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9722发布日期:2019-09-06 22:2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加热室内的食品进行加热的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日本特开2017-83100号公报(以下,记载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如下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使在加热室内加热的空气从开设于加热室的壁面的孔通过安装于加热烹调器的后部的后盖而排出到外部。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加热烹调器中,被加热的空气从位于加热室的上表面的第1排气口流向加热室外。之后,空气通过排气通道,并从排气通道的第2排气口进入排气管内。进入排气管的空气从排气管的外部排气口被排出到主体的外部。

然而,在具有蒸汽产生器的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从被加热的食品产生蒸汽的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在从加热室排出的空气中包含大量的蒸汽。在从加热室排出包含蒸汽的空气的情况下,与后盖接触的蒸汽结露并顺着后盖的前表面而流下。并且,从后盖流下的水不能被排出而积存。因此,由于积存的水而导致加热烹调器的金属部分生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回收从后盖流下的水的加热烹调器。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具有:加热室;排气通道,蒸汽通过形成于加热室的后壁的孔而流到该排气通道,该排气通道配置于后壁的后方;后盖,其具有使蒸汽从排气通道流动到外部的通气孔,该后盖配置于排气通道的后方;以及下框,其配置于加热室的下方。并且,后盖在下部具有向前方弯折而形成的凸缘部,下框具有形成于后部的凹部,在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下端的下方配置有凹部。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回收从后盖流下的水的加热烹调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前方立体图。

图2是该加热烹调器的打开门的状态下的前方立体图。

图3是该加热烹调器的打开门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4是该加热烹调器的打开门的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5是该加热烹调器的后方立体图。

图6是该加热烹调器的卸下前框以外的壳体之后的后方立体图。

图7是该加热烹调器的安装有风扇壳体的加热室的后壁的主视图。

图8是该风扇壳体的前方立体图。

图9是卸下图6的后盖之后的加热烹调器的后方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该加热烹调器的卸下后盖之后的后视图。

图11是该加热烹调器的后盖的主视图。

图12是该后盖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左侧)的下部周边的部分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该加热烹调器的下框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左侧)的凹部的部分立体图。

图14是在该加热烹调器的下框的长度方向上从一侧(左侧)的截面观察里面的图。

图15是该加热烹调器的后盖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右侧)的下部周边的部分立体图。

图16是表示该加热烹调器的下框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右侧)的凹部的部分立体图。

图17是在该加热烹调器的下框的长度方向上从另一侧(右侧)的截面观察里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4,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的前方立体图。图2是加热烹调器1的打开门7的状态下的前方立体图。图3是加热烹调器1的打开门7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4是加热烹调器1的打开门7的状态下的主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主视观察时的x方向作为加热烹调器1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将y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z方向作为高度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高度是指与加热烹调器1的载置面之间的距离。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包含壳体3、配置在壳体3内的加热室5、可开闭地覆盖开设于前框3a的开口3b的门7等,前框3a为壳体3的前表面。

加热室5由配置在上部的上壁5a、配置在两侧部的侧壁5b、5c、配置在后部的后壁5d、及配置在下部的底壁5e包围而形成的空间构成。加热室5具有用于放射微波的微波放射口(未图示)。并且,加热烹调器1构成为通过从微波放射口放射的微波而对载置于加热室5内的被加热物(食品)进行介电加热。另外,加热室5在上部具有蒸汽吹出口(未图示)。由此,由蒸汽产生器16产生的蒸汽被供给到加热室5内。

门7在开口3b的下方侧具有水平方向的旋转中心。由此,门7以旋转中心为转动轴而可开闭地安装到壳体3。门7包含安装在上部的把手7a。通过由用户将把手7a向前下方拉动,将门7旋转操作成水平状态。由此,加热室5被敞开。另外,用户将门7旋转操作成垂直状态,由此加热室5被关闭。

在主视观察时,门7具有配置在右侧附近的显示部9和操作部11等。显示部9例如由液晶画面构成,显示菜单画面等。操作部11例如具有按钮、拨盘等的功能。用户能够利用操作部11而对加热烹调器1设定各种烹调指示等。

壳体3在下端与下框49结合。在下框49上配置有可在前后方向上拆装的第1托盘13和第2托盘15。第1托盘13和第2托盘15在长度方向(x方向)上并排配置。例如,第1托盘13配置在长度方向的一侧(左侧),第2托盘15配置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第1托盘13例如为用于积存在加热烹调器1内结露的水滴的托盘。第2托盘15收纳向蒸汽产生器16<参照图4>供水的供水箱(未图示)。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在加热烹调器1的主视观察时,长度方向的一侧表示左侧,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表示右侧。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如上述那样构成。

接着,参照图5,对加热烹调器1的后方侧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加热烹调器的后方立体图。如图5所示,加热烹调器1具有配置在后方侧的后盖6,在后盖6的上部安装有排气管29。

接着,参照图6,对形成于壳体3与加热室5之间的空间进行说明。图6是加热烹调器1的卸下前框3a以外的壳体3之后的后方立体图。

如图6所示,在加热室5的上壁5a和侧壁5b及侧壁5c的外侧分别安装有隔热用的金属板。此外,图6中示出了安装于上壁5a的外侧的上表面金属板12a和安装于侧壁5c的外侧的侧面金属板12c。后盖6在上部侧具有将后盖6的内部和排气管29连通的通气孔6a和通气孔6b、以及将加热室5的上表面金属板12a和排气管29连通的通气孔6c。

另外,前框3a在下端与底板37连接。由此,在加热室5的底壁5e与底板37之间形成空间而用作机械室30。并且,在机械室30配置有驱动加热烹调器1的各个功能的驱动机构、产生微波的磁控管(未图示)、向该磁控管供给电力的磁控管驱动电源(未图示)、及控制微波产生动作的控制部(未图示)等。

进而,在机械室30配置有用于控制这些部件的冷却用风扇(未图示)。具体而言,如图6的箭头aa所示,来自冷却用风扇的冷却风沿着安装于加热室5的侧壁5b的侧面金属板(未图示)及安装于加热室5的侧壁5c的侧面金属板12c而从下方朝向上方流动。并且,冷却风沿着上表面金属板12a而流向后方,并通过后盖6的通气孔6c而进入排气管29(参照图5)内。此时,虽然未图示,与上述冷却风的流动独立地,来自机械室30的一部分冷却风直接进入后盖6的内部。

接着,参照图7及图8,对加热烹调器1的后壁5d及安装于后壁5d的风扇壳体2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安装有风扇壳体21的加热室5的后壁5d的主视图。图8是风扇壳体21的前方立体图。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加热室5的后壁5d的后方配设有风扇壳体21,该风扇壳体21配置有风扇17、护套加热器23等。另外,后壁5d具有为了通过风扇17使加热室5内的空气循环而开设的多个进气孔19及排气孔20。进而,后壁5d在长度方向(x方向)的另一侧(右侧)具有使加热室5内的空气流通到配置于加热室5的后方的排气通道31的孔33。

风扇壳体21具有风扇壳体凹部21a和平坦部21b等。风扇壳体凹部21a向后方凹陷而形成,并可旋转地支承风扇17。平坦部21b从风扇壳体凹部21a立起而平坦地形成于风扇壳体凹部21a的周围。风扇壳体21覆盖循环用的风扇17的后方,并安装于加热室5的后壁5d。

护套加热器23在风扇壳体凹部21a内的风扇17的外周沿着风扇17的旋转方向而配设。当风扇17被旋转驱动时,加热室5的空气从后壁5d的进气孔19朝向后方而被抽吸。被抽吸的空气被护套加热器23加热并在风扇壳体21内反转,朝向前方,并通过后壁5d的排气孔20而返回到加热室5。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通过风扇17和护套加热器23而构成对流加热器。

风扇壳体21具有安装于两侧部的下端部的脚部24。至各个脚部24的下端部为止的高度与至前框3a的下端部为止的高度相同。

进而,风扇壳体21具有安装于下部并对结露而落下的水进行引导的接水部27。接水部27在风扇壳体21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延伸设置。

另外,如图8所示,风扇壳体21具有排气筒35,该排气筒35形成于x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的侧部,为朝后方凹下的形状并沿上下方向延伸。排气筒35配设在后壁5d的孔33的后方位置。换言之,当风扇壳体21安装于加热室5的后壁5d时,后壁5d的一部分后表面构成为排气筒35的前表面。并且,通过排气筒35而形成上述的排气通道31。

接着,参照图9至图11,对加热烹调器1的后盖6及后盖6周边的结构和蒸汽流动进行说明。

图9是卸下图6的后盖6之后的加热烹调器1的后方分解立体图。此外,图9示出了风扇壳体21的后表面。图10是卸下加热烹调器1的后盖6之后的后视图。图11是后盖6的主视图。此外,图11中由箭头表示在后盖6内流动的蒸汽的流动。

如图9及图11所示,后盖6具有向后方(y方向)凹陷的后盖凹部6d和平坦部6k等。后盖凹部6d以隔着风扇壳体21而与风扇17相对的方式配设。平坦部6k配设成从后盖凹部6d的外周立起而将后盖凹部6d包围。后盖凹部6d在作为上侧面的上壁6e形成有通气孔6a及通气孔6b。平坦部6k在上部形成有通气孔6c。

并且,从被加热物产生的蒸汽从后壁5d的孔33向风扇壳体21的排气筒35流动。流入的蒸汽朝向开设于排气筒35的上端的上开口35a(参照图10)而上升。上升的蒸汽从上开口35a流入后盖6。此时,流入的大部分蒸汽通过后盖6的通气孔6a而向排气管29(参照图5)流动。然而,流入后盖6的一部分蒸汽与后盖6接触而被冷却,并结露而变成水滴。换言之,后盖6与外部气体接触,因此比加热室5内温度低。因此,与后盖6接触的蒸汽容易被冷却而结露。由此,在与构成排气通道31的排气筒35相对的后盖6的区域6h(参照图11)容易产生水滴。

另外,如图11的箭头bb所示,从风扇壳体21的排气筒35的上开口35a流出的一部分蒸汽沿着后盖6的后盖凹部6d的上壁6e的内表面侧而从x方向的另一侧(右侧)向一侧(左侧)流动,并从上壁6e的通气孔6b向排气管29流动。在该情况下,如箭头cc所示,沿着上壁6e的内表面侧而流动的一部分蒸汽向通气孔6b的下方流动而与后盖6接触。由此,一部分蒸汽结露。

换言之,如上所述,从被加热物产生的蒸汽在后盖6的后盖凹部6d的两侧部容易结露。此时,与构成排气通道31的排气筒35相对的后盖6的区域6h及其内侧周边的区域特别容易结露。

因此,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在后盖凹部6d的两侧部附近的下部分别配设有第1凸缘部6f及第2凸缘部6g。具体而言,第1凸缘部6f在x方向上从后盖6的一侧(左侧)的下部起延伸设置。第2凸缘部6g从后盖6的另一侧(右侧)的下部起延伸设置。特别是,在后盖6的主视观察时,第2凸缘部6g从后盖6的区域6h及其内侧区域的正下方的下部朝向一端侧延伸设置。

接着,参照图12,对第1凸缘部6f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后盖6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的一侧(左侧)的下部周边的部分立体图。

如图12所示,第1凸缘部6f从后盖6的下部沿着下边缘部向前方弯折而形成。第1凸缘部6f具有将向一侧(左侧)流下的水(结露水)引导至内侧(后盖6的下部的中央部)的引导部6fa。引导部6fa例如将向第1凸缘部6f的一侧延伸的尖锐状的前端部沿着前缘部进一步向内侧折回并重叠而形成。

并且,如图12的箭头dd所示,在后盖凹部6d的一侧的前表面结露的水滴由于自重而沿着后盖凹部6d的内表面朝下方流下。此时,从后盖凹部6d的下部侧的凹陷部立起的部分形成为缓慢地朝向下方倾斜。因此,水滴从后盖凹部6d顺滑地向平坦部6k流动,并到达第1凸缘部6f。

接着,参照图13及图14,对设置于与后盖6的第1凸缘部6f相对的位置的下框49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在长度方向上设置于下框49的一侧(左侧)的第1凹部49a的部分立体图。图14是在长度方向上从下框49的一侧(左侧)的截面观察里面的图。

如图13所示,下框49具有在后盖6的第1凸缘部6f的正下方存留水的第1凹部49a。第1凹部49a由下框49的外侧壁49b、从下框49的下部起竖立设置的侧壁49c、以及将外侧壁49b和侧壁49c在水平方向上连接起来的底壁49d形成。外侧壁49b、侧壁49c及底壁49d分别形成为一体,并构成下框49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下框49的第1凹部49a配置在第1凸缘部6f的正下方。第1凹部49a接收从第1凸缘部6f流下的水(结露水)而临时存留。积存于第1凹部49a的水通过自然干燥而蒸发,从第1凹部49a内被去除。

此时,从机械设计上来讲,需要在第1凸缘部6f的引导部6fa的外侧前端部6faa的正下方设置螺纹紧固用的退刀槽,因此不配设第1凹部49a。然而,如图13的箭头ee所示,从后盖6的平坦部6k向引导部6fa流下的水通过引导部6fa而流向内侧,并在第1凸缘部6f上流动,被引导至第1凹部49a的正上方。由此,流下到引导部6fa的水也被收纳于第1凹部49a。换言之,通过在第1凸缘部6f设置引导部6fa,设于下框49的第1凹部49a的配置自由度提高。

此外,第1凸缘部6f的下端6fb也可构成为插入到第1凹部49a内。另外,第1凸缘部6f的下端6fb的高度可低于构成第1凹部49a的外侧壁49b及侧壁49c的上端。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可靠地将从第1凸缘部6f流下的水收纳到第1凹部49a。

另外,第1凹部49a的底壁49d配设在比作为第1凹部49a的侧壁的外侧壁49b的一部分及侧壁49c的下端高的位置。由此,第1凹部49a的底壁49d被用作加强外侧壁49b及侧壁49c的强度的肋。其结果,能够提高形成第1凹部49a的下框49的机械强度。

接着,参照图15,对第2凸缘部6g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5是后盖6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的另一侧(右侧)的下部周边的部分立体图。

如图15所示,第2凸缘部6g从后盖6的下部沿着下边缘部向前方弯折而形成。另外,第2凸缘部6g具有将向另一端侧(右侧)流下的水(结露水)引导至内侧(后盖6的下部的中央部)的引导部6ga。引导部6ga例如将向第2凸缘部6g的另一侧延伸的尖锐状的前端部沿着前缘部进一步向内侧折回并重叠而形成。

并且,如图15的箭头ff所示,在后盖凹部6d的另一侧的前表面结露的水滴由于自重而沿着后盖凹部6d的内表面朝向下方流下。此时,从后盖凹部6d的下部侧的凹陷部立起的部分形成为缓慢地朝向下方倾斜。因此,水滴从后盖凹部6d顺滑地向平坦部6k流动,并到达第2凸缘部6g。

接着,参照图16及图17,对设置于与后盖6的第2凸缘部6g相对的位置的下框49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在长度方向上设于下框49的另一侧(右侧)的第2凹部49e的部分立体图。图17是在长度方向上从下框49的另一侧(右侧)的截面观察里面的图。

如图16所示,下框49具有在后盖6的第2凸缘部6g的正下方存留水的第2凹部49e。第2凹部49e由下框49的外侧壁49b、从下框49的下部起竖立设置的侧壁49g、以及将外侧壁49b和侧壁49g在水平方向上连接起来的底壁49h形成。外侧壁49b、侧壁49c及底壁49h分别一体地形成而构成下框49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下框49的第2凹部49e配置在第2凸缘部6g的正下方。第2凹部49e接收从第2凸缘部6g流下的水(结露水)而临时存留。积存于第2凹部49e的水通过自然干燥而蒸发,从第2凹部49e内被去除。

此时,从机械设计上来讲,需要在第2凸缘部6g的引导部6ga的外侧前端部6gaa的正下方设置螺纹紧固用的退刀槽,因此不配设第2凹部49e。然而,如图15及图16的箭头gg所示,从后盖6的平坦部6k朝向引导部6ga流下的水通过引导部6ga而流向内侧并在第2凸缘部6g上流动,由此被引导至第2凹部49e的正上方。由此,流下到引导部6ga的水也被收纳于第2凹部49e。换言之,通过在第2凸缘部6g设置引导部6ga,设置于下框49的第2凹部49e的配置自由度提高。

此外,第2凸缘部6g的下端6gb也可构成为插入到第2凹部49e内。另外,第2凸缘部6g的下端6gb的高度也可低于构成第2凹部49e的外侧壁49b及侧壁49g的上端。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可靠地将从第2凸缘部6g流下的水收纳到第2凹部49e。

另外,第2凹部49e的底壁49h配设于比作为第2凹部49e的侧壁的外侧壁49b的一部分及侧壁49g的下端高的位置。由此,第2凹部49e的底壁49h被用作加强外侧壁49b及侧壁49g的强度的肋。其结果,能够提高形成有第2凹部49e的下框49的机械强度。

换言之,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具有:加热室5;以及排气通道31,蒸汽通过开设于加热室5的后壁5d的孔33而流到该排气通道31,该排气通道31配置于后壁5d的后方。进而,加热烹调器1具有:后盖6,其具有使蒸汽从排气通道31流动到外部的通气孔6a,该后盖6覆盖排气通道31的后方而配置;以及下框49,其配置于加热室的下方。后盖6在下部具有向前方弯折而形成的凸缘部。凸缘部包含第1凸缘部6f及第2凸缘部6g。下框49具有形成于后部的凹部。凹部包含第1凹部49a及第2凹部49e。并且,在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下端的下方配设有凹部。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首先,在加热室5内产生的蒸汽通过风扇17的动作而从排气通道31排出到后盖6的通气孔6a。一部分蒸汽与后盖6接触之后被冷却而成为水滴。水滴顺着后盖6的内表面而落下到下方。

此时,形成于后盖6的下部的第1凸缘部6f向前方弯折。另外,在朝向第1凸缘部6f的下端部的下方延长的延长线上具有形成于下框49的第1凹部49a。因此,顺着后盖6而落下的水滴从第1凸缘部6f的下端落下到第1凹部49a。由此,在后盖6结露的水滴被回收至形成于下框49的第1凹部49a。同样地,形成于后盖6的下部的第2凸缘部6g向前方弯折。另外,在朝向第2凸缘部6g的下端部的下方延长的延长线上具有形成于下框49的第2凹部49e。因此,顺着后盖6而落下的水滴从第2凸缘部6g的下端落下到第2凹部49e。由此,在后盖6结露的水滴被回收至形成于下框49的第2凹部49e。

另外,第1凸缘部6f具有将水引导至第1凹部49a的引导部6fa。通过引导部6fa,在未配设于第1凸缘部6f的下端6fb的下方位置的、未设有第1凹部49a的部分流动的水也被引导至第1凹部49a。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将在后盖6的宽范围产生的水滴引导至第1凹部49a。同样地,第2凸缘部6g具有将水引导至第2凹部49e的引导部6ga。通过引导部6ga,在未配设于第2凸缘部6g的下端6gb的下方位置的、未设有第2凹部49e的部分流动的水也被引导至第2凹部49e。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将在后盖6的宽范围产生的水滴引导至第2凹部49e。

另外,在后盖6的主视观察时,第2凸缘部6g形成于与排气通道31相对的后盖6的区域6h的正下方。后盖6的区域6h与使蒸汽流过的排气通道31相对,因此相当于从排气通道31排出的蒸汽被冷却而容易形成水滴的区域。因此,通过在区域6h的正下方配置第2凸缘部6g,能够高效地将水滴回收至第2凹部49e。

另外,第1凹部49a具有形成凹形状的底壁49d、外侧壁49b的一部分及侧壁49c,第1凹部49a的底壁49d位于比作为第1凹部49a的侧壁的外侧壁49b及侧壁49c的下端高的位置。由此,第1凹部49a的底壁49d被用作肋。其结果,形成有第1凹部49a的下框49的机械强度提高。同样地,第2凹部49e具有形成凹形状的底壁49h、外侧壁49b的一部分及侧壁49g,第2凹部49e的底壁49h位于比作为第2凹部49e的侧壁的外侧壁49b及侧壁49g的下端高的位置。由此,第2凹部49e的底壁49h被用作肋。其结果,形成有第2凹部49e的下框49的机械强度提高。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形为如下的方式而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尖锐部折回而形成引导部6fa及引导部6g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槽来构成引导部6fa及引导部6ga,由此代替折回的结构。换言之,也可以构成为使水沿着槽而流动并引导至凹部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的任意实施方式适当组合而实现各自所具有的效果。

本发明参照附图而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记载,但熟知该技术的技术人员显然可进行各种变形、修正。这样的变形、修正只要不超出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范围,则应理解为包含在本发明中。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及思想的情况下,可实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要素的组合、顺序的变化。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具有:加热室;排气通道,蒸汽通过形成于加热室的后壁的孔而流到该排气通道,该排气通道配置于后壁的后方;后盖,其具有使蒸汽从排气通道流动到外部的通气孔,该后盖配置于排气通道的后方;以及下框,其配置于加热室的下方。并且,后盖在下部具有向前方弯折而形成的凸缘部,下框具有形成于后部的凹部,在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下端的下方配置有凹部。

另外,凸缘部具有将水引导至凹部的引导部。

另外,在后盖的主视观察时,凸缘部形成于与排气通道相对的后盖的区域的正下方。

另外,凹部具有形成凹形状的底壁和侧壁,凹部的侧壁包含下框的外侧壁的一部分,凹部的侧壁被设置成延伸至比凹部的底壁更靠下方的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