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6530发布日期:2019-01-29 18:0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功能加热设备,特别适合油气田的井口、采气树、阀门、调压器、管道、铁桶、汽车油底壳、去除管道防腐层加热使用,还可以用于在役油气金属管道焊接预热,尤其是能够解决传统感应加热设备的线圈因自身温度高无法长期可靠工作的问题。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感应加热器已有很多种,基本上都是由控制器和线圈组成,原理是高频控制器把50Hz工频电源转变成10kHz-30kHz的中、高频电源,通过线圈感应加热金属,但由于中、高频控制器的输出电流是输入电流的数倍加上肌肤效应,使得长期连续工作的线圈温度很高,线圈绝缘层易老化失去绝缘性,使线圈寿命缩短。

基于上述传统的感应加热器有着不足之处,本发明人设计了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加热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传统感应加热器存在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多功能加热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多功能加热设备,由电源线、高频控制器、智能温控器、气泵、机箱、导线、热电偶、热电偶导线、风管、线圈I、线圈II、高温帆布袋、连接器组成。高温帆布袋在线圈外,通过风管和气泵相连,线圈II通过连接器、导线和线圈I 相连,线圈I通过导线和高频控制器相连,热电偶通过热电偶导线和智能温控器相连,高频控制器通过导线和智能温控器相连。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工作原理是,高频控制器将50Hz交流电变成10KHz-30KHz的中、高频交流电流,由导线连接通过线圈I、线圈II转换为高频交变磁场,该高频交变磁场的磁力线作用到金属上产生蜗流,从而快速加热金属。热电偶检测金属的温度,当达到设定温度时,智能温控器发出信号使高频控制器停止加热。线圈是由高温绝缘导线绕制而成,为防止线圈温度过高,气泵通过风管将空气送入高温帆布袋,快速带走线圈产生的多余热量。高频控制器、智能温控器、气泵安装在机箱内。电源线给整个设备供电。

多功能加热设备,是由电源线、高频控制器、智能温控器、气泵、机箱、导线、热电偶、热电偶导线、风管、线圈I、线圈II、高温帆布袋、连接器组成。

多功能加热设备,其线圈的层数最少一层,线圈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由多个线圈按照串联或并联组成。

多功能加热设备,其线圈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

本实用新型专利多功能加热设备的有益效果是:具有使用气泵给线圈降温功能,有利于线圈长期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1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标记说明:

1、高频控制器 2、智能温控器 3、机箱 4、电源线 5、热电偶 6、高温帆布袋 7、连接器 8、热电偶导线 9、气泵 10、风管 11、线圈I 12、线圈II 13、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

在附图1中,多功能加热设备,其由高频控制器1、智能温控器2、机箱3、电源线4、热电偶5、高温帆布袋6、连接器7、热电偶导线8、气泵9、风管10、线圈I 11、线圈II 12、导线13组成。高温帆布袋6分别在线圈I 11、线圈 II 12外,高温帆布袋6通过风管10和气泵9相连,线圈II 12通过连接器7、导线13和线圈I 11相连,线圈I 11通过导线13和高频控制器1相连,热电偶5通过热电偶导线8和智能温控器2相连,高频控制器1通过导线13和智能温控器2相连。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工作原理是,高频控制器1将50Hz交流电变成10KHz-30KHz的中、高频交流电流,由导线13连接通过线圈I 11、线圈II 12转换为高频交变磁场,该高频交变磁场的磁力线作用到金属上产生蜗流,从而快速加热金属。热电偶5检测金属的温度,当达到设定温度时,智能温控器2发出信号使高频控制器1停止加热。线圈I 11和线圈II 12是由高温绝缘导线绕制而成,为防止线圈温度过高,气泵9通过风管10将空气送入高温帆布袋6,快速带走线圈I 11和线圈II 12产生的多余热量。高频控制器1、智能温控器2、气泵9安装在机箱3内。电源线4给整个设备供电。

多功能加热设备,其线圈I 11和线圈II 12的层数最少一层,线圈I 11 和线圈II 12的数量可以分别是一个,也可以分别由多个线圈串联或并联组成。

多功能加热设备,其线圈I 11和线圈II 12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

多功能加热设备,气泵9通过风管10将空气送入高温帆布袋6,快速带走线圈I 11和线圈II 12产生的多余热量。

多功能加热设备,其线圈I 11和线圈II 12是由高温绝缘导线制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加热设备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上面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