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载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2452发布日期:2018-10-13 01:04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车载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车载电子设备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车载单元(OnBoardUnit,简称OBU)与智能行车记录仪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车载电子设备,现有技术中,往往将车载单元与智能行车记录仪集成在同一个壳体内,但是,这种设计容易造成车载单元与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的高频信号相互干扰,影响产品工作的稳定性。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车载终端,旨在解决OBU与智能行车记录仪设置在同一个壳体内造成高频信号相互干扰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车载终端包括OBU模块、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和连接模块,所述OBU模块、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二者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连接模块的一端枢接并信号连接;二者中的另外一个与所述连接模块的另一端插拔连接并信号连接。优选地,所述OBU模块与所述连接模块的一端枢接并信号连接,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与所述连接模块的另一端插拔连接并信号连接。优选地,所述连接模块与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插拔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机械插头,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设置有机械插口,所述机械插头插入所述机械插口实现二者的信号连接。优选地,所述OBU模块引出有数据连接线,所述引出的数据连接线收容于所述连接模块的内部,所述数据连接线一端与所述OBU模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机械插头连接。优选地,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设置有散热板、显示屏及外壳,所述散热板和显示屏收容于所述外壳内,且散热板和显示屏分设于外壳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散热板直接贴设在外壳内,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的外壳上配合设置有若干散热孔。优选地,所述连接模块包括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的一端枢接;所述OBU模块的外壳上设置有凸出部,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凸出部枢接;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的外壳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凹槽插拔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分别绕第一预设线和第二预设线转动,所述第一预设线与所述第二预设线垂直。优选地,所述机械插头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上,所述机械插口设置在所述凹槽上;所述凹槽设置有若干导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上设置与所述导轨相匹配有导轨槽;所述第二连接模块沿所述导轨插入将所述机械插头插入所述机械插口。优选地,所述凹槽沿导轨插入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连接模块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相匹配的第一定位块以及与所述第二定位块相匹配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块与所述第二定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模块设置有若干摩擦片,所述摩擦片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的一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所述OBU模块与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分别设置不同的壳体内,并通过连接模块连接成一个整体,将两大模块的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解决了OBU与智能行车记录仪设置在同一个壳体内造成高频信号相互干扰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车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智能车载终端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智能车载终端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1智能车载终端的部分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智能车载终端的连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智能车载终端的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OBU模块226第二预设线110OBU模块外壳300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111凸出部310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外壳120机械插头320显示屏200连接模块330凹槽210第一连接模块331第一定位槽220第二连接模块332第二定位块221导轨槽333导轨222第一定位块334机械插口223第二定位槽340散热板224摩擦片350散热孔225第一预设线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车载终端。请参照图1图2和图3,在这个实施例中,该智能车载终端包括OBU模块100、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和连接模块200,所述OBU模块100、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二者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连接模块200的一端枢接并信号连接;二者中的另外一个与所述连接模块200的另一端插拔连接并信号连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所述OBU模块100与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分别设置不同的壳体内,并通过连接模块200连接成一个整体,将两大模块的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解决了OBU与智能行车记录仪设置在同一个壳体内造成高频信号相互干扰的技术问题。本智能车载终端工作时,所述OBU模块100与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通过连接模块200进行数据交互,例如通过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向用户播报ETC卡的结算信息、通过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为ETC卡充值等。可以理解地,智能行车记录仪整合了行车录像、云导航、车载电话、车载微信、网络电台等功能。具体地,所述OBU模块100与所述连接模块200的一端枢接并信号连接,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与所述连接模块200的另一端插拔连接并信号连接。使用时,旋转所述连接模块200即可调整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的角度,同时,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也可以从连接模块200拆卸出来,方便使用者单独对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进行操作。请参照图3和图6,所述连接模块200与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插拔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机械插头120,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设置有机械插口334,所述机械插头120插入所述机械插口334实现二者的信号连接。具体地,所述OBU模块100引出有数据连接线(图未示),所述引出的数据连接线收容于所述连接模块200的内部,所述数据连接线一端与所述OBU模块10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机械插头120连接,将所述机械插头120插入所述机械插口334,OBU模块100即可通过所述数据连接线与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进行数据交互。所述连接模块200内设置有容纳所述数据连接线的腔体(图未示),所述连接模块200与所述OBU模块100枢接的一端设置有引进所述数据连接线的开口(未标示)。请参照图1到图7,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设置有散热板340、显示屏320及外壳310,所述散热板340和显示屏320收容于所述外壳310内,且散热板340和显示屏320分设于外壳310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散热板340直接贴设在外壳310内,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的外壳310上配合设置有若干散热孔350,将所述散热板340前置到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的前端,所述散热板340通过散热孔350直接外露到空气中,从而得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具体地,所述连接模块200包括第一连接模块210和第二连接模块220,所述第一连接模块21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20的一端枢接;所述OBU模块的外壳110上设置有凸出部111,所述第一连接模块210的另一端与所述凸出部111枢接;所述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的外壳310上设置有凹槽330,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20的另一端与所述凹槽330插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模块210能够分别与所述OBU模块100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20相对转动。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模块210分别绕第一预设线225和第二预设线226转动,所述第一预设线225与所述第二预设线226不在同一直线上且相互不平行,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预设线225与所述第二预设线226垂直,通过旋转所述第一连接模块210即可多角度调整智能行车记录仪模块300,让使用者得到舒服的视角。具体地,所述机械插头120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20上,所述机械插口334设置在所述凹槽330上;所述凹槽330设置有若干导轨333,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20上设置与所述导轨333相匹配有导轨槽221;将所述第二定位模块安装到所述凹槽330时,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20沿所述导轨333插入将所述机械插头120插入所述机械插口334。具体地,所述凹槽330沿导轨333滑入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定位槽331和第二定位块332,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20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槽331相匹配的第一定位块222以及与所述第二定位块332相匹配的第二定位槽223,所述第一定位块222与所述第二定位槽223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20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模块210的一侧。所述第二定位块332为弹性结构,将所述第二定位模块安装到所述凹槽330时,第二连接模块220沿所述导轨333滑入,所述第一定位块222与所述第一定位槽331结合,所述第二定位块332受力下压后与所述第二定位槽223结合。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20设置有若干摩擦片224,所述摩擦片224由弹性材料构成,所述摩擦片224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20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模块210的一侧。当所述第二定位模块安装到所述凹槽330时,需要施加一定向下压的力将导轨333槽221对准导轨333,保证第二定位模块与所述凹槽330结合的紧密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