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7584发布日期:2019-09-17 22:14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气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控制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器控制箱中,其内部的控制器都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接线完成,但是由于其控制器的多样性,从而导致需要进行长达至少20个小时的接线才能将电器控制箱内的所有元件连接起来,大大增加了人工的成本,而且,在需要进行改进增加额外的设备或,该电器控制箱内的元件需要重新进行接线处理,该种接线方式适用已经设定好的负载,不能满足现今高效的需求。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电气控制箱,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气控制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气控制箱,包括箱体本体,所述箱体本体内设置有电源模组、若干压缩机控制模组和冷凝器控制模组,三者各自独立设置,所述电源模组的输出端与若干压缩机控制模组的输入端相并联,所述电源模组的输出端与冷凝器控制模组的输入端相连,每一个所述压缩机控制模组都为独立的个体设置,并可与另外的压缩机控制模组配合于负载;所述电源模组包括安装面板,所述安装面板上设置有电源接线柱,电源接线柱的输入端与电源相连,其输出端与若干压缩机控制模组和冷凝器控制模组相连;所述压缩机控制模组由第一空气断路器、第一保护装置、第一交流接触器及控制单元)构成,所述电源模组的输出端与第一空气断路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空气断路器的输出端与第一保护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保护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交流接触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交流接触器的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端与第一交流接触器的受控端相连,所述控制单元的接收端与第一交流接触器的反馈端相连;所述冷凝器控制模组由第二空气断路器、第二保护装置、第二交流接触器及控制装置构成,所述电源模组的输出端与第二空气断路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空气断路器的输出端与第二保护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保护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二交流接触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交流接触器的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所述控制装置的控制端与第二交流接触器的受控端相连,所述控制装置的接收端与第二交流接触器的反馈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电气控制箱,其中,所述电源模组可通的电流范围在100A至630A。

再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电气控制箱,其中,所述压缩机控制模组至多有10台,且均为独立的个体设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电气控制箱,其中,所述第一保护装置和第二保护装置为电流互感器,或为热保护器。

再更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电气控制箱,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断路器、第一保护装置、第一交流接触器及控制单元构成的集成式的压缩机控制模组安装于操作底板上。

再更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电气控制箱,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断路器、第二保护装置、第二交流接触器及控制装置构成的集成式的冷凝器控制模组安装于操作底板上。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源模组、若干压缩机控制模组和冷凝器控制模组进行集成化的单独安装,按照后端负载的需求进行再次添加后者减少来完成压缩机控制模组的增加或减少,从而满足需求,采用该种方式能降低人工接线时间长的特点,并且还能按照需求添加相应的压缩机控制模组,确保其接入的简单化操作,有效的降低操作的难度,同时还能解决降低接线复杂的情况,确保操作人员接线的正确性,从而确保该控制箱内接线的正确性,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电气控制箱,包括箱体本体1,所述箱体本体1内设置有电源模组2、若干压缩机控制模组3和冷凝器控制模组4,三者各自独立设置,所述电源模组2的输出端与若干压缩机控制模组3的输入端相并联,所述电源模组2的输出端与冷凝器控制模组4的输入端相连,每一个所述压缩机控制模组3都为独立的个体设置,并可与另外的压缩机控制模组3配合于负载,通过单独的模组进行安装,简化操作人员人员的接线,同时还能实现不同需求的增减,从而满足不同的负载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源模组2包括安装面板,所述安装面板上设置有电源接线柱21,电源接线柱21的输入端与电源相连,其输出端与若干压缩机控制模组3和冷凝器控制模组4相连,其中,所述电源模组2可通的电流范围在100A至630A。依照负载的需求来更换电源接线柱21来满足电流的大小,该操作为现有的技术,在这不再做任何的赘述。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压缩机控制模组3由第一空气断路器31、第一保护装置32、第一交流接触器33及控制单元34构成,所述电源模组2的输出端与第一空气断路器31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空气断路器31的输出端与第一保护装置32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保护装置32的输出端与第一交流接触器33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交流接触器33的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所述控制单元34的控制端与第一交流接触器33的受控端相连,所述控制单元34的接收端与第一交流接触器33的反馈端相连,通过第一空气断路器31、第一保护装置32、第一交流接触器33及控制单元34实现将压缩机控制模组3集成化,从而实现简化接线。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冷凝器控制模组4由第二空气断路器41、第二保护装置42、第二交流接触器43及控制装置44构成,所述电源模组2的输出端与第二空气断路器41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空气断路器41的输出端与第二保护装置42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保护装置42的输出端与第二交流接触器43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交流接触器43的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所述控制装置44的控制端与第二交流接触器43的受控端相连,所述控制装置44的接收端与第二交流接触器43的反馈端相连,第二空气断路器41、第二保护装置42、第二交流接触器43及控制装置44实现集成的冷凝器控制模组4,实现简化接线,降低操作人员的接线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压缩机控制模组3至多有10台,且均为独立的个体设置,依照后端的负载要求,增减压缩机控制模组3来满足需求即可,而且每增加一组压缩机控制模组3,其接线也比较简单,不需要进行重新的布线,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单独的增加即可,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负载需求,同时也不会增加额外的接线难度,同时也保证了正确性,并且还降低了劳动成本。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保护装置32和第二保护装置42为电流互感器,或为热保护器,采用电流互感器或者热保护器都能有效的防止交流接触器的过载,而造成对器件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空气断路器31、第一保护装置32、第一交流接触器33及控制单元34构成的集成式的压缩机控制模组3安装于操作底板上,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断路器41、第二保护装置42、第二交流接触器43及控制装置44构成的集成式的冷凝器控制模组4安装于操作底板上,将其安装与操作底板上,使其更加的紧凑,减少控制箱大小,达到节约用材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具体工作时,首先需要将压缩机控制模组3和冷凝器控制模组4先组装好,然后将其安装于电气控制箱内,然后与电源模组2进行接线组装,采用该种方式的接线,可以实现提前模块式的安装,降低后期的接线难度,同时还能进行增加压缩机控制模组3来实现不同的负载需求,而且新增的压缩机控制模组3接线也比较简单,与现有的压缩机控制模组3接线相一致,从而实现降低接错线的可能,提高正确性的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一

依据实施例中的结构,在增加负载后,需要相应的增加压缩机控制模组3,而增加压缩机控制模组3,则需要对原先的电气控制箱的尺寸进行相应的增大,从而使电气控制箱满足增加后的压缩机控制模组3,并能将其一起安装于电气控制箱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源模组、若干压缩机控制模组和冷凝器控制模组进行集成化的单独安装,按照后端负载的需求进行再次添加后者减少来完成压缩机控制模组的增加或减少,从而满足需求,采用该种方式能降低人工接线时间长的特点,并且还能按照需求添加相应的压缩机控制模组,确保其接入的简单化操作,有效的降低操作的难度,同时还能解决降低接线复杂的情况,确保操作人员接线的正确性,从而确保该控制箱内接线的正确性,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