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簧片及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0806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弹簧片及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性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弹簧片及压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热器,例如功率晶体管,发热量比较大,需要对其进行散热。现有技术通过将发热器紧贴散热器的散热面,从而实现对发热器进行良好的散热,以保持发热器具有良好的性能。

现有技术其中一种方案是通过螺钉将发热器紧贴到散热器的散热面上,具体说来,所述发热器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散热器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安装孔螺接到散热器的螺孔中,从而实现将发热器紧贴到散热器上。然而,由于螺钉的螺帽与发热器的接触面比较小,从而造成发热器与螺钉的螺帽接触的表面压强很大,从而容易损坏发热器;而且,由于安装孔比较小,导致螺钉与发热器之间安规距离不够,可能导致发热器经由螺钉导电到散热器上,从而导致元器件损坏。因此螺钉压紧发热器的方式效果不理想。

现有技术另一种方案为通过压条将发热器紧贴到散热器上,具体为压条可以变形,压条一端压住发热器,压条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到散热器上,此种压紧方式,压条的变形量不能太大,变形量太大,会导致压条通过螺钉固定到散热器的过程中使压条压在发热器上的位置移动到发热器的边缘,从而导致压条压紧发热器失去效果,但是如果压条变形量不大,则抗震动冲击的缓冲力较小,容易损坏发热器。从而此种压条方式安装难度高,比较难把握,也不太理想;另外一种通过压条压紧发热器的变形方式是通过一个压条压紧两个发热器,具体为两个发热器之间设置所述压条,压条的左端压住左边的发热器,压条的右端压住右边的发热器,压条中间通过螺钉固定到散热器上,此种方式同样具有上述压条压紧发热器方式的缺陷,而且,此种方式由于螺钉是从两个发热器之间的间隙穿过,从而两个发热器之间的安规距离需要增加,而发热器是安装在PCB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线路板)上,从而导致PCB板的尺寸需要增加,造成PCB板的空间浪费,因此此种方式也不理想。

上述方式,对于发热器的固定,均存在诸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固定发热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弹簧片及压紧装置,压紧效果较传统的方式更加理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弹簧片,用于将第一物件压紧到第二物件上,包括:

连接部,用于将所述弹簧片安装到所述第二物件上;

弹性压紧部,其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压紧部用于弹性压紧所述第一物件到所述第二物件上。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压紧部包括:压紧部,用于压在所述第一物件上;弹性部,其位于所述压紧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弹性部用于产生弹性形变。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为拱形,所述连接部为平板状。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弹性压紧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压紧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紧装置,包括:

散热器;

发热器,其紧贴于所述散热器上;

弹簧片,其用于将所述发热器压紧到所述散热器上,所述弹簧片包括:

连接部,用于将所述弹簧片连接到所述散热器上;

弹性压紧部,其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压紧部用于弹性压紧所述发热器到所述散热器上;

锁紧装置,其将所述连接部固装到所述散热器上。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压紧部包括:压紧部,其压在所述发热器上;弹性部,其位于所述压紧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弹性部用于产生弹性形变。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为拱形,所述连接部为平板状,所述压紧部压在所述发热器的中间位置,所述发热器为晶体管或/和变压器。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压紧部压紧所述发热器时所述弹性部产生弹性变形的范围为1mm-3mm。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弹性压紧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压紧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一实施例中,所述压紧装置还包括PCB板,所述发热器竖直固定到所述PCB上。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所述弹簧片包括连接部和弹性压紧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将弹簧片安装到第二物件上,所述弹性压紧部与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压紧部用于弹性压紧第一物件到第二物件上,从而,由于弹性压紧部与第一物件的接触面积较大,所述弹性压紧部不会施加很大的压强给第一物件,从而第一物件不容易损坏;而且,由于连接部不是位于第一物件上,从而不会出现第一物件与螺钉安规距离不够的情况,更不会导致元器件损坏;另外,由于连接部和弹性压紧部分开设置,连接部安装到第二物件上时不会导致弹性压紧部弹性压紧第一物件的位置移动到第一物件的边缘,从而弹簧片的压紧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弹簧片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弹簧片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弹簧片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压紧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压紧装置的爆炸图;

图示标号:

100-弹簧片;110-连接部;111-安装孔;120-弹性压紧部;121-压紧部;122-弹性部;210-散热器;220-发热器;230-锁紧装置;240-PCB板;250-定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弹簧片,用于将第一物件压紧到第二物件上,所述第一物件例如为晶体管、变压器等,所述第二物件例如为散热器等。请参见图1-图3,所述弹簧片100包括连接部110和弹性压紧部1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10位于弹簧片100的一侧,所述连接部110用于将弹簧片100安装到第二物件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10上设有安装孔111,所述安装孔111为通孔,用于螺钉穿过,从而通过螺钉将弹簧片100固定安装到第二物件上。所述弹性压紧部120与连接部110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压紧部120可以弹性变形,所述弹性压紧部120用于弹性压紧第一物件到第二物件上,从而使第一物件压紧到第二物件上。

由于所述弹簧片100包括连接部110和弹性压紧部120,所述连接部110用于将弹簧片100安装到第二物件上,所述弹性压紧部120与连接部110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压紧部120用于弹性压紧第一物件到第二物件上,从而,由于弹性压紧部120与第一物件的接触面积较大,所述弹性压紧部120不会施加很大的压强给第一物件,从而第一物件不容易损坏;而且,由于连接部110不是位于第一物件上,从而不会出现第一物件与螺钉安规距离不够的情况,更不会导致元器件损坏;另外,由于连接部110和弹性压紧部120分开设置,连接部110安装到第二物件上时不会导致弹性压紧部120弹性压紧第一物件的位置移动到第一物件的边缘,从而弹簧片100的压紧效果较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10的数量为一个,所述连接部110为长条形,所述连接部110上设有多个安装孔111,例如1个、2个、3个、4个、5个、6个等数量,所述弹性压紧部1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较佳的,所述弹性压紧部120的数量为多个,例如为2个、3个、4个、5个、6个等数量,多个所述弹性压紧部120与所述连接部110固定连接,例如可以为一体成型,且多个所述弹性压紧部120位于连接部110的同一侧,例如位于连接部110的下侧、左侧、右侧、上侧。从而,由于多个所述弹性压紧部120位于连接部110的同一侧,从而多个第一物件也位于连接部110的同一侧,也即连接部110不是位于第一物件与第一物件之间,从而,第一物件与第一物件之间的安规距离不需要很大,只要符合第一物件与第一物件之间的安规距离即可,从而可以减小由于第一物件而占有的PCB板240(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线路板)的尺寸;而且,由于弹性压紧部120的数量为多个,相对通过多个压条压住多个第一物件的方式,此种方式节省了零部件成本和安装成本,而且安装简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压紧部120包括压紧部121和弹性部122,所述压紧部121用于压在所述第一物件上,所述压紧部121例如为平板状,这样可以增加压紧部121与第一物件的面积,从而可以减少第一物件单位面积上的受力;所述弹性部122位于压紧部121与连接部110之间,所述弹性部122用于产生弹性形变,所述弹性部122例如为拱形或者其他常用的弹性结构,从而具有较好的弹性形变。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所述弹性部122和所述压紧部12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在此就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簧片100为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铁金属等。

另外,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压紧装置,请参见图1-图5,所述压紧装置包括散热器210、发热器220、弹簧片100和锁紧装置230,所述散热器210例如为散热鳍片、散热铝片等,所述发热器220例如为功率晶体管、变压器等,所述弹簧片100用于将发热器220压紧到散热器210上,所述发热器220可以压紧到散热器210的外侧,也可以压紧到散热器210的内侧,例如所述散热器210可以为罩子的形状、平板的形状等。所述弹簧片100包括连接部110和弹性压紧部120,所述连接部110用于将弹簧片100连接到散热器210上,所述弹性压紧部120与连接部110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压紧部120用于弹性压紧发热器220到散热器210上;所述锁紧装置230将连接部110固装到散热器210上。

在本实施例中,同样的,所述连接部110的数量为一个,所述连接部110为长条形,所述连接部110上设有多个安装孔111,例如1个、2个、3个、4个、5个、6个等数量,所述弹性压紧部1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较佳的,所述弹性压紧部120的数量为多个,例如为2个、3个、4个、5个、6个等数量,多个所述弹性压紧部120与所述连接部110固定连接,例如可以为一体成型,且多个所述弹性压紧部120位于连接部110的同一侧,例如位于连接部110的下侧、左侧、右侧、上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压紧部120包括压紧部121和弹性部122,所述压紧部121用于压在所述第一物件上,所述压紧部121例如为平板状,这样可以增加压紧部121与第一物件的面积,从而可以减少第一物件单位面积上的受力;所述弹性部122位于压紧部121与连接部110之间,所述弹性部122用于产生弹性形变,所述弹性部122例如为拱形或者其他常用的弹性结构,从而具有较好的弹性形变。

为了实现较好的压紧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压紧部120压紧发热器220时所述弹性部122产生弹性形变的范围为1mm-3mm,例如为1mm、1.5mm、2mm、2.5mm、3mm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紧装置还包括PCB板240,所述发热器220竖直固定到PCB板240上,例如,所述PCB板240水平放置,所述发热器220例如为功率晶体管,所述功率晶体管封装的部分竖直设置,所述功率晶体管的引脚竖直插在PCB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功率晶体管的引脚通过定位板250安装到PCB板240上。所述散热器210可以安装到PCB板240上也可以不安装到PCB上。从而,由于发热器220竖直设置,从而可以节省PCB板240的空间。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器也可以不竖直设置。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器和所述散热器之间设置有绝缘片以使两者电性绝缘,所述绝缘片例如为陶瓷绝缘片。所述锁紧装置例如为螺钉、螺栓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压紧装置可以应用到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机内或者其他领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所述弹簧片包括连接部和弹性压紧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将弹簧片安装到第二物件上,所述弹性压紧部与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压紧部用于弹性压紧第一物件到第二物件上,从而,由于弹性压紧部与第一物件的接触面积较大,所述弹性压紧部不会施加很大的压强给第一物件,从而第一物件不容易损坏;而且,由于连接部不是位于第一物件上,从而不会出现第一物件与螺钉安规距离不够的情况,更不会导致元器件损坏;另外,由于连接部和弹性压紧部分开设置,连接部安装到第二物件上时不会导致弹性压紧部弹性压紧第一物件的位置移动到第一物件的边缘,从而弹簧片的压紧效果较好。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结合来获得更多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