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驱动电路、控制器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7862发布日期:2019-08-03 15:5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关驱动电路、控制器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关驱动电路、控制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开关驱动电路实现驱动时,需要驱动电路持续通电,造成电路损耗较大,并且通常采用三极管连接的方式提供启动电流(偏置电流),比如,通过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另一三极管的基极,以达到控制一三极管的导通或者关断,去控制另一三极管的启动电流,从而实现对另一三极管的导通或者关断的控制。

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相关技术的该种方式所需要的三极管及电阻数量较多,在大规模使用的部分家电产品中,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而且在实际使用控制线路的情形中,多几个器件将增多器件损坏的风险,同等条件下将增加产品不良的几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传统开关驱动电路在实现驱动时,需要时刻保持驱动电路通电状态而造成电路损耗较大等问题,提供一种开关驱动电路,技术方案如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驱动电路,所述开关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及第二驱动电路;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驱动输入端及驱动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接收到第一驱动信号且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满足第一驱动条件时,所述驱动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并且所述驱动输出端输出低电平;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驱动输入端及驱动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接收到第二驱动信号且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满足第二驱动条件时,所述驱动输入端输出低电平并且所述驱动输出端输出高电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及第一上拉电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上拉电路的一端均与所述驱动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上拉电路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均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驱动输入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接入第一驱动信号,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及第二上拉电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上拉电路的一端及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上拉电路的另一端端及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接入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及第一上拉电路,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第二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上拉电路的一端均与所述驱动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上拉电路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均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于所述驱动输入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接入第一驱动信号,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接地;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及第二上拉电路,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第二上拉电路的一端及第四MOS管的栅极与所述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上拉电路的另一端端及第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与所述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接入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条件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为高电平信号且所述第二驱动信号为低电平,所述第二驱动条件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为低电平且所述第二驱动信号为高电平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拉电路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二上拉电路包括第二电阻。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及第六电阻,用于对所述开关驱动电路进行电流限制;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另一端接入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另一端接入所述第二驱动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驱动电路还包括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及第十一电阻,用于对所述开关驱动电路进行电流限制;

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另一端接入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MOS管的基极连接,另一端接入所述第二驱动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驱动电路还包括与所述驱动输入端及驱动输出端连接的缓冲电路,用于限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及第二驱动电路的电压上升率,防止因电压上升率过大造成电路损坏;

所述缓冲电路包括第七电阻及第一电容,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输入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器,包括:

继电器,以及

如前述的开关驱动电路,所述继电器与所述开关驱动电路的驱动输入端及驱动输出端连接;

所述继电器包括线圈输入端及线圈输出端,所述线圈输入端包括线圈正向输入端及线圈反向输入端;

所述线圈正向输入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线圈反向输入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驱动输出端连接;

所述线圈输出端还包括第一线圈输出端及第二线圈输出端;

当所述线圈正向输入端为高电平且所述线圈反向输入端为低电平时,所述第一线圈输出端工作;

当所述线圈正向输入端为低电平且所述线圈反向输入端为高电平时,所述第二线圈输出端工作。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负载;以及,

如前述的控制器,所述负载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线圈输出端及第二线圈输出端连接;

所述负载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二线圈输出端的两端连接;

所述第一端子及第三端子与所述第一线圈输出端的两端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开关驱动电路、控制器及电子设备,通过控制输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一驱动信号以及输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二驱动信号实现自锁功能,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第二驱动电路不同时工作,即当第一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二驱动电路不工作,当第二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一驱动电路不工作,本实施例的开关驱动电路与传统的保持通电状态实现自锁的开关驱动电路相比,实现能源的节省以及保护电路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驱动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驱动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器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大名。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一种开关驱动电路,所述开关驱动电路100包括:第一驱动电路101及第二驱动电路102;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01与驱动输入端B及驱动输出端A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01接收到第一驱动信号RLY1且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满足第一驱动条件时,所述驱动输入端B输出高电平并且所述驱动输出端A输出低电平;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02与驱动输入端B及驱动输出端A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02接收到第二驱动信号RLY2且所述第二驱动信号RLY2满足第二驱动条件时,所述驱动输入端输B输出低电平并且所述驱动输出端A输出高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01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02为两个可相互独立工作的驱动电路,且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01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02提供的驱动电流方向相反,而通过控制信号输入端加入的第一驱动信号RLY1以及第二驱动信号RLY2,实现不可同时工作的功能,也即当第一驱动电路101工作时第二驱动电路102不工作,当第二驱动电路102工作时第一驱动电路101不工作,从而起到资源的节省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电路的生命周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关驱动电路100与单片机相连。也即单片机为所述开关驱动电路100提供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以及第二驱动信号RLY2。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个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以及第二驱动信号RLY2由所述多个I/O口的其中两个数据端口输出,所述多个I/O口分别对应所述单片机的多个引脚,可以通过写入“0”、“1”不同的数字指令,使得单片机引脚输出0V低电平,或者,输出高电平(即单片机的额定输出电压),所述高电平的大小与所述单片机具体选型相关。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以及第二驱动信号RLY2的产生设备要求既可以输出高电平信号,又可以输出低电平信号,可以理解,所述单片机还可以是微处理器、处理器以及PWM脉宽调制波产生电路或设备等。

具体地,参阅附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开关驱动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如图2所示: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01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及第一上拉电路1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一上拉电路11的一端均与所述驱动输出端A连接,所述第一上拉电路11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与电源输入端C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驱动输入端B,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接入第一驱动信号RLY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02包括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及第二上拉电路12,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二上拉电路12的一端及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驱动输入端B连接,所述第二上拉电路12的另一端端及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输入端C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驱动输入B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接入所述第二驱动信号RLY2,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拉电路11包括第一电阻R1,所述第二上拉电路12包括第二电阻R2。

优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Q2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为PNP型三极管。当然所述第一三极管Q1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也可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Q2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为NPN型三极管,只需要对应改变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及第二驱动信号RLY2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三极管Q1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Q2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为PNP型三极管。为例进行说明。当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或者第二驱动信号RLY2满足第一驱动条件时,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为高电平,所述第三三极管Q3为低电平,且第一电阻R1为上拉电阻作用,为所述第一三极管Q1提供偏置电流,则所述第一三极管Q1导通,所述第三三极管Q3截止,因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则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为低电平,同时拉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以及所述驱动输出端A的电平,则所述驱动输出端A为低电平,所述第二三监管Q2导通,同时所述电源信号流经所述第二三极管Q2至所述驱动输入端B,所述驱动输入端B为高电平。而现有的开关驱动电路的驱动方式,通常采用两个三级管连接的方式,比如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另一三极管的基极,控制前者的导通或者关断从而达到对后者的基极获取(偏置电流)的控制,从而实现对后者三极管的导通或者关断的控制,本实施例是直接通过电源信号流经第一电阻R1,从而将所获取的电流作为第一三极管Q1的偏置电流,从而实现第一三极管Q1的导通,相比传统的驱动方式,本实施例减少了三极管以及电阻其他元器件的使用,节省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也降低了产品的不良率。

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条件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为高电平信号且所述第二驱动信号RLY2为低电平,所述第二驱动条件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为低电平且所述第二驱动信号RLY2为高电平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条件与所述第二驱动条件为相反的两个驱动条件,换句话说,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RLY2为相反的两个信号。使得当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01工作时,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02不工作,当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02工作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01不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RLY2不可同时为高电平;当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RLY2为高电平时,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以及第四三极管Q4同时导通,造成所述电源直接通过三极管接地,从而击穿开关驱动电路中的三极管,造成电路的损坏。当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RLY2均为低电平时,该开关驱动电路的驱动输入端B与驱动输出端A均为低电平,也即该驱动电路不进行输出。

具体地,所述开关驱动电路100还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及第六电阻R6,用于对所述开关驱动电路100进行电流限制;

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入端B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出端A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另一端接入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

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另一端接入所述第二驱动信号RLY2。

其中,所述限流电阻用以限制所在支路电流的大小,以防电流过大烧坏所串联的三极管,同时限流电阻也能起到分压的作用。

具体地,所述开关驱动电路100还包括与所述驱动输入端B及驱动输出端A连接的缓冲电路13,用于限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01及第二驱动电路102的电压上升率,防止因电压上升率过大造成电路损坏;

所述缓冲电路13包括第七电阻R7及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输出端B,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输入端B。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的缓冲电路13与所述驱动输入端B及所述驱动输出端A并联,在所述开关驱动电路接入开关时,驱动电路驱动开关实现状态变换时(例如第一驱动电路切换成第二驱动电路)会产生反向电流,而该缓冲电路会使得开关元器件关断的瞬间,缓冲电流的两端的初始电流等于关断前的工作电流,从而防止电流过大而击穿开关驱动电路100中的开关管。

具体地,所述开关驱动电路的在工作方式包括:

1.当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为高电平,且第二驱动信号RLY2为低电平时,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为高电平,电源VDD提供的电源信号经电源输入端C流经第一电阻R1后向所述第一三极管Q1提供偏置电流,所述第一三极管Q1导通,因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的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以及驱动输出端A的电平均被拉低至低电平,所述第二三极管Q2导通,而第二驱动信号RLY2为低电平,所述第三三极管Q3截止,电源信号流经第二三极管Q2将驱动输入端B的电平提高至高电平,此时开关驱动电路100的工作模式为正向导通。

2.当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为低电平,且第二驱动信号RLY2为高电平时,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为高电平,电源VDD提供的电源信号经电源输入端C流经第二电阻R2后向所述第三三极管Q3提供偏置电流,所述第三三极管Q3导通,因所述第三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的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以及驱动输入端B的电平均被拉低至低电平,所述第四三极管Q4导通,而第一驱动信号RLY1为低电平,所述第一三极管Q1截止,电源信号流经第四三极管Q4将驱动输出端A的电平提高至高电平,此时开关驱动电路100的工作模式为反向导通。

3.当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为低电平,且第二驱动信号RLY2为低电平时,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为低电平,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为低电平,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为高电平,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为高电平,则所述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及第四三极管Q4均为截止状态,电源VDD提供的电源信号经电源输入端C流经第一电阻R1及第二电阻R2,则驱动输出端A及驱动输入端B的电平均被提高至高电平,此时开关驱动电路100不工作。

4.当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为高电平,且第二驱动信号RLY2为高电平时,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为高电平,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为高电平,电源VDD提供的电源信号经电源输入端C流经第一上拉电阻R1及第二电阻R2后向所述第一三极管Q1及第三三极管Q3提供偏置电流,所述第一三极管Q1与第三三极管Q3均为导通状态,因所述第一三极管Q1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均接地,则第二三极管Q2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的电平均被拉低至低电平,所述第二三极管Q2与第四三极管Q4也均为导通状态,则电源信号流经第二三极管Q2后直接通过第一三极管Q1接地,或者电源信号流经第四三极管Q4后直接通过第三三极管Q3接地,开关驱动电路的三极管会被击穿,此时开关驱动电路为短路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及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驱动输入端及驱动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接收到第一驱动信号且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满足第一驱动条件时,所述驱动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并且所述驱动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驱动输入端及驱动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接收到第二驱动信号且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满足第二驱动条件时,所述驱动输入端输出低电平并且所述驱动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第二驱动电路不同时工作,即当第一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二驱动电路不工作,当第二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一驱动电路不工作,本实施例的开关驱动电路与传统的保持通电状态实现自锁的开关驱动电路相比,实现能源的节省以及保护电路的作用。并且,本实施例的开关驱动电路的三极管的偏置电流的是直接通过上拉电阻获得的,与传统通过三极管控制另一三极管获取偏置电流的方式相比,同等技术效果的开关驱动电路所使用的三极管数量较少,也即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同时也降低产品的不良率。

实施例2

请参阅图3,为本实用新型开关驱动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使用MOS管代替第一实施例中的三极管,其他技术特征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01包括第一MOS管T1、第二MOS管T2及第一上拉电路11,所述第一MOS管T1的源极、第二MOS管T2的栅极、所述第一上拉电路11的一端均与所述驱动输出端A连接,所述第一上拉电路11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MOS管T2的漏极均与电源输入端C连接,所述第二MOS管T2的源极连接于所述驱动输入端B,所述第一MOS管T1的栅极接入第一驱动信号RLY1,所述第一MOS管T1的漏极接地;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02包括第三MOS管T3、第四MOS管T4及第二上拉电路12,所述第三MOS管T3的源极、第二上拉电路12的一端及第四MOS管T4的栅极与所述驱动输入端B连接,所述第二上拉电路12的另一端端及第四MOS管T4的漏极与所述电源输入端C连接,所述第四MOS管T4的源极与所述驱动输入端B连接,所述第三MOS管T3的栅极接入所述第二驱动信号RLY2,所述第三MOS管T3的漏极接地。

具体地,所述开关驱动电路100还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及第十一电阻R11,用于对所述开关驱动电路100进行电流限制;

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所述第四MOS管T4的栅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入端B连接;

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T2的栅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出端A连接;

所述第十电阻T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T1的栅极连接,另一端接入所述第一驱动信号RLY1;

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MOS管T3的基极连接,另一端接入所述第二驱动信号RLY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及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驱动输入端及驱动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接收到第一驱动信号且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满足第一驱动条件时,所述驱动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并且所述驱动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驱动输入端及驱动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接收到第二驱动信号且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满足第二驱动条件时,所述驱动输入端输出低电平并且所述驱动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第二驱动电路不同时工作,即当第一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二驱动电路不工作,当第二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一驱动电路不工作,本实施例的开关驱动电路与传统的保持通电状态实现自锁的开关驱动电路相比,实现能源的节省以及保护电路的作用。并且,本实施例的开关驱动电路的MOS管的偏置电流的是直接通过上拉电阻获得的,与传统通过MOS管控制另一MOS管获取偏置电流的方式相比,同等技术效果所使用的MOS管数量较少,也即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同时也降低产品的不良率。

实施例3

请参阅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控制器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一种控制器,包括:

继电器200,以及

如前述的开关驱动电路100,所述继电器200与所述开关驱动电路100的驱动输入端B及驱动输出端A连接;

所述继电器200包括线圈输入端及线圈输出端,所述线圈输入端包括线圈正向输入端及线圈反向输入端;

所述线圈正向输入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线圈反向输入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驱动输出端连接;

所述线圈输出端还包括第一线圈输出端及第二线圈输出端;

当所述线圈正向输入端为高电平且所述线圈反向输入端为低电平时,所述第一线圈输出端工作;

当所述线圈正向输入端为低电平且所述线圈反向输入端为高电平时,所述第二线圈输出端工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器,包括前述的开关驱动电路,所述开关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及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驱动输入端及驱动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接收到第一驱动信号且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满足第一驱动条件时,所述驱动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并且所述驱动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驱动输入端及驱动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接收到第二驱动信号且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满足第二驱动条件时,所述驱动输入端输出低电平并且所述驱动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第二驱动电路不同时工作,即当第一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二驱动电路不工作,当第二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一驱动电路不工作,本实施例的开关驱动电路与传统的保持通电状态实现自锁的开关驱动电路相比,实现能源的节省以及保护电路的作用。并且,本实施例的开关驱动电路的三极管或者MOS管的偏置电流的是直接通过上拉电阻获得的,与传统通过三极管或者MOS管控制另一三极管或者MOS管获取偏置电流的方式相比,同等技术效果所使用的三极管或者MOS管数量较少,也即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同时也降低产品的不良率。

实施例4

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电路原理图;如图5所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负载300;以及,

如前述的控制器,所述负载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线圈输出端及第二线圈输出端连接;

所述负载包括第一端子COM、第二端子NC及第三端子NO;

所述第一端子COM及第二端子NC与所述第二线圈输出端的两端连接;

所述第一端子COM及第三端子NO与所述第一线圈输出端的两端连接。

综上,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前述开关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驱动输入端及驱动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接收到第一驱动信号且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满足第一驱动条件时,所述驱动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并且所述驱动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驱动输入端及驱动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接收到第二驱动信号且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满足第二驱动条件时,所述驱动输入端输出低电平并且所述驱动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第二驱动电路不同时工作,即当第一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二驱动电路不工作,当第二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一驱动电路不工作,本实施例的开关驱动电路与传统的保持通电状态实现自锁的开关驱动电路相比,实现能源的节省以及保护电路的作用。并且,本实施例的开关驱动电路的三极管或者MOS管的偏置电流的是直接通过上拉电阻获得的,与传统通过三极管或者MOS管控制另一三极管或者MOS管获取偏置电流的方式相比,同等技术效果所使用的三极管或者MOS管数量较少,也即降低了该电子设备的制造成本,同时也降低该电子设备的不良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