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镭射钻孔载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5994发布日期:2019-10-22 21:2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镭射钻孔载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FPC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镭射钻孔载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使用镭射钻孔机进行工作时,首先需将产品吸附在机台台面上,再对产品进行镭射钻孔。常规的镭射钻孔机在作业时,是将机台台面的吸气孔作为产品落料孔,因吸气孔在机台上的位置固定,且吸气孔在机台正反面的直径一致,虽然也能起到落料的效果,但这种孔在长期工作下,也存在不能很好的将产品废料进行落料等问题。

同时,传统的这种落料孔有时也不能很好的与产品上需要的镭射钻孔匹配,若匹配不到,在镭射钻孔时会使废料直接落在机台台面上造成产品压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镭射钻孔载具,能够顺利的将产品废料落在载具下,避免出现产品压点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镭射钻孔载具,包括载具本体,所述载具本体上设有一产品落料区,所述产品落料区设有多个落料孔,所述落料孔贯穿载具本体,所述落料孔的直径沿载具本体的正面向反面方向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载具本体在产品落料区侧边的上下两端上设有多个用于CCD识别定位的靶标孔。这样,CCD可以通过靶标孔抓住靶标,再开始镭射钻孔作业。

优选的,所述载具本体的上下两侧或左右两侧上设有多排吸气孔。这样,通过吸气孔能够将产品吸住。

优选的,所述载具本体的四周上设有载具固定孔。这样,方便镭射钻孔载具固定在机台台面上。

优选的,所述落料孔在载具本体的反面直径比其在载具本体的正面直径大1mm。这样,落料孔的直径在载具本体的反面加大,方便产品废料落入。

优选的,所述靶标孔的直径为1.5mm,所述吸气孔的直径为2.5mm,所述载具固定孔的直径为3.17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载具本体上的落料孔设计成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状,落料孔小的一端与产品自身的镭射钻孔对齐匹配,大的一端方便产品落料,避免出现铜箔压点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镭射钻孔载具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载具本体,2、落料孔,3、靶标孔,4、吸气孔,5、载具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镭射钻孔载具,包括载具本体1,载具本体1上设有一产品落料区。产品落料区设有多个落料孔2,落料孔2贯穿载具本体1。产品放置在载具本体1上,镭射钻机对产品落料区上方的产品进行镭射钻孔,钻孔产生的产品废料落入落料孔2内。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使产品废料落入的更佳方便,落料孔2的直径沿载具本体1的正面向反面方向逐渐增大。作为进一步优化,落料孔2在载具本体1的反面直径比其在载具本体1的正面直径大1mm。例如,落料孔2在载具本体1正面的孔径直径为0.1mm,在反面的孔径直径为1.1mm。这样设计,一方面落料孔2在载具本体1正面的孔径较小,可以与产品上的镭射钻孔对齐配对;另一方面落料孔2在载具本体1反面的孔径较大,更佳方便产品的废料落入。同时,这种一头大一头小的设计,在与产品的镭射钻孔对齐匹配时,若存在较小的误差,镭射钻机也可以直接钻穿载具本体。

其中,载具本体1在产品落料区侧边的上下两端上设有多个用于CCD识别定位的靶标孔3。在本实施例中,靶标孔3的直径为1.5mm。CCD可以通过靶标孔3抓住靶标,再开始镭射钻孔作业。靶标孔3的设计需结合产品的实际大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载具本体1的上下两侧或左右两侧上设有多排吸气孔4。吸气孔4的直径为2.5mm。吸气孔4主要为了将产品吸附在镭射钻孔载具上。如图2所示,为了使吸附固定效果更好,在载板本体1上的产品落料区内也设有多个吸气孔4,能对产品进行进一个的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载具本体1的四周上设有载具固定孔5。具体的,载具固定孔5的直径为3.175mm。载具固定孔5主要是为将将其固定于机台平面上,载具固定孔5可以设计成螺纹孔,通过螺钉螺帽进行固定。

使用方法:

首先,通过螺钉穿过载具固定孔5,将镭射钻孔载具固定于机台台面上。

其次,将需要生产的产品放置于镭射钻孔载具上,产品板边对准镭射钻孔载具上的靶标孔3的中心。

然后,打开真空吸气阀,对镭射钻孔载具上面的吸气孔4进行吸气,进而将产品吸附在镭射钻孔载具上。

最后,设定好程式参数,CCD通过靶标孔3进行点位靶标,再让镭射钻孔机进行工作,产品废料通过镭射钻孔载具上的落料孔落入载具背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载具本体上的落料孔设计成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状,落料孔小的一端与产品自身的镭射钻孔对齐匹配,大的一端方便产品落料,避免出现铜箔压点等问题。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