈反馈作用,不会导致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出现停振现象。

本实施例振荡电路由于设置有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所述交叉负反馈电路单元103能够对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进行交叉负反馈控制,从而使得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单元102所产生的所述振荡信号的频率更加地稳定;同时,本实施例振荡电路还具有结构简单及易实现的优点。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3D测试仪,该3D测试仪包括振荡电路,该振荡电路的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理所应当地,由于本实施例的3D测试仪采用了上述振荡电路的技术方案,因此该3D测试仪具有上述振荡电路所有的有益效果。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